公元一六四四解说词全集.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6102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元一六四四解说词全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公元一六四四解说词全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公元一六四四解说词全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公元一六四四解说词全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公元一六四四解说词全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元一六四四解说词全集.doc

《公元一六四四解说词全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元一六四四解说词全集.doc(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元一六四四解说词全集.doc

【记录】

《公元一六四四》

解说词全集

目录

第一集崇祯:

凄凉末路

第二集李自成:

黄粱一梦

第三集吴三桂:

无处收留

第四集多尔衮:

谁主沉浮

2011年2月

46

第一集崇祯:

凄凉末路

第一集崇祯:

凄凉末路

(公元1644年京师)

这一年的春节,是大明王朝崇祯皇帝一生中最黯淡无光的新年。

元旦一大早,京师大风呼啸,出现了罕见的沙尘暴。

大风霾在古代星相术士眼中,是边事刀兵大起的征象,乃大凶之兆。

按照传统,皇帝要在这一天清晨接受百官的新年朝贺。

崇祯强颜欢笑,早早地来到皇极殿。

元旦吉日出现这种景象,早已让崇祯心烦意乱,谁知,上朝的钟声敲响后,久久不见一个官员上朝,文武百官在新年第一次早朝中集体迟到

1644年的春节,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崇祯比任何时候都真切地感受到,大厦将倾的悲剧,已经成为不可挽回的事实。

正月初九,一封通牒送到了紫禁城。

咄咄逼人的挑战书上,赫然写着大顺永昌年号。

一直以来被崇祯视为流寇的李自成,已经在春节那天宣布建立大顺王朝,定都西安,改元永昌。

一天前,这位起义军领袖已经率军离开西安,挥师北上。

三月十日,是李自成给出的决战日期。

李自成对大明政权的藐视,大大超乎崇祯的想象,如今他终于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事实。

当初为了混口饭吃而揭竿而起的起义队伍,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流寇,他们的野心很大,甚至已经具备了推翻大明王朝的力量。

明朝政权低效无能的弱点,再次暴露无遗。

通牒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没有人能够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崇祯再也无法忍受坐以待毙,他要为自己找出一条活路。

崇祯皇帝可倚重的兵力原本有三支,一是吴三桂的辽东精锐,正守卫着明朝在关外最后一座城池;一支是湖北的左良玉军,骄横跋扈,却被李自成重重挫败;再一支便是陕西总督孙传庭统率的三边官兵,这是崇祯皇帝对付起义军的主力部队,然而正是这支朝廷劲旅,却在河南郏县被李自成全部歼灭。

为了保卫京师,除了抽调吴三桂的军队外,崇祯已别无他法。

【采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

大概崇祯皇帝感到无兵可能了,所以被迫,叫做拆东墙补西墙,就是挖肉补痈啊,自己挖一块好肉去补这个烂的,烂的没补好,肉也挖掉了。

1642年3月,明与清在关外的一场关键性战役——松锦之战——尘埃落定,锦州等边防重镇相继陷落,大明王朝苦心经营十余年的宁锦防线终于被攻破。

宁远,成为明朝在山海关外的最后一座堡垒。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

因为要调吴三桂的军队呢,就意味着放弃宁远,就是宁远是山海关外的一个最重要的军事重镇。

从内阁首辅开始,到后部尚书,都不愿意承担责任,因为皇帝他也不愿意直接了当地来讲这个话,他也知道这个后果就是放弃山海关外的大片领土,历史上面要留下一个污名,被后人要骂。

吴军入关,放弃宁远,也就意味着山海关外的所有土地将全部落入清军之手。

上自崇祯皇帝,下至朝廷要员,谁也不愿承担弃地入关的万世骂名。

2月12日,崇祯召见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商量调兵大计。

【情景】

——京师危急,朕欲调集你父子二人的兵力守卫京师,如何?

——祖宗之地,尺寸不可弃。

——眼下闯贼就要逼近京城,朕调宁远兵是为国家大计。

入关需要多少军饷?

——百万呐。

——百万?

百万?

调吴三桂军禁卫北京,需要百万军饷,吴襄的开价让谈话陷入了僵局。

一百万两白银,对于曾经富庶的大明王朝来说是不足一提的,但此时空虚的国库根本拿不出这笔巨款。

【情景】

崇祯:

怎奈内库只存银七万两……

推心置腹的话语并未感化吴襄,皇帝囊中羞涩的表白,也没有得到丝毫怜悯。

调兵计划终因百万手下兵饷无着落而中止,大明王朝的命运,因为凑不齐百万两白银而悄然拐弯,这仿佛是历史留下的一个令人尴尬的玩笑。

西北腹地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关外还有一触即发的清军,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明王朝,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甚至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居然因为凑不齐百万军饷而无法保卫都城,这些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奇闻,描述了大明王朝已经到了如何山穷水尽的末路。

明朝究竟发生了什么?

