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服务业论文改Word文件下载.docx
《河南服务业论文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服务业论文改Word文件下载.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研究的有关内容及创新点......................................5
三、有关服务业研究的理论综述....................................6
第一章现代服务业的综述.............................................11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11
二、现代服务业的范围界定........................................13
三、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及评价..........................21
第二章加快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思考..........................35
一、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指导思想...................................35
二、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推进原则...................................35
三、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行业选择...................................36
四、加快发展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40
结 论...........................................................45
参考文献...........................................................46
前言
一、研究意义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河南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时期,已初步具备支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诸多条件。
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和水平,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减轻环境压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有利于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城市功能和综合实力;
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有利于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实现充分就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保持经济稳步增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河南实现人均GDP1000美元后,服务业发展处在一个加速期,未来10—15年,现代服务业的经济增长中主要亮点。
为第一、二产业提供中间服务和支撑的金融、物流、信息、中介等行业将蓬勃发展。
工业产品增值构成中,与制造环节紧密关联的设计、研发、广告、营销、管理、信息、金融、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将成为企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对整体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对服务业本身,而且对提升其他产业竞争力,改善河南的投资环境,提升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质量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从产业发展的沿革看,服务业与工农业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服务业的兴起和繁荣建立在工农业发展基础上,同时又支持了工农业发展。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前沿领域,是当代最重要最活跃的产业形态,对工农业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越来越突出。
推动工业集约发展,取决于科技、信息、金融、商务、物流等生产型服务的支撑和配套水平。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需要技术研发、产中服务、市场营销等专业化服务的支持。
可以说,没有现代服务业,就没有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
同时,服务业形态的发展与变化,丰富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容。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市场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企业分工协作和社会化服务不充分,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市场功能不健全,信息、技术、法律等中介服务不完善。
而这些服务既是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又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其发展滞后以及不规范,直接影响整个市场体系的运行效率,也限制了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有效发挥。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健全要素市场,大力发展金融、咨询、评估等服务业,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形成分工合理、运行高效、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为整体改革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四)、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由投资拉动向消费双重拉动转变阶段,随着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社会需求越来越丰富多彩。
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变化,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现代服务业主要以人的智力、体力等非物质投入为主,能源、原材料等物质投入较少,与工农业相比,资源消耗较低、污染排放较少。
同时,科技、环保等服务业的发展,还能够通过提供有关专业服务,促进其他产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为这些国家能耗降低、环境改善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快速增长,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节能减排的形势相当严峻。
这种状况的产生,与产业结构总体偏重、重工业发展偏快直接相关。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必然选择。
必须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近年来,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规模继续扩大,结构和质量得到改善,服务领域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当前在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总量相对较小,产值比重仍在下降;
服务业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传统服务业亟待升级;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服务业十分薄弱,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群众需要;
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缺乏。
因此,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正确评价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釆取切实有效措施,下大力气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
河南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地处中国之中、九州通衢,独享地理区位优势的经济大省极不相称,对于高速增长的河南经济,河南省的各级党政领导和经济界人士有着清醒的认识:
河南除坚实稳定的农业发展,为国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优质农副产品外,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拉动。
进一步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重点培育和支持现代服务业,是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以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为指导,以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主线,吸取了国内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的前沿成果,融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于一体,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探讨了加快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体系。
接下来,充分运用经济统计资料,从多方面对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总体状况及内部各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定性分析,论述了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然后依据上述分析,提出适合河南省现代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研究认为应坚持以工业化提供动力,以城镇化拓展空间,以市场化注入活力,以国际化提升水平,以信息化增强支撑,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与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升级齐头并进,提高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水平和比重。
