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卷怠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9508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职业卷怠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师职业卷怠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师职业卷怠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师职业卷怠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师职业卷怠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职业卷怠Word格式.docx

《教师职业卷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职业卷怠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职业卷怠Word格式.docx

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其中情绪衰竭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2]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常感到工作没意义、没价值,工作目标渺茫,对教育教学工作失去应有的兴趣,日感焦虑与烦恼,有无助感,缺乏工作自信,缺乏进取心,工作中易躲避困难,敷衍工作,被动应付。

[3]这些表现已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及教师队伍的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倦怠的感受正在打击着无数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们——教师们已在逐渐地放弃他们的专业工作。

”[4]

  因此,为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的教育质量,学生的未来,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刻不容缓。

基于此,本文从教师角度出发,分析了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种种压力,提出了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在访谈调查中发现,来自社会、学校组织、职业特征和教师自身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环境方面的压力  1.社会期望值过高。

教师不仅要传承知识文化和培养各类合格人才,而且还要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榜样。

因而,教师承受着巨大的社会期望。

同时,在今天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益分歧。

在多方的期望之下,教师的工作压力与日剧增。

教师还要胜任各种各样的角色,并且要将每一种角色做到最好。

尤其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更是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冲击着教师的心理。

当学校和教师没有能够实现社会的期望时,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教师。

这时教师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在工作中感到疲惫不堪,更觉得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成绩和回报,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从而导致低的自我效能感,产生职业倦怠。

  2.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

在社会对教师报以高期望的同时,却出现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待遇低一系列的反差。

从客观上说,教师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决定了教师应当拥有较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

虽说近年来教师工资有过几次大的调整,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劳动性质和强度相当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

倦怠通常是由于专业人员感到其付出与之回报不相匹配而产生的。

[5]Brissie等发现,教师的个人回报感越高,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越低。

  

(二)学校组织方面的压力  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各方面的环境对教师职业倦怠有很大的影响。

良好的工作环境可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反之,不良的学校氛围则容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

有研究发现,当教师感受到学校有一套对教师教学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在工作中能感受到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自主权,并且觉得自己能够参与学校的决策时,教师的职业倦怠就会降低。

在教师的工作过程中是否有来自于学校领导的支持、同事的支持、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学生的支持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

Brissie在1998年发现,感受到更多支持的教师不易产生职业倦怠。

此外,还表现为超长的工作负荷和超长的工作时间、学生的不配合、教师之间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

这些压力都会诱发教师的职业倦怠。

  (三)职业特征方面的压力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

社会的代表者、社会道德的实践者、人类文明的建设者、父母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级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6]但是教师不可能把每一种角色都扮演好,这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

同时教师由于对其职业的权利、义务、责任等缺乏清晰、一致的认识而感到对工作无法胜任,形成角色模糊。

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会导致教师的情感衰竭和教学效能感的下降,引起职业倦怠。

斯可瓦布、布瑞恩(Schwab1982,Byme1992)研究认为,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与职业倦怠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

此外,由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的知识量大大增加,同时我国进行的教育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在很多时候感到力不从心。

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感到知识的枯竭和应对学生问题时方法的枯竭,最终引发职业倦怠。

  (四)教师自身的压力  外在的环境因素必须通过教师内在的个体因素才能起作用。

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效能感以及教师的心理健康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

健全的人格是合格教师必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不同人格特点的教师面对压力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我国学者徐富民、朱从书、黄文锋通过研究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和自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高自尊的教师易于缓解职业倦怠。

[7]另外,那些具有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的人,很容易引发职业倦怠。

Brissie、Glickman等通过研究也发现,教学效能感能够预示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低教学校效能感的教师,其职业倦怠的程度越高,最容易离开教师行业。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教师中存在着职业倦怠心理是客观事实,但具体到个人或不同的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又有较大差异。

既然产生职业倦怠的压力来自于社会、组织、职业与个人等方面,那么,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寻找对策,以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倦怠。

[摘要]职业倦怠(burnout)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概念,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对自身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状态,使教师厌烦和畏惧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

本文试从教师倦怠的表现、影响、原因及应对策略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学校管理及教师个人发展有某些启示。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影响原因策略

[正文]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在对近9000名教师进行的调查显示:

有86%的被调查教师有轻微的工作倦怠,有58.5%出现中度工作倦怠,有29%的被调查教师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

这一研究结果充分说明: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日益严重地影响着教师及教育的发展。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在生理特征,其主要表现为生理耗损。

