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教师培训机制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4628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教师培训机制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教师培训机制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教师培训机制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教师培训机制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教师培训机制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教师培训机制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教师培训机制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教师培训机制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教师培训机制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邮箱

主要参加人员

人才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因素。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质量。

教师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

改革教师培训机制,对于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从教师培训中的现实问题出发,结合教师教育研究以及终身教育新理念,从培训决策管理机制、培训实施创新机制、培训质量监控机制、培训激励约束机制、教师培训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建构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教师培训机制。

本课题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促进教师培训工作更好地适应教师队伍发展的需要,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师资队伍保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结项

提交

材料

1.课题研究报告□2.决策建议文稿(3000-5000字)□

3.已发表论文论著□4.研究成果被应用情况材料□

课题负责人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盖章

年月日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

招标课题

编号:

2012B778

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

负责人单位:

摘要2

一、课题研究概述3

(一)研究意义3

(二)研究目标4

(三)研究过程5

(四)研究内容6

二、教师培训机制的现状与问题7

三、教师培训机制建构的理论基础11

(一)核心概念11

(二)理论依据12

(三)基本原则14

(四)基本框架16

四、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教师培训机制建构17

(一)培训决策管理机制17

(二)培训实施创新机制20

(三)培训质量监控机制25

(四)培训激励约束机制27

(五)教师培训保障机制30

五、结语35

参考文献:

37

摘要

人才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教师培训;

机制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教师培训机制研究》是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

在课题研究与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按照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

本研究报告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概述、教师培训机制的现状与问题、教师培训机制建构的理论基础、教师培训机制建构的基本内容、结语等五个方面。

一、课题研究概述

本课题研究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基础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构建新的教师培训机制,为提升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研究意义

中原经济区(CPER)地处中国中心地带,是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范围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理位置重要、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质量。

教师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因而,改革教师培训机制,对于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有助于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师资保证

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因素,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性资源。

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教师培训是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培训机制的创新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教育均衡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意义,对于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教师队伍素质的具有促进作用。

通过教师培训机制的建构,可以为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师资保证。

2.有助于教师培训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教师培训在整个教师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繁重。

因此,就需要建构科学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进而为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提供实践的保障。

教师是学校资源中最宝贵的基础性资源,不仅具有可持续性,而且具有增值性。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教师人力资本增值、提高在校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

构建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可以为教师培训质量提升提供机制保障,进而使教师培训更好地满足教师需求,促进教师成长。

3.有助于促进教师培训管理水平的提升,发挥教师培训的示范带动效应

创新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教师培训机制,可以为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促进中原经济区教育发展,为有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奠定制度与实践的基础。

从理论意义上来讲,探讨教师培训机制,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实际应用,有利于提高教师培训机制研究的科学性,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机制的内容,进而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供实践的保障。

当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成为社会发展的必需品时,寻求一种有效的培训模式以平衡“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博弈关系就成了教师培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在新机制下的教师培训实施,可以有效发挥培训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实力和品质,从而为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提供教师队伍的基础。

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对提升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目标

教师培训是提高在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教师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教师培训的项目与类型变得越来越复杂。

就我省来说,教师队伍数量大,教师培训任务繁重,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就必须通过建构科学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来完成这一重要的历史任务。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教育发展要求和《河南省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河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和课程改革的实际,确定课题研究目标。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教师培训机制研究的目标是:

1.通过教师培训机制创新研究,建构新的教师培训机制,为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为有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倍增提供智力支持。

2.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新形势,创新师资培训机制,促进教师培训的专业化进程,为提高我省教师培训管理水平,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益提供理论的参考。

3.实施课题带动策略,通过教师培训机制改革研究,构建全面的教师培训保障实施与质量监控体系,为教师培训改革提供学理和实践保障。

(三)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4月至6月):

文献收集与研究方案制订

课题任务下达后,课题主持人及时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制定研究方案,确定人员分工并进行任务分解,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与实施的具体问题,同时做好课题的资料搜集及前期的整理工作,勾勒课题的大致轮廓。

通过深入学习教师培训与教师继续教育有关文献,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为课题实施做好理论与政策的准备。

以此为基础,根据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主题的需要,初步设计本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领域及实施方案,同时开展教师培训机制的现状与理论等专题研究。

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涉及:

收集有关教师培训的研究文献,为课题研究做好基础。

本期的主要工作途径有:

查阅教育类工具书、教育类杂志、教育专著等文本文件;

查阅中国学术期刊教育类的电子文本;

然后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鉴别和选择。

并在此基础上,对已有教师培训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进一步明确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在此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成员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分工合作进行课题研究,撰写相应部分的课题计划及课题纲要。

第二阶段(2012年7月至12月):

课题研究实施

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对有关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并开始着手完成各自分担的工作。

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涉及对教师培训的现实问题的研究。

因为了解并分析教师培训的现状与问题,是本课题研究的现实基础。

为了解目前教师培训工作的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课题组通过调查、访谈等方法,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的新要求以及教师对培训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这些研究为教师培训机制改革提供教育实践的基础。

