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8729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Word下载.docx

《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Word下载.docx

(1)有效的划分各个中间行为

(2)组织好各个中间行为之间的替代

(2)合理的划分起点行为与目标行为之间的各个中间行为

(3)确定行为塑造的方向

(4)儿童表现出中间行为后方可获得强化

(5)顺序地强化各个中间行为,直至目标行为(或终点行为)的完全建立

5.提示与渐隐提示:

是指在行为塑造的过程中,教育者所给予儿童的各种特殊帮助,如身体上的帮助、语言上的指导等。

渐隐:

是指在行为塑造的过程中,教育者所给予儿童的各种特殊帮助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减少。

3.应用范围:

塑造新行为

三合同法

教师或家长组织或安排一种情境,让儿童按照成人要求完成任务,之后儿童可以从事自己喜欢且是被成人认可的事情。

口头合同、书面合同;

短期合同、长期合同2.理论基础: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如果你做甲事,那么你就可以做乙事或得到乙”。

(1)儿童真正理解合同 

 

普通2岁以上

(2)共同协商

(3)任务与奖励相称

(4)考虑儿童特征(年龄、认知发展水平、成就动机、时间和事件有先后的概念等)选择合同种类

(5)双方坚持遵守

(1)教师与儿童建立和保持亲密的关系

(2)教师与儿童见面并向儿童解释见面的目的

(3)教师向儿童解释“合同”是什么:

教师举例——儿童举例——共同总结

(4)教师和儿童共同讨论合同里的任务

(5)教师和儿童共同讨论强化物

(6)教师和儿童共同协商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以及完成任务的标准:

详细,时间、标准(7)教师和儿童共同协商任务与强化物之间的比值

(8)教师和儿童共同探讨评估儿童完成任务的方式

(9)教师和儿童共同确定给予儿童强化物的时间与地点

(10)教师或者儿童写下合同。

教师念给儿童听,再次向儿童明确各自的责任,以确保儿童理解正在签订的合同

(11)教师和儿童在合同上签字,教师留下原稿,给儿童一份合同复印件

(12)教师祝贺儿童签订合同,并预祝儿童成功

(13)开始执行合同

已获得的良好行为的增强格式:

日期:

书面合同 

本合同是经 

和 

同意而签订。

本合同开始生效的时间 

,终止日期为 

,检查日期为 

合同内容:

儿童将 

教师将 

如果儿童完成本合同的要求,教师将按照合同规定给予儿童奖励;

如果儿童只完成本合同的部分要求或不能完成,教师将按照合同规定不给予奖励。

儿童签名:

教师签名:

四代币制

当儿童表现出良好行为时,即可获得相应的代币;

若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即被扣除相应的代币;

儿童用手中的代币可换取自己所希望的奖励。

通过应用代币来帮助儿童建立良好行为、消除不良行为的方法被称为代币制。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代币制里,戴碧本身不具有价值,它的价值隐藏在它所能换取的奖赏物里。

(1)儿童4、5岁以上

(2)儿童有一定耐性,可等待

(3)行为与代币比值合理,代币与奖赏比值合理

(4)按时兑现奖赏

(5)奖赏有强化作用

(2)向儿童讲解:

什么是代币制?

(3)将行为规则告诉儿童

(4)确定代币

(5)确定目标行为与代币之间的比值

(6)确定奖赏(物品或活动)

(7)确定各种奖赏与代币之间的比值

(8)当儿童表现出某个目标行为时,立即给予或扣除儿童相应的代币

(9)确定代币交换奖赏的时间与地点:

5-7岁,当日;

8岁以上,隔日或周末

(10)时常更换奖赏

增强已有的良好行为,抑制存在的不良行为

五消退法

当儿童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不给予其强化或处罚即不予理睬、不予关注,从而导致该行为的出现频率下降,直到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消退掉。

斯金纳“小白鼠操作杠杆”实现时,?

小白鼠压杠杆——得到食物——再次表现压杠杆的行为?

