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挖扩大基础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4232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85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挖扩大基础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明挖扩大基础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明挖扩大基础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明挖扩大基础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明挖扩大基础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挖扩大基础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

《明挖扩大基础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挖扩大基础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挖扩大基础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

断裂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包括达曲断裂在内共三条,均属高倾角逆冲断裂。

其延伸远,深度大,断距均在千米之上。

各构造体系之构造形迹表现形式不一,并在平面上,构成明显的分区。

展布于西南部之巨大“歹”字型构造体系,由于受区域性强大的压应力作用,产生一系列绵延数百至上千公里之大断裂和紧密褶皱,形成规模较大的褶断带。

东北部为金汤弧西翼的一部分,为局部应力场的产物。

应力不剧,地层多以塑性变形为主,褶皱频繁,断裂不发育。

在两种构造之间的复合部位,应力的相互作用,干扰,形成折衷的构造形迹过渡带。

表现在色达以东“歹”字型构造展布范围内出现大量褶皱;

另一方面是东南部金汤弧在靠近“歹”字型构造地带又有断裂发育。

这些特点反映在平面上,便造成了东北部与西南部构造形迹的差异,形成构造的自然分区。

(1)构造分述

1)“歹”字型构造体系

色达县地质构造图

分布于上图中区域西南部,由一系列强烈挤压之线性褶皱与一些高倾角逆冲大断裂组成。

构造线呈北西向展布。

由东北向西南,褶皱发育递减,断裂发育递增。

色达断裂东北部,褶皱频繁,断裂不发育;

色达断裂西南部,褶皱与断裂皆发育。

2)褶皱

年弄乡背斜:

展布于年弄乡、金木达一线。

北西端伸出区,轴线走向115°

~125°

背斜轴面直立,两翼对称。

北东翼倾向10°

~15°

,南西翼倾向190°

~235°

,倾角34°

~80°

核部地层T3zh为上部厚层-块状粗砂岩夹板岩,两翼出露T3xn下部板岩。

色达背斜:

呈北西向狭长条展台布于马其玛、努日康金多、色达一线。

南西翼为色达断裂错断。

核部地层为杂谷脑组(T2z)中一厚层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夹粉砂岩板岩。

背斜向东南翼倾没。

岩层产状:

北东翼倾向20°

~65°

,倾角47°

~88°

倾末端倾向135°

~165°

倾角36°

3)断裂

色达断裂(F1):

为一发育于色达背斜轴部之高倾角逆冲断裂,走向北西,倾向北东。

断裂产状:

倾向35°

,倾角75°

~82°

上盘杂谷脑组、侏倭组分别逆冲于新都桥组、雅江组之上。

努日康多西北,杂谷脑组逆冲于雅江组之上,缺失侏倭组、新都桥组厚达2000m的地层,据岩层产状推算,断距在3000m以上。

断裂破碎带宽5~21m,影响带宽数十或数百米。

破碎带中,擦痕、磨光面、牵引、揉褶十分普遍,多处见到断层泥、断层角砾岩。

角砾岩又分由铁质胶结的和未胶结的松散角砾岩两种。

已胶结的角砾岩部分被再压碎。

角砾以砂岩为主,少量板岩;

角砾直径在1.5cm以下,局部糜棱岩化。

显示断裂经受多次活动。

东北盘的大幅度上冲,在地貌上反映强烈,造成上盘杜柯河与其支流色曲的三级分水岭竟高出下盘大渡河与雅砻江一级分水岭600m之多。

康勒乡断裂(F2):

其与色达断裂平行发育,横切图区西部西南角。

为走向北西、倾向南西之高倾角大断裂。

其形态、规模、性质均与色达断裂相似,两者相向冲构成地堑。

在康勒乡西北,杂谷脑组逆冲于新都桥组之上,缺失近千米侏倭组地层。

断裂两盘地层新老交错。

北西段上盘老,南东段下盘老。

这一现象可能是断裂斜扭性上冲造成的。

上述表明,区内断裂属强烈挤压之压性结构面。

断裂破碎带以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为主,富水性差,不具备断裂脉状水的储存条件。

(2)金汤弧形构造

展部于县域东部。

区内仅包含金汤弧西翼反射弧,弧形构造主体(中、东部)在县域外围。

区内构造轴线呈东西向、北西西向。

由一系列强烈挤压之紧密褶皱组成,断裂不发育。

由北向南,褶皱程度递增。

主城区位于色达县洛若镇,场地地形平缓,场地整体稳定。

具体详见地勘报告

3、地形地貌

洛若镇所在色达境内地形复杂,地处巴颜喀拉山南麓,大地构造属川西地槽系巴颜喀拉山褶皱带,全境海拔大多在4000m以上,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

