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发育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9020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发育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人体发育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人体发育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人体发育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人体发育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发育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人体发育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发育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发育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17.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脑发育阶段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18.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属于特殊障碍,是指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计算、推理等特殊技能上有明显困难,并表现有相应的多种障碍综合征。

19.智力落后

智力落后也可称为精神发育不全,智力损伤发生在发育时期,智力功能明显低于一般水平以及对社会环境日常要求的适应能力有明显损害。

20.智商

智商是智能商数的简称,以智龄为基础。

21.发育商

发育商用以表示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水平的商数,目的是了解被测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所达到的程度,测验结果由发育商表示,发育商以发育龄与实际年龄的百分比表示。

22.智力

智力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积累经验、运用以往经验解决当前问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是学习能力、概括能力、抽象思维和适应新环境能力的综合。

(三)简答题

1.生理功能发育。

研究人体发育的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各种生理功能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如运动功能是如何伴随人体的成长不断分化、多样化、复杂化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运动功能的特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对于运动功能的作用等。

2.心理功能发育。

主要研究人类的行为、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分析、判断、言语、操作能力,人格特征以及情绪和情感的形成稳定以及衰退过程与特点。

除了生物学意义上的发育与成熟以外,行为变化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

不同年龄、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3.社会功能发育。

主要指社会知觉、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人际相互作用的发育水平。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了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群体的认识,产生了人际关系。

不仅可以相互知觉和认识,而且形成一定的情感联系、信息交流、观点和思想感情,通过言语表达及非言语表达等方式进行表示。

社会功能的健康发育,对于积极健康的人生十分重要。

4.异常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主要研究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内在因素与环境因素等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特征,各种影响因素的机制及后果。

重点研究运动功能障碍、心理行为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学习障碍、智力低下等功能障碍和相关疾病,为探讨减少各类发育障碍,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5.发育评定。

发育评定是通过不同方法和手段,对生长发育的水平、趋势、速度、过程、规律和特点等进行观察与研究并作出评定。

重点评定儿童的体格、智力、适应、行为、人格、神经、心理、运动功能等。

通过评定,不仅可以了解个体与群体生长发育状况,而且可以发现功能障碍之所在,为设计康复治疗目标和方案,正确实施康复治疗技术,判定康复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6.新生儿期的主要特点。

(1)适应子宫外生活的生理学特征,如肺的换气、循环的重建和肠道的活动;

(2)适应独立生活的行为学特征及觉醒状态的调节,如注视物体或脸,对声音的反应,为了得到营养、确保安全等对感觉刺激作出适当地反应并保持觉醒。

新生儿的行为状态决定了他们的肌张力、自主运动、脑电图形式等,但新生儿的运动是非自主性的和不协调的;

(3)与外界环境和人相互作用的特征,如他们可以对环境和人保持警觉并能适应,父母积极地调节婴儿的状态,同时也受到婴儿状态的调节,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加快婴儿心理稳定和身体发育,同时也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心理的沟通奠定了基础,建立了新生儿的社会交往,是人际关系的最初形态。

7.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如胎儿形态发育首先是头部,然后为躯干,最后为四肢;

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由上到下);

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由近到远);

从全手掌抓握到手指抓握(由粗到细);

先画直线后画圈图形(由简单到复杂);

先会看、听、感觉事物和认识事物,发展到有记忆思维分析和判断(由低级到高级)。

8.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在复杂的环境因素和先天素质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因此影响生长发

育的因素可归纳为两大方面,即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为:

细胞染色体所载的基因是决定遗传的物质基础。

环境因素为:

①营养因素;

②疾病因素;

③母亲因素;

④社会因素。

9.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生长发育在整个儿童时期是不断进行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特点。

各年

龄阶段按顺序衔接,前一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为后一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奠定基础。

任何

一个阶段的生长发育都不能跳跃,任何一个阶段的生长发育受到障碍,都会影响后一阶段的

生长发育。

一般年龄越小体格增长越快,出生后以最初6个月生长最快,尤其是前3个月,

第1年为生后的第一个生长高峰;

