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蔬菜设施栽培之发展现况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38597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湾蔬菜设施栽培之发展现况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台湾蔬菜设施栽培之发展现况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台湾蔬菜设施栽培之发展现况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台湾蔬菜设施栽培之发展现况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台湾蔬菜设施栽培之发展现况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台湾蔬菜设施栽培之发展现况Word下载.docx

《台湾蔬菜设施栽培之发展现况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蔬菜设施栽培之发展现况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台湾蔬菜设施栽培之发展现况Word下载.docx

55

124

142

78

*1996年以後西、甜瓜類併入水果消費統計

**1999年每人每年西、甜瓜類之消費量為22公斤

資料來源為歷年台灣農業年報

表二、台灣歷年耕地面積及蔬菜栽培面積與產量之統計

耕地面積(公頃)

蔬菜面積(公頃)

蔬菜產量(公頓)

1970

905,000*

142,000

1,685,000

1975

917,000

187,000

1,977,000

1980

907,000

231,000

3,225,000

1985

888,000

236,000

3,286,000

1990

890,000

188,000

2,755,000

1995

873,000

175,000

2,887,000

2000

852,000

177,000

3,262,000

*以上數據經四捨五入至千位

二、台灣蔬菜設施栽培的發展背景

所謂設施園藝就是利用資材或設備,藉以改善園藝作物之生長條件,如光照、溫度、濕度、風速、水分、二氧化碳、土壤及養份等環境因子,以達到提高植物生長速率與作物經濟生產效率之目的。

如是言之,則古時人類用稻草、竹籬、樹葉保護作物在惡劣環境下生長之行為均屬之。

台灣當初也是在面臨不利環境下,力圖發展設施栽培以求增產,至今屆滿20年,堪稱卓有成效。

回顧其歷程,雖然促成台灣設施栽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國家經濟發展與市場需求等因素,不過歸納起來就屬自然不利環境與政府政策輔導對蔬菜設施栽培產業的發展最具影響。

(一)自然環境的影響

臺灣地處亞熱帶及熱帶地區,北迴歸線通過其中南部之嘉義縣。

就全年氣溫變化而言,月平均溫度超過22℃以上的時間達9個月,理當極適於農作物的生長,對以保溫為目的之溫室需求並不大。

但台灣四周環海,容易受海洋性氣候影響,雨量豐沛,平均年雨量達2,515公厘;

由於降雨量的月份分布極不均勻,約有70%的年雨量集中於每年6月至9月間之夏季高溫期,過多且過大的雨量對農作物生產造成之影響極大。

此外每年4月至6月有梅雨與豪雨危害,夏秋季節更有颱風侵襲,都對農作物的生產造成不利的影響。

根據臺灣農業年報資料統計顯示(表三),台灣在1995年到2000年期間,農作物因天然災害損失共計新台幣507億元,其中蔬菜作物損失超過110億元。

各種災害中又以颱風對蔬菜造成之損失最為嚴重,六年合計損失73.3億元;

豪雨之損害次之,合計損失29.1億元;

其他災害依次為乾旱、冰雹、寒害與焚風等,合計損失7.8億元。

由此顯見,台灣氣候環境不良對農業生產影響之大。

而根據經驗,上述災害多數可藉由設施栽培達到全部或部份保護功能。

因此利用各種設施以改善栽培環境,使蔬菜作物得以減輕災害損失,以達到穩定生產、增加產量、提高品質,甚至調節產期、計畫生產的目的,是促成蔬菜生產朝向設施栽培的原始動力。

表三、台灣蔬菜作物天然災害損失統計表

年度

農作物

災害損失

蔬菜作物災害損失(新台幣千元)

颱風

豪雨

焚風

冰雹

寒害

乾旱

合計

2,092,077

73,177

338,815

411,992

1996

16,600,313

2,975,004

92,126

53,579

3,120,709

1997

4,711,128

524,252

1,071,830

15,975

86,400

1,698,457

1998

12,183,775

1,803,407

718,942

454,428

16,500

2,993,277

1999

5,222,606

304,242

330,979

151,498

786,719

9,893,857

1,654,128

357,847

4,254

2,016,229

合計

50,703,756

7,334,210

2,910,539

470,403

237,898

70,079

11,027,383

註:

