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创新活动案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795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教研创新活动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校本教研创新活动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校本教研创新活动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校本教研创新活动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校本教研创新活动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教研创新活动案例.docx

《校本教研创新活动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教研创新活动案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教研创新活动案例.docx

校本教研创新活动案例

校本教研创新活动案例

——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策略的研究

芜湖市育红小学苏云

 

校本教研是一种学习、工作、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的取向;它不仅是一种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也是一种经验的理论提升过程;不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也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创建个性化、特色化学校的主要途径。

多年以来我校一直狠抓校本教研,做到学校一切教研工作都必须以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为中心,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向教研要质量、要效益。

一、让校本教研从边缘走向核心

2001年秋季在全国部分地区试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芜湖市有幸列入其中。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育过程当中的一些矛盾与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何确立教研的主题地位,使教研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最有效的催化剂,是需要深入探究的一个问题。

在重视学校教研工作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的前提下,为了让教研真正发挥作用,成为引领教育教学的动因,我校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系列课题;把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转化为系列课题;把新课程的精神与传统教学的矛盾转化为系列课题;把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转化为系列课题。

这种新机制的构建,重新确立了教研在学校中的核心地位,使教研工作由配角转为主角,由被动转向主动,从边缘走向核心。

二、让校本教研打上学校特有的标记

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倡导个性化、人文化的教育是我校开展各项工作的总体思路。

学校的教研工作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承担上级的实验课题;二是自发研究的课题。

对于前者,学校不是机械应承,而是在对课题进行认真研究之后,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实现课题与学校现实问题的合理对接,从而使实验课题落实到具体的研究对象上,切合实际地开展研究。

对于后者,学校把研究对象定位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的、自己比较困惑的、急需研究透彻的问题,并逐渐摸索出行之有效的研究步骤:

寻找选题开展研究

得出结论推广成果。

这种课题研究,扎实深入,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并且有很强的针对性,体现了研究问题的价值和实效。

案例:

我在校本教研中,根据实际情况以“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于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效率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为课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课题研究简介

►研究背景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

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

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实验阶段,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等的改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便成为广大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作为本次课程改革首轮实验教师的我更是如此),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班级教学中也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二)需求分析

在校本教研听研究课、讨论交流及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长此以往,弱势群体更显现了他们的弱势地位,缺乏自信,容易产生学习上对他人的依赖性。

数学是一门突显锻炼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学科,它更需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探索的精神,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几乎任何学生都希望能在各个方面展现自己,成为出类拔萃的学生。

因此改进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课程教材研究所王永春老师在文章“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及解决策略”

(试教通讯2002年第42期)中,强调“合作学习首先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

可由2~6名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异质分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异质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分组形式。

►研究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使能力差的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效率;

2、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气氛。

►研究内容

笔者通过大量的观察、调查问卷等方式发现:

中等生和学困生与优生相比,缺少交流机会。

在许多交流中,优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和交流,是交流的主角;中等生观望、附和、随大流;学有困难的学生干脆不交流,仅做观众和听众。

为了使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交流,并有一定的成效,我拟定了这样的研究内容:

怎样发挥异质分组的优势,从而有效地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效率?

1)合作学习前怎样给予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

2)合作学习中怎样给弱势群体一定的学习动力?

3)合作学习后怎样促进其良性循环,最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效率?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

实验的准备阶段(2004年9月~11月)

1、制定“课题实验计划”

2、建立实验对象:

芜湖市育红小学四(3)班

11月:

调查学生;按照异质分组;进行必要的分工,使各小组成员明确各自的任务。

第二阶段:

实验的实施阶段(2004年12月~2005年2月)

12、1、2月:

执教、交流“实验课”;撰写行动日记、反思,检验自己的设想,并完善课题实验。

资料收集:

“小组活动记录”本、弱势力群体的“数学周记”、调查问卷、教学反思、成果资料(2~3个)、研究实录(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状况)等。

第三阶段:

实验的深化阶段(2005年3月~6月)

广泛征求有关领导、专家人员的意见并加以进一步的完善。

第四阶段:

实验的总结推广阶段(2005年7月~8月)

1、总结、完成实验报告

2、介绍实施方法、展示成果

二、课题研究步骤

►实验的准备

(一)建立实验对象:

芜湖市育红小学四(3)班;

(二)调查学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制定课题实验计划等;

为了更准确地掌握学生至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合作的成效等,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我制定了一份“小组合作学习调查表”。

(下表)

我与“小组合作学习”调查表1

(一)你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吗?