全境大部分为典型的丘状高原,西北部溪河密布,排水不畅,沼泽发育。

级差小于30度,少数山峰凸出于高原面700~900m,海拔4000m以上为典型的丘原地貌,相对高度500~1000m;

海拔3500以下的巴尔坝河谷地带,河流深切,流水浸蚀严重,为高原山原地貌。

总面积中高原面积约占84%,山原占15%,平坝占1%。

全境为三断层所切,呈西北或西向,属金汤弧西翼。

色达断层沿歌乐沱--洛若--色达一线斜穿泥曲(河)上红科;

康勒断层沿塔子--康勒一线穿泥曲(河)流域;

鲜水河断层,仅在达曲(河)右侧出现。

三断层除歌乐沱--洛若--色达断层相对稳定外,其余断层均处于活动状态。

洛若场镇面积虽不足1km2,但场镇及周边地势较色曲河上下游更为平坦、开阔,自然条件较佳。

北面山谷,南面清澈色曲河水由西向东蜿蜒流过。

周边被连绵起伏的群山环抱,呈现其山水交融、广袤纵深的草原城镇风光。

4、水文特征

1)气象

色达县属高原气候类型,年均气温-2℃,一月均温-11.1℃,七月均温10℃。

极端最高气温23.7℃,极端最低气温-36.3℃。

冬季漫长而酷寒,没有绝对的无霜期。

年降雨量644mm,集中于6~9月份,冬季多积雪,最大雪深可达1m以上。

年均日照时数2437.8小时。

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霜冻等。

年平均日照时数2420.3小时。

年地面辐射能量80~200千卡/平方厘米。

年均风速为2.1米/秒,瞬时最大风速可达33米/秒,最多风向为西北风,多年平均大风日数68天(≥8级)。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54.1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7%,多集中在6~9月,其余月平均100mm以下。

历年大风平均68天,集中于12月~次年4月,境内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1天,海拔3700米以下地区稍长,高海拔区无绝对无霜期。

大气含氧量不足标准的60%。

2)水文

色达县境内河流主要有泥曲、达曲和色曲,均发源于巴颜克拉山南麓,其中泥曲和达曲属于雅砻江流域,色曲属于大渡河流域(见下图)。

色达县水系分布图

根据搜集的估算资料显示,两河最枯流量15~20m3/s,年平均流量约为70m3/s,年总流量约为32.07亿m3。

径流模数约为9.8L/s,径流深度311.2mm。

5、地震参数

根据《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本次设计洛若东路中桥和和人行桥属于城市次干路。

根据地勘资料,桥区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属于Ⅱ类场地上,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

桥梁抗震设防类别为丁类,抗震目标为:

至E1地震作用下结构总体反应在弹性范围,基本无损伤,在E2地震作用下不致倒塌。

桥梁采用B类抗震设计。

主要设计技术标准

序号

项目

内容

1

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路

2

设计速度

30km/h

3

设计荷载

城市-A级荷载

4

最大纵坡

不超过5‰

5

结构安全等级

一级

6

设计基准期

100年

7

桥梁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8

桥梁设计安全等级

9

抗震设防

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

10

防洪标准

洛若东路中桥1/100(3716.398);

色曲河人行天桥1/100(3712.93)

四、材料及试验

1、砼

根据施工设计图纸本桥梁基础采用C30混凝土,施工时,砼原材料选用,砼配合比、施工措施等等,必须严格按照《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标准,保证结构满足耐久性要求。

我公司中心试验室提供的混凝土配合比,采购经理部提供的甲供材料厂家砂石材料,与做配合比时的材料厂家一致。

我公司拌和站实验室立即验证此配合比,将砼配合比报至监理单位批准后使用。

浇筑扩大基础混凝土时,在现场做砼试块,并留置同条件试块。

砼试块制做数量及频率满足验标及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2、钢筋

我公司将按照技术规范及验标要求的频率、方法对钢筋进行检验。

检验合格后,报监理、中心实验室批准,在监理、中心实验室批准同意,方可进行钢筋的下料、加工、制作。

钢筋进场必须按不同钢种、等级、牌号、规格及生产厂家分批验收,分别堆放,不得混杂,且应设立识别标志。

钢筋需堆置在仓库(棚)内并应垫高至少30cm,并加遮盖;

