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复习整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4971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8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化学复习整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分析化学复习整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分析化学复习整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分析化学复习整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分析化学复习整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析化学复习整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分析化学复习整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化学复习整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析化学复习整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偏差的表示

单次测定值偏差的表示:

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

(2)平均偏差:

绝对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3)相对平均偏差:

平均偏差占平均值的百分比:

(4)标准偏差

注意:

绝对偏差与相对偏差有正、负之分。

*

多次平行测定值偏差的表示

1.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

平均偏差与相对平均偏差无正、负之分。

三.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

准确度和精密度——分析结果的衡量指标。

(1)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准确度的高低用误差来衡量;

主要受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影响。

(2)精密度──几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精密度的高低用偏差来衡量;

主要受随机误差影响。

如何评价所获得的定量分析数据

---解决两类问题:

(1)可疑数据的取舍¾

过失误差的判断

方法:

4d法、Q检验法和格鲁布斯检验法。

确定某个数据是否可用。

(2)分析方法的准确性¾

系统误差及偶然误差的判断

显著性检验:

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检验被处理的问题是否存在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

t检验法和F检验法。

确定某种方法是否可用,判断实验室测定结果准确性。

二.数字修约规则

修约的方法按“四舍六入,五后无数则留双,五后有数则进一”的原则进行。

若有效数字后面的数字小于5时,应舍弃;

若大于5时,则应进位;

若正好等于5时,5的前一位是奇数则进位,而5的前一位是偶数则舍去(即成双)。

三.运算规则 (先修约再运算)

结果的位数取决于绝对误差最大的数据的位数,即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据为根据。

第五章

四.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⑴反应按一定的反应式进行。

反应完全程度达99.9%以上,且无副反应发生,这是定量分析的基础。

⑵反应速度快。

如果速度较慢,要有适当的措施提高其反应速度。

(3)有比较简便的方法确定反应终点。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标定

一.直接配制法

1.基准物质

能用于直接配制标准溶液的化学试剂。

基准物应具备的条件:

(1)必须具有足够的纯度;

(2)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相同;

(3)稳定;

(4)具有较大的摩尔质量,为什么?

(可降低称量误差)。

常用的基准物有:

Na2CO3;

Na2B4O7.10H2O;

KHC8H4O4(KHP);

CaCO3;

K2Cr2O7;

NaC2O4;

H2C2O4.2H2O;

NaCl;

2.标准溶液的直接配制

 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基准试剂,溶解于适量水后定量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

根据试剂的质量和容量瓶的体积,即可直接计算出标准溶液的准确浓度。

4

(1)配制溶液

配制成近似所需浓度的溶液。

(用什么天平称量?

用什么量具量取溶液体积?

(2)标定

用基准物或另一种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来滴定。

(3)确定浓度

由基准物的质量(或标准溶液的体积和浓度)来计算。

二、间接配制法(标定法):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一、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和常用公式

二、滴定分析法中的有关计算

三.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和常用公式

滴定剂B与被测物A之间的反应式为:

aA+bB=cC+dD

当滴定到化学计量点时,a摩尔A物质与b摩尔B物质作用完全:

则:

nA/nB=a/b,

 nA=(a/b)·

nB

  而 n=c·

V=m/M 

∴ (c·

V)A=(a/b)·

(c·

V)B

或(m/M)A=(a/b)·

(一)标准溶液的配制、稀释和增浓

基本公式:

c1·

V1=c2·

V2

V=m/M

二.滴定分析法中的有关计算

基本公式:

V)B

(m/M)A=(a/b)·

(二)标定溶液浓度的有关计算

(m/M)A=(a/b)·

(四)被测物质的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

质量分数wA=mA/mS

×

100%

9

第六章

本章要求

要求掌握:

1.酸碱质子理论;

共轭酸碱对Ka与Kb的关系。

2.PBE的写法;

各型体分布分数和平衡浓度的计算。

3.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缓冲溶液pH的计算(最简式);

影响缓冲容量大小的因素;

缓冲范围。

4.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理论变色范围和理论变色点。

5.一元强(弱)酸(碱)的滴定曲线各阶段pH值计算;

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

指示剂的选择。

6.直接准确滴定一元弱酸碱的可行性判据。

7.应用:

混合碱分析及甲醛法测定铵盐中氮含量的原理及计算。

8.酸碱滴定法应用的有关计算。

酸碱滴定法

6.1

酸碱质子理论

一、基本概念

2013/6/25

酸碱质子理论:

酸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碱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即:

凡是能够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

二、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HA⇌H++A-

A-+H2O⇌HA+OH-

(一)酸碱的解离常数,即活度常数:

KaKb(随T变化)

分析化学中的反应通常在稀溶液中进行,故可忽略离子强度的影响,用浓度常数代替活度常数,故上面的几个平衡常数可表示为:

Kw=[H+][OH-]=10-14

例:

HCl+H2O=H3O++Cl-Ka>>1

HAc+H2O⇌H3O++Ac-Ka=1.8×

10-5

H2S+H2O⇌H3O++HS-Ka=5.7×

10-8

所以上面三种酸性强度顺序是HCl>HAc>H2S

2.多元酸(碱)各级解离常数的关系:

对于其它多元酸碱来说,也有:

Ka1×

Kbn=Ka2×

Kbn-1=……=Kan×

Kb1=Kw

一、处理水溶液中酸碱平衡的方法

(一)分析浓度与平衡浓度

分析浓度:

溶液中溶质的总浓度。

又称标签浓度。

通常以物质的量浓度(mol/L)为单位,用c表示。

平衡浓度:

指平衡状态时,在溶液中存在的每种型体的浓度,用符号[]表示。

单位通常也用物质的量浓度。

(三)质子平衡(PBE)

根据质子平衡方程,可以得到溶液中[H+]与有关组分浓度的关系式。

通常有两种方法求得质子平衡方程:

1、由物料平衡和电荷平衡求得:

达到平衡时,一个体系的物料平衡和电荷平衡是同时存在的,质子平衡当然也同时存在,所以利用MBE和CBE,可以求得质子平衡方程。

步骤:

①选择合适的质子参考水准(即零水准)。

一般是选择起始酸碱组分及水分子作为参考水准。

②根据质子参考水准来判断哪些组分是得质子产物和失质子产物。

③根据得失质子数相等的原则写出PBE。

注意各组分平衡浓度前面的系数等于它得失质子的数目。

2、由酸碱组分得失质子的关系直接求得:

根据溶液中酸组分失质子数等于碱组分得质子数的原则,可以直接写出质子平衡方程。

二、酸度对弱酸(碱)各型体分布的影响

分布分数定义:

酸度对水溶液中弱酸或弱碱的各型体存在形式的分布有很大影响,用δ表示这种影响的程度。

δ称为分布分数

平衡时溶液中某型体i的平衡浓度占总浓度的分数。

用δ表示:

δi=[i]/c。

不同pH值溶液中酸碱存在形式的分布可用分布曲线表示。

作用:

(1)深入了解酸碱滴定过程;

(2)判断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可能性。

当c≥10-6mol/L时,水的解离可以忽略。

即[H+]=c+[OH-]≈c

∴pH=-logc

这是计算一元强酸溶液[H+]的最简式。

若c<10-6mol/L,则水的解离不能忽略,应按精确公式计算。

强碱的计算是一样的,只需将[H+]换成[OH-]。

求缓冲溶液[H+]的方法:

①按最简式求[H+]

②将[H+]、[OH-]与CHA、CA-比较,如果满足最简式的条件,则[H+]计算正确,否则重新用近似式求[H+]

一、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酸碱滴定过程中一般不发生任何外观变化,因此常要借助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指示滴定的终点。

酸碱指示剂一般是有机弱酸或弱碱,其共轭酸碱对的酸式结构和碱式结构不同,颜色也不相同,当溶液的pH值改变时,共轭酸碱发生转换,颜色随之变化,从而指示出滴定的终点。

三、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一)温度

温度会影响物质的离解常数,即影响pKa值,因此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也随之改变。

如室温下,甲基橙的变色范围为pH=3.1~4.4,当加热100℃时,则为2.5~3.7。

(二)溶剂

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pKa不同。

如甲基橙,水中pKa=3.4,而在甲醇中则为3.8。

(三)中性电解质

影响离子强度从而影响pKa,另外电解质具有吸收不同波长光的性质,会影响指示剂颜色的深度。

(四)指示剂的用量

指示剂的用量多少,将从两方面影响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一是用量过多,会使终点颜色变化不明显,同时消耗滴定剂,从而带来终点误差。