是()否()

(二)在小组讨论某一个问题时,你()

A.想最先发表自己的观点。

B.想听了别人的想法后,再发言。

C.想听别人的想法,但自己不愿发言。

D.不想听别人的观点,自己也不愿动脑思考。

(三)在小组讨论中,你发现本组有同学不在认真讨论,你会()

A.马上提醒他。

B.不管!

(四)讨论中,发现自己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你会()

A.先认真思考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当认为自己的观点更准确时,会马上纠正他并向他分析原因。

B.先认真思考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当认为自己的观点更准确时,不想告诉他、向他分析原因。

C.对别人的观点不加以思考,就只坚持自己的观点。

D.对别人的观点不加以思考,就认为别人想法是正确的。

(五)在小组讨论后,让你汇报本组的讨论的结果,你觉得()

A.太好了!

我能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汇报。

B.有点紧张,但能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汇报。

C.有点紧张,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汇报。

D.不想代表本组汇报。

(六)若让你对自己现在的数学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在班级处于()水平。

A.很好B.较好C.中等D.较差

(七)你对本组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何看法:

该表是从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感受;思维活跃程度、主动学习的程度;组织能力;交流、讨论、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成绩、自我评价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通过分析不仅客观地了解了每位学生的合作学习特征,更发现了: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1、为了发言的顺序或分工而争吵,浪费时间;

2、谈论与讨论问题无关的事情;

3、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说,不听别人的发言或在别人发言时老是打断别人;

4、讨论时“走神”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5、收集资料时指望其他人做,不关自己的事;

6、个别组内有“捣乱”的学生;

7、讨论问题时,当发现自己的想法和他人不一样时,通过争吵来坚持自己的观点;

8、小组合作时间有时给予得不够。

弱势群体在“合作学习”中表现的态度、水平等:

1、代表小组汇报时,优生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弱势群体根本没有或很少有机会代表发言;

2、组内同学有意识地不让弱势群体参与讨论交流;

3、弱势群体不愿思考,也不听别人的发言,好像“小组合作学习”与他无关;

4、弱势群体不愿第一个发表自己的观点;

5、弱势群体有“人云亦云”的现象;

6、较好的学生在讨论时能够很快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弱势群体因此失去了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7、弱势群体缺乏自信。

通过以上调查问卷的分析及平时大量的观察,我制定了以研究“怎样的合作学习方式在提高弱势群体学习效率中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的课题,并把研究对象重点定在本班十六位学习相对较弱的学生上。

接着,我对全班进行了异质分组(全班64名学生,每4名为一

组,共16组,每组1名弱势群体。

);制定了“组员职责”,对合作学习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必要的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如,四人一小组,四人分别为组长、记录员、总结员、汇报员,一个月轮流换一次。

开始,让弱势群体担任组长或记录员,让学习能力较强、思维较活跃的学生担任总结员或汇报员,一个月后逐渐的调换担任的任务。

每组的弱势群体为组内交流的第一发言人。

►实验的实施

(一)我的第一次尝试

2004年11月29日这天的天气格外地晴朗,带着这份好心情,终于到了我的实验“实施阶段”,前期的准备工作至昨天都已经就绪了,虽然想迫不及待地进行下面的实验,但也有很些紧张。

上午第一节课是我的数学课,我准备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分组、讲清楚“合作学习的要求”以及各人的职责等;后25分钟开始上“准备课”让学生围绕“教材P93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分组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在我的安排下,坐到了一个新的位子,能够和新的不同的组员组成一个小组,他们兴奋极了,更让他们吃惊的是各组的组长老师并没有选择较好的学生担任各组的组长

(而选了弱势群体担任组长的职务),这些被选上的学生显得很高兴,也有一些有点儿害羞,但在他们专注的目光中,我看到了他们正用行动努力地把握机会!

随后我又逐一宣布了记录员、总结员和汇报员的学生,在讲清楚每人的职责后,开始进行了第一次的“小组合作学

习”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能够按照合作的要求进行讨论、交流,但其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在讨论时,还需要等待记录员记录完成员的看法,记录能力较强的组合作比较快,而记录慢的组就明显耽误了很多时间。

我试想着是否把记录这一环节给删除,但如果删除,作为实验者的我就得不到弱势群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