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
《鄂州市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州市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今年4月份各中心村的规划全部完成。
鄂州试点规划得到方方面面的充分肯定。
建设部专家说:
将城乡融为一体进行全域统筹规划的城市,鄂州在全国是第一家。
(二)统筹产业发展,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支撑。
鄂州市按照省政府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武汉城市圈产业分工安排,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互融互补的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着力推进优势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打造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强力推进优势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
2009年,全市续建和新开工的亿元以上项目达80个,共完成投资135亿元,同比增长77.0%;
工业完成投资141亿元,同比增长51.6%;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83.5亿元,同比增长25.1%。
冶金、能源、建材、模具材料、纺织服装五大产业集群形成规模。
二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武汉城市圈”都市型农业示范区。
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壮大水产、畜牧、蔬菜、林果四大特色支柱产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粮食加工、水产品加工、畜牧加工等多条产业链。
水产品加工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大中型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总数达276家,转化水产品总量达50.02%。
三是着力发展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
重点支持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加快建设三江港区、主城区和花湖工贸新城三大物流基地。
围绕“一都两湖”,打造三国吴都文化游、梁子湖休闲度假游、红莲湖运动健身游。
现代服务业成为鄂州经济快速增长点。
四是着力推进节能减排,打造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
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减排工作机制,实行环境准入制度。
2009年,实施了葛店开发区和梁子岛污水处理、鄂州电厂脱硫、鄂钢烧结脱硫等一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9个专项整治任务,淘汰小水泥、小炼铁等落后产能136.6万吨。
(三)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一体化。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内容。
鄂州市积极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体系,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加强城乡交通网络建设。
构建对接武汉城市圈周边城市的交通网络体系,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主轴,区、乡(镇)、村相互通达的区域交通“半小时经济圈”。
提升农村主干路建设标准,在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基础上,将硬化道路向大的自然塆和产业基地延伸。
2009年,市财政投入资金2000万元建设10个特色镇,投入2400万元建设中心村,主要用于以道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强城乡公用设施建设。
搞好统一布局规划,建设公用设施,完善服务功能。
加大农业生产基地的电网建设和村庄路灯建设,做好安全饮水工程,加快推进电话、电视、宽带网三网融合和基站延伸,积极推进城市天然气管道向城乡结合部村庄延伸,加大沼气池的建设力度。
2009年市政府承诺的为民“十件实事”,其中公用设施建设有四个方面。
筹资4000万元,解决80个村10万人饮用自来水问题;
筹资3060万元,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4处,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8000口;
筹资1318万元,建设农村村级卫生室36个、乡镇卫生院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处;
筹资2800万元,按规划布局完成22所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建设。
三是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现已启动梁子湖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洋澜湖、花马湖、三山湖水网整治和生态修复。
开展农村绿化工程建设,开展“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改造排涝泵站,发展农业机械化,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系统、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监测防治系统。
鄂州市委书记范锐平介绍说:
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是鄂州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和主要突破口,这些年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太多了,政府应该“一往情深,倾力投入”来还债,我们重点开展“六网”建设,“六网打尽,无缝覆盖”,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上了一步新台阶。
(四)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公共服务与公平正义紧密关联,“比太阳更要有光辉”。
鄂州市按照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步伐,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
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制度。
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确保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投入机制。
2009年对区乡镇财力补助为4171万元,安排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资金24973万元,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资金106808万元,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资金3082万元,社会保障一体化资金12814万元。
二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着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促进农村小学及幼儿教育向乡(镇)和农村中心村集中,初中向乡镇集中,高中向市、区政府所在地集中。
计划用五年左右时间,重点建设103所规范化的中小学,逐步将全市农村中小学由现有的284所调整为103所。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建设22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对布局调整的重点中学进行标准化建设。