课题组以此为基础,初步建构教师培训机制的体系,撰写研究报告的初稿。

第三阶段(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

课题研究总结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与实践,本课题研究已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与实践效果。

在课题总结阶段,在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基础上,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广泛听取反馈意见并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改进;

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并做好课题结项准备。

(四)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调查研究法,有效整合各种培训资源,从教育培训的实际出发,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教师队伍的要求,着力构建“省级高位统筹、市县分级实施、学校积极参与”多方联动的教师培训机制。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以几个方面:

教师培训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教师培训机制建构的理论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教师培训机制改革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报告、决策建议文稿、教师培训机制研究的专题文献等。

本课题是基于教师培训现实问题的培训机制建构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色:

(1)时代性。

本课题研究依据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教育工作的要求,结合我省教师队伍与培训工作实际以及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新进展,构建教师培训工作的新机制。

课题研究成果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

(2)实践性。

本课题研究强调通过教师培训机制的建立,构建教师培训新体系,为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建构的教师培训机制对于教师培训工作以及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3)综合性。

本课题是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教师培训机制与保障制度建设的综合研究。

以新理念构建的教师培训机制与保障体系,注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对接,立足于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改革,突出为教师培训为基础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综合价值。

课题组还结合师资队伍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师培训机制的专题研究。

因而,研究成果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二、教师培训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有好的教师,才能够有好的教育。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9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颁布以后,我国教师培训步入了有法可依,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规范性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的教师培训分为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县级培训、校本培训等多层次的培训活动管理制度。

远程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等更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培训途径和方法的多元化趋势和走向,构成“天网”,“人网”和“地网”的远程教育模式。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培训机构的广泛参与下,河南省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教师培训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为我省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师资队伍基础。

然而,在肯定我们己经取得的成绩之余,不得不承认教师培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以来,教师培训在如何更好地适应我省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在教师培训的问题中,培训成效低下、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脱离基础教育教学实际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教师培训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如何建立有效的培训管理机制,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教师培训发展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省的教师培训机制还存在着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教师队伍要求不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制约着教师培训质量与效益的提升。

主要表现在:

(一)行政权力过于集中,培训市场缺少活力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培训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在我国教师数量普遍不足,质量普遍较低的情况下,为迅速培养和提供业务合格的教师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满足特定国情下社会需求的重要推动力。

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培训活动中行政机构权力过度集中的现状却在一定程度制约着教师培训质量的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培训的实施乃至发展走向。

而在这一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某种不依现实条件、学校具体情况和教师需要为主,以行政命令甚至某些领导的个人意志为主导的“异化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实施教师培训机构资格的获得多由教育行政部门说了算,缺少科学评定和客观参照,造成了教师培训评价机制的客观评估和有效监管的缺失。

行政权力过于集中的另一个侧面体现是,行政部门对教师培训活动的干预乃至直接组织或直接委托培训机构组班进行培训。

如对某些培训内容和形式的确定、某一培训机构的选择、师资的任用、教材的制定等等。

久而久之,导致教师培训活动主体地位的教师培训机构只能被动接受相关部门安排而缺少自主权力。

从教师培训的整体发展来看,教师培训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机会较少,教师培训制度有待完善,支持保障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二)培训实施与保障机制不健全

在现实的教师培训实践中,存在着部分培训机构的培训实施计划性差、学员存在重复培训的现象。

这既造成培训资源的消耗,致使培训的效益低下,也加重了教师的继续教育的负担。

因此,需要进一步作好教师培训的规划和统筹管理。

在教师培训具体实施中,教育理论培训过多也是一个问题。

目前各地行政组织所提供的教师培训,大部分是关于新课改的目的要求、政策理念等纯理论知识的内容。

从接受培训的教师反馈来看,受欢迎的培训内容应是与教师们的教育教学实际工作息息相关的内容,而并非高高在上的脱离教育教学实践的空洞说教。

正如一位教师所说“每学期打开培训目录,你会发现内容大同小异,几乎没有真正实用的东西。

”同时,培训师资大部分都是远离基层教学、不了解基层教学的所谓“专家”、“学者”,而不是来自教学一线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实践家。

教师培训的内容、形式多是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以专家学者为中心,讲什么、如何讲都由专家学者说了算。

“内容”和“讲课老师”这两个培训组织中的要素与教师教学实践的“双脱节”成为教师们排斥培训活动的主要原因。

培训形式的单一是制约培训效果的一个主要原因。

教师教育学生讲求方法的多样性,这样才能确保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那么教师培训同样需要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然而,目前我国教师培训大多数的培训形式仍然采用作报告、听讲座等形式,这在表面上提高了培训的规模效益,但“大锅饭”型的培训内容和方式,使很多教师“想学的学不到,不想学的重复学”。

同时也造成了被培训者因为知识的大量灌输而产生的知识消化和转化的阻碍。

教师培训的经费短缺是制约教师自主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教师培训的经费严重不足,不能将其专款专用,导致教师自主发展遇到障碍。