二是会引起单色指示剂变色范围的移动。

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一、强碱(酸)滴定强酸(碱)

基本反应:

H++OH-=H2O

以0.1000mol/L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00mol/LHCl溶液为例来讨论。

整个滴定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滴定常数

(一)滴定前

溶液的酸度等于HCl溶液的原始浓度

[H+]=0.1000mol/L

pH=-lg[H+]=1.00

(二)滴定开始至计量点前

随着NaOH的不断加入,溶液中的[H+]不断减少,溶液的pH值取决于剩余的盐酸的浓度:

(三)计量点时

此时溶液中酸和碱的量完全相等,溶液呈中性,溶液中的H+来自水的解离:

(四)计量点后

计量点后再继续滴入NaOH,溶液呈碱性,溶液中的碱度取决于过量的NaOH的浓度:

二、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P188

基本反应为:

HA+OH-⇌A-+H2O

H++B⇌HB+

以0.1000mol/LNaOH滴定20.00mL0.1000mol/LHAc为例讨论。

(一)滴定前

此时H+来自弱酸的解离。

cKa=0.1×

1.8×

10-5>20Kw

c/Ka=0.1/1.8×

10-10>400

pH=2.89

(二)滴定开始至计量点前

加入NaOH后,反应生成的产物Ac-与未反应的HAc形成一个弱酸与其共轭碱的缓冲体系,可按缓冲溶液酸碱度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当滴定到误差为-0.1%时,即Vb=19.98mL时,相应的pH=7.74。

(三)计量点时

此时NaOH与HAc刚好完全作用,生成的NaAc为一弱碱,Ac-在水溶液中存在解离平衡,溶液的酸碱度主要由Ac-的水解所决定。

由于体积增大了一倍,所以cAc-=0.05000mol/L。

cKb>20Kw,c/Kb>400

pOH=5.28

pH=8.72

NaOH过量,抑制了Ac-的水解,溶液的酸碱度由溶液中过量的NaOH的浓度所决定,其计算方法与强酸碱的互滴一样。

即当滴定到误差为+0.1%时,Vb=20.02mL时,相应的pH=9.70。

计算出加入NaOH不同体积时溶液的pH值后,同样可绘出NaOH滴定HAc的滴定曲线,该滴定的突跃范围为7.74~9.70。

三、直接准确滴定一元弱酸(碱)的可行性判据

强碱滴定弱酸的突跃范围与弱酸的强度及浓度有关,弱酸的强度越大(Ka值越大),滴定的突跃范围就越大。

弱酸浓度越大(c越大),滴定的突跃范围也越大。

要使ΔpH≥0.4,即使终点误差≤0.1%,则可导出:

一元弱酸直接准确滴定条件:

cspKa≥10-8

用强酸滴定强碱及滴定一元弱碱,与强碱滴定强酸及一元弱酸非常相似,所不同的仅是溶液的pH值是由大变小,所以滴定曲线的形状是刚好相反的,所有计算也相类似。

同样,一元弱碱直接准确滴定条件:

cspKb≥10-8。

碱性太弱,或碱的浓度太低,也不能被准确滴定。

一、混合碱的分析

(一)烧碱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

混合碱的测定有两种方法:

1.双指示剂法

双指示剂法是利用两种指示剂在不同pH值时的颜色变化,控制滴定停留在不同的阶段,得到两个滴定终点。

根据两个终点时所消耗的酸标准溶液的量,可计算出混合物中各个组分的含量。

测定烧碱中NaOH和Na2CO3的含量,可选用酚酞和甲基橙两种指示剂,以盐酸标准溶液滴定。

首先加入酚酞,滴定至酚酞的红色刚好褪去(pH≈8),记下消耗HCl溶液的体积为V1,此时试样中的NaOH全部被中和:

NaOH+HCl=NaCl+H2O

而Na2CO3只被中和到HCO3-(即只中和了一半):

Na2CO3+HCl=NaCl+NaHCO3

再加入甲基橙指示剂,溶液呈黄色,继续用HCl溶液滴定至橙红色(pH≈3.1),此时NaHCO3被全部中和:

NaHCO3+HCl=NaCl+H2CO3

记下消耗HCl体积为V2。

双指示剂法用于未知混合碱试样的定性分析

其它混合碱可作同样的推导分析

(二)甲醛法

铵盐的酸性太弱,不能直接用碱标准溶液来滴定,利用甲醛与铵盐的反应,可以得到较强的酸:

4NH4++6HCHO=3H++(CH2)6N4H++6H2O

(CH2)6N4H+的Ka=7.1×

10-6,所以只要溶液的浓度不太稀,就可以用碱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3H+和(CH2)6N4H+,滴定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测定时,试样及甲醛中的游离酸均应先中和。

试样的游离酸中和时应用甲基红为指示剂,若以酚酞作指示剂,将有部分NH4+被中和。

第七章

EDTA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金属离子—EDTA络合物的特点

1)具有6个配位原子,与金属离子多形成1:

1配合物,络合比简单,没有逐级络合的现象。

2)络合物稳定(五元环螯合物),滴定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高。

3)络合反应的速率快,除Al、Cr、Ti等金属离子外,一般都能迅速地完成。

络合物大多带有电荷,水溶性好。

4)EDTA与无色的金属离子络合形成无色的络合物,便于使用指示剂确定终点;

而与有色的金属离子反应,一般形成颜色更深的络合物。

应用:

已知CM、[L]求[MLi]

δi与[L]有关与CM无关

7.3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和条件形成常数

(二).条件形成常数(KMY’)

在有副反应时,M与EDTA反应的平衡常数称为条件形成常数,又称为表观形成常数

即对于络合反应M+Y=MY

有:

(二).影响滴定突跃的主要因素

1)条件形成常数K’MY的影响:

1.K’MY↑,滴定曲线上限越高,突跃范围越大;

2.滴定体系的酸度越大,αY(H)值越大,K’MY值越小,突跃范围越窄;

3.缓冲剂或其它辅助络合剂浓度越大,αM值越大,K’MY值越小,突跃范围越窄。

2)金属离子浓度CM的影响:

CM↑,滴定曲线下限越低,突跃范围越大

一、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

二、MY络合物的条件形成常数

1).绝对形成常数(KMY)

2).条件形成常数(K’MY)

在许多情况下,MY的副反应可以忽略,即有:

三、EDTA滴定曲线

2).影响滴定突跃的主要因素

条件形成常数K’MY的影响:

K’MY↑,突跃范围越大

金属离子浓度CM的影响:

CM↑,突跃范围越大

四..金属指示剂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计量点时过量的EDTA不能夺取MIn络合物中的金离子而使指示剂In释放出来,因而看不到滴定终点的颜色突变,这种现象称为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原因:

被测金属离子或干扰离子与指示剂形成的络合物较其与EDTA的稳定性更为稳定或由于有色络合物MIn的颜色变化不具有良好的可逆性。

解决方法:

封闭现象是由被滴定离子自身引起的,则采用返滴定法予以消除。

如由干扰离子产生,则事先除去干扰离子。

金属指示剂的选择

(一)金属指示剂选择的依据 

指示剂能在pM突跃范围内变色,而且如M上没有副反应,则pMep与pMsp应尽量一致。

如M上有副反应,则 pMe’ 与 pMsp’一致

(二)金属指示剂变色点的pMt值 

M+In

MIn

当[MIn]=[In’]时,称为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此时游离金属离子的浓度用pMt表示。

第七章

络合分析法

7.6终点误差和准确滴定的条件

二.直接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条件

若△pM=±

0.2∣Et∣≤0.1%,金属离子M能直接准确滴定的判断式:

lgCM,spK’MY≥6

如果条件改变的话,则判别式也发生改变。

三.络合滴定中酸度的选择与控制

(一)缓冲溶液和辅助络合剂的作用

  在络合滴定的过程中,随着滴定剂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相应的络合物,溶液的酸度会逐渐增高:

M+H2Y=MY+2H+

酸度的增高不仅会减小MY的条件常数,降低滴定反应的完全程度;

