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治疗》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6777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叔本华的治疗》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叔本华的治疗》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叔本华的治疗》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叔本华的治疗》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叔本华的治疗》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叔本华的治疗》Word格式.docx

《《叔本华的治疗》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叔本华的治疗》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叔本华的治疗》Word格式.docx

一个人能够做的,仅仅就是在大自然预设的方案内,尽可能活得好一些,或者说尽可能活得像个人。

不管是由于家族传承的焦虑的压力,还是成为神的愿望,都是需要我们忍受的;

忍受的结果,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人:

吃人吃的东西,干人干的事情,爱人之所爱,恨人之所恨,等等,等等。

是人,却不安于作为人,实在是人的一大特点;

鸟就不会不安心作为鸟。

心甘情愿做人,真的是谈何容易。

好在世界上还有心理治疗这等事。

套用康德的话,“从永恒的角度说”,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使来访者接受作为一个人的现状,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

童慧琦序摘文学--心理学--哲学

我读其书,所得为三:

一,思想是具有力量的,然而在心理治疗中,思想的治愈之力是不能凭空产生的。

...抱定着一些思想,无论如何坚定地运用于治疗中,当忽视了人真正的情感需要,那么在强大的念想也无益于一个人心灵的成长。

所以哲学家未必能成为好的心理治疗师。

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动力,心理学家越来越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在各种心理病理状态中的作用。

......真诚地检视一个人的种种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找到自我理

解,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以及对人类终极状况--包括“存在的短暂性之苦”平和接受的不二法门。

三,寻找热情所在,做自己爱做的事情。

对工作热爱,而可以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刻,这是一份多大的福祉。

......需要做的其实很简单:

埋下头来,做自己所爱的事,并谦逊地为人。

吴和鸣序摘不再逃亡

“无聊为什么这么可怕呢,我们为什么会急着排遣无聊,因为这是一种没有琐事可以分心的状态,很快就会显露潜在而令人讨厌的存在真相:

我们的渺小、无意义的存在,注定渐渐走向衰弱和死亡。

是的,我们一路在逃亡,逃无可逃。

人本--存在主义始终关注逃避的主题,逃避选择,逃避自由,逃避死亡......所有这些拼命要逃脱的主题,根植于个体内在,如影随形,如果选择偷安一时,付出的代价极为惨重:

那将是疲惫不堪死寂一片了无生气的人生,............

究竟,菩提树下发生了什么,给我们带来彻底解脱的曙光,那时的佛陀是祥和、喜乐的,不再虚妄,不再逃遁,就在此刻,只有在此刻的佛陀,才可能有祥和、喜乐的光芒,不生活于过去的纠缠,不幻想于未来的迷雾,当下才是安住之所。

“如果调好焦距、全神贯注,再加上浩瀚的知识,就可以在日常生活看见永无止境的惊奇。

如何才能使我们回到当下,......答案就在于直面死亡,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大师,亚龙曾经写道:

“虽然肉体的死亡可以摧毁我们,但是对于死亡的观念可能会拯救我们。

”“治疗师无法忽略许多伟大思想家的结论:

学会很好的生活就是学习如何能够很好的死去。

”鲁迅也说过:

“一个懂得死尸的沉重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希望正在于死亡。

李小龙序摘回到自身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心理治疗案例督导,接受治疗的是一位三十岁的男性,有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和家庭冲突。

治疗开始阶段,他每次都谈论很多哲学问题,却极少涉及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现实生活情形,治疗师感觉压力很大。

讨论中,大家认为,病人的这种方式意味着他希望把自己置于强大而优越的位置,避开内心的某些令他痛苦的情感。

哲学的目的之一是让人认识世界,认识自身,以此来获得内心的宁静,如果一个人在谈论哲学时内心却充满困扰,那么哲学还有意义吗,

人在陷入内心痛苦时会动用各种防御手段来保护自己,哲学是其中之一,在这种情形下,哲学是一种症状,与失眠、强迫洗手是一回事。

症状的意义在于,个体通过它来维持内心的暂时的平衡,象征性的诠释自己的生存状态。

症状的魅力之一是它暗含着某种因果关联,几乎每个走进治疗室的人都会问同样一个问题:

我为什么会如此,如果症状以哲学的方式出现,那么这个问题就会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被提出,接下来的概念和理论建构,表面上看是关于人和世界的阐释,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内在状态的投射。

如果投射的结果返回到自身,那么哲学本身就有治疗的作用,问题是在很多情况下,投射的结果只被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它和建构者或谈论者自身的关联被割断了,源自个体内心的概念和理论与他的内在真实完全分离开来,弥漫其间的必然是强烈的孤独感,这就像一个人拼命挣了很多钱,最初的目的是用这些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结果钱都活在了不相干的地方,窘迫依然。

......

视痛苦为偶然意味着一种较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心理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个体建构正性的人际关系,寻求人生的积极意义,但叔本华对此持否定态度,他把痛苦看做人生的本质,

不过内心深处,他认为无论把人生的痛苦是为必然或偶然,都同样的靠不住,于是转向清心寡欲的生活,以压制欲望和情感求的内心的平静,这与他从幼年开始经历的很多挫折和由此形成的关系模式有关,他把这些内在状态概念化,描绘成一幅关于世界的图景。

如果这种情形发生在治疗室里,那么治疗师所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帮助来访者把哲学还原到他自身的情感中,消除隔离,触摸自己内心的真实状态。

广义上说,无论对来访者还是治疗师,心理治疗都不只意味着医学意义上的治愈,它是每个人必然会经历的一次心灵蜕变的历程。

在出生和不可避免的死亡之间,我们起初像被邀请参加一场盛宴的生客,或高谈阔论,或谨小慎微,甚至不知措,但渐渐地,我们在喧闹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参与到人生这出戏剧中,我们不再夸张,不再怯场,而是恰如其分的完成属于自己的部分,然后平静地离去。

无法确定的是,每个人都很难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展开这次精神的旅程。

或许你对此还没有做好准备,心存顾虑;

或许你正行进在旅途当中,品尝着个中滋味;

或许你已经到达某个目的地,回首之下感慨万端;

没有关系,读一读亚龙的这本书。

第一章

每一口呼吸,都是我们暂时逃离不断冲击我们的死亡......但最后获胜的,必然是死亡,因为从出生以来,死亡就是我们的命运,它只是在吞噬猎物之前玩弄一番。

可是,我们却一直对生命抱持大量的兴趣和妄念,就好像竭尽所能地吹肥皂泡,希望越大越好,越久越好,但肥皂泡却注定爆裂,化为乌有。

斯多葛学派的说法:

“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

伊壁鸠鲁的理念:

“只要我存在,就没有死亡;

只要有死亡,我就不存在。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害怕死亡呢,”

医学院皮肤医学教的ABCD法则:

(判断痣是否是恶性黑色素瘤)

A是指不对称,B是指边缘(不清晰、不明确),C是指颜色(非纯色),D是直径。

黑色素瘤在身体某处复发之前,你不会有任何异样。

在复发时,特别是转移到其他部位的话,病程就会快速发展,可能几个星期或几个月。

向所有遭受演化无情对待的受害者由衷地涌出悲悯的心情,因为身为人类的同胞虽然拥有自我觉察的能力,却没有必要的心理装备,因而无法处理生命短暂所带来的痛苦。

历世历代以来,我们不断编造权宜的方法,用以否认生命的有限性。

我们每一个人岂不是都不断寻求更高的力量,希望与之融合、得到永生,想要拥有神所颁发的人生指南,证明人生有更大的既定目标,并在仪式和典礼中求得心安吗,

为了生命的有限、缺乏更高的目的或设计,因而活在绝望之中,实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梦想有一个全知的创造者,因此把一生奉献给永无休止的服从,实在是毫无意义,也浪费了一生。