建立全市教师合理流动机制。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助学机制。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
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参合率”。
建立完善卫生服务网络,计划安排3年内完成市中心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二医院、市精神病医院改扩建工程。
正在建设三个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四个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新一轮乡镇卫生院三项建设和所有村卫生室建设。
四是繁荣城乡文化体育事业。
建设三国吴都博物馆、综合体育馆、图书馆、体育职业艺术学校等城市文体设施。
仅博物馆的投资就达1亿元。
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建设“乡有站、村有室、组有户”的文化网络,增强先进文化对农村的辐射力。
计划到2011年,建成各区综合文化馆,维修改造和新建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
(五)统筹公共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社会管理一体化涉及到城乡一体化最根本的制度改革。
鄂州市在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积极改革,为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作出了可喜的探索。
一是建立城乡无差别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改革户籍二元结构,实行城乡一体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为基本入户条件,实行法制化、证件化、信息化管理。
将流动人口纳入整个社会服务和管理体系。
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
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机制,加强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建立适应劳动力在城际间、城乡间流动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绿色通道。
梁子湖区2万名60岁以上老人自今年元月开始享受每月55元基础养老金。
按照统一经办机构、统一服务流程、统一政策体系、统一网络平台的要求,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四网合一”,居民参保不分城乡,不按身份,不设门槛,逐步实现可衔接、可选择、可转换。
全市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99.13万人,综合参保率93%,居全省领先水平。
落实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平安计划”,落实失业人员保险待遇,完善生育保险政策,扩大参保范围。
完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制度。
全面启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帮助农村特困家庭改造危房、新建住房,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城乡低收入群众救助办法,将城市低收入群众救助制度延伸到农村,并统一救助标准。
完善城乡一体的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医疗救助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逐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
大力加强福利院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
(六)统筹要素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
市场流通体系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像血液一样重要。
鄂州市积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大力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一是完善城乡流通体系。
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二级批发市场正在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物流中心为核心,以二级批发市场为辐射点,以集贸市场、连锁超市便民店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投资6.5亿元建设的蟠龙市场被商务部核准为“双百市场”工程项目。
二是培育市场流通主体。
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各类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协会,发展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
武汉中百、中商百货在鄂州农村开设了60多个直营店、加盟店。
武昌鱼集团等10多家企业与家乐福、武商、中商等大型商贸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是推进城乡要素流动。
大力培育和发展物流配送、便民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推进零售业城乡连锁化。
鼓励外地和本市的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到农村发展综合性服务网点,建设和改造农资农家店。
(七)统筹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党。
鄂州市积极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是统筹推进城乡基层组织建设。
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健全城乡基层组织网络,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和全方位覆盖。
在全市开展“组织联建、队伍联带、活动联办、服务联动、保障联体,创建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新格局”(简称“五联一创”)活动。
按照“一主三新十特百新村(新社区)”的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要求,以106个中心村(新社区)和43个城镇新社区为重点,合理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
依托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农业板块,建立“产业型”党组织。
如恒大集团整合3个行政村建立的新社区,把党组织建立在房地产开发、旅游观光等产业链上,探索建立“村企共建”模式。
加强城乡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实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向组级延伸、向社区延伸。
建立城乡党建经费保障机制,健全稳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激励保障机制和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扎实开展城乡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全面提升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
二是统筹加强城乡党员队伍建设。
实施城乡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计划3年内将全市党员干部普遍轮训一遍。