为何在1644年被如此窘迫地逼到了生命的尽头?

清代史学家孟森认为,明朝表面上亡于崇祯,实质上亡于比崇祯早几十年的万历皇帝。

历史学家黄仁宇,甚至为明朝的灭亡作了精确的时间判断——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

就是在万历皇帝手中,明王朝开始发生癌变,并导致最后的死亡。

以皇帝的身份消极怠工,万历是一个空前绝后的例外。

三十年来万历不上朝,不和大臣们见面,甚至对于官员的奏章不加理睬,除了1588年到定陵看了一下自己的坟墓外,万历居然没有离开紫禁城一步。

万历四十八年,明朝在位时间最长、工作最为懒惰的皇帝万历,终于一命呜呼,他给继承者留下了一个江山凋敝、吏治腐败的烂摊子。

接替万历登基的,便是崇祯的父亲朱常洛,这位倒霉的天子只当了一月皇帝便魂归西天。

接下来继位的是崇祯的哥哥天启皇帝,正是他的继位,给本已败落的大明王朝带来更大的不幸。

天启皇帝少年时没有受到过良好的皇家教育,他最擅长最酷爱的事情是木匠活。

登上皇位后,他对日理万机的皇帝生活极度不适应,为了心爱的木匠活,天启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为自己打点大明帝国,于是他任命太监魏忠贤代替自己批示奏折。

宦官专权带来的恶果拖垮了原本已摇摇欲坠的中央政权,整个国家陷入了是非颠倒的无序和混乱之中。

天启皇帝在登基后的第七年英年驾崩,从天启手里接过混乱局面的,是他的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

如果说万历十五年是大明帝国崩溃的开始,那么当江山的接力棒交给崇祯的时候,明朝已经在下坡路上走了整整四十年。

毕生以励精图治自许的崇祯,就此开始施行他的治国术,然而此时大明帝国的危机已是积重难返。

公元1644年,延绵了276年的帝国,终于走到了油枯灯灭的最后时刻。

1644年二月十二日,崇祯向吴襄提出调兵计划,因军饷问题无从着落而被迫搁浅,但崇祯并没有就此放弃。

大明王朝藏富于官的普遍现象,崇祯皇帝早已清醒地认识到,在崇祯的一篇罪己诏,他明确提到当时做官有如贸易,官员征收钱粮先要克扣,在朝廷规定之外还要私自征收,一量有建设工程就乘机中饱私囊。

既然国库没有钱,崇祯就把目光投向了臣子们的腰包,崇祯亲自开列名单,令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捐款捐资,准备百万军饷。

一场捐资助饷的荒唐闹剧开始上演。

【采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

怎么办?

请官员来捐饷,按照他们的职务,大家都拿点钱来,召集大臣开会,这些官员要给皇帝面子,当然也要拿出一点来,常常哭穷,说我们家里没有钱了,上次我已经捐了多少多少,这次我实在没法拿钱了。

尽管崇祯对臣子进行了强制摊派,但捐资助饷却依然以失败告终。

最终筹款不过二十万两,崇祯只好再次搁下调宁远兵的计划。

对于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皇帝对臣子已经失去了控制,而这种失控则更加有力证明了,此时明朝统治已经名存实亡。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

皇亲囯戚不肯带头,那么内阁的官员当然也水肯带头,你们朱家王朝快要灭亡了,你们都不起劲,要我们,关我们什么事情?

所以大家都肯捐献。

【采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

这说明什么问题?

这些官员,可以说并不看好明朝的前途了,他们要在做,暗暗在做自己的打算了。

1644年的战场形势瞬息万变。

很快,李自成大军力克宁武关,山西太原、大同、宣府等城池相继陷落,一路势如破竹的大顺军,离京师已经不远了。

一天天的犹豫和恐惧中,崇祯挥霍了调兵守卫京师的大好时机,直到三月初六,他终于爆发了政治领袖本应有的强硬态度,强令吴三桂放弃关外的宁远,立刻回京师勤王。

然而这个调兵决断来得太晚,永远是太晚了。

直到京师陷落,江山易主,吴三桂军也只走到了河北丰润,距离京城还有数百里之遥。

1644年,种种迹象都预示着明朝岌岌可危的命运,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所做出的决定,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1644,面对京师之围,除了调兵之外,崇祯皇帝是否还有过其他化解的办法呢?