为什么把所有的爱挥霍在幻象之上,却不散播到人间呢,何不欣然接受斯宾诺莎和爱因斯坦的解决方法,单纯地低下头,向优美的法则和大自然的奥秘致敬,投入日常生活的事物,

他(主角)并不是变得更有智慧,只是因为移除了其他令人分心的事物:

雄心壮志、性爱激

情、金银财宝、地位名声,而得到更纯净的视野。

这种超然岂不就是佛陀的真理吗,也许是吧,但他更喜欢希腊哲学的中庸之道。

如果不曾脱去束缚、投身欢笑,岂不是错过太多生命的演出~何必在打烊之前,就急着奔向出口呢,

“把‘过去如何’改变成‘我将如何’,只有这件事才会被我称为救赎。

”朱利斯了解,尼采的话是指他必须选择自己的生命,他必须活出生命,而不是随波逐流。

换句话说,他必须热爱自己的命运。

最终的就是查拉图斯特拉常常一再提出的询问:

我们是否愿意在永恒中,一再重复原有的生活。

......尼采向我们提出的信息是要我们在生活中活出自己愿意在永恒中不断重复的相同生活。

“实现生命”和“适时而死”。

只有把生命活到极致,才能死而无憾。

即使黑暗的动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还是喜欢自己的工作。

菲利普的疑问“为什么我不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第三章

生命是一件不幸的事。

我决定以自己的生命来思索生命。

他很难接受这个事实,他和菲利普之间所有经验的记忆竟然都已神经化学的路径储存在大脑皮质里,就好像菲利普住在复杂的“菲利普”神经元网络,一旦被正确的神经传导物质诱发,这个网路就展开行动,使菲利普的影像有如鬼魅般投射到视觉皮质银幕。

“为什么我不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正是意志瘫痪的精彩实例。

第四章

天才和才能好比两种神射手,才能可以射中别人无法射中的目标,天才却可以射中别人无法看见的目标。

第五章

朱利斯向来都有生活的重心,如果不看病人,也会有其他重要的计划和活动,写作、教学、网球和研究占据了他的生活,但今天似乎没有一件事是重要的,他怀疑本来就没有一件事是重要的,而是他主观武断地为各种活动赋予重要性,然后巧妙地掩盖痕迹。

今天的他看透了人生的花招,今天没有任何重要的事,于是他毫无目标地在联合街上漫步。

第六章

我们对世界的观点具有坚固的基础,不论或深或浅,都来自童年时代。

这种观点在日后会越来越复杂、完善,但本质却不会改变。

夫妻之间的爱会产生对子女的爱。

偶尔会听说如下的故事,有些夫妻过于相爱,耗尽全家的爱,小孩得到的只是爱的残渣。

可是,这种爱的零和经济模式并不合理,事实刚好相反:

夫妻之间越相爱,就越容易用爱的态度对待小孩和每一个人。

小孩如果没有母爱的连结,就无法发展爱自己所需要的基本信任感、无法相信别人会爱他,也无法热爱生命。

这种人在成年后会与人疏离,退缩到自己的世界,人际关系常常充满敌意。

第八章

宗教里面什么都有:

启示、预言、政治保护、最显赫的地位和尊荣......不只于此,还有无价的特权,可以把它的教条烙印在儿童的柔弱心灵,而成为近乎与生俱来的观念。

第九章

在无止境的空间中,有无数发光的球体,每一个光体周围环绕着十来个被照亮的较小球体,这些小球体有灼热的核心和冰冷的硬壳,外面包覆一层腐烂的薄膜,其上孕育出有知识的生命--这就是...真实世界。

治疗不只是一种专业,更是一种召唤,是关心他人生活的人的生活方式.......好的治疗师会想要帮助别人减轻痛苦、逐渐成长。

......治疗师需要与病人建立关系......

