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实录评析 以《小学语文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4070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原》教学实录评析 以《小学语文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草原》教学实录评析 以《小学语文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草原》教学实录评析 以《小学语文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草原》教学实录评析 以《小学语文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草原》教学实录评析 以《小学语文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docx

《《草原》教学实录评析 以《小学语文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原》教学实录评析 以《小学语文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草原》教学实录评析 以《小学语文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docx

《草原》教学实录评析以《小学语文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草原》教学实录评析

……以《小学语文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为例

\

最近无意间在图书馆翻阅书籍时,看见了陈宝铝先生写的一本《本色语文》,而作为研究学科语文教学的我来说,其“本色”二字瞬间引发了我的兴趣,到底怎样才是语文的本色呢?

这或许是这些年来研究学者与一线语文教师们一直在费解的问题吧!

出于这点好奇心,我并欣然地开始翻阅起来,慢慢咀嚼之后发觉其中的观点还是有其本色的地方,在此书最后一章还专门点评了部分教学案例。

这些案列及其评析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尤其是洪丽玲老师执教的《草原》教学实录,可谓是比较精彩的一课,陈宝铝先生的点评也是非常真诚与中肯,充分肯定了这堂课的效果。

看完这个案例之后,我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为了探讨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问题,我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小学语文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见附录2),并通过对洪丽玲老师执教的《草原》实录(见附录1)为案例,以语文教育教学原理为理论和本人所指定的相关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进行一次粗浅的案例评析,并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课堂教学评价(见附录3),希望对执教者及其自我在教学方面有所提升与思考。

1、以学生为本位的情境方法观

语文这门学科非常的宽泛,不像数学物理等学科具有绝对的真理,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而我们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也非常的繁多与庞杂。

因此,在我们有限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这些知识我们在课堂中不能完全掌握,所以要想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功力了。

古人云: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

这话不假,教师也该这样,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方法。

在课堂中以方法引路带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抓住课后习题对课文内容解读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苏霍姆林斯基语)一开篇,教者着眼的就是“唤醒、激励和鼓舞”,洪丽玲老师在课堂中说:

“课后第一题已经提示我们,课文写了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风光,二是——民族风情。

”在开始之前就学生通过课后提示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利用课后习题的方法也是促使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当学生对于课文无法理解时,通过课后习题的问题及提示,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这种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对于阅读题的把握,现在的语文试卷中,无论是中高年级都有阅读题型,当有些文章过于难理解时,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找寻线索,从而正确的理解文意和答题。

2、渗透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教育。

最近在梳理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时,发现了苏教版教材编写的非常有特色的一点是,在每册的语文课文最前面有专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专题,每学期重点养成两种学习习惯。

这些习惯是:

1、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2、爱惜学习用品3、专心倾听4、真笔写字5、勤于朗读背诵6、乐于课外阅读7、勤查字典8、主动识字9、认真写毛笔字10、自主预习复习11、认真完成作业12、读书有选择13读书做记号14、留心观察事物15、坚持写日记16、爱护图书17、读书做笔记18、随时使用工具书19、自主修改作文20、多种渠道学语文21、不懂就问22、勤于收集资料2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4、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在学习在学习这些习惯之时,还配有相应的彩页图片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与学习。

在洪丽玲老师执教的课堂中我看到了洪老师渗透语文学习习惯的教育,在学生读课文时,洪老师巡视,指导读书,在学生读书时,相机指导提醒学生读书要养成做笔记做批注的好习惯。

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3、内容与形式相结合。

语言文字的内容与形式关系十分密切。

“语文学科就是从形式与内容两个侧面发展语文能力的兼具‘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的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一篇课文里蕴含的内容决定了改以怎么样的形式去阐释这些内容。

而形式的优劣也间接反作用于内容,关系着内容阐释的结果。

因此要想把一堂课上好,不仅文本很重要,形式也固然重要。

所以在对于课堂的预设时要充分地研究文本,文本是至关重要的,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说:

“没有一节充满艺术魅力的课不是首先来自执教者对所教内容的准确把握上的。

当我们读了若干遍之后,读出味来了,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方法也常常随之有了。

”只有对文本有了通透的了解与分析,才可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把握学生。

把握了文本就把握了一切。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其中本文的重点就是运用动静结合与矛盾之法描绘草原美景,诗句作结意无穷,及个别语句的理解。

在本节课中,洪老师在着力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让学生欣赏草原美景、领悟蒙汉群众之间深厚情谊的同时,十分注意指导学生认识和学习文本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尤其是动静搭配、虚实相间等的表现手法,并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从而提高语文素养能力。