如学校在组织校本培训时会因费用等问题而不能及时聘请专家为中小学教师作报告;

培训过程中的一些教学设备、培训材料过于陈旧,导致培训效果不明显。

某些培训活动高收费的问题也影响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甚至于有人这样调侃道“就拿计算机而言,教育部门搞信息技术培训,电教部门在搞现代媒体教育培训,人事部门在搞多媒体培训,都说为了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事实上只要交了钱,就能拿到证,而具体学到了什么,教师们往往说不清楚,培训结束后,一切完璧归赵。

”总而言之一句话,培训可以不来,钱不能不交。

(三)培训的质量监管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督导评估是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教师培训由于约束机制不健全,对教师在职培训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和质量评估,对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者都没有严格统一的监督标准。

这种松散局面造成各类教师培训机构缺乏责任心,教师和学员都没有压力,培训成了走过场,培训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教师培训由谁监管、如何监管还不够明晰,评价考核制度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谁是评价考核的主体?

遵循什么评价标准?

这些都影响到了培训的效果。

当前院校培训的监督制度、评价考核制度等还不够健全。

有调查显示,30.6%的教师认为自己学校没有或者不清楚是否对院校培训工作进行过监督;

有10.5%的教师选择自己学校没有对院校培训结果做出具体要求,18.1%的教师则选择不清楚。

传统的院校培训服务方式一般是行政强制式,上级教育行政机关要求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很多校长便强制自己学校的教师无条件的参与,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有39.4%的教师选择自己学校强迫教师必须参加院校培训,无法调动全体教师的培训热情。

(四)教师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健全

从培训参加者的角度来看,教师缺少参训动力。

造成教师缺少参加培训动力的原因和我国教师在职培训活动组织中存在的行政化、培训内容与形式不能适应教师需要、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联系密切,而培训内容与中小学教育的相脱节,教师无法选择自己需要的培训方式和内容等则造成了培训获得的新知识无法直接或者适当的应用于课堂实践中,参与培训前后教学质量未见明显改善,自然会打击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和丧失对培训活动的信心。

在我国,提高教师参训动力的措施还并不完善,教师往往仅仅因为行政命令和相关规定,被动参与培训。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教师进修机构长期将教师专业发展视为外在要求,使得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国家行政制度下被动发展。

仅有制约机制只能对教师参加培训进行强制性的规定,却无法保证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导致培训质量不高。

一般来说,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所在学校、所处区域的培训资源有限,经济条件较差,他们的培训多以教育系统组织调训为主,教师在培训中缺少自主性和选择性的情况比较普遍。

由于培训不是教师自主决定和自愿选择,因而极易产生“人班上、心在室外”的厌学、假学现象。

工学矛盾和经济双重压力,造成教师心理负担,是教师培训中的老大难问题。

当前,各地中小学的教师课务繁忙,学生考试成绩直接关系到教师各类评定工作,这使得教师参加培训的工学矛盾十分突出。

尤其是在一些教育资源并不发达的地区,一位教师兼任多门学科的现象比较多见,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更为沉重。

这种不顾教师身心承受能力的培训,使教师难以专心接受培训。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对我省教师培训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培训经费落实、培训内容与形式等方面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培训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制约着我省教师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研究建构教师培训机制,既是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培训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求的积极回应。

三、教师培训机制建构的理论基础

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培训机制的改革对于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益具有实践意义。

在课题研究中,通过有关教师培训机制的理论研究,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教师培训机制建构提供理论基础,主要涉及课题研究的核心界定、教师培训机制的理论依据、基本原则等内容。

(一)核心概念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教师培训机制问题。

为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有必要对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做一简要界定。

1.中原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是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广通道纵轴的交会处,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之后,由豫鲁皖冀晋等5省30市3县(区)组成的综合性经济区。

2011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将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

2011年国庆前夕,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中原经济区拥有了纲领性文件。

《规划》提出建设“大中原城市群”,构建中原城市群、北部城市密集区、豫东皖北城市密集区一体化发展格局。

中原经济区地理位置重要,经济总量大,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为:

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

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

中原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培训工作,也需要更新观念,创新机制,进而为教师队伍与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2.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又称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进行的培训。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在我国的教师培训实践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分为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

本课题以教师的非学历教育培训为主要研究对象。

非学历教育包括:

(1)新任教师培训:

是为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而设置的培训。

根据有关文件要求,新教师培训的时间应不少于120学时。

(2)教师岗位培训:

为教师适应岗位要求而设置的培训。

根据有关文件规定,教师岗位培训的时间每五年累计不少于360学时。

(3)骨干教师培训:

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按教育教学骨干的要求和对现有骨干教师按更高标准进行的培训。

学历教育:

对具备合格学历的教师进行的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

3.机制与培训机制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指生物机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

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

目前,机制的本义引申到不同的领域,就产生不同的机制。

如生物机制、社会机制。

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

本文的“培训机制”,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各类方针政策和培训的运作方式,界定为培训系统内部各要素(包括整体与整体、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二)理论依据

随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全面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