如果时光再次倒回1644年的春节,这一年成为大明帝国末日的厄运,在崇祯的手上真的再没有转变的可能吗?

1644年正月初三,崇祯召见左中允李明睿在德政殿商议。

【情景】

——皇上。

——如今事态紧急,你有何应急之策能保我大明江山同?

——依臣所见,大明存亡之秋,唯有南迁一策。

【采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

历史上很多朝代曾经有南迁的例子,为什么?

因为中国的国土很大,中国的纵深腹地可以应对很多临时的祸患。

比如唐朝,皇帝曾经迁入蜀中暂时避乱;比如宋朝,宋金打仗,最后往南迁,他们把首都迁到现在的杭州,当时叫临安,迁了就不回来了。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

南宋也延长一百多年,而且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造也很可观,所以并不等于说南迁以后,划江而治就是一个很消极的对策,也可以理解成一种积极的应对措施。

明朝的先帝也同样为明朝江山的延续准备了退路,明成祖朱棣,在将国都迁往北京的同时,仍然在旧都南京保留了一套完整的政府机构,差的只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只要皇帝愿意出狩南京,南京可以立即成为大明帝国新的心脏。

不仅南京早已做好准备,此时的形势对南迁也十分有利,李自成主力集中在陕西,长江中下游、河南、河北、山东基本没有起义军,崇祯完全可以从容南行。

此外,长江中游下游还有相当的军事力量,可保南迁万无一失。

【情景】

——贼寇逼近京师已是时间问题,唯有南迁,可缓燃眉之急。

——朕早就想过南迁,只是无人支持,才拖到了现在。

你的想法与朕的一样,但如果外面的诸臣不从,那又该如何是好?

南迁,崇祯又何尝不想南迁?

酝酿此事已有多日,但他又十分矛盾,自己没有率兵亲征就有南逃之意,万一泄露消息,有仅有失体面,而且有可能招来内阁大臣的轮番攻击。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

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杀掉了中枢省左丞相胡惟庸以后,他立即宣布取消丞相,以及丞相的办事机构中枢省。

那就是说从洪武十三年以后,明朝没有丞相,所有的朝廷事务由皇帝一个人来做。

【采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

皇帝的权力并不是绝对的,并不是说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以后,皇帝就一人大权独揽,不可能的。

内阁出现了,开始从一个参谋、从一个秘书班子这样一个机构,最后成为一个决策机构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

只要内阁不同意,六部大臣不提出建议,你皇帝的想法没有办法实施,这个程序行不通。

要让窃窃私议变成公开行动,其间还得经过朝廷公议的难关,这便是崇祯恨之入骨的内阁制度。

按照传统,迁都计划必须通过内阁商议才可执行,然而崇祯深知,迁都等于放弃了宗庙陵寝之地,一旦提出,必然会遭到内阁大臣的反驳和拒绝,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南迁不成,自己还要颜面扫地。

那么要如何才能保全脸面,又能冠冕堂皇地顺利推行南迁的方案呢?

【采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

所以他也希望这个意见由大臣来提出,大臣来提出,经过程序,皇帝认可,下发大家讨论,然后讨论了,决定了,行了,皇帝再次下命令正式实施。

如果从皇帝嘴里实施,第一是破坏祖制了,你这皇帝太不顾忌我们大臣的意见了,这个是祖宗不允许的。

第二个皇帝自己承担一个迁都弃守陵寝的名(声),他也不愿意承担这个罪名。

一个人的命运悲剧,其实就是他性格的悲剧。

纵观崇祯一生,他无时无刻对他人的评价极为敏感,而这一切根源于他内心深处极度病态的自尊,孤独寂寞和缺乏母爱的成长历程,让他内心患得患失。

自小经历无数充满阴谋的宫廷斗争,使崇祯变得敏感多疑,对手下人薄情寡义。

为了保住琮可怜的自尊,崇祯开始导演一场大臣请求迁都的戏码,他选中的对象正是内阁首辅陈演,由他来主动提出迁都,显然再恰当不过。

【情景】

——朕的这步棋,该如何走是好啊?

——下棋,皇上是高手。

——朕的这盘棋能不能赢,还要看下一步爱卿的走法。

1644年二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