钢筋应具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单。

使用前如有铁锈,必需对钢筋进行除锈,制作时要按设计图纸尺寸兼顾弯曲伸长量下料制作,钢筋下料时,切口断面应与钢筋轴线垂直,不得有马蹄形或挠曲。

进场钢筋在使用前必须对钢筋原材及钢筋焊接试件按照技术规范要求的频率、方法进行力学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检验合格后,报监理单位批准,批准同意后,方可进行钢筋的下料、加工、制作。

3、原材料、砼强度、砼配合比由公司项目部实验室负责试验、报批、下达及记录。

五、劳动组织

单个明挖扩大基础施工配备的劳动力数量见下表:

类别

单位

数量

备注

施工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专职安全员

技术人员

包括测量技术人员

开挖人员

包括机械操作人员

电焊工

钢筋工

10

模板工

混凝土工

抽水人员

六、机具准备

明挖扩大基础施工配备的机具设备见下表:

机具名称

电焊机

钢筋切割机

钢筋弯曲机

插入式振动棒

承台基础模板

1.5cm厚木模板

支撑

若干

钢管、顶托、方木

混凝土抗压试模

空压机

带两把风枪

挖掘机

自卸车

11

∅15直径水泵

12

∅10直径水泵

13

柴油水泵

备用

14

钢筋调直机

七、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1、明挖扩大基础施工工艺流程框图

施工放样

基坑开挖

设计单位确认地质

基底检验

围堰筑岛、降水排水

施工防护

基底处理

支立模板

钢筋制作加工

钢筋绑扎成型

试件制作并制作同条件养生试件

砼制备

砼浇筑

砼养生

基坑回填

2、定位放样

根据地质情况定出放坡率,根据基础尺寸、深度、渗水情况确定基坑开挖尺寸。

根据确定的基坑开挖尺寸对基坑四角进行放样。

开挖置于岩石中的扩大基础,底层基础混凝土满灌,其他情况下,为便于立模、挖排水沟和汇水井,每边加宽0.5m~1.0m。

3、基坑开挖

3.1开挖方法

基坑开挖采用机械开挖和人工开挖相配合。

开挖岩石施工时,应采用人工开挖和挖掘机破碎配合,以保证不破坏基岩的完整性,且尽量避免超挖,同时采取适当的

防护措施。

挖掘机可以在基坑内或基坑边缘作业,直接把弃渣装车运走。

开挖基坑渣方尽可能的远离基坑边缘,以免塌方和影响施工。

基坑开挖应连续施工,避免晾槽和浸泡,一次开挖距基坑底面以上要预留20~30cm,待验槽前人工一次清除至标高,以保证基坑顶面坚实。

同时保证基底应符合设计要求的嵌岩深度。

坚决避免超挖。

如超挖,应将松动部分清除,其处理方案应报监理、设计单位批准。

挖至标高的土质基坑不得长期暴露、扰动或浸泡,并应及时检查基坑尺寸、高程、基底承载力,符合要求后,应立即进行基础施工。

3.2放坡开挖

用经纬仪测出基础纵、横中心线,根据选择的基坑坡率,放出上口开挖边线桩。

当在天然土层上开挖基坑,基坑深度在5米以内,施工期较短,基坑底在地下水位以上,土的湿度接近最佳含水量,土层构造均匀时,基坑坡度可采用下表数值。

基坑坑壁坡度

坑壁土类

坑壁坡度

基坑顶缘无载重

基坑顶缘有静载

基坑顶缘由动载

砂类土

1∶1

1∶1.25

1∶1.5

碎石类土

1∶0.75

粉质土、粘土

1∶0.33

1∶0.5

极软岩、软岩

1∶0.25

1∶0.67

软软岩

1∶0

1∶0.1

极硬岩、硬岩

注:

①坑壁有不同土层时,基坑坑壁坡度可分层选用,并酌设平台;

②在山坡上开挖基坑,当地质不良时,应防止滑坍;