而且还可能影响指示剂的变色点和自身的颜色,导致终点误差变大,甚至不能准确滴定。

所以,需要加入缓冲溶液予以控制。

  当溶液的酸度降低到一定程度,金属离子的水解效应会逐渐严重,甚至产生碱式盐或氢氧化物沉淀。

这些沉淀在滴定中有的不能与EDTA络合,有的虽可以逐渐反应但速率很慢,致使滴定终点难以确定。

所以,当在较低的酸度下滴定时,常常需要加入辅助络合剂,以防止金属离子的水解,但由此引起的络合效应又有可能降低金属离子与EDTA络合的条件形成常数,因此使用中要注意控制辅助络合剂的浓度。

一.M满足被准确滴定的条件

△pM=±

0.2∣Et∣≤0.1%时

lgCM,spK'

MY≥6

二.M、N满足分步滴定的条件

△pM=±

△lgK+lg(CM/CN)≥6

式中:

△lgK=lgKMY-lgKNY

如果CM=CN△lgK≥6

三.干扰离子N不与指示剂产生干扰颜色的条件

lgCN,spK'

NIn≤-1

实现分步滴定的办法:

控制酸度。

四.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一)络合掩蔽法

(二)沉淀掩蔽法

(三)氧化还原掩蔽法

第八章

1.能斯特方程式;

2.条件电极电位及其影响因素;

3.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与条件电位的关系;

4.催化作用和诱导作用;

5.化学计量点电位计算通式;

6.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

7.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类型;

8.氧化还原滴定前预处理的原因;

9.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原理及其应用条件。

能斯特方程式

对于如下Fe(Ⅲ)/Fe(Ⅱ)电对:

有MBE:

CFe(Ⅲ)=[Fe3+]+[Fe(OH)2+]+[FeCl2+]+……

CFe(Ⅱ)=[Fe2+]+[Fe(OH)+]+[FeCl+]+……

三.条件电位(

定义:

是指在某一特定条件下,该电对氧化型Ox的总浓度和还原型Red的总浓度均为1mol/L(或比值Cox/CRed=1)时的实际电位。

由条件电位的定义式可以看出,Eθ’的大小不仅与Eθ有关,还与活度系数和副反应系数有关,因而除受温度的影响外,还要受到离子强度、酸度和络合剂浓度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只有在条件一定时才是常数,条件电位也因此而得名。

氧化还原平衡中的条件电位Eθ’与标准电极电位的Eθ关系和络合平衡中的条件形成常数K’MY与绝对形成常数KMY的关系相类似。

Eθ’可查表,如查不到相应条件下的Eθ’,可用相近条件的Eθ’代替,如仍然没有,则用Eθ做近似计算。

在计算E时,如何灵活应用这两个公式,从而使得计算简单?

没有副反应

有副反应

对与某一氧化还原反应,n为定值,故两电对的条件电位之差△Eθ’(E1θ’-E2θ’)或标准电位之差△Eθ(E1θ-E2θ)越大,K’或K也越大,表明反应进行得越完全。

可见,直接比较两个电队的条件电位Eθ’或标准电位Eθ,就可以判断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

2.反应完全的判别式

滴定分析一般要求化学反应的完全程度在化学计量点时至少达到99.9%,即应有:

一.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

(一)反应物的浓度

(二)温度

(三)催化剂

二.催化作用和诱导作用

(一)催化作用

催化剂分为正催化剂和负催化剂。

正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负催化剂则减慢反应速率。

通常所指的是正催化剂。

(二)诱导作用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一种反应的进行,能够诱发和促进另一种反应的现象,称为诱导作用。

如:

KMnO4氧化Cl-的反应速率很慢,但溶液中同时存在Fe2+时,KMnO4与Fe2+的反应可大大加速它与Cl-的作用。

此时,前一种反应称为初级反应或诱导反应,后者则称为受诱反应。

上述反应中KMnO4称为作用体,Fe2+称为诱导体,Cl-称为受诱体。

诱导作用和催化作用相同点:

均可大大加快反应速率。

不同点:

催化剂参加反应后不改变其原来的组成和形态,但在诱导作用中,诱导体参加反应后变为其它物质。

(二)化学计量点(VCe4+=20.00ml)

滴定突跃:

结论:

E突跃范围主要与条件电位差△Eθ’有关,△Eθ’越大,E突跃范围越大。

同时还与两电对的电子转移数n1和n2有关。

氧化还原指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