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8837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0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Word文档格式.docx

《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Word文档格式.docx

(2)与思想:

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而形成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和“重男轻女”的尊卑思想。

(3)与科技:

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特点;

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考过什么

①小农经济的概念、经济重心的南移、小农经济发展与文化兴盛的关系;

②古代不同时期耕作方式;

③土地政策调整的影响。

  

典例1 [2016·

全国卷Ⅰ]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

[解析] 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6人在劳作,其中4人翻地,后面跟着两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

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D项正确。

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排除。

[答案] D

典例2 [2016·

全国卷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意在考查考生迁移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B项正确,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助长了土地兼并,因此租佃关系盛行;

C项与题干无关;

D项说法错误,宋代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 B

宋时期的阶段特征

经济上,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政府奉行“不抑兼并”政策,租佃关系盛行;

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文化上,儒家思想朝着体系化、思辨化的方向发展,世俗文学兴起,科学技术高度繁荣。

考向预测

①从文明史观角度考查中国农耕文明、小农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②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押题预测

押题1 《淮南子·

缪称训》:

“凡万物有所施之,无小不可为;

无所用之,碧瑜粪土也。

人之情,于害之中争取小焉,于利之中争取大焉。

”这一记载应用到中国古代农业经营上主要体现了(  )

A.精耕细作的思想B.量力而行的思想

C.集体耕作的思想D.趋利避害的思想

押题依据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与中国古代国情相适应的农业经营思想,有的在今天仍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因而常会成为高考命题的切入点之一。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意思是:

凡万物都是有功用的,没有什么东西因小而不能用;

如果不懂得它的用处,那么碧玉也会成粪土。

人之常情,总是在利益之中争取最大的利益,而对危害总力求降到最低限度。

从农业生产经营角度看,材料体现了趋利避害的思想,故选D。

押题2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唐末以迄宋元时代盛产米粮的重要地区之一。

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

这表明(  )

A.江南地区农业已经完全商品化

B.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和商业化

C.江南地区精耕细作技术的突破

D.江南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押题依据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表现、阶段特征等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也契合了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热点。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可知,明代江南地区农业经营重点逐渐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反映了江南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故选B。

从材料看,农业经营只是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变,农业生产并未完全商品化,排除A;

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江南地区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且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D。

押题3 有学者认为,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禹时,就已有“九州”各地的土地调查;

在西周青铜器彝器铭文中,便有土田的数字可稽;

春秋中叶以后,鲁、楚、郑三国先后进行过田赋和土地调查;

唐中叶尤其是宋代以后,私有土地日益发达,地籍逐渐取得与户籍平行的地位;

明代中叶以后,进行了全国统一的土地彻底清丈,鱼鳞图册成为征派赋役和地籍管理的主要依据。

这反映了(  )

A.奴隶制土地制度向封建土地制度转变的趋势

B.国家加强对土地兼并问题的解决

C.国家对土地精细化管理制度的持续创新

D.国家注意调整解决社会财富不均的问题

押题依据 对于中华农耕文明来说,土地和土地制度问题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其中积淀的许多重要历史经验至今仍很有意义和价值。

答案 C

解析 土地是中国古代人民赖以繁衍生息的最重要资源。

据题干可知,从夏代开始至明朝中叶,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土地的管理,特别是对土地数量的清查,且逐步精细化,这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土地精细化管理制度的持续创新,故选C项。

A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材料未体现土地兼并问题,排除B项;

加强土地管理主要是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稳定统治的角度出发的,排除D。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技术先进:

历史悠久、分工细密,长期领先于世界。

(2)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

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成为封建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3)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要地位。

(4)私营手工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后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

(5)“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

秦汉开始,“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渐趋稳定。

家庭手工业成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领先世界的古代中国手工业为何没有引起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

(1)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对手工业商品的需求量不大,制约了技术的革新。

(2)水平较高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和贵族服务,技术改造的动力不足。

(3)民营手工业在明朝中后期发展较快,但抑制工商的政策、行业技术垄断等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应用。

3.中外通

中西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

(1)共同点:

①发生时间:

西欧产生在14~15世纪,中国在明朝中后期。

②出现区域:

都产生在沿海或沿江交通发达、贸易频繁地区。

③产生结果:

都宣告了封建社会开始衰落解体。

(2)不同点

中国

欧洲

发展程度

只是出现于江南个别地区和个别手工业部门

产生途径更广泛:

城市手工作坊转化为手工工场,商业资本的直接作用,农村资本主义农场的出现

社会环境

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封建政府压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封建制度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容易突破封建主义束缚,发展兴起

结局、影响

受到封建主义扼杀,拉大了与欧洲的差距

形成强大的历史潮流,推动欧洲各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①不同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

②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典例3 [2016·

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明朝市镇经济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 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项错误;

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典例4 [2015·

福建高考]《景德镇陶录》记: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

“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瓷器经营的特点及对史料的理解能力。

难度较大。

[解析] 由“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可知,唐朝武德年间,昌南镇的瓷器开始驰名天下;

由“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可知,宋代昌南镇改为景德镇,故A项是对材料的曲解。

材料并没有指出陶玉者的身份,B项错误。

材料仅强调景德镇的由来及其瓷器名扬天下的原因,并没有指出瓷器的销售状况,C项错误;

陶玉者持瓷器入关中地区,以假玉器的名义进贡给朝廷,希望借官府的名义提高该瓷器的知名度,故D项正确。

区分选择题求答项限定词——体现与反映

“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

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但是“反映”有时在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运用时,有可能就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体现”在结论型选择题运用时,就是获取历史结论或者寻找支撑题干结论的史实。

①借助“一带一路”热点考查中外手工业交流;

②官营、民间手工业发展态势变化及原因;

③借助史料分析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和影响。

押题4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

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这主要说明古代官营手工业(  )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押题依据 古代手工业有三种经营形态,各种经营形态的特点及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解析 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现象。

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对生产技术人员注重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选C项。

材料体现了重视技术的传承,但是不能说明重视新技术的研究,A项错误;

材料没有说明对技术的垄断,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D项错误。

押题5 唐代官府手工业中主要使用的是无偿劳动的番匠。

宋代私营作坊使用雇佣工匠,他们领取钱米作为雇值,雇值多少因不同时期、不同部门而异;

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募来并付给雇值的雇匠。

A.宋代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B.宋代官营作坊主要是供应军队需要

C.宋代官营手工作坊的工匠都有军籍

D.宋代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已经有所松弛

押题依据 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手工业领域也出现了新变化,此题从手工业者地位的变化入手进行了考查。

解析 据题干可知,宋朝时期,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可以使用雇佣工匠,雇佣工匠可以领取钱米作为报酬,和唐朝的番匠已有不同,不是无偿服役,而是付给一定的“雇值”,说明工匠的身份、地位有了变化,即封建人身束缚已经有所松弛,故选D。

明代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

材料未涉及宋代官营作坊的供应对象,排除B;

据材料“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募来并付给雇值的雇匠”可知C项错误,排除。

押题6 景德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都,对于民窑烧制,明万历年间萧近高说:

“(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这主要表明(  )

A.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私营手工业生产规模超过官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技术水平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生产逐渐走向商品化生产

押题依据 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诞生于私营手工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及特征是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

答案 A

解析 据题干材料信息“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可知,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故选A。

私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可能超过官营手工业,但题干未反映,排除B、C两项;

D项不是题干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

 古代的商业发展和主要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1)起源早、不断发展:

起自商朝,之后历代不断发展。

(2)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古代商品市场由城市市场和乡村集市组成,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城市市场主要是满足达官贵人的享受消费,城市手工业品与乡村农产品的交换则处于次要地位。

乡村集市狭小、分散,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只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3)对外贸易由盛到衰:

对外贸易起自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纪元,从明朝中后期起,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海禁等政策,阻碍了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妨碍了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

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政治上: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封建的自然经济,原来的统治措施已经不能维护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成为必然。

(2)经济上:

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3)思想文化上:

产生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理学走向僵化;

小说、戏曲、绘画等市民文艺繁荣。

宋朝的“商业革命”与近代西方的“商业革命”

宋朝

近代西方

表现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城市人口剧增,独立的商业中心崛起;

坊市制度瓦解,交子出现

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

商业经济模式的变化;

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实质

封建小农经济下的商业变革

近代资本主义商业革命

差异原因

(1)传统自然经济阻碍新生产关系萌发;

(2)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发展的限制;

(3)科举制束缚新观念的萌发

(1)由新航路开辟直接推动;

