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8845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5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

《教育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是教育学多样化发展阶段。

他们反对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主张新的“三中心”(即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强调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以及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四、教育学的分化与反思阶段

1.教育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正常儿童的教育拓展到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育,从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扩展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

2.理论研究服务与教育实践

代表人有布鲁纳,赞科夫主张“教育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

目的是促进学生“理想的一般发展”。

3.关注现代教育的整体变革

代表人有保罗.朗格朗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理论奠基者。

其代表作是《终身教育引论》。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他的代表作是《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4.教育研究的学科分化与综合加深

20世纪中叶以后,教育学迅速迪发生了学科分化。

分化不仅表现在教育学的内部,还表现在教育学研究者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出来的新的学科门类。

5.加强教育学的元理论研究

当代教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自身发展状况进行反思,目的在于检视教育研究活动的目的、性质、价值、知识结构等。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对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自然等五方面的作用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

(一)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二)决定着受教育权

(三)决定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四)决定着教育的内容取舍

(五)决定着教育体制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1)发展的顺序性:

(2)发展的阶段性:

(3)发展的差异性:

(4)发展的不均衡性:

(5)发展的互补性:

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5、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3)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6、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长期性、独特性、深刻性。

2)学校教育

3)社会教育

4)自我教育

第六章课程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是学生掌握课程的概念、课程的词源学分析,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课程类型及其结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课程设计的原则,课程内容设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当代主要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构想。

教学重点:

课程的概念、课程类型及其结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模式、课程设计的原则,课程内容设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构想。

教学难点:

课程的词源学分析,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课程类型及其结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当代主要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构想。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课堂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词源学分析

“课”的基本含义为,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讲授或学习;

“程”的本意是一种长度单位,被人们引申为事物发展的经过或步骤。

课程的基本含义是,人们预定分量,内容和步骤并据以刻苦努力地阅读、讲授、学习和作业,并关乎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属于严肃神圣的事业。

(二)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

1、课程即学科(教学科目)

把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这是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在历史上由来已久。

2、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认为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主张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并流行。

这种课程定义要求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序列的教学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

3、课程即学习经验

杜威在20世纪初提出的,把课程界定为学习经验,从而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把教师作为课程发展人员的一部分,同时兼顾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4、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这种课程定义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逐渐受到重视,把课程界定为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强调课程计划包含了多种因素,如目标、内容、评价等。

5、课程即文化在生产

一些课程学者认为,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实际上都是这种文化的反映。

课程是一种文化现象,并从文化产生、发展的现象和规律出现揭示课程的内涵。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克柏屈,它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建立了以儿童的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

他们的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经验论

2、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

3、主动作业论

4、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这一课程流派是以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为契机而出现的,主要有结构主义课程论、要素主义课程论以及永恒主义课程论。

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这流派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一门学科的一般原理、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和探究该学科的基本态度。

要素主义课程论,要素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格莱,强调课程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

要素主义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

永恒主义课程论,永恒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钦斯强调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

永恒主义对此的回答课程的核心。

(三)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课程领域的影响很大。

最有影响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主要有车里霍尔姆斯的解构性后现代课程论、多尔的建构性后现代课程论以及、奥利佛的批判性后现代主义课程流派,他们的主要观点表现如下:

1、课程目标的灵活性

2、课程是师生进行解构和建构的文本

3、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三、课程类型及其结构

课程的结构是指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分成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离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及称经验课程、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它是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1、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它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种课程类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把同一性质或不同性质的学科有机地结合成为一种具有新质结构的课程。

2、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是指所有学习者都必须学习的课程。

如语文、英语、汉语、数学等。

第二节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模式

课程设计的模式有:

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不同模式的主要差异只是立论重点不同,并非某一模式即完全专注某一单一层面,或忽略其他模式所强调的层面。

(一)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的课程设计最重视的便是目标的分析与设定,而且强调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叙述呈现目标,依据所拟定的行为目标来编制课程。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1、确定教育目标2、选择教育经验3、组织教育经验4、评价教育计划

(二)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是由斯腾豪斯确立起来的,过程模式强调的是过程,即教育的过程、方法和原则。

过程模式是建立在与目标模式完全不同的方法论原理及教育观、知识观基础上的。

其原理是:

1、课程开发的任务——选择课程内容,并提供实施“过程原则”

2、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

3、形成性评价和“教师即研究者”

二、课程设计的原则

课程设计的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吸取各种课程理论中合理成分的原则

(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原则

(三)系统原则

课程设计的系统原则是指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先要确立一套包含课程设计中的各个要素的设计程序,使课程设计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