二、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本位观

在近些年的教育改革中不断强调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听到孩子的声音,语文教学改革也是如此,语文课堂中不断加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因此要在语文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变过去的那种学生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我会学”。

过去的那种“一问一答”、“串问串讲”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提出的问题比不是学生的需要,而是来自教师主观设计的需要,来自分析课文的需要。

新的课堂教师应该精讲善导,把时间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上来。

1、学生鉴赏语句,品读感悟,凸显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在此段的教学实录中,洪丽玲老师以学生喜欢的句子切入,品读感悟,并以此法贯之全段的教学,凸显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这样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谈自己喜欢的语句,即使有些学生谈的不到位,老师可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鉴赏佳句,从而提升学生鉴赏课文的能力。

但这样的教学需要的不仅是教者的勇气,更需要其自身对文本的精确把握、临场的灵活调控。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形散而神不乱”。

而引导学生以“高歌一曲”来体会作者怎能不想“高歌一曲”的感受,也很得当与有效。

3、以难化易,引导学生击破难点。

理解“绿色渲染”、“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是本段也是本篇教学难点之一。

教者并不先入为主,而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一起解决问题,通过层层引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使难点的突破才变得容易、轻松。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洪丽玲老师就利用民歌《敕勒川》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入文本。

三、以学生为本位的兴趣观。

心理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进去的。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气氛,以趣激学,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觉乐意参与到学习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堂课也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规律,非常注重学生的兴趣。

1、诗歌导入,激发兴趣。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洪丽玲老师就利用童声朗诵《敕勒川》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入文本。

《草原》是出自苏教版六年级的上册的课本,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玩正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在上课伊始,以童声朗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把他们拉回到课堂中来,是有一点的作用的,同时这样一首民歌朗诵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入新课。

2、以学生喜欢语句为鉴赏,调动全班积极性。

全段基本以学生鉴赏自己喜欢的诗句为基点,展开对全文的理解。

学生对于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都可以畅所欲言,无所谓答错与答对,而教师只需在关键语句及难句上稍加引导与评析,这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活跃了课堂,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情景对话,营造氛围。

抓住“握手”这个细节,展开师生间的情景对话以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领悟蒙汉群众之间的深厚情谊,使教学达到高潮。

在此时嘎然而止,并让学生回去后把话别的场面写下来,让人有一种课已尽而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感觉。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1、板块格局的动静交替。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

板块式的教学格局更巧于设计,删繁就简,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

《草原》一课,洪老师设计了品读感悟、想象诵读、情境描述、问题设计等板块,让学生在或读、或思、或表演、或描述中与文本对话。

这样的设计也充分的考虑到了课堂的节奏和谐美,让学生能在课堂中收放自如。

2、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

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

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

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

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

在《草原》这课的教学中,有时应紧扣关键不放松,如对课文第一段“上”“下”“走”“绣”“翠色欲流”“高歌一曲”“低吟一首”等词语的品读体会,丝丝入扣、密不透风,引导学生从词语中读出画面,走进老舍先生的内心世界,与他一起激动,一起欢跃,一起沉醉其间。

而在感受“民族风情”的教学中,则以“让学生设计问题”为线,串起迎客、相见、款待、联欢等场景的整体感知,将浅显的内容一读带过,此处教学疏能走马,散若行云,却留给学生一片思维的“开阔地”。

3、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日益广泛的应用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它以形象的文字、清晰的画面、丰富的色彩、悦耳的声音以及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和智能化的软件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小学生。

虽然多媒体技术花费太多的财力物力,也容易造成教学上的负面影响。

但其优势却不容忽视:

将陌生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兴趣;增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

因此在一些有条件和设备的中小学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洪老师充分的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上课之前利用多媒体悦耳的声音播放童声朗诵《敕勒川》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便捷性,显示准备的赞美草原的歌词;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显示有没的草原风光图,使学生近距离的感受草原的美。

洪老师的这些设计也体现她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思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充分考虑到多媒体教学的问题,朗诵文件以及草原图片和歌词的寻找制作并不是太费时费力,而这些资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恰恰是理解课文感受草原风光,蒙汉真情的最直观的东西。

因此洪老师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取舍上是成功的。

总之对于一堂课的评析,我们不能只看课堂的氛围,有时一堂气氛活跃的课并不一定是一堂有效果的课,而是应该考虑在这节课中教师有没有真正把握文本,学生有没有真正学到了什么,有没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教师有没有冠以方法的指导等等。

 

(见附录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