第2年起逐渐减慢,到青春期又猛然加快。

10.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遵循一定规律,不是以同一速度生长和停止生长,即有先有

后,快慢不一。

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生后2年内发育较快,7~8岁时脑的重量已接近成人。

生殖系统发育较晚,淋巴系统发育先快后慢,皮下脂肪发育年幼时较发达,肌肉组织则要到学龄期才发育加速。

其他系统的发育基本与体格的生长相平行。

体格的生长是快慢

交替的,呈波浪式的速度曲线,男女不同。

身体各部位的生长速度不同,所以在整个生长发

育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增加幅度也不一样。

一般头颅增长1倍,躯干增长2倍,上肢增长3

倍,下肢增长4倍。

11.脑发育的关键期。

科学研究表明,脑发育过程中存在着关键期。

这一时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很强的

适应和重组能力,易于受环境的影响。

关键期内适宜的经验和刺激是运动、感觉、语言及其

他中枢神经高级功能正常发育的重要前提。

如视觉发育的关键期被认为生后半年内最敏感,先天白内障的婴儿生后缺乏视觉刺激,如果到了3岁不能复明,即使手术治疗,患儿仍将

永久性地丧失视觉功能。

人类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一般在5~6岁以前。

因此,耳聋应早期

发现,早期干预,才能聋而不哑。

12.脑的可塑性。

经验可改变脑的结构并影响其功能,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最强。

脑的可塑性表现为可变更性和代偿性。

①可变更性是指预先确定脑细胞的特殊功能是可以改变的,如视觉系统细胞被移植到脑的其他部位,这些细胞和新的细胞在一起可起新的作用,这一可变性应发生在脑发育的关键期内。

②代偿性是指一些细胞能代替另一些细胞的功能,局部细胞缺失可用临近细胞代偿,但过了脑发育的关键期,缺陷将成为永久性。

婴儿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仍可在功能上形成通路,如轴突绕道投射,树突出现不寻常分叉,或产生非常规的神经突触,以达到代偿目的。

13.出生时即有,暂时存在的反射。

原始反射是指小儿出生后即有,随年龄增大在一定的年龄期消失的反射,由脊髓及脑干

部位的低级中枢控制,是婴儿初期各种生命现象的基础,也是后来分节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

础。

如吸吮反射、拥抱反射。

当他们应该出现时不出现,应该消失时不消失,或两侧持续不

对称,都提示神经系统异常。

14.出生后逐渐建立,终生存在的反射。

随着神经系统发育的成熟,原始反射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应。

①立直反射的中枢在脑干,多于生后3~4个月逐渐出现,持续终生。

②平衡反应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多于出生后6个月逐渐出现,持续终生。

上述反射出现延迟或不出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15.运动发育的主要特点。

①运动发育包括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两部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粗大运动发育在先,精细运动发育在后,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②原始反射的发育存在与消失是以后自主运动发育的基础;

③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应的发育是人类建立和保持正常姿势运动的基础;

④每个小儿都有运动发育的“关键龄”,关键龄时运动发育会有质的变化;

⑤头部运动先发育成熟,上肢运动发育比下肢早,会走之前手的功能已发育较好;

⑥头颈躯干的运动发育早于上肢与下肢的发育;

⑦所有小儿运动发育的顺序相同,但发育速度存在个体差异;

⑧粗大运动主要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等运动;

⑨精细运动主要指手的运动。

16.语言理解的发育。

婴儿对语言的理解是一个渐进过程,其发展的顺序是:

出生时对声音产生一定的分辨力→逐渐识别出经常接触的人和物的声音,将声音与某个事物相联系一8~9个月的婴儿可以理解成人的一些简单语言,作出表示语言行为的手势动作→1岁以后听到某些物体的名称时,能确定所指的对象,理解事物的名称,用手指出来→开始说出有意义的词。

此时婴儿对语言的理解和词汇的表达能够互相联系,语言的记忆得到稳定发展,语言的理解产生飞跃性进步。

17.构音能力的发育。

构音是非常复杂和十分熟练的协调动作,需要发音器官,舌、咽部的许多肌肉的参与。

儿童构音能力的发育是有规律,有先后顺序的渐进过程。

0~1个月的啼哭往往有升频或降频;

