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第5题 种群和群落Word下载.docx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第5题 种群和群落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第5题 种群和群落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S1
10
0.90
S2
25
0.75
S3
50
0.50
S4
75
0.25
S5
10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2之后
B.(K—M)/K中的值为0.5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C.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点时进行
D.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该种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图1是某林区划区轮伐的示意图,图中黑点密度代表树木的长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林区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光照
B.若要调查该林区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可在区域④用样方法调查
C.利于保护林区资源的轮伐顺序为①→②→③→④
D.过度采伐可改变该林区的演替速度和方向
5、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春节前后,杭州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③和④
B.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⑥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⑤来影响种群数量的
6、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7、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时,应防止标志物脱落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个种群的数量
C.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四边上的菌体
D.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将样方中的其它植物全部拔除
8、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
A.图1、2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
B.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C.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Ⅰ为培养早期,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
D.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
9、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J”型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B.“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减弱
C.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
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也就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
10、某小组开展探究振荡培养中转速大小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的溶氧量,还能增加酵母菌获得营养物质的机会
B.不同转速下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增长速率不同,但最终的种群密度相同
C.该实验中酵母菌数量随时间而变化,所以无需进行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
D.可通过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获得本实验中酵母菌的准确的种群数量
11、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个种群的资源利用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曲线表明M、N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b越大表明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M、N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D.d越大,M、N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
12、某丘陵地区实行退耕还林后,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提高,种群数量增长都符合“J”增长曲线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加快,恢复力稳定性逐渐提高
C.若将上图所示的食物网中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M传递效率为10%),则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8/11倍
D.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跳蝻等害虫的种群密度,在对其进行生物防治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传递
13、如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1917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1942年比1917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B.2017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比以前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从图中信息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D.1917—2017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和各种群密度均不断降低
14、下面是某地沙丘中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沙丘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引起上述群落演替的环境因素之一是该地区雨水增多
C.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数量都呈“J”型增长
D.人类活动会对图示群落演替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15、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下图为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在0~d范围内,只能体现出一个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A错误;
据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在a~b之间,由于R大于1,所以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在c~d(不包括d点)期间,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B正确;
在c~d(不包括d点)期间,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故d点时种群密度小于c点时,C错误;
据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R相等,但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D错误。
2答案及解析:
D
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A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则当天数量是前一天数量的(1+1.5%)倍,则λ=1.015,说明种群在最初的一个月内呈“J”型增长,B正确;
种群呈现“J”型增长表明其所处的环境中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C正确;
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已错过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防治鼠害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D错误。
3答案及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
由于存在环境阻力,自然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说明环境阻力对种群影响始终存在;
根据表中数据知,在S3点时该种群(K—M)值为0.50.增长速率最大,即为K/2值;
对蝗虫等害虫的防治,需将其数量控制在K/2值以下.即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鼂达到S3点前进行;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该种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变。
4答案及解析:
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A正确;
样方法调査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不能只在区域④取样,要随机取样,调査期无大量砍伐,B错误;
由题意知图中黑点密度代表树木的长势,树木的长势由大到小依次为①②③④。
保护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轮流放牧顺序是①—②—③—④,C正确;
人类活动会改变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5答案及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选项A错误,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死亡率、出生率、迁出率、迁入率,⑤是年龄组成,⑥是性别比例。
选项B正确,春节前后,杭州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
选项C错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⑤)。
选项D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性别比例(⑥)来影响种群数量的。
6答案及解析:
分析题图1可知,a是出生率,b是死亡率,A错误;
E点净补充量为0,此时种群数量最大,不是海洋鱼类捕捞应保持的最适宜数量,海洋鱼类捕捞应保持的最适宜数量应该是净补充量最大的点,B错误;
分析图2可知,F点害虫的增长速率最大,应该在F点之前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C错误;
分析题图可知,G点净补充量为0,该点代表环境容纳量,即K值,D正确。
7答案及解析:
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A错误;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个种群的数量,B正确;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两条邻边线的个体,C错误;
D、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能将样方中的其它植物拔除,原因是会影响蒲公英的数量,D错误.
故选:
B.
8答案及解析:
C
种群存活率越高种群的增长越快,图3所示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最快,达到K时增长最慢,符合曲线II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A错误。
图1的f点、图2的h点和图3的i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但种群密度不是最大,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B错误。
实验条件下培养酵母菌,早期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曲线增长,而酿酒时,要使酒精大量积累则种群数量应较长时间保持K值,所以C正确。
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因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斗争越激烈,图3曲线的i点并没有达到最大种群数量,所以D错误。
9答案及解析:
A、在食物(养料)充足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呈现J型,说明种群具有无限繁殖的能力,A正确;
B、S“型增长的种群,随有种群数里的增加,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该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增强,B错误;
C、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即K值,C正确;
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环境阻力)中被淘汰的个体数,D正确.
10答案及解析:
A
振荡培养能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还能使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接触,增加酵母菌获得营养物质的机会,因此,转速不同,种群的K值也会不同,A正确,B错误;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转速大小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同转速下的实验形成相互对照,为使实验结果有说服力和可信度,还应进行重复实验,C错误;
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是一种抽样检测方法,是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无法得到精确的酵母菌数量,D错误。
11答案及解析: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生物的适应能力以及共同进化等相关内容。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群摄取的食物种类有一定程度的重量,表明两种群存在食物上的竞争,A正确;
b越大,说明该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越多,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错误;
M、N两个种群之间通过竞争相互影响,共同进化,C正确;
d越大,食物种类重叠越多,彼此通过食物对对方的影响越大,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就越大,D正确。
12答案及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种群密度的调査方法等相关内容。
丘陵地区退耕还林后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在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提高,但由于资源及空间有限,种群数量增长一般符合“S”型增长模型;
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加快,营养结构更加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
设当C的食物比例为A︰B=1︰1时,C获得的能量为X.则需要的A为(1/2)X÷
10%+(1/2)X÷
10%÷
10%=55X,当C的食物比例为A︰B=2︰1时,C获得的能量为Y,则需要的A为(2/3)Y÷
10%+(l/3)Y÷
10%=40Y。
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40Y,则Y=1.375X;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对于个体活动线粒体、叶绿体和原核细胞都可以进行这些过程;
某些氨基酸有一种密码子,有些有多种密码子,因此有些氨基酸由一种tRNA转运;
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从短肽链到长肽链,即从a—b;
每个核糖体合成一条多肽链,因此多个核糖体合成多条多肽链,加快了翻译速度。
13答案及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1942年比1917年植物种类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2017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丰富度明显降低,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由于人工选择,农作物逐渐在选择中占据优势。
14答案及解析:
图示沙丘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
影响植物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有土壤含水量、温度、光照、矿质元素等,沙地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影响植物生长、繁殖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因此,引起上述群落演替的环境因素之一是该地区雨水增多,B正确;
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空间、资源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种群的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而是呈“S”型增长,C错误;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15答案及解析:
A、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但不是全部,A正确;
B、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所以有竞争关系,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造成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植物是光照强度,B正确;
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由图中可以看出,最终乙丙两群落并没有灭绝,C错误;
D、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种数越多,多样性越高,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D正确.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