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51002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殖方式.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描述细菌发现和巴斯德的经典实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和“观察思考”活动,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对科学方法的总结。

三.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

细菌战资料,提问:

文中提到几种细菌?

学生根据已有常识回答。

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细菌都是长什么样子的,他们从哪来的呢?

出示解读

学习目标

展示:

学习目标

提问:

这节课我们需要掌握细菌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解读学习读目标

形成思维导图,明确学习任务

明确任务

分组探究

展示:

思维导图

明确小组任务

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培养学生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示,

发现

展示:

显微镜图片

小组展示

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由来

展示:

巴斯德鹅颈瓶经典实验动画

讨论:

1.肉汤煮沸原因

2.实验变量,鹅颈瓶设计的妙处

3.实验结论,对科学发现的新的认识。

小组讨论展示

生生合作

组组合作

查缺补漏

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有难度有梯度的问题,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大小形态

展示:

1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的细菌

2不同形态的细菌图片

学生与教师交流,用两个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感受细菌的大小

让学生在惊诧中走进细菌,进一步感受细菌的大小,体会科学技术需要先进的仪器。

结构

营养方式

角色

展示:

细菌结构图,提问:

1.由外到内说名称,指出特殊结构,推测他们的作用。

是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有特殊结构?

(举例,资料展示)

2.说出与动植物细胞最大的区别

3.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4.推测营养方式,有没有例外?

(资料展示)

5.推测细菌在生物圈中扮演的角色,是不是都是分解者(资料展示)

学生自学,结合教师展示的图片小组交流:

1.认识细菌的结构。

2.列表比较

3.得出结论

通过叶绿体结构推测营养方式,进而推出角色。

自主合作探究

识图对比分析

 

归纳总结

理性推理

 

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1.视频展示:

细菌的分裂生殖

提问:

带给你的直观感受是什么

明确生殖方式,时间

计算:

2.图片展示:

芽孢

提问:

形成时间,形成过程,芽孢的特点(资料展示)是不是生殖细胞?

3.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学生讨论计算方法,得出惊人的数字,感受细菌繁殖力速度快,数量多。

认识到芽孢是细菌度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并不是生殖细胞,因为它没有个体数量的增加。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计算,认识到细菌在环境适宜时繁殖快的特点。

让学生认识到有些细菌可以形成芽孢抵抗不良环境。

通过问题将本节课有关知识点串联,深化对上节课细菌广泛分布的特点。

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本节重点:

如果你是细菌王国的一员,你将如何介绍你自己

学生角色扮演

A枯草杆菌

B乳酸菌

C幽门螺杆菌

D肺炎双球菌..

巩固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

达标练习

展示达标练习

学生思考回答

教学效果展示

拓展应用

展示问题:

不同食物的保存方法

学生课外作业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结尾

细菌之歌

学生听歌

强化本节知识

 

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通过对第一节内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菌落的特征、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等,对细菌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植物、动物、细胞结构和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

2.具备能力:

(1)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2)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欠缺。

3.应对措施:

(1)安排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2)通过推测、观察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

结合老师演示的图片,使学生获得细菌的有关知识,锻炼到思维能力,降低学习难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循序渐进的讲述细菌的知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力,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4)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生活实际出发,展示一些常见的细菌图片,制作多媒体动画效果,加强学生感性认识,积极引用和拓展,使教学过程顺应认知规律。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5)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性原则,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维挑战,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自己描述现象,表达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效果分析

细菌是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微生物,由于其个体微小,人们对其观察困难,了解甚少。

为了激发学生对细菌的探究兴趣,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大量运用图片资料,从而使知识更加直观化、更加生动。

例如通过图片展示细菌的几种形态和结构,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了解细菌的多样性。

在借助图片认识细菌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对比,突出细菌的结构特点即不含有成形的细胞核;从结构中没有叶绿体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知道细菌是与植物、动物不同的一个生物类群。

细菌的繁殖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本节课通过设计“计算细菌的繁殖数量”这一技能训练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细菌的繁殖之快,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和比较能力。

同时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本节课采用的是互动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了视频、动画、图片等,恰当运用对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使知识形象直观,同时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知识。

多媒体课堂的运用,影响到了教学时间的准确控制,个别学生始终没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像是旁观者,影响实际教学效果,在知识点的落实上需要仔细斟酌和揣摩。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多个层面调动和激发。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关联

《细菌》是鲁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开始的,为后面真菌的学习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

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分析

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

因此,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启发他们进入微观的环境中去。

利用“细菌战”材料导入新课,然后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

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细菌的个体,可以通过展示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得出细菌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的结论;再通过《观察与思考》材料,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结构。

通过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较,突出细菌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推测细菌的生活方式,得出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生活方式为异养的结论。

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以及芽孢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用课件展示等形式,使之形象化。

本节教学主要要以观察、自学、讨论为主,重点对学生进行推测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资料分析和观察思考,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对科学方法的总结。

 

评测练习

1、关于细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低倍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染色的细菌

B.细菌细胞里也含有染色体

C.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D.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所以也有完整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细菌在细胞结构上区别于植物细胞的特点主要是:

()

①有细胞壁②没有叶绿体

③没有成形的细胞核④有鞭毛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③④

3.你认为芽孢是()

A.是细菌的一种休眠体

B.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差

C.是在细菌发育的初期形成的

D.一种生殖细胞

4.我们平常喝的袋装、盒袋奶常用的消毒方法是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食物保存的方法。

课后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1.“细菌战”资料的导入,不仅引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与本节对“细菌作用”这个层面的讲述做到了前后呼应,注重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融汇变通。

2.注重了学习目标的解读。

通过解读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本节知识点形成一个整体的感知,并且对“细菌”的七个知识点做了一个思维导图。

在细菌的形态,分类,结构和营养方式的解读上,注重了知识间的联系与推理,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和整合能力。

3.小组合作,针对思维导图的七个层面,每组选取其中的1-2个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展示。

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思考,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4.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知识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5.教学设计合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如鹅颈瓶实验的课件制作,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等均处理得当,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不足之处:

1.学生虽然对多媒体课堂感兴趣,但不利于教学时间的准确控制,影响实际教学的效果。

2.在课堂上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高效主动地学习,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3.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把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对生活现象的剖析中,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识和生活的脱节,也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在讲述知识点的同时结合课本,有着重的运用知识和理解知识。

5.要重视课堂评价,在课堂中对学生及时准确的评价,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并以教育契机随机应变及时引导有时会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

 

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课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是“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视频,课外相关资料带领学生认识细菌的种类、结构、繁殖方式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媒体收集采集信息的能力,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