(2)中世纪西欧王权对商品经济制约力较弱;

(3)人文精神促进思想解放

①不同时期(唐、宋、明、清)商业发展的成就及原因;

②城市变迁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③土地兼并;

④“重农抑商”的表现和影响;

⑤“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内涵和影响。

典例5 [2016·

天津高考]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

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

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

A.中国商人B.阿拉伯人

C.马可·

波罗等欧洲人D.奥斯曼土耳其人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和中欧贸易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史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

[解析] 在传统的中欧贸易中,中国和欧洲的直接商业交往并不多,阿拉伯商人在其中扮演着中转站的角色,故选B项。

阿拉伯商人对世界的贡献

(1)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阿拉伯商人往来于欧洲、亚洲、非洲之间,在中西贸易中起到了重要的中转站作用。

(2)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阿拉伯人把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重大发明以及印度种植稻米、棉花等的技术传入欧洲,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将“印度数码”(阿拉伯数字)传入阿拉伯地区、中国、欧洲,推动了数学的进步与发展。

典例6 [2016·

北京高考]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①④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明朝的经济,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析] 由材料信息“经营棉布、粮食等”可知①正确,由“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可知②正确,③④材料无从体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

区分“说明”与“表明”

“说明”“表明”的含义相似,在客观题、主观题设问中均大量存在。

一般从以下两个角度把握。

(1)在选择题中,二者都强调从材料本身的信息得出结论,立足题干内容、信息是得分关键。

(2)在主观题中,“说明”含有分析、阐述之意,需主观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①结合“一带一路”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及成就;

②考查某一时期商贸发展的阶段特征;

③从土地流转考查古代土地政策;

④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角度考查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

押题7 许倬云在《汉代农业》中说:

“农闲时,大量劳力转向生产有市场价值的物品,形成地区性的市场贸易网。

在地区性贸易网络基础上形成全国性市场,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重商型农业模式。

”这表明汉代(  )

A.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联

B.政府已经开始放弃抑商政策

C.商业贸易的发展冲击了小农经济

D.统治者推行农商并重的经济政策

押题依据 农业、手工业的商品化是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

从这一角度看,小农经济下商业发展的特点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解析 据题干“大量劳力转向生产有市场价值的物品”“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重商型农业模式”这一信息,可以得出农业经济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故选A。

汉代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

商业贸易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宽松的政策,该模式不是主流,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C项错误;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押题8 宋太宗时规定:

“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析颁行天下,揭于板榜,置官宇之屋壁,以遵守焉。

”这表明当时(  )

A.统治者逐渐放弃了“抑商”政策

B.商人政治经济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C.统治者以立法手段规范商业行为

D.官商勾结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

押题依据 封建统治者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不代表不重视商业的发展。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统治者强调商税征收范围及数量,法令条款详细,以防范官员侵犯商人的合法利益,说明统治者以立法手段规范商业行为,故选C项。

材料强调政府立法确保商人权益,既不等于放弃“抑商”政策,也不等于商人政治经济地位有较大提高,故A、B两项错误;

官商勾结现象在材料中未反映,排除D项。

押题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

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

唐代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

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

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

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唐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

到了宋代,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

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继续奉行“厚往薄来”的政策。

如明朝即规定:

“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

私货来,皆倍偿其价。

”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

当然,在朝贡贸易中,中国王朝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就“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

材料三 相对于我国古代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言,海外贸易的发展是十分有限和迟缓的。

经济文化总体发展水平与海外贸易发展规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海外贸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1)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材料三是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

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押题依据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对外贸易对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答案 

(1)特点:

海外贸易覆盖范围广;

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举;

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

海外贸易收益较高;

海外贸易以丝绸、瓷器为主。

(2)特点:

不计经济利益的朝贡贸易。

影响:

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服务于政治动机的对外贸易,违背经济发展规律,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3)看待: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缓慢,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相称。

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

解析 第

(1)问,依据材料一,从贸易性质、贸易形式、贸易范围、商品种类、贸易管理等方面总结。

(2)问,据材料二中“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厚往薄来”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从中国的国际地位、财政收入等角度分析“影响”。

第(3)问,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中国海外贸易发展迟缓,“原因”结合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以及经济政策来说明。

  时间:

3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6·

浙江高考]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

题干中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