(四)多元主体合作原则

课程设计是一项需要多学科知识支持的复杂工作。

这就决定了课程设计必须有多元主体参与。

(五)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六)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七)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是以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载体的,所以课程内容设计主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科书三个层次。

(一)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是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它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2、课程计划的内容

课程计划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课程类型和科目的设置

开设那些类型的课程和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

新课程改革后,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即有学科课程,也有活动课程;

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

既有分科课程,也有综合课程。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3、课程计划设计的原则

要遵循,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等。

(二)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概念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课程标准的结构

(1)前言

(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术语解释

3、课程标准设计的原则

(1)课程标准关注的对象是学生,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要求。

(2)课程标准涉及的范围是学生综合的发展领域。

(3)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所有学生基本要达到的要求,而非最高要求。

(4)课程标准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5)课程标准是通过教师来实现。

(三)教材

1、教材的概念

教材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2、教材涉及的原则

(1)动机——效果原则

(2)能力——适切原则

(3)练习——应用原则

(4)引导——持续原则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社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

(二)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当代主要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

发达国家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实施取向上强调相互调适与创生

2、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3、重视信息素养的养成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想

1、总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观,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一,强调综合性。

第二,强调选择性。

第三,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的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第七章教学理论

通过教学是学生掌握教学过程、教学概念,我国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现代教学概念,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教学理论流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过程的阶段,教学原则、教学原则的概念、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教学原则的体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概述、教学设计的特点、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等。

教学过程、教学概念,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过程的阶段,教学原则、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的体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概述、教学设计的特点、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等。

我国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现代教学概念,教学理论流派,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教学原则的体系、教学设计的特点、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等。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一)国外有代表性的教学定义

1、教学即传授知识、技能

2、从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关系去定义、教学即成功

3、教学是一项有意向的活动

4、教学是一项教师依照学生的理性和判断、遵循某些道德规则,友善对待学生的问题以及为学生理解做出探索的活动

5、科学的教学定义应该是一个命题组合

6、教学与发展的观点

7、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

(二)我国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

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教学是由教师、学生相互作用以课程为中介而专门组织起来的教育活动

3、教学的定义根据不同适应范围可以有多种

二、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2、教学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3、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各门学科课程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体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三、教学理论流派

(一)行为主义的教学流派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

行为主义认为只是积累的关键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这个流派的基本主张是:

1.教学目标2.教学过程3.教学原则4.程序教学方法

(二)认知教学理论

提出认知教学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怕尔主要观点是,从重视教材知识结构和学习结构转变到重视认知结构、学习的内部认知加工过程、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的培养上来,提出了过程中心、结构中心、学生中心的教学思想。

这种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目标2.教学过程

(三)发现教学法

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便是“发现”。

他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和人类的认识过程有共同之处。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学习就是依靠发现,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

(四)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十分强调对学习者的尊重和信任,教育就是要激发和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拥有,要符合学生人性发展的实际需求。

这种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2.非指导性教学过程

3.良好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对称性与周期性

对称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双方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相对而成。

周期性是指推动教学过程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交流达到融合,就是一个教学周期的结束。

(二)认知性与体验性

认知性是教学过程以传递知识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是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特点。

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

(三)实践性与社会性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就是教学在其目的、形态、过程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文化和自身的实现建构,具体改变或能动作用的规定性。

教学过程的社会性,是指教学在社会历史中发生、存在、演化是社会的产物。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正确处理知识和智力的辩证关系,防止重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2.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给学生进行智力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尽量提供一些能够启发不同智慧的材料,启发儿童多元智力的发展爱

(三)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过程即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1.科学知识的掌握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认识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

3.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

一种倾向是单纯重视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

另一种倾向是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四)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1.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所谓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它有以下两层含义:

(1)教师与学生即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2)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彼此间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展开持续的交往。

2.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是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的

3.防止两种极端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把教师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则为客体。

另一种观点是把学生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则为客体。

三、教学过程的阶段

(一)接受式教学的基本阶段

1、准备阶段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

(二)探究式教学的基本阶段

1、设置问题的情境2、探索发现问题3、讨论、辨析4、归纳、交流、内化5、巩固强化、运用结论解决新问题

第三节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指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或指导原理。

二、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实践经验2..教育教学目的3.教学过程的规律4.现代科学理论依据

三、教学原则的体系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直观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结合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切实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根据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个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1)要理论联系实际地讲授书本知识。

(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补充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有助于学生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并使认识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1)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的选择和运用各种直观教具。

(2)直观要和讲解相结合。

4.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3)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4)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5.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

(1)按照学科课程标准的顺序进行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