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4786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3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Word格式.docx

《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Word格式.docx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蜚(fěi)暄哗B.幢(zhuà

ng)宁静质朴

C.伫(chù

)纯粹D.淳(chú

n)淋漓尽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暄哗”应为“喧哗”,形容声音大而杂乱。

C“伫(chù

)”应为“伫(zhù

)”,伫立:

长时间地站立,没有动作;

也泛指站立。

D“淋漓尽至”应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延续了2015年高考题型,让考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成字音及字形的辨析。

与2015年不同的是,2016年加入了字音的考查,并且题干由“有错……的一项是”变为“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覆盖面有所扩大。

所选词语有两字词、四字词,指向明确,难度较低。

字形设误点“喧”与“暄”是形近字,“至”“致”是同音字,对于这类情况,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记忆:

①字形辨识法,②语义辨识法,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去掌握字形,不容易出错;

③结构分析法,做到“字不离词”;

④语境辨识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对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词语词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字形。

字音设误点“伫”是习惯误读字,对于这种情况,在复习时要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优美领略繁杂B.幽美领略繁复

C.幽美领悟繁杂D.优美领悟繁复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

采用的是语段阅读式填空,题型延续了2015年山东卷题型,指向明确,所选词语涉及动词和形容词,难度适中。

解答这类题目既要注意语境的限制,又要注意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

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

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

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本题中第一个括号中的词语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具体的语境,上文李白诗句“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

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突出了环境的清幽,所以此处只能选“幽美”;

“领略”和“领悟”词义轻重不同,适用对象也不同,据此可判断出答案;

“繁杂”和“繁复”适用对象不同,范围大小亦不同,前者多指事情多而乱,而后者的使用范围要广一些,文中用“繁复”最恰当。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A

根据顿号的使用方法,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

本题中“有骄傲睥睨的表情”和“跌宕飞扬的韵质”是并列关系,中间已经使用顿号,那么“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和“

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之间就不能再使用顿号,而应用逗号。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①分清语句或段落的层次,大致确定句中点号和句末点号;

②反复读,分清句子内部的各种关系,判断顿号、逗号、分号、冒号使用是否正确;

③认真揣摩语句所传达的感情,根据语气确定句末点号是否正确,即分清所给文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感叹句、祈使句,准确判断句号、问号和叹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仔细辨析,注意前后关照,准确判断句中标号和句末点号是否正确,如引号、括号等标号和句末句号或问号的位置是否正确。

本题考查了顿号、句号、逗号和破折号的用法,这几种标点皆是平时学习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而且经常会被误用的标点,指向明确,难度较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B.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C.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D.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答案】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这一考点是山东卷必考考点,题型稳定,仍然是传统的四选一形式,指向明确,难度较低。

从历年高考来看,成语类试题测试重点有:

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

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本题所考查的四个成语都是学习生活中常见常用易错成语,“巧夺天工”“扣人心弦”“一见如故”“空中楼阁”都有自己的使用对象和适用范围,“巧夺天工”指人的技艺巧妙,A中用来形容自然美景显然不恰当;

“扣人心弦”强调的是打动人心的议论或表演,B中用来形容灾情,对象不当,感情色彩也不当;

“一见如故”的适用对象是陌生人,C中用来形容老朋友,属于望文生义,也可以理解为对象不当。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B.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

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C.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D.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采用的是山东高考一贯使用的独立辨析形式,属于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考点比较全面。

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

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

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本题B项设置了不合逻辑类语病,“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和“优势明显”前后矛盾,不合事理;

C项设置了成份残缺类语病,句中缺少与“掌握”相呼应的宾语中心词,可补上“方法”“技能”之类词语;

D项设置了搭配不当类语病,“广泛而热烈的”只能和“讨论”搭配,而不能和“思考”搭配。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

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

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

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

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

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

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6.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

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中“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部分的“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考点。

2014年和2015年山东卷第6题考查的是概括论述文主旨的能力,今年改为考查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体现了向全国卷过渡的思想,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理解概念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前三个选项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第一段,但A项中的“逐渐走向衰微”和C项中的“更似绝句律诗”需结合全文内容来判断,B项原文中各特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联系。

7.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

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

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答案】C

C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中“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部分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这类题目是山东卷必考内容。

本题指向明确,难度适中。

从选项设置来看,四个选项所涉及的信息集中在文本第二自然段,位置都比较明显,考生稍加梳理筛选就可以找出,再将找出的信息与选项内容——对照,很容易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

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中“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部分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不仅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还考查学以致用的能力,指向明确。

A项信息在文本第二自然段后半部分,B项信息在文本第三段,C项信息在文本二、三两段,D项延续了2015年高考本考点的命题形式,要求考生用选文文本内的观点解读课本内容,根据选文中“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

抑扬顿挫,铿锵成韵”,可判断出D项正确。

三、(每小越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景公问晏子曰:

“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

“法其节俭则可;

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

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

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

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

晏子辞曰:

“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

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

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

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

“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

“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然则曷以禄夫子?

“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

耕者十取一焉;

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

“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

“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

三王:

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橧(zēng)巢:

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关市:

指集市。

讥:

稽查,盘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说:

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文:

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疾:

痛恨

D.宗君而处身宗:

尊崇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义,属于山东卷必考考点,题型稳固。

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

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

二是学会推断。

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

推断方法如下:

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

本题B项可采用课内推断法和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法;

A项、D项可采用语境推断法,将词义代入选文可知解释正确;

C项可采用课本推断法,《屈原列传》中有“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句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此,则诸侯其至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服之轻重便于身青,取之于蓝

C.然则曷以禄夫子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关市讥而不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表转折,但、却。

A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概”/代词,他们;

B介词,对于/介词,从;

C介词,拿、用/表目的连词,来。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采用的是山东卷传统题型,四个选项各考查一个虚词,每个虚词列出两个句子,一个句子选自考题所给文本,另一个句子选自课内。

这类题目解答时可先课内后课外,由课内推知课外。

如D项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而”表转折,可译为“却”,将这个义项代入“关市讥而不征”,可发现解释正确,据此就可以判断出本题的答案。

虚词类题目复习时要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

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

①词性分析法,②位置分析法,③温故求新法,④语境判定法,⑤语法切入法,⑥标志识别法。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延续了2015年本考点题型,选取文本中的一句话,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

指向明确,难度适中。

解答这类题目常用的方法有:

①根据文意断句。

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本题画线句子可根据文意断句,也可利用句子结构特点断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徳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属于山东卷必考内容,采用的是传统的题型。

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

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

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强加因果关系。

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

本题考向明确,难度适中,四个选项覆盖全文,A项和B项信息在选文第一段,C项信息在选文第二段,D项是对全文的概括。

设误点在于曲解文意,也属于凭空添加,无中生有,是山东卷本考点命题常见形式。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

(4分)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

(3分)

(3)是则可矣。

【答案】

(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

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

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

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试题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