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讲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0821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讲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讲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讲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讲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讲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讲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讲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讲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讲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图像信息对课本内容进行适度地拓展,既有教材基础知识又有新知识信息,侧重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核心考点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

2.突

触的结构及功能

3.神经递质的种类和生理作用

知识储备

1.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2.突触的结构及各部分作用

3.神经递质的种类及作用原理

4.兴奋传递异常的原因

解题关键

1.结合兴奋传递过程理解图中乙酰胆碱的合成、释放和生理作用

2.

理解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的去向以及兴奋传递异常与神经递质的关系

思路分析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B表示ADP和Pi,E表示ATP。

据图可知,A-C在突触间隙中,被D酶催化分解成A和C,其中,C又被突触前膜吸收回突触小体中,重新与A反

应生成A-C,由此可知C能循环利用。

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

梢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A-C将无法分解,会导致受体持续受A-C刺激,从而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备考建议

1.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以及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机制

2.梳理神经调节与体液免疫等知识的联系,尝试构建本专

题的知识网络

五年高考

考点一 反射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2017课标全国Ⅱ,5,6分)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答案 B

2.(2017海南单科,15,2分)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

答案 D

3.(2014海南单科,15,2分)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

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答案 C

4.(2014安徽理综,6,6分)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5.(2017北京理综,29,16分)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

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     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

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     方式进入胞内。

Ca2+与     共同作用,使

C酶的     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

该结果为图中的    (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

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

其中

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    。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

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                                    。

(4)图中内容从      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 (16分)

(1)神经递质 

(2)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钙调蛋白 空间结构 (3)①Ⅱ ②C、B ③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

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

第二,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的实验 (4)细胞和分子

6.(2014浙江理综,31,12分)为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某同学提出了以下

实验思路:

取蛙1只,捣毁该蛙的脑,将其悬挂起来。

①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如图),观察是否屈腿。

②洗去H2SO4,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测量该刺激与屈腿是否同时发生。

③分离得到该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用电刺激直接刺激腓肠肌,观察其是否收缩。

④用电刺激直接刺激上述标本的腓肠肌肌细胞,在坐骨神经上是否能测量到电位变化。

(说明:

实验条件适宜;

实验中的刺激强度足够;

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

请回答:

(1)设计表格,并将预测的实验结果与结果的原因分析填入表中。

(2)为了验证屈腿反射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写出第⑤项实验思路。

答案 (12分)

(1)

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实验的预测结果及结果分析表

思路

预测

结果

结果的原因分析

反射弧完整,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

刺激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需要时间,故刺激与屈腿不会同时发生

电刺激使腓肠肌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或兴奋,引起肌肉收缩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坐骨神经上测不到电位变化

(2)⑤捣毁该蛙的脊髓,刺激其右后肢的趾端,观察是否屈腿

教师用书专用(7—9)

7.(2016上海单科,10,2分)如图显示恐惧反射的建立过程。

将建立反射后的小鼠放回反射箱时,小鼠体内不会发生的是(  )

A.胃肠蠕动加速B.血糖升高

C.呼吸加速D.心跳加快

答案 A

8.(2014上海单科,24,2分)在“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中,对健康牛蛙的脚趾皮肤进行环割剥除的操作是为了研究 (  )

A.脊髓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B.感受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C.效应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D.传入神经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9.(2014四川理综,8,11分)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

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示反射弧中,a是    。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

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会形成痛觉。

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

调节方式是         。

(3)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        ,直接促进        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    。

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          。

答案 (11分)

(1)传入神经 内正外负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

(3)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4)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考点二 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1.(2017海南单科,13,2分)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2.(2017江苏单科,8,2分)

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3.(2016课标全国Ⅰ,4,6分)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4.(2015浙江理综,4,6分)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5.(2014重庆理综,6,6分)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

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

释放位置

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6.(2014江苏单科,11,2分)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7.(2013海南单科,18,2分)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8.(2013海南单科,19,2分)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9.(2016江苏单科,26,8分)为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所示。

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表),以保持标本活性。

请回答下列问题:

 

任氏液成分(g/L)

成分

含量

NaCl

6.5

KCl

0.14

CaCl2

0.12

NaHCO3

0.2

NaH2PO4

0.01

葡萄糖

2.0

(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          ,其Na+/K+值与体液中    的Na+/K+值接近。

(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    。

(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        。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        、          。

(5)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

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

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

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          。

答案 (8分)

(1)NaHCO3、NaH2PO4 细胞外液(组织液)

(2)细胞失水

(3)传出神经、效应器

(4)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5)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10.(2015福建理综,27,14分)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

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注:

“对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养液中测得的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

(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数值是以细胞膜的    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mV。

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 。

(3)在缺氧处理20min时,给予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    (能/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   

        。

(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    合成。

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    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

答案 (14分)

(1)缺氧时间

(2)外 降低

(3)不能 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

(4)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 主动运输

11.(2014重庆理综,7Ⅱ,10分)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

刺激类型

刺激强度

传入神经上的

电信号(时长相等)

产生的感

觉类型

感觉强度

针刺激

较小

刺痛

较弱

较大

较强

热刺激

较低

热感

较高

(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 , 

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     。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    不同;

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    ,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     。

答案 

(1)外正内负 神经冲动 

(2)感受器 频率

(3)大脑皮层(神经中枢)