1.地震損失:

1995年為8528千元;

1999年為56600千元

2.資料來源為歷年台灣農業年報

(二)政府政策性的輔導

台灣過去之蔬菜生產因氣候條件不佳與栽培制度特殊之關係,一直處於冬季蔬菜生產過剩而夏季蔬菜生產嚴重不足之窘境。

因此如何穩定夏季蔬菜生產與供應一直是當時政府農業政策發展的重點。

根據非正式統計,在1984年政府開始推廣設施栽培以前,中部地區的蔬菜栽培農戶為減少災害損失與自求突破之困難環境下,利用簡易塑膠網覆蓋保護來栽培葉菜生產的面積已有近2,700公頃(林俊義,1985)。

與此同時,利用洋菇舍及簡易塑膠布棚進行夏季葉菜保護生產之研究工作也已開展。

及至1985年學者專家於「夏季蔬菜生產技術改進研討會」中提出發展設施園藝以穩定夏季蔬菜生產之建議,引起政府之重視。

同年政府在推動「發展精緻農業,加速農業升級」政策下,將設施園藝栽培列為政策推廣工作項目,並自1986年起規劃執行為期十年的「設施園藝之研究與技術開發」國家級試驗研究。

從此,透過計畫的整合,加強跨領域間之技術合作,將園藝生產與農業工程、農業機械、環控技術、養液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護及自動化等專家結合在一起,共同就溫室結構、設施栽培模式、微氣候、環控技術、本土化介質、病蟲害及連作障礙、養液栽培及穴盤育苗等項積極進行開發研究及推廣,因而奠定了蔬菜設施栽培的穩固發展基礎。

在十年的計畫執行期間,政府除積極督導研究的進展外,也同時加強改善各試驗研究機構的園藝設施設備,以提高研究效率。

政府也體認到培育人才是國家農業發展的根本。

因此,一方面逐年選送優秀研究人員赴歐、美、日等國研習設施園藝;

另一方面,廣邀國外專家學者來台考察、講習、並提出建議。

此外,政府除廣泛支持經費舉辦研討會與研習會,提供產、官、學界得到經驗交流與成果分享的機會外,更邀集各界專家積極研發本土化之實用技術。

期間共完成「設施園藝設計手冊」、「設施園藝技術」、「蔬菜設施栽培技術」與「花卉設施栽培手冊」等工具書之編印,提供從事設施栽培研究與生產者之參考。

及至今日,設施園藝已普遍為農民所接受,並已成為台灣蔬菜產業中重要的一環。

三、台灣蔬菜設施栽培現況:

台灣現有蔬菜設施栽培面積共約12,486公頃(表四)。

主要利用之設施種類包括畦面直覆式紗網覆蓋、低架帳棚式紗網覆蓋、矮隧道式塑膠布栽培、水平高架塑膠網室、大型塑膠布網室、輕型鋼結構固定設施等都為簡易型的設施結構,使用精密型兼具環控功能之設施者極少。

(一)、蔬菜設施利用種類:

1.直覆式紗網覆蓋:

此種覆蓋形式與一般畦面覆蓋(mulching)不同,而是將塑膠紗網直接覆蓋(floating)在作物上,以達到防雨保溫的效果。

覆蓋時間可以從播種後一直使用到收穫時再移除。

目前在田間播種育苗以及葉菜栽培保護使用較多,對降低豪大雨雨滴危害與冬季保溫之效果良好。

覆蓋物材質有尼龍網或不織布兩種,一般不織布的保溫效果較佳,可使內部溫度提高1-3℃。

南部地區可應用此型覆蓋方法在冬季低溫期生產蕹菜與莧菜。

本型使用之資材成本最低,每十公畝只需一萬元左右。

2.低架式紗網覆蓋:

本類型設施為一與畦面同寬之活動式遮陰網懸掛於豎立在畦肩上的竹竿或鐵條,形狀有如帳棚一般。

部分則採拱形支架,上覆紗網而成隧道式者。

此設施是雲林地區農民應用高架塑膠網室之觀念經改進而得。

通常在作物播種或定植後裝設,而在收穫後拆除,以利機械耕犁作業。

這種設施成本低廉,裝卸容易,具有遮陰、防豪雨、降低日曬高溫之效,對提高葉菜品質有效。

此類設施主要應用在蔬菜育苗及一般葉菜類栽培上,尤以雲林縣的西螺、二崙蔬菜專業區為多。

此類紗網覆蓋栽培所採用紗網顏色有綠色、黑色、白色、藍色等多種,但因市場供應取材之方便,僅以藍色或綠色紗網使用較多。

3.水平高架塑膠網室:

政府早於1969~1971年即開始試驗採用水平棚架塑膠網室栽培葉菜類,惟因當時棚架高度太低,以致室內溫度、溼度過高,病蟲危害嚴重,作物生長不良,因而未能發展成形。

後來改用葡萄棚架方式,外面張掛綠色尼龍網來栽培。

該型網室以水泥柱或粗竹竿為支柱,現已改用1.5-2.5英吋鍍鋅鐵管,可以簡化施工難度與延長耐用年限。

設施棚高約2.0-2.2公尺,上覆16目或24目塑膠網,單位面積通常在5-10公畝間,內部寬敞而可供小型農機操作。

主要功能為避免豪雨雨滴直接沖擊蔬菜葉面所造成之傷害,另也具有遮陰、克服夏季強光的效果,並可減少大型蛾類害蟲之入侵。

但本型設施不耐十級以上強風,且若遇連續降雨48小時以上對作物生育有不利之影響。

目前主要分布在彰化、雲林地區的短期葉菜生產專業生產區。

最近五年來屏東地區農民應用此型設施,覆以24-32目防蟲白紗網種植冬季苦瓜、絲瓜及豆類蔬菜。

既可保溫促進生長外,又可以減少瓜類果實蠅及豆類銹病、蟎類危害。

農民則因減少農藥使用而可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提高產品安全衛生條件,售價與收益則明顯增加。

4.矮隧道式塑膠布棚:

本型設施與前述隧道式塑膠網覆蓋近似,以竹片或粗鐵線為支架,橫跨畦面,上覆PE塑膠布,設施中央高度僅75~90公分。

最早為台中軍功寮地區農民應用為冬季蕹菜及莧菜保溫栽培。

後來被中南部農民廣泛應用於露地洋香瓜冬、春作保溫及後期防雨栽培。

由於兼具防寒保溫及防雨防蟲之功能,所以不但可以調節產期、提高品質,同時具有減少病蟲害之效果。

此種簡易設施同樣為活動式而於收穫後拆除,因此是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應用效果佳的設施。

根據台南區農業改良場估計,目前台灣使用矮隧道型塑膠布棚栽培洋香瓜的面積超過8,250公頃以上。

此外,由於本型設施保溫效果佳,縱使在冬季,只要日照充足,仍可維持地溫在15℃以上,所以屏東地區農民亦將之應用在冬季蘆筍生產,只要控制得當,並不至於影響次年的收穫。

近年試驗單位則推廣矮隧道型塑膠布棚再利用於番茄或甜椒栽培。

使後續作物可以利用原有的設施骨架,勿需再整地即可繼續種植。

不僅節省搭架材料而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可延長採收期,提高產量,增加農民收。

5.大型塑膠布網室

此型式設施已鍍鋅鐵管為骨架,中心點高2.7-5.0公尺,上覆PE塑膠布,兩側可以露空,或加覆尼龍防蟲網,或更進一步在防蟲網外在加捲揚塑膠布,方便於夏季通風與冬季保溫。

早期為降低成本,多使用1/2英吋或3/4英吋鐵管,但因抗風力弱,每遇颱風骨架容易被推擠變形,因此近年都已改用1英吋鐵管,有效提高抗風強度,同時也使高度增加至五公尺,減少內部積熱問題。

不過連棟使用時應注意內部通風及屋頂、地面四周之排水問題。

本型設施造價較高,每十公畝造價少則30~35萬,多則40~60萬,早期廣泛應用於花卉防雨栽培,目前則綜合性推廣應用在一般短期葉菜類與果菜類栽培。

果菜類則適於溫室洋香瓜、甜椒、胡瓜、番茄等栽培。

表四、台灣蔬菜設施栽培之種類、造價與面積說明表

設施種類

規格

(公尺)