2个月时开始发出一系列的咕咕声;

4个月左右可以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

从6个月到1岁,发出音节的种类增多;

1岁开始进入系统语言发展阶段;

5岁时大致掌握汉语普通话的基本发音;

6岁时就可以流利地说话了。

18.内部语言的发育。

内部语言是一种无声简略和压缩的语言,是在对话语言,即外部语言或有声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内部语言与抽象逻辑思维有更多的联系,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一般开始于学前期。

当外部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内部语言会自然派生出来。

它的原始形式介于有声语言和内部语言之间,即“出声的自言自语”。

这实际上是思维的有声表现,是一种语言的自我调节。

19.儿童语言处理过程的发育特征。

语言发育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

小儿在未能自己表达之前,就能理解大人说的话。

8个月到3岁之间,语言的理解能力比语言表达能力提前发育数个月。

声音语言的表达个体差异较大。

男孩一般比女孩表达稍晚。

儿童语言的理解与其认知能力有密切关系。

只有认知能力发展了,才会促进儿童语言理解的发展,进而促进语言表达的发展。

20.注意的质量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简述其特点。

①注意的稳定性逐渐增长,即集中注意的时间越来越长;

②注意的广度不断扩大,即同一时间内注意对象的数量越来越多;

③注意的分配能力不断增强,即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向更多不同对象;

④注意的转移能力不断发展,即能将注意很快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

21.思维的发育。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一种以感知觉表象语言等为基础的高级认知过程,是智能的核心。

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各种内部操作活动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包括概念形成、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等。

22.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

是指出生前因素所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

如:

染色体异常、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畸形、肢体缺如、脊柱裂、髋关节脱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和遗传性脊髓性肌萎缩症等。

23.后天性运动功能障碍。

是指出生后因素所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

臂丛神经损伤、多发性周围神经炎、急性脊髓灰质炎、颅脑损伤、脑炎及脑膜炎后遗症、脊髓损伤、骨关节损伤和少年类风湿关节炎等。

24.智力落后的主要病因。

①生物医学因素,指脑在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脑发育迟缓或障碍而影响智力;

②社会心理文化因素,指教养不当、感觉剥夺、文化剥夺、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有心理障碍等因素导致后天信息输入不足或不当,没有学习机会,从而影响智力水平。

25.智力落后的主要表现。

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其言语、注意、记忆、理解、洞察、抽象、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能力都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

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度上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上,往往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和概括等表现出来。

26.重症身心发育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

重症身心发育障碍儿存在以下异常中的数种:

①异常姿势和动作;

②肌张力异常,躯干四肢挛缩畸形;

③癫痫发作;

④进食、更衣和排泄均需要帮助;

⑤不能理解、交流和表达;

⑥对刺激没有反应、反应减弱或反应异常;

⑦异常行为和习惯动作,如吮指、揪头发、抓弄耳朵、攻击行为等。

(二)名词解释

1.胎儿期

胎儿期是人体发育的最早阶段,是婴儿出生前在母体宫内发育的阶段,从受孕到分娩共10个月左右,约280天。

2.胎动

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

3.畸胎

畸胎是指身体有明显畸形的胚胎或新生儿。

4.早产儿

早产儿胎龄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

5.胎教

胎教即胎儿教育的简称,就是通过调节孕妇身体的内外环境,消除不良刺激对胎儿的影响,根据胎儿各感觉功能发育的实际情况对胎儿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给予适当合理的训练和教育,旨在使胎儿的身心发育更加健康成熟,为其出生后的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1.什么是胎教?

就是通过调节孕妇身体的内外环境,消除不良刺激对胎儿的影响,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和

手段,积极主动地对胎儿进行训练的教育,以使胎儿的身心发育更加健康成熟,为其出生后的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2.胎儿宫内神经系统发育可能出现的异常发育有哪些?