小白鼠压杠杆——虽然没有遭受电击,却也得不到食物——压杠杆的行为就会消失

(1)正确应用“不予理睬”

(2)坚持不懈

(3)各方意见一致:

儿童发现成人之间的观念不一致——不良行为加剧

4.实施步骤

(2)实施者要与相关人员共同来确定行为改变计划——相关人员的支持与配合

(3)告诉儿童即将要进行的消退计划:

在儿童情绪正常时沟通;

告诉儿童如何表现才是正确的

(4)对儿童表现出的不良行为不予理睬:

不批评儿童、不与儿童争辩交谈、不与儿童有任何的目光接触、转移对儿童的所有关注、关注其它的事情、离开儿童所在的场所

(5)对儿童表现出的良好行为进行及时强化

非自伤性、非破坏性、非攻击性的不良行为,且这种行为在以前表现时会受到强化

六饱厌法

通过持续地给予儿童某种奖赏物,从而帮助儿童消除由该奖赏物所诱发的某种不良行为。

斯金纳小白鼠试验

3.实施步骤:

(2)确立强化物

(3)制定固定强化程序:

固定比率(每次见面都问:

“你吃了吗?

”)、固定间隔

(4)执行固定强化程序:

注意相关人员的配合,并注意发掘儿童积极的兴趣点4.应用范围:

囤积东西(纸、笔、毛巾)、乱撕衣服、不停喝水、问时间等。

不适用于有强迫症的有消极意义的行为(如儿童对性感兴趣)、破坏性、伤人和自伤的行为,孤独症的刻板行为也不适用,而宜用转移注意力、占用时间的方法

七惩罚法

当儿童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立即对儿童施予不愉快或厌恶刺激(身体的或言语的),从而使儿童表现该不良行为的频率下降直至消失。

斯金纳小白鼠压杠杆

3.种类:

体罚法、言语惩罚法、任务惩罚法、特殊惩罚法(厌恶治疗法)

4.关于惩罚法的问题:

(1)惩罚仅是压抑行为而不是消除行为

(2)惩罚没有提供一个可接受的良好行为模式

(3)部分实施惩罚的人所表现出的攻击行为给儿童展示了一种不好的模式

(4)惩罚所造成的伤害有:

害怕、紧张、焦虑以及退缩等

(5)惩罚之后儿童所产生的挫折感会使他们今后更偏离群体

(6)惩罚破坏了儿童头脑中的教师和家长的形象

(7)它鼓励儿童表现暴力行为

(8)它破坏了教师和家长以后与儿童进行积极交流的机会

(9)它会使儿童产生心理上的障碍

(10)它会是受惩罚儿童和目睹惩罚的儿童产生焦虑

(11)它影响了儿童关注积极和有意义的活动的能力

(12)言语的惩罚经常恶化为诋毁儿童的智力、人格和尊严

(13)教育者因自己的事情迁怒于儿童

(14)执行惩罚不公平

(15)实施惩罚不注意选择场合和地点——儿童尊严

(16)对儿童执行惩罚时,夸大错误:

将行为上升到人品,夸大孩子的错误,实质上是在暗示孩子朝那个不好的方向发展

(17)将惩罚变成了让儿童服从成人的手段

(18)在儿童接受惩罚时,没有实行监督

5.原则:

(1)儿童首次表现某种不良行为时,教育者应先尝试其它的行为改变技术,而非惩罚法

(2)儿童屡次表现某种不良行为而且使用其它方法均无效时,可以应用适度的惩罚去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

(3)对于儿童的某些不良行为可能会伤害自己或他人,例如儿童玩火或者借助外物伤害其它儿童时,可以应用惩罚法

(4)对儿童实施惩罚后,要告诉儿童惩罚的原因,让儿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惩罚

(5)惩罚之后注意在平时与儿童建议更亲密的关系,避免留下伤痕

6.实施步骤:

(1)明确行为守则:

认真分析哪些行为是不可以发生的,明确告诉儿童不能发生哪些行为

(2)将行为守则贴在醒目处

(3)教儿童学会良好的行为方式

(4)当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儿童将受到惩罚

(5)惩罚执行后,让儿童了解自己受惩罚的原因

(6)让儿童示范良好行为,强化行为的正确方式:

让儿童自己用语言将正确行为表述出来,再让儿童用行为示范

八隔离法

当儿童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暂停儿童正在进行的活动,将儿童从受到正强化的环境中带到一个不受正强化的环境,并让该儿童在那里待上特定的时间,由此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

正在进行的活动:

儿童原意从事的活动,但并不是不良行为发生的原因受到正强化的环境:

儿童原意在的地方,是让儿童感觉愉快、高兴的场所不受正强化的环境:

儿童不原意在的地方,是让儿童感觉单调、乏味的场所,但并不是害怕得场所若是环境原因导致不良行为,则需对环境进行控制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趋乐避苦”

(1)儿童对行为规则真正理解

(2)隔离区要求:

有灯光、椅子,无危险物品,四周无装饰物

(3)真正隔离

(4)时间恰当

(5)阶段性评估

(1)确立将要消除的目标行为

(2)合理选择适当的隔离法:

观望式隔离、排除式隔离、绝缘式隔离

(3)确定隔离时间:

1岁一分钟,不超过10分钟

(4)将行为改变计划告诉儿童

(5)一旦不良行为发生,立即进行隔离:

少于10个字,少于10秒钟

(6)记录隔离时的相关信息

(7)解除隔离后,让儿童明白自己被隔离的原因

(8)让儿童示范良好行为,强化行为的正确方式

2-12岁,合群儿童,尤其争吵等不良行为隔离记录表儿童姓名:

教师姓名:

目标行为:

进入隔离室时间离开隔离室时间隔离之前儿童从事的活动隔离期间儿童的行为表现隔离结束后儿童将进行的活动

九行为代价法

当儿童表现某种不良行为后,教师或家长将儿童本该享受的某种奖赏或权利收走一段时间,以此达到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操作性条件反射

(1)仔细分析行为问题:

前因、性质与程度、儿童年龄与当前行为问题的关系等

(2)选择收走适当的正强化物:

对儿童有激励作用的正强化物、对儿童赋予特殊意义的权利、不影响儿童的正常发展、不侵害儿童的尊严与人格

(3)制定恰当的收走时间:

年龄、性格特征等考虑,是暂时收走还是永远收走?

(5)一旦不良行为出现,立即收走相应的正强化物或权利

(6)控制各种因素,确保在特定的时间内,儿童得不到该强化物或享有权利。

4.应用范围:

年龄5岁以上,有一定认知基础

十系统脱敏法

在舒适的环境中,让患者充分地放松自己,然后系统地让患者逐渐接近其所恐惧的事物;

或是逐渐提高患者所恐惧的刺激物的强度,从而让患者对于恐惧事物的敏感性逐渐减轻,直至完全消失。

南非心理学家Wolpe沃尔普的恐惧症治疗法:

肌肉放松下机体的愉快反应会抵制恐惧反应。

后天习得的各种恐惧症都可以通过系统脱敏法得到缓解、消除。

(1)训练儿童学会完全放松肌肉

(2)建立焦虑、恐惧事件的等级:

找出引发恐惧的各种事件确定不同事件所产生的恐惧的程度按照患者对事件评定的数值,由低到高对事件进行排列

(3)通过各等级的恐惧事件首先让患者进行肌肉放松训练——呈现最低等级的事件——肌肉放松——稍高程度事件——肌肉放松……通过全部等级的事件注意:

步子勿太大!

十一、强化相反行为的方法

通过系统地正强化儿童与某种不良行为相反的良好行为,从而帮助儿童培养良好行为以取代不良行为。

1947年英谢林顿一组肌肉受刺激而兴奋,另一组肌肉即受抑制,且在神经系统也存在这种相互对立(抑制)的情况1958年南非沃尔pu(Wolpe)个体在同一时间只能表现一种状态,而不会在同一时间又两个相反的行为。

3.优点:

可避免惩罚法、隔离法等的不良影响,表现为扶持好的行为以压抑不良行为;

改变看待儿童的观点。

(1)确立要改变的目标行为

(2)找到与目标行为相反的行为

(3)确立强化物

(4)实施行为干预程序:

塑造法、代币制、合同法等。

各方法并非各自独立

(5)评估行为干预的效果:

目标行为是否消除了?

良好行为是否建立了?

十二前提控制法

通过改变前提刺激以激发良好行为的发生以减少甚至消除不良行为。

前提:

是指引发行为的刺激事件,且它可影响着行为的再次发生。

特点是可引发良好行为,也可引发不良行为。

2.应用前提控制法来增进良好行为:

(1)安排引发良好行为的刺激:

改变前提刺激的某些特征

(2)降低良好行为发生的难度

(3)为良好行为安排效果建立

3.应用前提控制法来减少不良行为

(1)排除引发不良行为的刺激

(2)增加不良行为发生的难度

(3)为不良行为安排效果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