造價

(千元/10公畝)

面積

(公頃)

直覆式紗網覆蓋

10~15

667

低架帳篷式紗網覆蓋

1.0~1.5m高

18~22

2899

高架水平塑膠網室

2.0~2.2m高

100~150

441

小型PE布隧道棚

1.2~2.0m寬x0.8m高

60~80

8,250

中、大型隧道式塑膠布溫網室

寬度4.5m~6.5m

高度3.5m~5.0m

250~400

154

輕型鋼或力霸式溫網室

高度3.5m~5.5m

600~1,200

34

養液栽培:

包括水耕、袋耕、岩棉耕及芽菜栽培

使用大型隧道式塑膠布網室、輕型鋼或力霸式溫網室或玻璃溫室

400~6,000

41

12,486

資料來源為沈及陳,1992;

高及林,1995;

及本研究調查結果。

6.輕型鋼結構固定設施:

本型設施多為連棟式,支柱以3”x3”或4”x4”的輕型鍍鋅鋼為材質,支柱地面高度3.0-3.5公尺,基部埋設水泥基座,屋頂有力霸式橫向拉桿,結構十分牢固。

因此縱使屋頂高度在5.0-5.5公尺高,仍能抵擋颱風吹襲,是目前蔬菜使用的設施中最為強固的一種。

屋頂形式有以鍍鋅鐵管彎成的圓拱形屋頂,上覆軟值的PE或PVC塑膠布;

也有以方型鐵管構築成斜屋頂,上覆PC板為覆蓋材料。

內部每棟跨距6.4公尺,一般中型農機具,如搬運車、耕耘機等可方便進出,有利機械化作業。

此型之優點為:

1)設施屋頂高度較高,內部通風佳,較無積熱問題;

2)結構強固耐颱風;

3)內部相通,工作空間大;

4)耕作方便,可配合相關設備而達省工化與機械化之功能;

5)使用面積大,土地利用率提高,而且作物選擇空間大。

然而造價較貴是其缺點,通常每十公畝造價在60~150萬元左右。

三、台灣蔬菜栽培使用設施之情形:

蔬菜作物因本身植株特性或生長條件差異,而不一定都需要設施保護。

以下介紹台灣不同蔬菜使用設施栽培之情形。

1.根菜類:

一般根菜類因生育期長,需高光照,且對雨害不敏感,所以鮮少使用設施栽培。

2.莖菜類:

目前只有冬季蘆筍保溫生產,以產期調節為目的,面積尚不及50公頃。

3.葉菜類:

本項與瓜類栽培同為蔬菜設施生產之最大宗,一般短期葉菜類如小白菜、空心菜、莧菜、青梗白菜、萵苣、芥藍、油菜、芥菜、芹菜等均可利用各型設施週年栽培;

至於茼蒿、菠菜等則以秋冬季栽培為主。

若以地區來分,則北部地區以中大型隧道式塑膠布網室栽培為主,中部雲林、嘉義地區則以水平棚架網室、低架帳篷式紗網覆蓋或直覆式栽培較多。

近年少數農友以搭遮光網方式進行金針葉芽之軟化栽培,生產俗稱之碧玉筍,直銷餐廳與超市,不過面積很少。

至於結球葉菜類則尚少有設施栽培。

4.花菜類:

花菜類利用設施栽培,雖然品質好,但僅限設施蔬菜推廣之初期,少數農民於高冷地生產青花菜時採用,主要以防雨為目的。

不過因產量低,收益差,現今已鮮少人利用。

5.果菜類:

瓜果類蔬菜為可高度利用設施栽培之蔬菜項目。

其主要目的為春夏防雨及冬季保溫栽培,且可因而達到調節產期,改善品質,延長採收期,提高產量的目的;

此外尚可減少病害及隔離果實蠅之危害,對增加農民收益之效果顯著。

主要栽培種類包括1)茄果類:

番茄、甜椒;

2)瓜果類:

胡瓜、苦瓜、絲瓜、香瓜、洋香瓜等;

3)豆類:

如豇豆、四季豆等;

4)其他:

草莓。

6.芽苗菜類:

台灣設施芽菜栽培主要指的是豌豆苗的生產。

豌豆苗是一種綠化芽菜,必須在提供適當溫度、光度、溼度的環控設施下才能生長良好。

目前台灣生產面積約3.5公頃。

其中採用精密環控玻璃溫室1.5公頃,密閉式固定式設施及簡易遮雨棚約2.0公頃。

由於豌豆苗在環控設施中近似植物工廠方式栽培,全年均可計畫生產,對穩定夏季蔬菜供應功能非常大。

目前已朝自動化管理模式發展。

7.菇類栽培:

菇類栽培用設施都為簡易型骨架外覆不透光防雨材料。

根據台灣農業年報2000年資料統計,目前全台共有菇類栽培面積超過400公頃,其中香菇太空包栽培面積342公頃,主要分布在南投縣與台中縣,兩縣合計約佔九成以上;

另洋菇面積34公頃,主要分布在台南、苗栗、彰化等縣。

8.養液栽培:

台灣養液栽培的種類可分為水耕、岩棉耕、有機介質耕三種。

茲分述如下:

(1)水耕栽培:

台灣水耕栽培之引進約在1970年代,經1980年代積極研究發展,技術有所突破,民間投入栽培者激增,至1991~1994年間達到高峰,共有水耕面積30公頃左右。

目前業者以使用動態浮根式(dynamicrootfloatingsystem)養液栽培系統較多。

該系統具有液溫穩定、溶氧量高,植株根毛群多,生育旺盛等優點。

另有少數業者仍採用NFT系統,也具有管理作業簡單的優點。

惟水耕蔬菜的起始投資及營運成本較高,銷售市場常受傳統蔬菜競爭影響,栽培面積已逐漸減少。

加上不少業者轉入有機介質栽培,根據筆者調查目前面積已剩不到20公頃。

(2)岩綿栽培:

目前台灣只有兩家蔬菜生產場,面積約2.0公頃。

其中0.7公頃為簡易塑膠布網室栽培,另有約1.3公頃為法國Richel掀頂式的環控溫室生產。

主要栽培作物以番茄與甜椒,因產品除有特殊銷售管道外,亦同時配合觀光農園經營,故收益相當高。

(3)有機介質栽培:

台灣的蔬菜有機介質栽培起始於1992年前後。

最早應用於中部地區冬季瓜類生產,由於介質栽培緩衝能力大,栽培管理較水耕容易,而且收益良好,隨後許多業者將此系統擴展應用到番茄、甜椒、小胡瓜等高經濟作物之袋植栽培(Bagculture)。

目前已發展成冬季種小黃瓜,收穫後再與番茄或甜椒輪作的週年栽培模式。

該系統將植株直接種在泥碳苔介質袋上,每袋四至六株,養液則經由自動滴灌系統輸送到根際。

由於介質架離地面,所以沒有土壤病害問題,夏季種植茄科作物成功率高。

根據進口商由去年泥碳苔進口量估計,目前台灣採用這種方式栽培之面積在25公頃左右。

三、設施蔬菜栽培之經濟效益

設施栽培蔬菜的特質為資本投入與設施維護費用高,因此生產成本較高。

不過設施產品品質佳,且設施兼具產期調節功能,因此售價高,收益一般較露天栽培者要好。

根據蔡及彭(1998)以詳細記帳方式比較台灣北部地區設施與露地栽培蔬菜之成本及收益顯示,設施蔬菜栽培年複作次數平均8.4作,露地栽培則僅2.4作,兩者相差6作。

設施蔬菜全年直接、間接成本合計為新台幣118,060元~146,160元/10a,但其淨收益最高可達52,650元~92,440元/10a,淨益成本比在0.418~0.783之間。

露地栽培全年所需成本雖僅10,600元~19,500元/10a,其淨益成本比只有0.134~0.486,平均為0.254,但其平均淨收益卻只有3,728元/10a,收益並不高(表五)。

設施與露地栽培除因投資與複作次數不同外,另一影響淨收益之原因為露地栽培蔬菜之生產季節大部分集中在冬季之裡作蔬菜,由於季節適合蔬菜生產,故單價明顯較低;

反而夏季蔬菜單價高時,卻因無設施保護,生長不良,致無法生產高品質蔬菜,且產量不穩定,故收益較差。

設施蔬菜在每年7-12月淨收益為61,090元/10a,其淨益成本比高達0.833;