胎儿宫内神经系统发育可能出现的异常发育:

①可发生畸形,出生后出现功能障碍和智能落后等;

②胎儿期第10~18孕周,如果在此时期孕母营养不足,可造成成神经细胞数目减少,形成脑发育不良;

③胎儿期第19~28孕周,如果在此期脑低灌注易导致脑白质发育不良;

④胎儿期第29周以后,如果在此期缺血缺氧易导致髓鞘发育不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3.胎儿的运动形式。

胎动和反射。

4.胎儿期的行为发育主要包括哪些?

主要包括感知觉、记忆、言语等方面。

5.早产的定义及不良后果。

胎龄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

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的称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低于1000克的称超低出生体重儿。

年龄愈小,体重愈轻,死亡率愈高,尤其是1000克以下的早产儿,其伤残率也较高。

我国脑性瘫痪的患儿约半数是早产儿。

6.胎儿宫内发育的器官发育最关键时期。

胚胎期(受精后3~8周)。

1.粗大运动发育

粗大运动发育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2.觅食反射

觅食反射正常足月新生儿脸颊部接触到母亲乳房或其他部位时,即可出现“寻找”乳头的动作。

该反射缺失预示较严重的病理现象,智力低下、脑瘫可持续存在。

检查时用手指触摸婴儿的口角或上下唇,婴儿将头转向刺激侧,出现张口寻找乳头动作。

存在于0~4个月。

3.握持反射

握持反射将手指或其他物品从婴儿手掌的尺侧放入并按压,小儿手指屈曲握物。

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2~3个月后消失。

4.拥抱反射

拥抱反射又称惊吓反射。

由于头部和背部位置关系的突然变化,刺激颈深部的固有感受器,引起上肢变化的反射。

反应分为拥抱型和伸展型,存在时问为拥抱型0~3个月;

伸展型4~6个月。

5.放置反射

放置反射又称跨步反射,扶小儿呈立位,将一侧足背抵于桌面边缘。

可见小儿将足背抵于桌面边缘侧下肢抬到桌面上。

存在于0~2月。

6.踏步反射

踏步反射又称步行反射。

扶持小儿腋下呈直立位,使其一侧足踩在桌面上,并将重心移到此下肢。

可见负重侧下肢屈曲后伸直、抬起,类似迈步动作。

存在于0~3个月。

7.侧弯反射

侧弯反射又称躯干内弯反射。

婴儿处于俯卧位或俯悬卧位,用手指刺激一侧脊柱旁或腰部。

婴儿出现躯干向刺激侧弯曲。

8.紧张性迷路反射

紧张性迷路反射也称前庭脊髓反射,头部在空间位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躯干四肢肌张力的变化。

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

检查时将婴儿置于仰卧位及俯卧位,观察其运动和姿势变化。

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仰;

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臀部凸起。

9.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当头部位置变化,颈部肌肉及关节的固有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引起四肢肌紧张的变化。

小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小儿的头转向一侧。

小儿颜面侧上下肢因伸肌张力增高而伸展,后头侧上下肢因屈肌张力增高而屈曲。

10.立直反射

立直反射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

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正常协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展的基础。

多于出生后3~4个月出现,持续终生。

11.降落伞反射

降落伞反射又称保护性伸展反射。

检查者双手托住小儿胸腹部,呈俯悬卧位状态,然后将小儿头部向前下方俯冲一下。

此时小儿迅速伸出双手,稍外展,手指张开,似防止下跌的保护性支撑动作。

脑瘫患儿此反射也可出现双上肢后伸呈飞机样的特殊姿势,或上肢呈紧张性屈曲状态。

12.平衡反应

平衡反应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张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

13.平衡

平衡是指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

1.平衡功能中躯体感觉系统的作用。

平衡的躯体感觉输入包括皮肤感觉(触、压觉)输入和本体感觉输入。

皮肤触觉、压力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体重分布情况和身体重心位置的信息;

分布于肌梭、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则向大脑皮质输入随支持面变化如面积、硬度、稳定性以及表面平整度等而出现的有关身体各部位的空间定位和运动方向的信息。