完善流动党员“双联双管”制度,建立健全流动党员信息库,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配置城乡干部人才资源,扎实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大力实施“一村(居)一名大学生”计划和“乡土人才”工程。
设立全市党内帮扶基金,对城乡特困党员实施跟踪式帮扶救助。
去年11月份,在郑州召开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鄂州市推进社区活动场所建设、搭建服务党员群众综合平台的经验,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的充分肯定。
二、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初见成效
通过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鄂州先行先试的改革初见成效,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公共政策的差异开始走向一体,经济发展提速,经济结构优化,城乡差别缩小。
2009年,鄂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增幅居武汉城市圈第1位;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增幅;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7年的2.47∶1缩小为2009年的2.35∶1。
(一)主体产业基本形成,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一是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
鄂州因工而建、因工而立、因工而兴。
2009年,鄂州市工业化率达49%,居全省第一;
在工业中就业的人口达到16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25.5%。
鄂州在巩固发展壮大传统产业的同时,突破性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工业发展由冶金一业独大向多业并举转变,逐步形成与城市功能区定位相适应的产业集群和产业体系,在未来区域竞争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新引进了比克电池、宝业、华中科技、嘉吉烯王等一批大企业,逐步形成冶金、能源、建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石化深加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十大产业集群。
二是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形成畜禽、水产、蔬菜、林果四大支柱产业和休闲农业、体验农业。
畜禽规模化养殖率为59.7%,位居全省前列;
连续三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市,被省农业厅评为畜牧业标准化先进市。
水产板块已发展到60万亩,其中“吨鱼塘”精养鱼池面积达到23.7万亩;
2009年水产品人均占有量296公斤,渔民人均纯收入9417元,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
蔬菜、林果等优质农产品集中连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围绕“一都两湖”,形成了三国吴都文化游、梁子湖休闲度假游、红莲湖运动健身游等精品旅游线路。
社区服务业、房地产业加速发展。
2009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8.22亿元,同比增长10.2%。
鄂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陶宏高兴地介绍说:
鄂州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互相促进的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这种城乡一体化现代产业形态是鄂州经济社会发展强大的生命力,它让鄂州充满活力,充满魅力,充满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二)农民向城镇转移加速,城镇化步伐加快。
在“一主三新十特百新村(新社区)”规划的引导下,鄂州的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居住向中心村(新社区)集中,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2009年,鄂州城镇化率达57%,在全省排第二位,呈现出全方位推进的态势。
城市发展摆脱对主城区的单纯依赖,由一城带动向多城带动转变。
主城区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巩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龙头地位,建成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万人左右;
葛华新城、红莲湖新城、梧桐湖新区与武汉对接,成为带动西部、南部区域发展的龙头;
花湖新城与黄石相融,成为带动东部发展的龙头。
三座新城摆脱了过去对区行政中心的依赖,根据经济流向和发展潜力重新规划、布局、定位,成为鄂州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正在成为鄂东城市群发展最快的增长极。
一批特色镇迅速崛起,带动辐射作用明显增强。
在市、区、乡三级财政的强力支持下,特色镇拉开骨架,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建设产业园和农民创业园,打造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旅游名镇,成为本区域农民进城务工居住的载体、龙头企业连接农民和基地的桥梁,辐射带动能力大大增强。
譬如,燕矶镇被誉为“中国金刚石刀具第一镇”,碧石渡镇被誉为“楚天建材明星镇”,梁子镇是著名的水产品加工基地。
中心村(新社区)建设还带来土地资源和公共设施建设成本的节约。
据规划、国土部门测算,106个中心村(新社区)建成后,可节约耕地5.1万亩,相当于一个乡镇的面积,人均耕地可由现在的0.69亩提高到0.73亩。
拆迁户向中心村(新社区)集中安置还避免了因规划的短期性而造成的农民二次、甚至三次拆迁,有利于减少社会成本,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有利于鄂州今后长远发展。
(三)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通过推进农村路网、供排水网、电网、通信网、供气网以及农村新社区“1+8”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农民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设施和服务。
实现交通网络全覆盖,村村通了水泥公路,硬化道路向大的自然塆和产业基地延伸;
公交车开进小村庄,95%的行政村通了客车。
实现供水网络的全覆盖,85%以上的农民喝上城里来的自来水。
城镇供气、供电等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
主城区和新城区管道燃气使用率达到92%,乡镇用气率超过50%,农村沼气入户率达到30%以上。
在农村新社区,农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卫生医疗、就业培训、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
农村生态保护得到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完成重点堤防以及病险水库整险加固工程、国土整理和低丘岗地开发工程,重点水系得到整治,重点区域生态得到修复。
长港河道开始呈现出河畅、水清、岸绿、坡稳、景美的水生态自然风光。
以一建(建沼气)、三改(改水、改厕、改圈)、四清(清垃圾、清路障、清渠道、清庭院)、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信、通宽带)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改变了村容村貌,改善了人居环境。
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
鄂州城乡基础设施近年来确实有很大改善,城市比过去漂亮多了,印象中早些年的鄂州是个“光灰城”,现在马路宽阔,楼台别致,公园幽静,是个“宜居城”。