而1-6月淨收益為31,350元/10a,淨益成本比亦高達0.703,栽培時期亦為影響收益之因素(表六)。

表五、台灣北部地區大型塑膠布網室設施與露地蔬菜栽培種類、複作次數與銷售方式比較

地點

栽培

方式

銷售方式

蔬菜種類

複作

次數

年淨收益

(元/10公畝)

三重

設施

共同運銷超市

萵苣、莧菜、菠菜、茼蒿、

芥藍、青梗白菜、小白菜

10

63,000

露地

自產自銷

莧菜、小白菜、蕹菜

3

2,340

龜山

銷售農會超市

莧菜、萵苣、小白菜、

芹菜

8

52,650

莧菜、蘿蔔、空心菜

3,250

楊梅

芥菜、菠菜、芹菜

9

81,740

芥菜、若瓜

2

2,600

竹北

直銷或

共同運銷

空心菜、小白菜、芹菜、

青梗白菜、莧菜、萵苣

91,130

青蔥

5,150

南庄

直銷或共同運銷

萵苣、小白菜、芥菜、

莧菜、空心菜、甜椒

6

92,440

三葉芹、甘藍

5,300

資料來源:

蔡及彭,1998

比較台灣北部地區高架塑膠布網室(高3.0m×

寬6.0m×

長20m)、中架塑膠布網室(高2.7m×

寬5.0m×

長20m)、低架塑膠布網室(高1.8m×

寬2.8m×

長20m)及低架網室四種不同設施架構栽培莧菜、小白菜、菠菜、芥藍等短期葉菜類之結果,高架塑膠布網室、中架塑膠布網室均可提高葉

表六、台灣北部地區蔬菜設施栽培與露地栽培全年之平均淨益成本比

項目

設施栽培

露地栽培

直接費用(元/10a)

103,582

15,002

間接費用(元/10a)

29,382

980

成本合計(元/10a)

132,964

15,982

粗收益(元/10a)

209,156

19,710

淨收益(元/10a)

76,192

3,728

淨益成本比

0.576

0.254

菜類之產量及品質,而低架塑膠布網室則通風差,其栽培葉菜類之產量及品質較差,低架網室與露天栽培之產量及品質均最差。

高架塑膠布網室裝置捲揚器則增加成本,且效果不彰。

設施內土地利用率也以高架塑膠布網室最高,單棟使用率為66%、連棟則可達75%;

中架塑膠布網室之使用率分別為單棟62%、連棟70%;

低架塑膠布網室及低架網室之使用率最低,只有59%,且低架棚內工作極不方便。

惟因高架塑膠布網室每分地造價42萬元高於中架之30萬元,以經濟效益考量,北部地區栽培短期葉菜類之農民為經濟成本之考量仍以採用中架塑膠布網室者較多。

(廖等,1996)

四、影響蔬菜生產農戶採用設施栽培之因素

台灣農家早期的生產方式主要受到農時與天候之影響較大,因此家庭生活也大多配合這兩種因素而調適。

於是,傳統以生產水稻為主,依照一期作、二期作、裡作三期循序而進的經營管理模式至今仍被採用。

但在今日蔬菜生產轉為以市場為導向的前提下,已有不少農戶願意投資高額的資金,搭建設施,改變生產與作息習慣,在有限的技術條件與設施面積下,追求較高利潤的生產方式。

不過從前述統計資料顯示,農民採用設施栽培面積尚不及蔬菜總面積的8%,比例偏低,仍以傳統露天栽培所佔面積比例居多。

究其原因,除農民本身個性保守外,其他諸如成本因素、地理環境因素、技術因素及資材取得因素等等,對農民是否採用設施栽培的決定過程中仍佔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表七、葉菜類生產者對露天與設施栽培生產方式認知情形

露天栽培

設施栽培

項目

人數

百分比

天候控制較難

不需太多生產設施

較易感染病蟲害

蔬菜品質差

生長期較長

銷售價格差

產期調節難

生產成本低

田間操作簡單

工作量較少

111

116

164

101

68

100

58

135

78

30

65.3

68.2

96.5

5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