有职业倦怠的教师经常产生疲劳感、总觉得浑身无力,有强烈的耗竭感,对疾病的抵抗力差,食不甜、寝不香,体重下降,女教师还会出现生理紊乱。

其次是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生活没有目标,没有激情,整天无所事事,无精打采,对周围发生的一切要么漠不关心,要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总觉得事事不如意;

情绪低落或急躁;

对事业和生活缺乏信心等。

第三是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行为冲动、言语过激、好发脾气,人际摩擦多,混饭吃、得过且过,有时会体罚、打骂学生,对刺激物依赖性增强(如抽烟酗酒、滥用药物),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极端状态会出现自伤或自杀行为。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不良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教学效果下降 

教师的身心疲劳过度,对学生的观察、教育能力就会在无形之中降低,对学生的心理援助,管理指导等精神维持能力也会随之变得低下,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教学方法的不灵活或出现失常现象,在工作上变得机械,没有主动性,工作效率低,工作能力下降,最终导致教学质量降低。

二、人际关系紧张在人际关系上变得疏离,退缩,摩擦增多,情绪充满忧郁和攻击性。

有些教师使用粗暴的体罚,急躁的情绪、行为来对待学生,对学校工作会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

教师心理疾病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有时会给学生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

三、造成自我身心伤害 

教师的职业倦怠会造成教师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轻则是教师的消极态度和情绪表现明显,重则会因不良心理状态而引起神经衰弱,或因不堪压力而导致精神崩溃,最终直接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生理方面:

经常会感到疲劳、虚弱、耗竭感、肌肉紧张、颈背痛、头痛、失眠、对疾病抵抗力薄弱、喉咙易嘶哑,常感冒或各种心理上的小毛病。

女教师常常出现内分泌紊乱和月经失调。

心理方面:

认知上,教师会厌倦目前的工作,觉得工作无法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丧失理想,缺乏动机,欠缺热忱,倾向于低自我概念,包括不适应感,无能感,失败感和低自尊等方面,态度悲观,愤世嫉俗。

情绪上,当学校提高教育要求,加快教学节奏时,情绪较紧张,不安、易怒、易燥、动辄会责怪并迁怒于学生。

缺乏热情与活力,感到沮丧、无助、无望、失去控制感,容易消沉或敏感易怒、神经质、容忍度低、自我评价降低,对同事不愿理睬,对学生冷漠,经常觉得自己孤立无援。

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心理适应。

研究表明:

从教11年到19年的教师倦怠程度最高,除了家庭负担、工作压力等因素以外,其心理适应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随着从教时间的延长,教师对整个教学逐渐熟悉,一样教学内容,一样的教学环境,甚至一样的作息,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疲惫感,虽然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加之这一年龄段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学校的骨干,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一方面是工作的繁重,一方面是工作的无激情,很容易产生倦怠感。

二、教师职业的压力过去当教师再苦再累也算是个“铁饭碗”,随着“末位淘汰制”的试点及其推行,老师们深感当年手中的职业安全感已不存在。

他们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力拼搏、有所作为,才可能称职。

因此,在校园里,不少老师事事不松懈,时时争第一。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各级各类学校间激烈的竞争,升学压力的加重,不仅体现于学科教学,而且渗透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

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要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的辅导。

本人的学历进修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评职称前的各种要求达标,使教师疲惫不堪。

全社会的期望都压在教师身上,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为了提高升学率,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变为对教师的企盼,不允许学校和教师有一点差错;

班级人数的膨胀、过多的考试与授课数量也增添了教师工作的负荷;

教师职业的要求和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使教师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

同时教师工作的性质具有结果上的不可确定性及效果上的不显著性,其角色责任具有一种弥散性,正如日本学者佐藤所说,医生的工作是通过治愈一种疾病而终结,律师的工作是随着一个案件的结案而终结,教师的工作则并不是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就宣告结束。

教师的工作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连续不断的扩张性质,具有无边界性的特征,而因为没有明确的界限,教师就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才算完成了工作,这就形成了教师个人希望看到自己角色扮演的成果需要与他的角色扮演中许多成果的无形性之间的矛盾。

教师工作的投入与暂时的效果有时并不总是一致,这种无形的压力有时使教师迷茫和困惑,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从而导致职业倦怠。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态度的改变。

亚当斯公平理论认为:

一个人总是拿着他的付出与收获来与别人的付出与收获对比,如果自己的付出与收获和比值小于其他的人比值,就会产生很强的不公平感,进而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消除这种不公平,如:

降低自己的付出,增大自己的收获量等。

教师在与周围人的人际交往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与对方作比较,如果发现原来和自己一样的同学,甚至原来自己的学生现在比自己强,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公平感。

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就可能会出现“倦怠”问题。

同时,学校环境尤其是校长的管理方法与理念也会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如果一个校长与领导组成员在处理问题时做到公平、公正,具有强烈的人文理念,恰当协调周围关系,教师也必会勤于工作,乐于上进,具有积极的态度。

四、教师人格因素有些教师人格存在着不良方面,如怯懦、自卑、孤僻、狭隘等,在面临压力时,往往不能采用适当的策略加以应付,特别是具有A型人格特质的个体较易导致倦怠。

A型人格特质通常表现为强烈地寻求成就、竞争意识强、行为急躁、动作及语言粗鲁等。

研究表明,A型个性个体血液中的激素成分多得多,更容易受环境要求的影响,发生心理紧张反应。

五、教师自身的教育追求有关。

一个教师如果有教育思想,对学生有着强烈的爱,有社会责任感,就是暂时出现“倦怠”现象,也能及时调整自己,使自己处于积极进取的状态。

如果教师本人对从事教育就很反感,注重物质追求,轻视精神追求,时时出现“倦怠”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入手:

一、组织方面:

1、增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一般来讲,教师都有强烈的成就动机,都想不断提高和进步,把工作做好。

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教师能明显地感受到因自身知识的不足带来的压力,如果不及时地更新补充新的知识,很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

因此作为学校,应该多给教师一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补充知识的同时,也增强其为人师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2、适当改变工作条件和要求以增强其挑战性。

人们从事一件工作三到五年以上,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适应,再有意义的事也变得无聊。

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可在适当的范围内改变其工作条件和要求,如年级组的轮换制,使其每年都接触到新的教材和新的教育重点;

对合格的教师给予缓慢地提升,刺激其工作的积极性;

委以重担,以工作的成就来体现其价值等。

3、强调人文关怀,加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增强教职工的归属感及责任心。

学校和教育职管部门应转变职能,变监督管理为替教师着想、为教师服务,尽量缩减教师的压力源,帮助教师减轻负担,释放压力,从精神、环境、工作、物质、健康层面进行人文关怀,使教师心理舒畅、自信工作。

学校还要运用教师发展性评价来缓解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依靠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的理念,坚持人本发展原则、激励性原则、导向性原则、自主性原则等,引导教师主动自我发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通过自身努力体验成就感。

同时要加强校园福利设施等保健因素的建设,用措施和制度等具有激励因素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职工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培养强烈的归属感。

二、个人方面

1、自我反省,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 

作为教师应了解到自己事业的可能与其限制性,而不能只是一味强调专业的自主性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应承认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大而产生理想的幻灭。

只有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才能使教师消除那些事业上的迷思,做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古书上的圣贤。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要过高,许多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若学生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失望。

其实学生是成长中的受教育者,自然有缺点。

教师要热爱学生,多看其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这样不但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也有益于师生的心理健康。

二、丰富生活,学会放松自己,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放松是指身体或精神由紧张状态转向松弛状态的过程,当感到压力不断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放松自己的身心,适当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听听音乐,和家人或朋友聊聊天,出去旅游几天,甚至找一个合适的方式发泄一下压抑的情绪,都可以起到很发的调节作用。

三、提高处理问题和自我调节能力学生的纪律问题是造成教师倦怠的重要因素。

因此,教师应加强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让教学得以在安静,有纪律的情境下进行,从而提高学生成绩,减少教师的挫折感,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当学生和你顶嘴,或因学校某些不公平的事让你愤愤不平时,当你遇上不遂人愿和力所不及的事时,你要多想想别人的好处,像旁观者一样告诉自己,人生旅途经常会出现一些坎坷,挫折和大大小小的不顺利,没有挫折就失去了奋斗。

你为一件烦恼的事情痛苦得难以自拔时,不妨对自己大喊一声:

生命太短暂了,金钱、名利是身外之物,一切都是过眼烟云,还有多少事情等着我去做……便会豁然猛醒,悟透人生。

四、投入社会,广交朋友,寻求社会支持

研究表明,当威胁健康的因素发生时,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比那些经常有朋友交往,具有较多社会支持的人更可能生病或死亡。

任何人都不能完全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关键在于如何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让它随意泛滥和持续时间过长,这样可以防止或减少不良情绪对身体健康造成的损害。