教师用书专用(12—15)

12.(2014上海单科,17,2分)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Na+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13.(2015北京理综,29,17分)为探索治疗机体对某种药物依赖的有效途径,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

(1)将大鼠置于自身给药箱中(如图)。

当大鼠按压非给药杆时指示灯不亮,药泵不给药;

按压给药杆时指示灯亮,药泵通过静脉导管向大鼠注射一定量药物。

灯亮时,光刺激大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    ,传至末梢,释放    ,作用于突触    上的受体。

信息传至视中枢,产生视觉。

多次重复训练后,大鼠在光信号与给药之间建立联系。

当单位时间内大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被视为对该药物形成依赖。

以下将这种大鼠简称D鼠。

(2)研究发现,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和活性均明显升高。

为探讨酶A活性对药物依赖的影响,在两组D鼠相关脑区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或生理盐水后,再分别放入自身给药箱,记录单位时间内两组D鼠                  。

与对照组相比,若抑制剂组的D鼠            

则表明抑制酶A的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药物的依赖。

(3)研究者设计了一种能与编码酶A的mRNA互补结合的,含22个核苷酸的RNA,它能进入细胞,促进编码酶A的mRNA降解。

将这种小RNA用溶剂M溶解后,注射到D鼠相关脑区,引起酶A含量明显下降,D鼠对药物的依赖降低。

进行本实验时,要同时进行一个对照处理,将一段小RNA用    (

填“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或“溶剂M”)溶解,注射到D鼠的相关脑区。

这段小RNA的最佳设计为:

与实验组使用的小RNA相比,其核苷酸的    (多选,只填序号)。

a.种类相同 b.种类不同 c.数目相同

d.数目不同 e.序列完全相同 f.序列完全不同

若此对照组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无明显变化,则可以证明                        等因素对实验组结果无影响。

答案 (17分)

(1)神经冲动/兴奋 神经递质 后膜

(2)按压给药杆的次数 按压给药杆次数明显少

(3)溶剂M a、c、f 溶剂M、不能和编码酶A的mRNA形成互补结合的小RNA、给药方法

14.(2013北京理综,31,16分)研究者发现,小鼠舌头上的某些味觉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均存在蛋白C,该蛋白能和脂肪结合。

为研究蛋白C的功能,进行了系列实验。

(1)蛋白C是一种膜蛋白,它在细胞内的    上合成,然后在    和    中加工。

(2)实验一:

让小鼠舌头接触脂肪,结果发现正常小鼠小肠出现脂肪消化液,而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分泌的脂肪消化液明显减少。

由此推测,脂肪通过与味觉细胞表面的蛋白C结合,刺激了脂肪味觉    ,产生兴奋,传到相关中枢,再通过    刺激消化腺分泌。

(3)实验二:

分别培养实验一中两种小鼠的小肠上皮细胞,向培养液中加入脂肪分解物。

与正常小鼠细胞相比,进入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细胞的脂肪分解物减少,表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蛋白C的功能是            。

(4)为了证实其他哺乳动物的蛋白C也有相似作用,可行的做法是从该种动物的基因文库中    蛋白C基因序列,然后以       的小鼠为受体,导入该基因序列,检测发

育出的小鼠相关指标的恢复程度。

答案 (16分)

(1)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2)感受器 传出神经

(3)促进脂肪分解物的吸收

(4)获取/获得 去除蛋白C基因

15.(2013福建理综,27,16分)为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将大鼠分为四组,其中一组饮水,其余三组饮醋酸铅溶液,60天后进行检测。

检测a:

用下图水迷宫(池水黑色,大鼠无法看到平台)进行实验,大鼠从入水点入水,训练其寻找水面下隐蔽平台,重复训练4天后撤去平台,测定大鼠从入水点到达原平台水域的时间;

检测b:

测定脑组

织匀浆铅含量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

AChE活性检测原理:

AChE可将乙酰胆碱(ACh)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胆碱与显色剂显色,根据颜色深浅计算酶活性。

组别

醋酸铅溶液

浓度/g·

L-1

脑组织铅含

量/g·

gprot-1

AChE活

性/U·

mgprot-1

到达原平台

水域时间/s

0.18

1.56

22.7

0.05

0.29

1.37

23.1

0.57

1.08

26.9

1.05

0.76

36.4

(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           ,通过该指标可知    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

(2)ACh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    ,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    变化。

ACh发挥效应后在      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    的生成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

(3)表中结果表明:

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水解速度越    。

(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    ,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答案 (16分)

(1)到达原

平台水域时间 ④ 

(2)突触间隙 电位 乙酰胆碱酯 胆碱 (3)慢 (4)重复训练

三年模拟

A组 2016—2018年模拟·

基础题组

1.(人教必3,2-1-1,变式)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2.(2018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调研,18)如图为某一神经冲动传递过程的简图,若在P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其中甲为肌肉,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乙为效应器

B.丙神经元的细胞体通常位于脑或脊髓中

C.刺激后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为丁→戊→乙

D.肌肉将发生收缩,该反应称为反射

3.(2018黑龙江哈师大附中上学期期中,42)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记忆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C.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D.K+外流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的主要原因

4.(2017山东潍坊上学期期末,23)下列有关神经兴奋产生、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

B.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5.(20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