大力培育发展后劲大且相对弱势的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服务业、大文化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
全面提升直接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传统服务业,包括现代商贸业、居民服务业。
(二)、可能的创新点
1.本文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定义了现代服务业的概念,按照学术上最新的现代服务业划分标准,并结合河南省“十一五”规划中服务业内容,界定了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涵盖范围。
2.本文通过详细的资料分析,较为客观、准确地评价了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3.本文通过定量分析,用数字说话,对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进行思考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三、有关服务业研究的理论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在经济思想史上,第一个阐明服务业特殊性质的经济学家是亚当·
斯密(AdamSmith,1723~1790)。
斯密生活的时代,服务业主要是由家仆、政府雇员组成,他认为:
“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可以固定并且实现在特殊商品或可卖品上,可以经历一些时候,不会随生随灭。
反之,家仆的劳动却不固定亦不实现在特殊物品或可卖品上。
家仆的劳动随生随灭,要把它的价值保存起来,供日后雇用等量劳动之用是很困难的。
”[1]斯密将人类劳动区分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尽管尚未摆脱将价值与物质形式相联系的桎梏,但是却成功摒弃了将价值与具体劳动相联系的片面性,具有进步意义。
马克思(KarlMax,1818〜1883),他继古典经济学家后比较系统地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确立了区分的标准,在具体判别服务劳动的性质。
他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对服务作了如下界定:
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一般来说,服务不外是这样一个用语,用以表示劳动所提供的特别使用价值,和每个其他商品都提供自己的特别使用价值一样,但他成了劳动的特别使用价值的特有名称,因为它不仅在一个物品的形式上,而是在一个活动形式上提供服务。
”[2]马克思肯定了服务的商品属性,即承认服务也是商品。
萨伊(J.Say,1766〜1832)是效用论的创始者,他在其所著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说到:
“人们所给予物品的价值,是由物品的用途而产生的。
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
”[3]“泛服务论者”的代表法国经济学家巴师夏(FredericBastiat,1801〜1850)则把所有的使用价值都归入“服务”这一范畴,他的理论继承了萨伊的观点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随着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国民经济统计方法的完善以及世界经济形势的迅速变化,服务业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而逐步重新引起了理论界的重视。
1935年,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A·
fisher)根据产业发展的顺序首次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确立了国民经济的三次分类法。
他在其所著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书中,将产业结构的变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初级生产阶段,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是农业和畜牧业;
第二阶段,以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标志,纺织、钢铁及机器等制造业迅速崛起和发展;
第三阶段始于二十世纪初期,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商业、旅游、贸易、教育、科研、保健和政府的活动中。
费歇尔将处于第一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一产业,处于第二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二产业,处于第三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三产业。
但是,费歇尔没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英国统计学家柯林·
克拉克[4](ColinClark)在继承费歇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1940年发表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中,集中和整理出了二十多个国家的各部门劳动力投入和总产出的时间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提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的结构变化理论:
随着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向第三产业转移。
意思即国家经济越是发达,人均国民收入越高,产业结构中的农业所占比重越小,制造业、服务业所占比重越大。
他的这一观点是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配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被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作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联的说明,该定理可从一国经济发展过程或当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得到验证,具有普遍适应性。
但是,该理论的不足在于:
数据统计的国家和地区还应更多,以得出更具实际意义和普遍性的统计结果,特别是要选取不同经济情况和环境的国家与地区,从而得出平均水平。
另外,只选用劳动力作为唯一的指标有一定的片面性,无法完整的显示产业结构变化的形式,产业结构变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有多种因素的变化及互相作用,因而选用指标更应广泛,具有代表性。
在上述20世纪30〜50年代研究的基础上,鲍默尔(WilliamBaumol,1967)、富克斯(V·
Fuchs,1968)[5]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对服务产业对GDP的贡献、服务业就业容量、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等进行了分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服务经济理论分析框架。
鲍默尔与富克斯提出了服务业增长滞后理论,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在对美国部门生产率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服务业的生产率增长几乎为零,大大低于工业甚至农业,而服务业却需要更多的就业。
可从一些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国家的数据中看出,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大大增加,但生产总值在GDP中上升比率较小;
而工业就业人数下降,往往产出增长幅度较大。
再者,富克斯在研究中发现服务业的就业和产出比工业更为稳定,经济学界称之为服务业的逆周期性,他认为服务业的“工资”弹性较高,比如金融、保险等行业,其收入与工作成果关系密切,此为服务业就业稳定的重要原因。
1960年,罗斯托[6]发表《经济增长的阶段》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五个阶段:
社会传统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大规模消费阶段,1971年又补充了第六个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在这六个阶段中,第三、六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两次“突变”,起飞阶段是工业化的开始,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就是服务业作为主导部门的阶段。
安丹尔·
贝尔(DanielBell)[7]于1974年在继承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他将经济发展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并明确提出了后工业社会是服务社会,知识、科学和技术将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且后工业社会生产与消费都不再以物质产品为主,而是以服务为主,即后工业社会已是服务社会。
西蒙·
库兹涅兹(SimonKuznets)[8]归纳了现代经济增长的特点:
人均产出持续增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社会结构与生产结构产生变化。
他分析统计数据得出结论,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的全面变革,而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工业革命,更是一场服务业革命,并且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要比工业更多。
1986年,世界银行专家钱纳里(H·
Chenery)[9]的标准产业模型理论,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向性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标准产业模式,即三次产业比重在不同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趋势的多个国家模型。