当教师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与家人亲友或知心朋友一起讨论目前压力的情境,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以便对压力的情境进行重新的审视,一些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挫折等便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发泄,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必要的,情况严重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来争取必要的心理援助。

[内容提要] 

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研究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推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科学含义及表现特征,指出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的严重状况和危害性,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探索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增强教师职业威望,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减轻教师负担;

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

学校要尊重教师的各项基本权利;

创造性地积极向上地开展工作;

进行适当的调整。

全文共9597字。

[关键词]教师 

职业倦怠 

现状 

成因 

对策

刚参加工作一年的某重点中学的小张老师最近给校长提交了一份辞职申请。

小张说,他每天睡不着觉,失眠,瘦得体重只有80多斤,两个月内三次发烧、输液,身体实在承受不了。

 当了几十年班主任的王老师说:

“送完这届学生说什么也不当班主任了,看见这群孩子们就烦,以前愿意跟他们在一起,现在不愿意让他们靠近我,闹的慌。

 李校长也有难言的苦衷,学校要生存,既要有升学率又要有钱,当校长不但要会管理还要懂经营,时常会有念头袭来:

干这个校长是为了什么?

真是不想再干了。

[1]

从校长到老师,从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到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今天竞争日益激烈、改革日渐加深的社会中,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感受到了很大的职业压力,并且表现出各种各样不适应的反应,他们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动不动就会对学生大发脾气,不能很充分地备课,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更严重的是对工作的热情和兴趣丧失,情感变得疏离和冷漠,与同事和学生之间产生很大隔阂。

心理学上把这些在职业环境中由于对长期的情绪紧张和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的应激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的综合症称之为职业倦怠。

教师有了职业倦怠感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对学生的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还导致教师队伍的高流失率,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应采取的对策,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及表现特征

所谓倦怠(burnout),其含义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它与压力、紧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职业倦怠概念最早是由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来的,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诸如情感耗竭、身心疲劳、工作投入度降低、工作成就感下降等消极状态,它是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症状,通常认为是工作中的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映。

这一概念最早用于形容长期药物滥用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比如情绪耗竭、动机丧失等。

[2]随后,Maslach等人开展富有成效与影响的持续研究,并对职业倦怠下了一个操作定义:

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由于长期遭受到情绪和人际关系紧张源而产生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等症状。

[3]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

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指感到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就是去个性化。

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

[4] 

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高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5]简单地说,教师的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教师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交瘁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6]

教师职业倦怠有六种典型的心理与行为表现:

(1)长期情绪上的倦怠感,表现为精疲力竭,易怒无助,对生活与工作冷漠悲观。

(2)人格解体,明显表现为对教育对象的拒绝接纳,蔑视和缺乏耐心甚至麻木不仁。

(3)较低的成就感,工作常感到力不从心,低效或无效,他们不再有探索的热情与活力,很少投入精力去提高教学质量。

[7](4)生理上表现为没有食欲,睡不好觉,反应降低,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

(5)心理上表现为逐渐失去乐趣,缺乏热情,对工作任务厌倦,工作过程极易产生疲惫感,长期处于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大,逆境中容易焦躁,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

(6)行为上表现为工作混日子,得过且过,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典型语言形式是“混饭吃”,害怕产生或避免参与竞争,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厌倦,感觉苦海无边,盼望早日退休。

二、当前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状况

在幼儿园教师方面,北京师范大学一项专门就首都幼教职业倦怠状态进行的调查显示,有明显倦怠倾向的幼儿园教师比例高达59.5%,其中生理心理方面的表现最为明显。

按被调查教师所选题目的百分比排序,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依次表现为疲惫不堪(88.5%)、担心出(86.7%)、焦躁不安(65.9%)和常常只想一个人呆着什么话也不说(65.6%)。

过度劳累和对事故的担心使得多数幼儿教师身心疲惫,焦躁不安。

[8]

在中小学教师中北京市80%以上的教师对自己工作不满意,75%以上的中小学教师都希望自己改行。

在北京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待遇这样好的大都市尚且如此,别的地方更是可想而知。

普遍的中小学教师似乎都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在2002—2004年间负责有关教师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的课题,连续调查了来自全国各地共60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枯竭状况,发现大约20%的教师受到“职业枯竭”的困扰,16%的教师处于较高的心理枯竭水平。

在职教师中不少人都曾体验过身体能量的耗竭感、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感,抵抗力下降以及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