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甘肃省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_(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_,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_(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_,强调_(军事体育训练)_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19、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最受重视和尊重的教育是_(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_,其次是_(骑士教育)_。
20、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1、二战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孔子的教育思想言论记载在《论语》中,如"
有教无类"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等。
3、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教育思想如"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师严然后道尊"
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学不躐等"
4、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这种问答分三步: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叫定义;
第三步叫助产术。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6、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_追求理性_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7亚里斯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这些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_夸美纽斯_的《大教学论》。
8、法国启蒙思想家_卢梭_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是《爱弥尔》。
9、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所有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
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
10、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11、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
白板说"
,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1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美国_杜威_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3、(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_伦理学和心理学_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他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_心理学_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_伦理学_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4、_(赫尔巴特_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_杜威)_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
15、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教育思想有:
_(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_等。
杜威强调_儿童_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_学生的发展_为目的,围绕_学生的需要和活动_组织教学,以_儿童中心主义_著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_实用主义_教育思想体系。
16、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_(凯洛夫)_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的根本任务是_(培养人)_。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4、通过_(培养人才)_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5、_(政治经济制度)_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_(生产力水平)_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
3、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初等教育_的要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初级中等教育_的要求;
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高等中级教育_的要求;
信息革命后,提出了_高等教育大众化_的要求。
4、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_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
6、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_(人力资本_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_人力资本_"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_(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4、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1、教育是一种_(特殊)_的文化现象。
2、教育与文化是_(相互依存、相互制约)_的关系。
3、学校文化是指_(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_。
4、学校文化的核心是_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_,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_(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_。
5、学校文化的特性表现在: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6、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_(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_等等。
7、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8、(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_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9、_(校风)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0、学生文化的成因有: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11、_(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_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12、学生文化的特征有:
(1)过渡性;
(2)非正式性;
(3)多样性;
(4)互补性。
?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_(促进人的身心发展_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_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_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_(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3、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_(社会实践_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能动性)_。
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有:
_(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_。
5、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_人自身的内在需要_,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_孟子_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_弗洛伊德_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美国心理学家_格塞尔_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6、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_外在的力量_,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中国古代代表人物是_荀子_。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
_白板说_"
是一个典型代表。
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_华生_,他甚至说:
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社会烟草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_(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_的结果。
8、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_(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_。
9、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_(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_顺序发展的特征。
10、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_前世俗水平_到_世俗水平_,再到_后世俗水平_的发展过程。
11、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_(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_遗传素质_、_成熟_、_环境_和_个体实践活动_的影响,_学校教育_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2、遗传是指_(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3、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_前提_,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_可能性_。
但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4、成熟是指_(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其主要标志是:
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5、环境泛指_(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6、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7、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前苏联心理学家_维果茨基_的研究揭示:
_教育_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_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_,一种是_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_,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
_最近发展区_"
9、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_个体主观能动性_,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主观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_生理_、_心理_和_社会_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1、所谓人的价值,是指_(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潜能是_(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3、人的力量是_(人的身体与精神力量的综合。
4、个性是_(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1、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
危险期"
或"
心理断乳期"
2、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惊喜,独立精神的加强。
3、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未来"
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4、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
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自由重要的选择。
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_(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_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_的实现则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
_(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_。
4、教育目的_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效果的评价等,都受到_教育目的_的制约。
5、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6、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____。
(培养目标)
7、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_普遍与特殊_的关系。
_教育目的_是针对所有所教育者提出的,而_培养目标_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8、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9、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_。
2、教育目的具有__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_,在阶段社会具有鲜明的_(、阶级性)_。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__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_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是_(面向全体学生_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_全面发展_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_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重点_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_:
以培养创新精神_的教育。
3、德育是_(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4、普通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5、智育是_(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6、普通中学智育方面的要求:
(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7、体育是_(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_。
8、普通中学体育方面的要求:
(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9、美育是_(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10、普通中学美育方面的要求: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11、劳动技术教育是_(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12、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
(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
创新能力_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_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_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_,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教育活动是一种_培养人_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以_人的集合_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
在诸种要素中,_学生和教师_是最基本的要素。
第一节 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具有发展的_可能_性与_可塑_性。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_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_。
3、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_(培养人_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_主导)_的作用。
4、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
_(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_。
5、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
(人身权,受教育权)。
6、《义务教育法》规定: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二节 教师
1、教师职业是一种_(专门_职业,教师是_专业)人员。
,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_。
包括(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_。
4、(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5、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6、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7、教育能力是指_(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8、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求_(准确、明了、有逻辑性_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其次要求_富有个性,再进一步要求_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_,。
)
9、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_(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师生关系是指_(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2、师生关系主要有: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
4、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_(人-人)_关系。
5、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_(思想_上的、_人格)_上的影响。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_(斯宾塞)_。
2、课程是_(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4、课程类型是指_(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5、从课程制定者和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_(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