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工中级工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8641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7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水工中级工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注水工中级工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注水工中级工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注水工中级工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注水工中级工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水工中级工试题.docx

《注水工中级工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水工中级工试题.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水工中级工试题.docx

注水工中级工试题

理论知识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的选项号填入括号内)

1.AAOOI适于油、气聚集,并形成油气藏的场所称为(A)。

(A)圈闭(B)断层(C)储集(D)遮挡

2.AA001圈闭是储藏(C)的场所。

(A)石油(B)天然气(C)石油和天然气(D)石油和水

3.AA00I储集层、盖层、(D)在一定地质条件下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圈闭。

(A)油层(B)气层(C)断层(D)遮挡物

4.AA002具有储集油、气的空隙空间的岩层是(C)o

(A)遮挡物(B)生油层(C)储集层(D)盖层

5.AA002油气运移至储集层后(B)能够形成油气藏.

(A)—定(B)不一定(C)很快(D)迅速

6.AA002储集层是组成(C)的最重要的条件.

(A)油气藏(B)油层(C)圈闭(D)断层

7.AA003盖层起阻止油气向(A)逸散的作用.

(A)上方(B)下方(C)周围(D)前方

8.AA003遮挡物是指从各方面阻止油、气逸散的(C)条件.

(A)参考(B)—般(C)封闭(D)储备

9.AA003紧邻储集层的不渗透层,起阻止油气向上逸散作用的地层叫(B)。

(A)夹层(B)盖层(C)渗透层(D)生油层

10.AA004生成的油气经过二次运移之后,必须保存于(A)中方可形成油气藏。

(A)圈闭(B)裂缝(C)盖层(D)断层

11.AA004在一个沉积盆地内形成油气藏的最基本条件是(D)、运移和圈闭。

(A)储集层(B)盖层(C)保存(D)生油

12.AA004形成油气藏必须具备生油层、储油层、盖层、(C)等条件。

(A)气项(B)边水(C)油气运移(D)底水

13.AA005根据油气藏的分类原则,油气藏可分为(B)类。

(A)二(B)三(C)四(D)五

14.AA005根据圈闭的成因,油气藏分为(B)三类。

(A)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断层油气藏

(B)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

(C)沉积油气藏、岩性油气藏、裂缝油气藏

(D)断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古潜山油气藏

15.AA005目前国内外油气藏的分类广泛采用的是以(A)类型为主的分类方式。

(A)圈闭成因(B)构造因素(C)遮挡物(D)沉积物

16.AA006构造油气藏是指油气在(A)圈闭中的聚集。

(A)构造(B)地层(C)断层(D)断裂

17.AA006构造圈闭的形成是由于(B)变形、变位的结果。

(A)沉积(B)地层(C)岩层(D)断层

18.AA006在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圈闭内的油、气聚集,称为(B)。

(A)背斜油气藏(B)断层油气藏

(C)地层油气藏(D)岩性油气藏

19.AA007由于地层横向上或纵向上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称为(B)关闭。

(A)构造(B)地层(C)岩性尖灭体(D)透镜体

20.AA007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的形成,与(B)的沉积尖端及剥蚀作用有关。

(A)地区性(B)区域性(C)溶蚀带(D)破碎带

21.AA007地层圈闭的形成与(C)、沉积间断及剥蚀作用有关。

(A)地层变形(B)地层变位(C)地层超覆(D)岩性变化

22.AA008由于沉积条件的变化导致沉积物岩性发生变化,形成岩性尖灭圈闭和透镜体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形成了(B)

油气藏。

(A)地层(B)岩性(C胸造(D)背斜

23.AA008岩性油气藏包括(A)。

(A)岩性尖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和生物礁块油气藏等

(B)岩性尖灭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和构造油气藏等

(C)构造油气藏、背斜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等

(D)岩性尖灭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构造油气藏等

24.AA008由于储集层岩性沿(B)方向尖灭于泥岩中或渗透性逐渐变差而形成的圈闭,这种圈闭形成的油气聚集称岩性油气藏.

(A)上升(B)上倾(C)下倾(D)下降

25.AA009在(B)方式下,油层内的含流体饱和度一般不发生变化。

(A)水压驱动(B)弹性驱动(C)重力驱动(D)气压驱动

26.AA009弹性驱动方式的驱油动力来源是由于钻开油层后造成压力(B),而引起地层及其中液体发生弹性膨胀。

(A)上升(B)下降(C)波动(D)不变

27.AA009弹性驱动方式的特点是,日采油量(C)时,气油比比较稳定。

(A)上升(B)下降(C)不变(D)减少

28.AA010采用水压驱动方式进行开发的油田,采收率(B)。

(A)较高(B)较低(C)上升(D)浪费

29.AA010在水压驱动方式下,当采出量(D)注入量时,油层压力和气油比比较稳定。

(A)大于或小于(B)不小于(C)大于或等于(D)不大于

30.AA010油田注水具有(A)的全都特点。

(A)水压驱动(B)气压驱动(C)重力驱动(D)弹性驱动

31.AA011依靠石油中溶解气分离时所产生的(C)推动石油流向井内称为溶解气驱动。

(A)动力(B)推力(C)膨胀力(D)举升力

32.AA011溶解气驱动开发(C),气油比逐渐上升油层压力不断下降,产量稳定。

(A)初期(B)后期(C)第二阶段(D)最后阶段

33.AA011油田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C)饱和压力时,溶解气体就会从原油中分离出来。

