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复习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5265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化学复习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环境化学复习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环境化学复习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环境化学复习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环境化学复习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化学复习1.docx

《环境化学复习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化学复习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化学复习1.docx

环境化学复习1

环境化学复习题纲

一、名词解释

1、生物修复:

广义的生物修复通常是指利用各种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的特征吸收,降解,转化环境中的污染物,使受污染的环境得到改善的治理技术,一般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三种类型。

侠义的生物修复通常是指在自然或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利用特定的微生物降解,清除环境中污染物的技术。

2、土壤本底值:

是指未受人为污染的土壤中有毒物质的平均含量。

3、生物甲基化:

在生物的代谢作用下,有机物中的氢原子为甲基所取代或金属离子转化为金属甲基分子的过程。

汞等金属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甲基金属的毒性大为增强。

4、地方性砷中毒:

在特定地理环境中,人体摄入过量砷引起皮肤角化、色素沉着、癌变等症状的慢性中毒疾病。

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6、环境激素:

是指对生物的正常行为及生殖·发育相关的正常激素的合成·储存·分泌·体内输送·结合及清楚等过程产生妨碍作用的激素。

7、血脑屏障:

机体参与固有免疫的内部屏障之一,由介于血循环与脑实质间的软脑膜、脉络丛的脑毛细血管壁和包于壁外的胶质膜所组成,能阻挡病原生物和其他大分子物质由血循环进入脑组织和脑室。

8、胎盘屏障:

污染物质由母体转运到胎儿体内,必须通过由数层生物膜组成的胎盘称为胎盘屏障。

9、肠肝循环:

指由肝脏排泄的药物,随胆汁进入肠道再吸收而重新经肝脏进入全身循环的过程。

10、生物富集:

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或生物体,通过非吞食方式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1、生物放大:

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12、生物积累:

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3、BCF(生物浓度系数):

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定义为生物浓缩因子。

简称BCF。

BCF=Cb/Ce。

14、辛醇-水两相分配系数(Kow):

Kow是有机化合物在水和N-辛醇两相平衡浓度之比。

15、TCA循环:

p322三羧酸循环。

体内物质糖类、脂肪或氨基酸有氧氧化的主要过程。

16、甲烷发酵:

回收利用中指通过化学、生物化学方法使复杂有机物降解的这一过程.

17、协同作用:

协同作用是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

18、相加作用:

相加作用是指联合作用的毒性等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即其中各毒物成分之间均可按比例取代另一毒物成分,而混合物毒性均无改变。

19、独立作用:

独立作用是指毒物对机体的侵入途径·作用部位·作用机理等均不相同,因而在其联合作用中各毒物生物学效应彼此无关·无不影响。

20、拮抗作用:

拮抗作用是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

21、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主要是岩浆石)受到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都没有改变;次生矿物是指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有所改变。

22、盐基饱和土壤和盐基饱和度:

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均为盐基离子,且已达到吸附饱和时的土壤,成为盐基饱和土壤;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成为盐基饱和度。

23、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

土壤中的活性酸度是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为有效酸度;潜行酸度是指离子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中之后,可增加土壤溶液的氢离子浓度。

只有盐基不饱和土壤才有潜性酸度。

24、生长代谢作用和共代谢作用:

生长代谢是指当微生物代谢时,一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碳。

共代谢是指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与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的现象。

25、矿化作用和腐殖化作用:

在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中,无机的营养元素从有机物中释出的过程。

腐殖化作用: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一些分解的中间产物重新合成复杂高分子聚合物的过程。

26、溶解总固体(TDS-TotaldissolvedSolid):

曾称总矿化度。

指水中溶解组分的总量,包括溶解于地下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化合物的总量,但不包括悬浮物和溶解气体。

27、富营养化:

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造成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28、甲基橙碱度、碳酸盐碱度、酚酞碱度、总碱度、苛性碱度:

在测定已知体积水样总碱度时,用甲基橙为指示剂,当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pH约4.3),停止滴定,此时所得的结果称为总碱度,也称为甲基橙碱度。

酚酞碱度是由水中全部的氢氧根离子被中和,碳酸根离子全部转化为碳酸根氢离子,作为碳酸盐只中和了一半引起的。

达到pHco32-所需酸量时的碱度称为苛性碱度。

总碱度是指水中各种碱度成分的总和。

29、CO2酸度、总酸度、无机酸度:

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滴定到PH=4·3,以酚酞为指示剂滴定到PH=8·3,分别得到无极酸度及游离CO2酸度。

总酸度应在PH=10·8处得到,是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

30、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是指溶质与溶剂在结构上相似;“相溶”是指溶质与溶剂彼此互溶。

31、分配系数;标化分配系数;辛醇—水分配系数:

P216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有机毒物在沉积物(或土壤)与水之间的分配称为标化分配系数;化学物质在辛醇中质量和在水中质量的比例称为辛醇—水分配系数。

32、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能够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33、大气温度层结:

人们通常把静大气的温度和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称为大气温度层结和大气密度层结。

34、辐射逆温层:

辐射逆温是地面因强烈辐射而冷却所形成的。

35、气块的绝热过程和干绝热递减率:

当气团作垂直升降运动时,近似为绝热过程。

干绝热递减率是指高温暖气团倾向于从地表移动到低压的高处。

气团绝热膨胀并降温。

若没有水气凝结,冷却速率为0·98。

36、大气稳定度:

是指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的程度。

37、洛杉矶烟雾和伦敦烟雾:

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也称为洛杉矶烟雾。

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称为硫酸烟雾,也成伦敦烟雾。

38、酸雨、湿沉降、干沉降:

PH小于5.6的降雨称为酸雨。

如雨·雪·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这种降水过程称为湿沉降。

与其相对应的还有干沉降,这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共同称为酸沉降。

39、云内清除或雨除:

雨除是指一些颗粒物可作为形成云的凝结核,成为云滴的中心,通过凝结过程和碰撞过程使其增大为雨滴,进一步长大而形成雨降落到地面,颗粒物也随之从大气中被除去。

对于半径大于1mm的颗粒物的去除效率较高,特别是具有吸湿性和可溶性的颗粒物更明显。

40、云下清除或冲刷:

冲刷是降雨时在云下面的颗粒物与降下来的雨滴发生惯性碰撞或扩散、吸附过程,从而使颗粒物去除。

对半径为4mm以上的颗粒物的去除效率较高。

41、总悬浮颗粒物、飘尘、降尘、可吸入颗粒(PM131):

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称为总悬浮颗粒物。

可在大气中长期漂浮的悬浮物称为飘尘。

能用采样罐采集到大气颗粒物称为降尘。

易于通过呼吸过程而进入呼吸道的粒子称为可吸入颗粒。

42、环境污染:

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

43、优先控制污染物:

44、热岛效应:

由于燃料燃效放出大量的热,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的现象。

45、环境效应一般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可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生物效应。

46、环境容量:

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47、富集因子法:

元素富集因子又称富集因子法,是用以表示大气颗粒物中元素的富集程度,判断和评价颗粒物中元素来源(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的方法.

二、选择或填空题

1、用于微生物修复的微生物有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基因工程菌等三种。

2、植物修复的类型:

植物固定、根系降解、植物促进、植物降解、植物挥发、挥发转移。

3、常用于修复的化学氧化剂包括高锰酸钾、臭氧、过氧化氢和Fenton试剂等。

4、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过程研究主要包括:

水/气界面的物质传输;土壤/大气界面的物质传输;水/沉积物界面的物质传输

5、POPS的三致特性是指:

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

6、表面活性剂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四大类。

7、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膜孔滤过、被动扩散、被动易化扩散、主体转运、吞噬(胞吞和胞饮

8、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运动过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

前三者统称为转运。

排泄和生物转化又称为消除。

9、对动物而言,吸收途径:

主要是机体的消化管、呼吸道和皮肤

10、辅酶起着传递电子、原子或某些化学集团的功能。

11、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生物转化类型中典型的结合反应有:

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

12、氮的微生物转化类型主要有:

同化、氨化、硝化、反硝化、固氮、

13、毒物的联合作用包括:

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

14、天然水中常见的八大离子:

K+、Na+、Ca2+、Mg2+、HCO3-、NO3-、Cl-、SO42-。

15、天然水的水质指标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放射性四大类。

典型物理指标:

水温,pH值、色度、浊度、悬浮物;常见的化学指标:

硫酸盐、氯化物、总铁(TFe)、总砷(TAs)、总锌(TZn)、总氮(TN)、总磷(TP)、总铅(TPb)、总氰化物

16、《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水的标准分为五类,分别是:

I,II,III,IV,V和劣V

17、水体自净分为:

物理自净、化学自净、生物自净。

18、无机污染物主要通过吸附—解吸、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胶体形成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进行迁移转化

19、水环境中颗粒物的吸附作用主要有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专属吸附三种类型

20、水体中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三类:

Henry型、Freundlich型、Langmuir型,简称为H、F、L型。

21、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主要方式有:

分配作用(吸附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作用。

22、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

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含卤素化合物

23、温度层结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

人们通常把静大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称为温度层结。

24、大气中重要自由基:

P74

25、大气颗粒物的粒度三模态:

即艾根核模、积聚模和粗粒模。

26、大气颗粒物识别的常用方法:

富集因子法、化学元素平衡法

27、环境问题按发生机制分为(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两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