这些感受器在人体支持面受到轻微干扰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

因此,皮肤感觉输入和本体感觉输入及其反馈,对于姿势运动起到重要的作用。

2.平衡功能中视觉系统的作用。

通过视觉,人们能够看见某一物体在特定环境中的位置,判断自身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同时也知道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视觉信息准确与否影响站立时身体的稳定性。

当身体的平衡因躯体感觉受到干扰或破坏时,视觉系统在维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颈部肌肉收缩使头保持向上直立位和保持水平视线,使身体保持或恢复到原来的直立位,从而获得新的平衡。

如果去除或阻断视觉输入如闭眼或戴眼罩,姿势的稳定性将较睁眼站立时显著下降。

3.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

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

③手、口、眼的协调发育。

4.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②抗重力伸展发育;

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5.坐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发育顺序是全前倾→半前倾→扶腰坐→拱背坐→直腰坐→扭身坐;

②与平衡反应密切相关;

③是抗重力伸展以及相关肌群发育的过程。

6.立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立位的姿势运动发育是由原始反射的阳性支持开始,立位平衡反应出现后,便出现了独站与步行,体现了由反射到随意运动和连续不断发育的特点。

可以分为如下l0个阶段:

阳性支持反射→不能支持体重→短暂支持体重→足尖支持体重→立位跳跃→扶站→抓站→独站→牵手走→独走。

7.婴幼儿步行发育的特点。

①由两脚分开大足距向两脚并拢小足距发展;

②由上肢上举到上肢下降发展;

③由无上肢的交替运动到有上肢的交替运动;

④由肩与骨盆的无分离运动,到有分离运动;

⑤由小步跑,步幅不一致,到迈大步、有节律的步态发展;

⑥由缺乏骨盆的回旋到加强骨盆的回旋;

⑦足尖与足跟接地时间短,主要为脚掌着地;

⑧站立位的膝过伸展。

8.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遵循的规律。

(1)动作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和行走的方向发育;

(2)离躯干近的姿势运动先发育,然后是离躯干远的姿势运动的发育;

(3)由泛化到集中、由不协调到协调发育;

(4)先学会抓握东西,然后才会放下手中的东西;

(5)先能从坐位拉着栏杆站起,然后才会从立位时坐下;

(6)先学会向前走,然后才会向后倒退着走。

9.脑损伤和发育缺陷的主要特征。

(1)中枢神经系统的先天畸形;

(2)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3)神经生化的改变;

(4)产伤或外伤所致脑损伤;

(5)胆红素脑病;

(6)缺氧缺血性脑病。

10.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特征。

早产儿缺氧缺血的易损区位于脑室周围的白质区,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均可导致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形成“压力被动性脑血流”,即脑血流灌注完全随全身血压的变化而波动。

当血压高时,脑血流过度灌注可致颅内血管破裂出血;

当血压下降、脑血流减少,则引起缺血性脑损伤。

既往强调脑室内或毗邻于脑室部位出血的重要性,已有证据显示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与脑瘫发生有紧密联系。

11.胆红素脑病致脑损伤的主要特征。

高胆红素血症时,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神经核,导致脑瘫。

病变的特点是基底神经节、海马、丘脑下部、齿状核等被染成亮黄色或深黄色。

上述部位可有神经元变性、坏死,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等变化。

12.缺氧缺血性脑病致脑损伤的主要特征。

脑缺氧缺血是构成围生期胎儿或婴儿脑损伤的主要原因。

基本病变主要有:

脑水肿、脑组织坏死、缺氧性颅内出血等。

近年来研究证明,缺氧或缺血所致细胞生化改变可导致细胞受损或凋亡。

13.运动发育的异常性。

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对于低级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抑制作用减弱,感觉运动发育延迟,从而释放出原始的运动模式。

可表现为:

①原始反射亢进和残存;

②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应延迟出现或不出现;

③肌力和肌张力异常;

④运动的不规律和不协调;

⑤病理反射的出现等。

14.运动发育的不均衡性。

运动发育的异常性可表现为运动的原始模式、整体模式、联合反应模式、代偿性的异常模异常发育也可表现在:

①运动发育与精神发育的不均衡性;

②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过程中的分离现象;

③各种功能发育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