治疗中真正重要的不是观念、不是洞见、不是工具。

......而是关系。

治疗团体的目的:

帮助每一个成员尽可能了解自己如何在团体中与别人建立关系,对象包括治疗师。

......团体工作不管过去的事:

针对此时,不需要深入探讨各个成员的过去历史,而是聚焦在团体当前的时刻;

还有针对此地,忘记成员在其他关系的错误。

团体有什么基本规则,

首先是守密,你绝不能向别人谈到其他团体成员;

其次是要努力袒露自己,诚实表达你对其他成员的看法和感受;

第三是每一件事都要发生在团体里面,如果成员之间在团体外有接触,就必须拿回团体里面来讨论。

治疗要件:

避免与病人有双重关系,否则会妨碍治疗。

苏格拉底说的最清楚,“要学习好好活着,就必须先学会好好死去”或是塞内加所说的“只有愿意和准备好结束生命的人,才可能享受真正的生命风味。

第十一章

不受往事羁绊的自由灵魂。

朱利斯对“定型”的现象非常敏感:

他常常看见团体治疗的病人已经大幅改变,确认被其他成员视为原来的人。

这种情形也会发生在家庭里面,许多病人在病情改善之后拜访父母时,

会觉得非常难受,因为他们必须努力避免掉入旧有的家庭角色,花很大的力气让父母、手足相信他们确实已经改变了。

团体的治疗师,他的职责是帮助新成员不受攻击、融入团体。

你不会喜欢我的答案。

但我现在愿意回答你,我无法告诉你该怎么办,那是你的责任、你的决定,不是我的。

你参加这个团体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学习信赖自己的判断。

另一个理由是,我对XX的了解,完全来自你的说法,你给我的资讯必然有你的偏见。

我能做的是帮助你注意自己如何让自己陷入生活困境。

我们无法了解XX,也不能改变XX;

但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你,你的感受,你的行为,因为这才是你能改变的。

不幸的人类却笼罩在过去和未来的阴影下,只能短暂地在现在漫步。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如此怀念童年的黄金岁月吗,尼采告诉我们,因为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时光,完全没有烦恼,没有沉重、痛苦的回忆,没有过往的破瓦残砾。

童年的自由和可贵是因为没有沉重的往事。

齐克果描写某些人陷在“双重绝望”,他们虽然身陷绝望之中,却又欺骗自己,不愿知道自己已经陷入绝望。

第十二章

叔本华说:

全部都要的人将一无所获。

第十三章

在人生终点回顾时,大部分人将会发现自己一生匆匆而过,惊讶地看见漠然无趣、不知不觉经历的事竟然就是他的人生,于是,原本被希望愚弄的人跃入死亡的怀抱。

(就像几年前我经常说,难道等到我快要死的时候回头看我的一生,发现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电视机前,还有在那个毫无意义的工作中度过的吗,我可不愿意几十年后看到这样的结果。

---怪猫)

他无法忍受自己必须面对人生的虚幻本质,人生竟然可以存入闪亮的磁带,当下片刻和每一刻竟然如此快速地消逝成虚幻的电磁波。

团体需要时间来发展稳定性和信任感,新的团体常常容不下动机不强或能力不足而无法投入团体任务的成员(所谓任务就是和其他成员互动,并分析这种互动),然后经历数周不愉快的冲突,比如帅手段以多去势力、焦点和影响力,但产生信任感后,最终会逐渐滋生疗愈的氛围。

...把治疗团体比喻成在战场搭桥,早期的形成阶段会有许多伤亡(即退出的人),一旦把桥搭好,就可以把许多人(包括留下来的初期成员和后来加入团体的人)送到更美好的地方。

(这个说法让我着迷---怪猫)