这是在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下,产业结构随经济发展而变动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他还分析了经济增长中各因素的影响力,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对滞后性做出了一定的解释,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促使经济学家们关注服务业的研究,这时期许多经济学家从多方面来界定服务业,分析服务业发展的原因,解释服务业的生产率滞后问题等等,极大地丰富了服务业理论。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服务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中的比重几乎都超过了60%,并保持继续增长的趋势,对此理论研究也日渐增多。
因而这一时期的理论文献较以往更多,更具代表性,同时理论争议也更多。
(二)、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服务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研究;
二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研究。
对第三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我国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增长和比重变化的研究,我国学者基本上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的,这些研究还基本上处于对现象的研究,二是第三产业对就业作用的研究,这方面基本上是通过实证分析来研究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影响。
如李江帆[10]通过回归分析揭示了决定第三产业战略地位的第三产业比重的演变规律:
从服务性生产资料、服务消费品、GDP贡献份额、就业贡献份额、第三产业比重增大趋势和资源限制的程度方面,阐述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三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学者逐步认识到合理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必要性,纷纷根据不同的分类分析我国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
如曾国军、刘博[11]根据第三产业四个层次的划分,对20世纪90年代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过程作了分析,同时对2000年度中国内地各省区第三产业资料的数据进行了处理。
他们发现,随着第三产业比重增大,第三产业第一层次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降低,第二层次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却逐渐升高。
四是对某一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我国学者基本上是通过上述三个方面,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对某一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进行研究。
如李江帆[12]等从增长速度、动力结构、劳动就业、结构升级、内部动力和相对生产率等方面揭示了广东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特征,认为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辩证认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规律,重视并推迸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生产和生活服务业、新型服务业、并促进服务业相对生产率的均衡。
目前,国内对现代服务业的研究已经从现代服务业概念、范围和发展环境、发展规律的理论研究发展到对现代服务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增长和比重变化的研究,并转向对某一地区现代服务业的研究。
如胡启恒[13]、徐国祥[14]等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统计范围发表了看法。
刘重[15]研究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并认为:
(1)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收入水平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环境;
(2)打破现代服务行业的国家垄断,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宏观环境;
(3)放松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管制,加大公共服务的市场准入是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支持;
(4)不断创新服务产品,提高现代服务业自身的水准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活力;
(5)推进服务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刘志彪[16]总结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五大规律:
一是比重不断上升规律,二是要素依赖和演进规律,三是空间集中和聚集规律,四是组织形态上的外化和产业融合规律,五是垄断竞争规律。
向俊波,张京祥[17]以苏州市为例,分析了苏州城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未来前景及如何处理与上海市的产业关系,最后提出了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及实现途径。
以往文献对河南省服务业的研究,定性的分析多,定量的分析少;
表面的分析多,深入的分析少。
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则研究得更少,并且大多从一个侧面进行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界定。
已有学者就河南省商贸流通业,河南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河南省信息服务业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河南省政府也规划了发展服务业的蓝图,但是仍有一些理论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如何界定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范围,对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状况应该有个什么样的认识,如何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比重,都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因此,本文对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第一章现代服务业的概述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尽管“现代服务业”对我们来说已不再陌生,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己经受到了广泛重视,但就这一新名词本身,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界定和分类。
“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既要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又要发展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目前,随着人们对现代服务业的理解,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活动发展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关于其本质特征的一些共识,大致概括起来,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是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发韧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结构变化的结果,而当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革命则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由于生产性服务根源于生产,服务于生产,因此这种服务业的坚实增长必然意味着生产领域内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二是认为经济的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理解现代服务业的关键。
在这一背景下,“服务”的几个传统特性——非实物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存储性以及不可贸易性正受到空前的挑战。
比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服务的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存贮性一并被打破,同时服务也被大量用于跨国和跨地区的贸易;
此外,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使传统意义上服务与商品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服务与商品越来越成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三是认为服务业正在向生产领域渗透,其范围也逐渐同生产领域相融合。
这一趋势使得从生产领域内独立出来的服务业越来越具有一种主导性和支配性,当代经济中的许多生产部门已成为服务业的附属部分,它们的生产目标将围绕着“服务”这一核心而展开。
比如新兴的会计咨询、法律咨询、R&
B咨询等中介服务部门。
这是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特征,也是现代服务业的最终发展趋势。
四是给出了现代服务业的基本判别标准:
(1)它是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服务业,如第三方物流;
(2)它是与市场交易过程相结合的服务业,如与企业购并相关的服务业;
(3)它是与创新过程相结合的服务业,如风险投资;
(4)它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服务业,如网络调查服务。
依据上述内容,本文将现代服务业定义如下: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动态概念,指现代社会中以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的、采取现代组织形式和管理理念的服务业,其实质是服务业的现代化,它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经技术改造和升级的传统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三大基本特点[15]:
(1)高技术性,即现代服务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