(A)大于(B)等于(C)小于(D)保留

34.AA012气压驱动开采特点是地层压力(A)。

(A)逐渐下降(B)逐渐上升(C)保持不变(D)相对稳定

35.AA012采用气压驱动时,当含气边界突入生产井井底时,气油比(B)。

(A)不变(B)上升(C)降低(D)不确定

36.AA012重力驱动方式一般出现在油田(C)。

(A)开发初期(B开发中期(C)开发末期(D)整个开发过程

37.AA013注水的优越性在于能保持地层(B)。

(A)温度(B)压力(C)产量(D)物性

38.AA013我国油田目前主要采用(A)开发方式进行开发。

(A)注水(B)天然能量(C)注蒸汽(D)注热油

39.AA013注水时间要根据每个油田的(B)来选择。

(A)产量情况(B)客观条件(C)地层压力(D)地质状况

40.AA014注水井布置在含油边界线上,这种注水方式称为(C)。

(A)切割注水(B)面积注水(C)边缘注水(D)四点法注水

41.AA014当含油面积小,油层分布不规则,规则的面积并网难以都暑时采用(B)方式。

(A)边缘注水(B)不规则点状注水

(C)切割注水(D)面积注水

42.AA014在切割注水中,纵切割注水、横切割注水和环状切割注水是依据注水井排的(B)进行划分的.

(A)面积大小(B)布井方向(C)注水井数(D)采油井数

43.AA015油气田内埋藏在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数量称(C)。

(A)地质储量(B)可采储量(C)油田储量(D)探明储量

44.AA015一般现场常用的储量有(B)。

(A)一种(B)两种(C)三种(D)四种

45.AA015石油储量是油田勘探成果的(A)。

(A)综合反映(B)物质基础(C)良好成绩(D)最终结果

46.AA016油田的可采储量一定(B)地质储量。

(A)大于(B)小于(C)等于(D)小于或等于

47.AA016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可以采出的那部分油田储量称为(C)。

(A)地质储量(B)勘探储量(C)可采储量(D)油田储量

48.AA016在油气评价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称(A),它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社

会经济效益。

(A)探明储量(B)地质储量(C)可来储量(D)预测储量

49.AA017根据勘探、开发各个阶段对油气藏的认识,将油气藏储量划分为(D)。

(A)探明储量、预测储量两种

(B)探明储量、控制储量两种

(C)预测储量、控制储量两种

(D)探明储量、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三种

50.AAO17编制开发方案时,应当尽可能充分利用油田本身的(A)来开发油田.

(A)天然能量(B)油层压力(C)地质条件(D)流体性质

51.AA017油田开发方案是指导油藏开发工作的重要(A).

(A)技术文件(B)理论依据(C)基础文件(D)理论前提

52.AA018合理布置井网应以提高采收率为(D)。

(A)统一标准(B)进攻方向(C)基础(D)主要目标

53.AAO18井网的分布方式是(C)

(A)行列井网(B)面积井网

(C)行列井网和面积井网(D)四点法井网

54.AA018每平方公里面积上的油水井数称为(D)。

(A)井网(B)井网部著(C)油水井总数(D)井网密度

55.AAO19在油田开发中,同一套开发层系用(C进行开发。

(A)不同井网(B)两套井网(C)同一井网(D)各种井网

56.AAO19把油田内性质相近的油层组合在一起,用一套井网进行开发称为(B).

(A)开发方式(B)开发层系(C)开发原则(D)注水方式

57.AA019确定了(B)就相应确定了各层系井网的井数,这样才能确定井网的套数和地面设施规划。

(A)开发方式(B)开发层系(C)开发原则(D)注水方式

58.AB001当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相流体流过时测得的渗透率叫(D)。

(A)渗透率(B)相对渗透率(C)有效渗透率(D)绝对渗透率

59.AB001达西公式的表达式为(B)。

(A)©=V2t(B)Q=KA0(丄)

(C)®=V0/VX100%(D)Sg=Vg/VX100%

60.AB001实验室中测定岩心渗透率实验中,通过岩心的流量与(D)成正比.

(A)流体的密度(B)流体的粘度

(C)岩心的长度(D)岩心截面积

61.AB002公式Q=KA曲/(心中的Q代表(D)

(A)渗透率(B)流体粘度(C)流体密度(D)流量

62.AB002公式K=Q丄/(A少)中的2代表(D)。

(A)温度差(B)流量压(C)厚度差(D)压力差

63.AB002油藏中渗透率的分布具有方向性,可以将渗透率分布情况用(B)的形式表示出来

(A)压力梯度(B)张量(C)平均(D)组合

64.AB003如果油层孔隙中只存在油、水两相时,贝USo+Sw=(A).

(A)1(B)2(C)3(D)4

65.AB003含油饱和度公式为(A)。

(A)So=Vo/VXI00%(B)SW=VW/VX100%

(C)Sg=Vg/VXI00%(DK=Q丄/(A庄)

66.AB003束缚水饱和度是体积计算(A)中的重要参数之一。

(A)储量(B)含油饱和度(C)含水饱和度(D)渗透率

109

67.对于均质流体来说,单位体积内所含有的质量叫做(D)。

(A)粘度(B)重度(C)相对密度(D)密度

68.液体的相对密度是指液体的质量与同体积的温度为4'C时的(B)质量之比。

(A)清水(B)蒸馏水(C)任何液体(D)空气

69.某液体的体积为2m3,质量为8kg,则其密度为(C)。

(A)8kg/m3(B)6kg/m3(C)4kg/m3(D)2kg/m3

70.水静力学基本方程式适用于(C)状态下的连续均质液体

(A)流动(B)相对静止(C)绝对静止(D)不流动

71.水静力学基本方程式中,p/r代表单位重量液体具有的(B)。

(A)热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