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642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 在沙漠中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

二、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

2、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性格与形象

三、教学难点

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多媒体上展示沙漠的图片

同学们,图片上这些地方是哪里啊?

(生答:

沙漠)

那大家对沙漠都有什么印象啊?

(学生描述)

不错,同学们对沙漠都有自己的理解,沙漠是千姿百态的,这让老师想起一个沙漠的小故事:

在1935年,法国一位非常优秀的飞行员圣埃克絮佩里,在飞往印度的途中,飞机不幸失事,坠毁在利比亚沙漠当中。

在面对生与死的考验的时候,他会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这篇文章——《在沙漠中心》。

(二)预习检测

学习课文之前,我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对课文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读PPT上的生词生词),明确答案,再让全班齐读一遍。

乙醚mí虫豸zhì

硌gè犁铧líhuá

脐带qí真谛dì

噎yē筛糠shāikāng

(三)作家作品

好的,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圣埃克絮佩里,应该说啊,他是一位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人。

大家看一下PPT,一起来读一下(生读:

圣埃克絮佩里:

法国作家,他是法国最早的一代飞行员之一,二战期间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失踪。

其作品多描述飞行员生活,代表作有《夜航》《人类的大地》《空军飞行员》《小王子》等)。

《人类的大地》是一本由八篇文章组成的散文集,本文就是节选自其中的一篇。

(四)整体感知

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

(4分钟)

1、那同学们读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呢?

好好思考一下。

(感受到作者遇险后碰到一系列困难,很惊险;

感受到沙漠的可怕;

感受到遇险后,“我”展开了一系列自救活动;

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有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并贯穿全文;

感受到“我”强烈的求生欲望,以及“我”对责任、事业、生命的思索。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生答,后明确:

文章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沙漠中的一场遇险。

(五)探寻心路历程

既然是一场遇险,那么肯定遭遇到了很多痛苦。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在文中找出“我”在沙漠中心遭遇到了哪些痛苦与煎熬?

(自己完成后,四人小组讨论、完善)

1、因血液缺少水分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

2、感到呼吸困难

3、寒风越来越猛,吹得他团团转

4、找不到任何水源,连露水也没有

5、走了很远的路,却没有脱离困境

6、身体虚弱并产生幻觉

7、沙漠里白天炽热,夜晚寒风侵袭

面对这些痛苦与煎熬,“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请把反映作者心情的句子划出来。

(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一进行思考)(自己完成后,四人小组讨论、完善)

1、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痛苦)

2、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绝望)

3、我感到,有一股图像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

在大海深处,江河就平静了。

(平静)

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乐观)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看到作者在痛苦和绝望中,却变得平静、乐观,重新充满生的渴望。

于是,他在最后对同伴说什么呀?

(生答:

“上路吧,普雷沃!

我们的喉咙还没有噎住:

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

指名学生朗读这一句,然后简要评析。

对,这句话中“上路”和“继续”最能体现作者求生的渴望,所以朗读时要重重地读,读出作者的那份坚韧。

大家自己读读看(生读)。

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声朗读)

(七)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2、完成作业本上相关的练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我”的心路历程

上节课我们在文中找出了主人公在沙漠中心遭遇到的困难和所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有哪位同学可以复述一下?

(生答)

(二)品味探究

1、那么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力量使他能由绝望转向平静与乐观呢?

我们来分组朗读一下文章12~21段的内容,在文章中找找答案。

(生分组朗读)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找到相关句子,然后进行分析。

重点语句:

①我需要生活。

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人的生活了。

明确:

作者所谓的生活,并非一般意义的衣食住行,而是有着与生命、事业、责任、勇气、信念等相关的丰富内涵。

②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斗牛士,我喜欢的不是危险,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

明确:

可联系课后练习中作者在《人类的大地》其他章节中的几段话解读。

痴迷飞行,并不是喜欢冒险,而是因为热爱生活。

无畏死亡,并不是看轻生命,而是因为热爱生命。

③通过飞机,人们可以离开城市和他们的会计师,可以重新找到农人的真谛。

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

我觉得自己是中途站的农人。

明确:

作者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与平凡的农人相提并论。

飞机只是一个工具,它让作者从另一个视角审视自己和世界,无论是飞行员还是农人,他们的人生真谛是一样的,那就是默默耕耘,为人类的幸福、为人类能更快更高地飞行,而履行自己的职责。

小结:

正因为这种责任感,使他在面对死神时,能显示出一种视死如归,能超然淡定地审视这一切,能把这当成生命的再次回归。

2、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的语句,也用了很多修辞手法,请同学们找找文中有哪些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大家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①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提示: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漠中寒风刮得又猛又急,来势汹汹,令人无法躲避。

“冲”写出了风来的气势之大、之狂。

②我听见自己说:

“这里有一颗干枯的心……一颗干枯的心……一颗干枯得挤不出一滴眼泪的心……”

提示:

运用反复的手法,突出了“我”的极度干渴、缺水。

(三)延伸拓展

学了这篇文章,联系自己,你学到了什么?

(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

冒险要有价值)

(四)小结

看来同学们从这篇文章中都学到了很多,我想对于本文的学习,重要的不是对文本的理解,而是应该通过文本获得一些感悟,来帮助自己成长。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特训》的相关练习。

23.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思路】:

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

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

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屏幕显示:

1注音

峰巅砭骨崔巍滞留窒息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

蓄,积蓄。

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3、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①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

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

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

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

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

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

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

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

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

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

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

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

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

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②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旨在让学生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气概。

三、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1、围绕以下问题,请学生精读课文。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①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

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

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

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是否有些离题?

4、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点名小组代表阐发讨论意见,并归纳,明确。

 

2、请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②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总结存储: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也唯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上是否也应该这样呢。

六、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