③在现有建筑物旁开挖基坑时,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

如土的湿度有可能使坑壁不稳定而引起坍塌时,基坑坑壁坡度应缓于该湿度下的天然坡度。

当基坑深度大于5米时,应将基坑坡度适当放缓或加设平台。

3.3基坑尺寸确定

基坑尺寸应满足施工要求。

当基坑为渗水的地质基底,坑底尺寸应根据排水要求(包括排水沟、集水井等)和基础模板设计所需基坑大小而定。

基坑的平面尺寸可适当增加80~100㎝,不设基础模板时,按设计平面尺寸开挖。

无水地质基坑地面,宜按照基础设计平面尺寸每边放宽不小于50㎝。

3.4其它

基坑安排在枯水或少雨季节施工,基坑开挖不宜间断,并连续进行基础灌注混凝土施工。

避免开挖后的基坑暴露过久,影响基坑的承载力。

坑顶边缘应留有护道,避免在此范围内加载,以保持顶边稳定,静载距坑缘不小于0.5m,动载距坑缘不小于1.0m。

垂直坑壁坑缘顶面的护道还应适当增宽,荷载距坑缘距离应满足不使土体坍塌为限。

4、坑壁防护和排水

当基坑深度较大,放坡开挖方量较大,地质无法保持稳定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我公司施工范围内明挖基础均有较大地下渗透水,如有较多渗水时,考虑在坑底周围设排水沟和汇水井,利用多台大功能水泵排除坑外。

5、地基检验

基坑开挖应连续施工,避免水淹浸泡,一次开挖要距离基坑底面往上20~30㎝,待验槽前人工一次清除至标高,以保证基坑顶面坚实,经监理工程师和设计单位人员核实地质后,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否则应按设计图纸及监理工程师要求进行基底处理。

5.1基底应检验下列内容:

①基底平面位置、尺寸、基底高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②基底地质情况和承载力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③基底处理和排水情况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④施工记录和有关实验资料是否齐全和符合要求。

5.2基底检验合格后应立即进行混凝土封底与承台基础施工。

6、基础钢筋绑扎和支模

6.1基础钢筋绑扎

承台基础钢筋在人行天桥钢筋加工厂弯曲制作成半成品,运输至现场绑扎成型,垫块使用和设计标号相同的砼块,垫块尺寸符合钢筋保护层厚度设计要求。

墩身竖向主筋向下伸入基础,并与基础底层钢筋连接,两端均加直角弯钩。

模板安装加固完成后,放出墩台位置,将墩台身的一圈横向箍筋焊接固定在基础上层钢筋,检查位置正确后标出竖向主钢筋准确位置,安装墩身竖向钢筋。

搭设钢管脚手架,将墩台身竖向主钢筋上端固定在准确位置,保证钢筋垂直度或斜向角度正确。

绑扎完成后,利用墩台身中心纵横十字线和外轮廓线进行复查校核。

6.2模板和支撑

按照基础尺寸放出模板边线,模板采用1.5cm厚高强度木模板,其结构及部位尺寸符合规范要求,模板及模板支撑必须要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能承受浇注混凝土的侧压力,并保证基础尺寸的正确。

模版安装应稳固可靠,接缝严密不漏浆,模板和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模版内的积水和杂物应清理干净。

混凝土浇注前应对基础平面位置、尺寸、底面及顶面高程和基底地质条件等进行检查并形成记录。

7、砼拌和、运输、浇筑

7.1、混凝土的拌和

①在接到混凝土开盘的通知后立即进行混凝土的拌和,不得擅自开盘进行混凝土的拌和工作,防止混凝土罐车的静停时间或空孔待料时间过长,做好工序的衔接。

②根据设计施工图纸桥梁基础砼采用C30混凝土,必须符合《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的规定;

搅拌混凝土采用HZS120或HZS90拌和站,其计量系统应经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计量系统应能满足胶凝材料(水泥、矿物掺和料等)±

1%;

外加剂±

粗、细骨料±

2%;

拌和用水±

1%的偏差要求。

③搅拌混凝土前,清除搅拌机内的积水、杂物,用水湿润搅拌机。

④拌和物要进行充分搅拌至均匀为止。

自全部材料装入搅拌机起,至开始卸料时止,连续搅拌混凝土的时间应参照搅拌机的性能参数和现场试验检测进行确定。

⑤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60~200mm,偏差不得超过±

20mm,在运输至现场之前需进行坍落度试验,施工现场每50m3测定一次,确保坍落度满足配合比设计要求。

⑥搅拌设备停用时间超过30min或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时,须将搅拌筒彻底清洗后才能重新拌和混凝土。