团体的疗愈氛围,(被)比喻成严重皮肤病变的治疗,让病人全身浸泡在舒适的药浴中。

带领团体最主要的附带好处就是有效的治疗团体不但能治愈病人,也常治愈治疗师(专业文献从来不谈这个事实)。

我就像大部分罹患重大疾病的人一样,讨厌人家欲言又止的样子,这种态度只会使我感到孤立、害怕。

一个人执著越多事,生活就会越沉重,与这些执著的对象分开时,也会越痛苦。

叔本华和佛教都认为人必须放下执著。

执著的对象是完满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因为预期中的痛苦而避免执著,显然只是令人半死不活的对策。

史宾诺莎认为如果从永恒的观点来看,原本令人困扰的日常事件就不那么重要了。

(然而人无法永恒---怪猫)

第十四章

每一桩自杀都会在亲人身上留下震惊、内疚和愤怒。

第十五章

人虽然有具体的生活,却总是活在抽象的第二种生活之中,这一点实在值得注意...原本全然入迷、非常感动的人,在平静深思的层面却显得冷酷、平淡、疏离。

他只是一个旁观者。

人不会被别人打扰,只有自己才会打扰到自己的平静。

当下才是安住之所,昨天和明天都不存在。

过去的记忆、未来的渴望,都只会制造不安。

平静之路就在于观察当下,并让它随着觉察之流毫无阻碍的飘浮。

第十七章

巨大的痛苦使人较能承受原本难以承受的痛苦,相反的,如果没有巨大的痛苦,即使是最小的烦恼也会成为痛苦的根源。

那个在学校的胖女孩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现在是什么事把她唤回来呢,

团体治疗时最常用、最有效的技巧:

把焦点从内容转到过程,也就是从谈话内容转到互动双方的关系本质。

请试着用现在式来说。

弗洛伊德曾强烈要求治疗师必须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待美丽的女性,不要因为对方的美丽就压抑自己或处罚对方;

...一篇文张“美丽而空虚的女人”,内容强调非常美丽的女人常常因为

外貌而受欢迎和鼓励,以至于忽略了自身其他部分的发展,她的自信和成就都非常肤浅,一旦美貌消逝,就发现自己一无是处:

她没有发展自己的内涵,也不懂得欣赏别人。

第十八章

强迫性思想可以分散注意力,保护你免于想其它事情。

这种思想隐藏了什么事呢,如果没有强迫性思想,你会想什么事呢,

人必须有内心的混乱,才能生出跳舞的星星。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若未沉浸在暗夜的心境

就无法写出永恒的佳句---查普曼

难道生活如此痛苦,要为了平静而牺牲一切吗,......所有强调解脱或美化来世的宗教岂不都是针对贫穷痛苦和被奴役的人吗,

第十九章

花朵回答:

你这个白痴~你以为我开花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吗,我开花是为了自己,因为我喜欢,并不是为了别人。

我的喜悦就在于自己盛开的生命。

治疗工作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互动,常常带有情绪;

第二个阶段是了解刚才的互动。

这是治疗必须进行的方式--交替进行情绪的诱发和了解。

另一个基本原则:

永远不要让成员在彼此讨论时用第三人称。

把回馈当成礼物,但你必须先判断回馈是否正确,我用的方法是核对别人的回馈是否撞击到我的亲身经历,是否有任何部分听起来是正确的,即使只有一点点、百分之五也好。

我试着回想以前是否有人给我相同的回馈,我会思考可不可以找人核对。

我想知道对方是不是指出了我的盲点,看见我没有看见的部分。

第二十章

年轻时的喜悦和活泼有一部分是出于这个事实:

我们正攀爬生命之山,没有看见死亡躺在另一侧的山脚。

把焦点放在病人对自身生活困境的责任。

成熟的治疗师不再接受病人对他人不当对待的表面说法,而能了解当事人在某种程度上是自身社交环境的共同创造者,关系总是交互影响的。

叔本华在十六岁写道:

我发现从高山上看见的全景非常有助于思想观念的拓展......所有微小的事物都消失了,整个形貌只剩下大的事物。

第二十一章

泰伦斯在两千多年前写的名言:

我是个人,所有人性都不会令我觉得陌生。

弗洛姆强调好的治疗师必须愿意进入自身的黑暗面,对病人的所有幻想和冲动都能感同身受。

第二十三章

请尝试一个思想实验.....我了解你保持平静的渴望,但配合我一下,试着想象别人有今天这种反应时,你会有什么感受,可能出现哪些感受,

有个人寻找一位智者,智者告诉他“选择的排他性”,每一个“是”的同时就有一个“否”。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就是不可能再有任何可能性。

第二十五章

叔本华所有著作中最知名的刺猬寓言说明了他对人类关系的冷漠看法。

......换句话说,只有在需要生存时才会忍受亲近,一旦可以分开就会避免亲近。

大部分现代心理治疗师会毫不犹豫的认为这种极度畏避社交的态度需要接受治疗,事实上,大量心理治疗工作就是针对这种有问题的人际态度,不但包括社交畏避,还包括形形色色适应不良的社会行为:

自闭症、社交畏避、社交恐惧症、类精神分裂人格、反社会人格、自恋型人格、没有爱的能力、自我膨胀、自我贬抑。

原来刺猬取暖的寓言是叔本华的。

---怪猫

第二十六章

让别人有好心情的方法,恐怕就是说出自己最近遇到的困扰,或是泄露自己的缺点。

想象有各种不同程度的自我袒露,一个极端是最安全的袒露,算一分,比如鸡尾酒会;

另一个极端算十分,这是在你想象中最深入、最冒险的袒露。

...现在回顾你今天...袒露的话,告诉我,你为自己打几分,

......现在告诉我,如果你提高个一两分,会说出什么事呢,

(团体)成员绝对不能因为自我袒露而受惩罚。

正好相反,冒险的人一定要受到支持和强化。

纵向袒露,也就是关于过去的细节......;

但横向袒露却更有成效,也就是针对袒露的过程进一步袒露自己。

治疗师想回避尴尬的问题时,有一种得体的老花招,就是回答:

我想知道你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布伯是犹太裔的德国哲学家...他的成就是探讨两个生命间的真正相会,所谓‘我-你’关系就是全然同在、关爱的关系,相对于‘我-它’关系,就是忽视另一个人的‘我’的性质,利用对方而不是建立关系。

第一点:

你想要和每一个案主有“我-你”的相会;

第二点“我-你”是一种全然对等的关系,

根据定义,“我-你”不是单向的亲密......

容我再问一个问题,然后就会回答你。

为什么是现在,......

我无法信服,我认为还有别的原因。

我要再问为什么是现在,......完全离题了。

请把焦点放在我的疑问:

为什么是现在,

叔本华强调的一个重点,大意是使人有好心情的最佳方法就是听到别人的不幸。

呃,这个话也是叔本华的啊。

--怪猫

叔本华一再警告我们容易用主观经验污染客观的观察。

第二十八章

玫瑰都有刺,但有刺的不一定是玫瑰。

他(叔本华)主要的成就在于批判和扩展康德的思想,康德深入看见了我们并不是感知现实,而是组成现实,使哲学产生突破性变革。

康德认识到我们所有的感官资料都会被神经组织过滤,在其中重新组合,形成被我们称为现实的图像,但现实其实只是幻像,是大脑透过概念化和分类而构成的产物,事实上,即使是因果、顺序、数量、时空,也都是概念化的产物,并不是“外界”固有的本质。

此外,我们无法不透过大脑的处理过程来看外界的事物,所以不可能知道外界“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无法了解自己的直觉和心智处理过程之前就已存在的本质。

这种原有的本质被康德称为“物自身”,这必然是我们永远不可能了解的部分。

虽然叔本华同意我们永远无法认识“物自身”,但他认为我们可以更接近它。

他认为康德忽略了一个有效认识被感知的现象世界的重要来源:

我们自己的身体~身体是有形的对象,存在于时空之中,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都有非常丰富的知识,这种知识不是来自知觉和概念的器官,而是来自内在的直接知识、来自感受的知识。

我们从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