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51412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docx

《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docx

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培养自我意识活动方案

仙居四小张苏美

【辅导目的】:

1.对小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训练,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身心特征。

2.训练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并让他们学会借助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

3.对学生进行自我体验训练,主要针对积极的自我体验,即自信。

4.通过活动训练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辅导场地】:

教室

【活动时间】:

三节班队课

【器材准备】:

  1.小蜜蜂。

  2.奖品(练习本、笔若干)抽奖纸条若干张。

【辅导过程】:

第一课时:

认识自我—展翅高飞

引入: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

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

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

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一、相见欢(10分钟)

1.“手心手背”:

在欢快的音乐中,学生举起双手,与周围的同学手心拍手心,手背拍手背,要求每个同学拍拍自己周围的所有同学。

2.“记者采访”:

学生两两自由组合,采访对方资料(姓名、爱好、兴趣······)。

3.“介绍自己”:

刚才被采访的同学,再向“记者”介绍自己,让同学更加了解自己。

二、这就是我(10分钟)

1.发给每个同学纸笔,要求在纸上写出最能代表自己的句子,越多越好(十句以上),句子内容不限(包括身体特征、内心活动及其特征或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只要真实地描述自我就可以了,不要看别人的内容,完成后署上姓名。

2.教师将纸张混在一起,洗牌。

3.教师挑出几张念出纸上的描述,由学生猜测是谁写的;不必等全部读完,只要觉得有把握就可以说出名字,猜测完后需说出猜测理由;直到判断正确为止,若念到最后仍没有能解释正确答案,由填写人自己站出来。

三、以人为镜(10分钟)

1.教师再从活动二中抽出几张纸张,这次只念出同学的姓名,让其余同学对其进行评价。

2.评价完毕后,请被抽中的同学自己念出自己的卡片,并分析自己和同学们眼中的自己是否一致,如不一致,都有哪些。

四、分享总结(10分钟)

1.让同学们谈一谈通过这次活动对自己有哪些更深入的认识,或有什么体会等。

2.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同学们的表现进步,主要针对学生的自我认识及自我评价能力。

第二课时:

体验自我——自信训练

引入:

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但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

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一)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

就在这种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

 

  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

 

  

(二)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

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

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由于辨证思维刚开始萌发,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

 

  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1.反抗性与依赖性 

  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

 

  但是,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

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初中生们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存在于少年身上的反抗性也带有较复杂的性质。

有时是想通过这种途径向外人表明,他已具有了独立人格;有时又是为了撑起个样子给自己看,以掩饰自己的软弱。

实际上,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他们还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

 

  2.闭锁性与开放性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

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

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

因此,初中生在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很明显的开放性。

 

  3.勇敢和怯懦 

  在某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

这是因为,首先,他们在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在主观意识中.不存在着过多的顾虑,常能果断地采取某种行动;其次,由于他们在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经常不能立刻辨析出某一危险情景。

 

  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

例如,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都是常见的。

这种行为上的局促是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分不开的。

 

  4.高傲和自卑 

  由于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

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

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材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

这两种情绪往往交替地出现于同一个初中生身上。

 

  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

成人的意识越发明显。

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从兴趣爱好到人际交往方式,再到对问题的看法,他们都想抹去过去的痕迹,期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在否定童年的同时,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又留有几分对自己童年的眷恋。

他们留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态,留恋童年时那种简单明了的行为方式及宣泄情绪的方法,尤其当他们在各种新的生活和学习任务面前感到惶惑的时候,特别希望仍能像小时候一样,得到父母的关照。

 

  以上所列的这几方面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都可追溯到初中生所具有的既成熟又幼稚的这一根本性特点上。

 

  (三)易出现的心理及行为偏差 

  有人将青春期称为危险期,这不难理解。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身心发展失去了平衡,感受着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处于各种心理矛盾的包围中,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以顺利解决,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及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甚至出现较严重的心理及行为偏差,乃至精神疾病。

 

  1.心理生物性紊乱 

  青春期心理生物性紊乱主要表现于主体对自己身体机能的异常关注及对某些正常疾患的过分夸大。

在初中生中,常存在上述情况。

这些初中生或者感到他的心脏或消化等系统极为不适,例如感到在他的呼吸道中突然生长出肿物,而导致呼吸不畅;或者将一些常发的小病(如鼻塞、腿部肌肉抽筋、胃的轻度不适等)严重夸大,而使他们真的无法忍受;也有人表现为由于对自己身体的某些特征不满意而产生极度焦虑,如某些女生认为自己胸部过平而怀疑自己的性别,男生也有类似的情况。

这种青春期心理生物性紊乱的严重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主体在心理上构想出来的疾病或症状,而且伴随着真切的生理上的感觉和反应,看起来就象真正患病一样,但却检查不出任何疾病,严重影响初中生的学习及健康。

心理学家认为,产生这种症状的重要原因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生理上所发生的剧变,身体内外的变化及性机能的出现,使他们在猝不及防的同时,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自己的身体上。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曾说过,青春期的男女少年对于自己的身体感觉就象一个新生儿对于自己的身体一样,是一种完全的陌生感。

要克服这种陌生感,就必须去了解,但如果过分关注了,就将引起不正常的反应。

 

  2.自杀的倾向及行为 

  自杀的倾向和行为在童年期以前是极为少见的,从青春期开始直至青年期呈直线上升趋势。

西方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自杀的倾向与行为多始于15岁,这以后增长的比率极快。

美国的统计数字显示,在15至19岁青少年死亡的原因中,自杀是排在事故、癌症、其他疾病、被杀之后的第五位原因。

在自杀的倾向与方式上,存在着男女差异,女性多采用消极的自杀方式,如吃大剂量的药物或服毒;而男性多采用主动的自杀方式,如用手枪自射或自缢等。

男性所采用的方式比较彻底,多能完成自杀;而女性一般只是表现出有自杀的倾向和举动,但许多时候却不能完成。

在男女两性青少年中有自杀企图和实际完成自杀行为的比例为100/1。

少年自杀的具体原因很多,如:

怀孕、学业失败、与父母发生冲突、被同伴拒绝、被社会排斥、违法犯罪后的恐惧,也有人是出自于浪漫的想法。

但不论具体情况如何,有一条根本的原因,就是少年期需面对的困难和烦恼突然增多,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积累起来而导致心理崩溃,有人则想用自杀的方式来解脱。

 

  3.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虽然相对来说发病的比例较少,但从15岁开始,发病率明显增多,到青年期达到高峰。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后期症状很明显,主要表现为,思维紊乱、歪曲现实或脱离与现实的联系、不能控制情绪以及人格混乱等。

在真正患病前,常表现出先兆,如:

社会行为退缩、交往困难、敏感固执、戒心过多以及缺乏幽默感等。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出现的原因主要是遗传因素所致,调查表明①,同卵双生子均发此病的比例为50%,异卵双生子均发此病的比例为12%,兄弟姐妹同时发病的机率就更低了。

但这种遗传因素之所以到青春期方发生效应,还是由青春期个体所具有的特殊的身心特点所决定,这个年龄的个体最易感受压抑、挫折和焦虑,而消极情绪的长期积累则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原因。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患者常有些对性的妄想,这与青春期性机能的迅速发育有密切相关。

 

  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