⑦冬季搅拌混凝土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不宜低于10℃,入模温度不宜低于5℃。

7.2、混凝土的运输

①混凝土运输采用10m3混凝土搅拌车运输,在装运混凝土前,认真检查运输设备内是否存留有积水,内壁粘附的混凝土是否清除干净。

②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送混凝土时,运输过程中以2~4r/min的转速搅动;

当搅拌运输车到达浇灌现场时,应高速旋转搅拌20~30s后再进行混凝土浇筑。

③混凝土搅拌车每天工作后或中断运输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后再行运送混凝土时,必须再次清洗罐车搅拌筒。

7.3、混凝土的浇筑

1)浇筑混凝土前,检查钢筋保护层垫块的位置、数量及预埋件位置等其紧固程度。

构件侧面和底面的垫块至少为4个/㎡,绑扎垫块和钢筋的铁丝头不得伸入保护层内。

2)在炎热气候下浇筑混凝土时,入模前应尽量降低模板、钢筋温度以及附近的气温,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宜高于气温且不宜超过30℃。

3)当混凝土有抗冻性设计要求时,混凝土的入模含气量根据配合比规定的0.5h含气量进行控制,控制偏差为±

1.0%。

4)混凝土入模坍落度按设计的规定值进行控制,控制偏差为±

20mm。

5)自高处向模板内倾斜混凝土时,为防止混凝土离析,一般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从高处直接倾卸时,混凝土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以不发生离析为度。

②当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通过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等设施辅助下落;

③串筒出料口距混凝土浇筑面的高度不宜超过1m。

6)混凝土的浇筑采用分层连续推移的方式进行,泵送混凝土的一次摊铺厚度不宜大于60cm,间隙时间不得超过90min,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

非泵送混凝土分层厚度宜控制在30~40cm,但最大厚度不得大于40cm。

7)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当因故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应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或能重塑的时间。

不同混凝土的允许间歇时间应根据环境温度、水泥性能、水胶比和外加剂类型等条件通过试验确定。

当超过间歇时间时,应按浇筑中断处理,同时应留置施工缝,并做出记录。

施工缝的平面应与结构的轴线相垂直,施工缝处应埋入适量的接茬钢筋或型钢,并使其体积露出前层混凝土外一半左右。

8)新浇混凝土与邻接的已硬化混凝土见的温差不得大于15℃。

9)在新浇筑混凝土过程或浇筑完成时,如混凝土表面泌水较多,须在不扰动已浇筑混凝土的条件下,采取措施将水排出,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减少泌水。

10)浇筑混凝土时应设专人检查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件等的稳固情况,发现有变形、松动、移位时应及时处理。

11)浇筑混凝土时,应认真填写混凝土施工记录。

12)当昼夜平均气温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应按冬期施工处理,冬期施工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

13)夏期施工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宜高于气温,且不宜超过30℃,应避免模板和新浇注混凝土受阳光直射,控制混凝土入模前模板和钢筋的温度以及附近的局部气温不超过40℃,否则采用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相应防寒或降温措施。

施工时,宜尽可能安排在傍晚浇筑而避开炎热的白天,也不宜在早上浇筑以免气温升到最高时加剧混凝土内部升温。

14)、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应在一天中气温较低时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振捣后50-100mm深处的温度)不宜高于28℃。

15)、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应沿高度均匀分段、分层浇筑,分段数目宜减少,每段混凝土厚度控制在1.5-2.0m。

16)超过2m高的承台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施工。

7.4、混凝土振捣

1)、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随时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并使其均匀密实,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垂直点阵。

2)、振捣时严禁碰撞钢筋和模型。

振动器的振动深度一般不超过棒长度2/3~3/4倍,振动时要快插慢拔,不断上下移动振动棒,以便捣实均匀,减少混凝土表面气泡。

3)、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应避免重复振捣,防止过振。

在振捣过程中应加强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和接缝的密合情况,防止在振捣过程中产生漏浆。

4)、振捣时须符合下列规定:

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混凝土时,插入式振捣器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半径的1.5倍,且插入下层混凝土内的深度宜为50~100mm,与侧模应保持50~100mm的距离。

当振动完毕,需变换水平位置时,应边振动边竖向缓慢提出振捣棒,不得将振捣棒放在拌和物内平拖。

不得用振捣棒驱赶混凝土。

振捣时,应避免碰撞模板、钢筋及其他预埋部件。

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宜为20~30S,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出现气泡、表面呈现浮浆为度,防止过振、漏振。

对每一个振动部位,振动到该部位混凝土密实为止,即混凝土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出现平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