农村面貌也发生根本性变化,路变平了,河变宽了,树变多了,水变清了,房变高了,村变美了,生产生活条件变得比过去好多了。
大家都说,乡村调查如同乡村旅游。
(四)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
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事业全面发展,向城乡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
附加在户籍管理上的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限制规定基本消除。
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形成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职业教育多元化、成人教育终身化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城乡文体设施更加完备,并对城乡居民开放。
在全省率先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农家书屋建设,“乡有站、村有室、组有户”的文化网络基本形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开始向自然塆和社区延伸。
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无缝对接,适应劳动力需求的养老保险关系在城际间、城乡间自由转移。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实现“四网合一”。
有了医保“撑腰”,农村看病就医的人员大幅度增加,城乡医院家家爆满,医生个个紧俏,农民一改过去“小病拖着,大病扛着,得了绝症就等着(死)”的“不敢看病”状况,现在“有病岔到(尽管)去看”,基本实现“病有所医”。
城市低收入群众社会救助制度向农村延伸,城乡实行统一救助标准。
城区符合集中供养的“三无”对象全部纳入城市福利中心供养,乡镇符合供养条件的全部纳入乡镇福利院集中供养。
城乡统一的劳务用工、子女入学等政策更加完善。
城乡劳动者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
调研座谈会上,横山村支书罗修安用一首顺口溜表达了农民的心声:
“种田不要税,读书免了费,看病不太贵,老了还装个保险带(养老保险),农村政策确实好,农民感谢党关怀。
(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民主管理不断推进。
新的农村社区居住模式打破了以家族、宗族为特点的传统居住格局,从源头上减少了邻里矛盾、家族矛盾,为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条件。
一批农村新社区和自然村塆积极开展“文明新村”、“和谐农家”等创建活动,提升了村民素质,树立了文明新风尚。
庙岭镇恒大社区制定居民文明守则,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崇尚科学、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
社区成立文体协会、腰鼓队、篮球队等文体队伍,利用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阵地开展读书周、书画展、听楚剧、扭秧歌、篮球赛等文体活动;
举办文明楼栋、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媳、好妯娌、好邻里、美德少年等精神文明创建评比和“居民文明素质教育培训班”活动,居民的文明意识和水平不断提升。
新庙镇英山村被省文明办评为全省十个文明新村典型之一。
一些新社区以村务公开、村民自治为基本要求,建立新型乡村治理机制,提高了民主管理水平。
新社区建立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居民代表大会为民主决策机构、以“一事一议”为决策方式、以居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的社区自治管理体系;
由村民代表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成员,负责对社区各项事务的管理和监督,推进了社区的民主化管理。
(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进一步巩固。
全市普遍推行了“两委”议事决策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健全和落实发展党员“两票一公示”、党员“设岗承诺”、流动党员“双联双管”、党员“三评”制度,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人才工程”和“一村(居)一名大学生”工程,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干部基础,提供人才支撑。
城乡一体化试点让乡镇干部找到了“三农”工作的抓手和为老百姓办事的最好舞台。
新村(社区)建设、均衡城乡公共服务、国土整理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干群关系得以改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以提高。
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虽然时间不长,但变化很大,农民的感受最真切,也最权威。
恒大社区老百姓总结了这么几句话:
“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产业火起来了,口袋鼓起来了,村庄亮起来了,新风树起来了,服务实起来了,农村与城市条件差不多,当农民同当市民一样牛!
三、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基本经验
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之所以进展顺利、初见成效,从根本上讲,是省委、省政府正确决策、加强领导,省直有关部门积极参与、鼎力支持,鄂州市统筹谋划、强力推进的结果。
省委、省政府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大局出发,作出了在鄂州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重大决策,并作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四个层面的试点之一,纳入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部署。
省委书记罗清泉深入鄂州现场办公,省长李鸿忠深入鄂州专题考察,就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主要目标、工作方法等提出明确要求,为试点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保证。
其他省委、省政府领导也分别到鄂州调研指导,有的还在鄂州办点,帮助探索试点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省委常委张昌尔多次主持召开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推动了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省直有关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与鄂州市签订市厅共建协议、建立市厅合作共建机制,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对试点工作给予了很大支持。
鄂州市上下一心,精心谋划、周密部署,探索创新、开拓进取,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年多的实践有力证明,统筹城乡发展,是继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又一场深刻的革命。
从试点工作本身来讲,有许多经验值得推广。
(一)突破传统的二元发展模式,坚持“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根本方针。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这是科学发展第一位的根本方法,是我国整体跨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建设新农村的全新理念,它突破了长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