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8265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外教育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外教育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外教育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外教育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外教育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教育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

除中央政府各部门之外,历事监生也被分派到州、县清理粮田,或督修水利等。

监生历事的具体时间不相同,有的三个月,半年,有的则长达一年,甚至还有更长的。

确定的考核办法:

监生历事期满经考核,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送吏部铨选选授官,中、下等者仍历一年再考,上等者依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级,随才任用,下等者回监读书。

8、积分法:

明朝国子监分为六堂三级:

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初级;

修道、诚心二堂为中级;

率性一堂为高级。

监生按其程度进入各堂肄业,然后逐级递升。

凡仅通《四书》而未通经者,居正义、崇志、广业三堂肄业。

学习一年半以上,文理条畅者,升入修道、诚心二堂肄业。

升到率性堂,便采用积分法。

办法是,孟月试本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季月试经史策一道,判语二条。

每试,文理俱优者与一分,理优文劣者与半分,纰缪者无分。

岁内积八分者为及格,与出身,不及者仍坐堂肄业。

9、壬子癸丑学制:

结构:

主系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阶段分初等小学校四年为义务教育段和高等小学校三年。

宗旨是“小学校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

中等教育段设中学校校四年。

宗旨是“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

高等教育段设立大学,实际分为预科三年、本科3-4年、大学院三个层次。

宗旨是“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

旁系主要有师范类和实业教育类。

10、“苏格拉底法”:

也称产婆术,它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辩论的方法。

首先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回答荒谬,然后教师用种种事例启发学生,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

具体步骤分为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11、“理念论”:

柏拉图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现象世界是虚幻不定的,是理念世界的摹仿。

理念世界是真定不变、第一性的。

二个世界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人体和灵魂。

灵魂能主动思考,由低到高由实物、关系、性质、数、道德、政治和善等内容组成。

但是,当灵魂与人体结合时由于受到强烈的刺激,灵魂所具有的智慧被遗忘了。

因此,人的学习是一个思考、回忆的过程。

教育过程就是启发的过程。

根据灵魂的原有理性、非理性构成的比例,柏拉图把人分成情欲型、铜铁质的劳动者,意志型、银质的军人和理性型、金质的哲学家三种类型,并根据社会的这三种阶层,柏拉图构建起了他培养哲学家的教育思想体系。

12、“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是在古代教父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加理论化、系统化的基督教神学。

它用哲学的形式为宗教神学作系统论证,为封建统治作辩护。

由于学习这种哲学的僧侣终年圈在专门的学院里读经学道,运用极其烦锁的从概念到概念的诡辩论手法为神学教条作论证,争论一些无聊的问题,因此又被称为烦琐哲学。

它有二个流派:

①唯实论;

②唯名论。

13、“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在总结16世纪新旧各教派所兴办的学校中实行班级授课的初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

他认为班级授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

因为它能提高教师的兴趣热忱,对学生而言能产生伴侣的效用。

具体办法:

一是按年龄和程度分成班级作为教学的组织单元;

二是每个班级有一个固定的教室;

三是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师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

四是每个班级又分成许多小组,每组10人,选出一名学习好的学生为组长,帮助教师管理小组同学。

14、“白板说”:

在知识和观念的起源上,洛克认为人初生之时,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和观念,观念的获得是从经验得来的,经验包括外部(感觉)和内部经验(心理活动如知觉、思维、怀疑、推论、认识、意愿等)。

15、观念心理学:

统觉一词最早由莱布尼兹提出,认为统觉是一种自发活动,它主要依赖于心灵中已有内容的影响。

通过统觉,人们理解、记忆和思考相互联合的观念,从而使高级的思维活动得以完成。

康德继承并发展了莱布尼兹的统觉理论。

认为统觉是理智的活动,统觉的能力不是建立在灵魂已有内容的基础上的,而是由一切产生于外界的经验所赋予的。

洛克为代表的联想主义心理学:

观念由感觉引起,并由于观念间的引力以某种方式产生联合,从而使简单观念成为复杂观念。

16、癸卯学制:

1904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重新拟订一个《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都作了具体规定。

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并经法令正式公布在全国施行的学校体系,因公布于农历癸卯年,所以称为“癸卯学制”。

17、朱子读书法:

南宋教育家朱熹提倡的读书方法,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步。

朱熹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

这“六条”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内在的逻辑,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

“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切已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

可以说“朱子读书法”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的萌芽和因素。

18、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倡导的办学方针。

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应该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派主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兼容并包。

依据这一方针,他聘请教师“以学诣为主”,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任教,使北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面貌一新。

19、骑士教育:

1是这一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

2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3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从出生到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

儿童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母亲的教育,学习的内容有宗教知识、道德教育以及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7-8岁以后为礼文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一级贵族的家庭中充当侍童。

主要学习上层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同时,还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艺。

这一阶段,还要进行赛跑、角力、骑马、击剑等内容的训练,以使身体强壮有力。

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同时还要侍奉领主和贵妇。

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1、绅士教育——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洛克倡导的一种资产阶级贵族化的教育。

其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品质的绅士,教育内容分为体育、智育和德育三部分。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提出的教育理论。

绅士教育的主题思想为:

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才;

绅士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

2、教育性教学原则——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倡导的一条教学基本原则。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儿童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完善的人。

教学则是儿童获取系统知识、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有教育作用,教师应当寓教育于教学。

3、三纲五常——西汉教育家董仲舒倡导的封建道德教育的内容。

三纲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常道。

4、化性起伪——是战国时期教育家荀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

“伪”即人为,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之发生的变化。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所以能为善,是后天“积伪”的结果。

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人为努力而变化人的本性。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必先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长的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

虽然思考并已有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

(2分)

6、消极教育——是法国教育家卢梭倡导的一种教育方法。

指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应避免不良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以保护儿童先天的善性和理智的自然发展,使儿童在无外来干扰的情况下,能够按其本性健康地成长。

7、斯巴达教育——古希腊城邦国家斯巴达将教育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事业,其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以培养勇敢善战的武士为目的。

教育的内容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重视女子教育。

10、泛智教育——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给人们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20、京师同文馆:

洋务运动开始以后,培养“通事”和“译员”是清政府的当务之急,于是在1861年清政府批准设立京师同文馆,这是洋务派创办最早的外国语学堂。

21、七艺:

包括三艺和四艺,前者指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后者包括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两者和在一块即所谓的“七门自由艺术”,简称“七艺”。

22、昆体良:

(约35—约95年)古罗马时期的著名律师、教育家和皇室委任的第一个修辞学教授,也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

他出生在西班牙,其父在罗马教授雄辩术,颇有名声。

昆体良少年时随父亲到罗马求学,受过雄辩术教育。

他当过lo年律师。

公元70年被任命为一所国立拉丁语修辞学校的主持人。

由于在雄辩术方面的造诣以及在办学上的卓越成就,当罗马帝国在公元78年设立由国家支付薪金的雄辩术讲座时,他成了该讲座的第一位教师。

昆体良在拉丁语修辞学校工作了二十年左右,大约在公元90年左右退休。

23、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乡亭里地方组织遭受破坏,致使汉代以来的“察举”难以实行。

这时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

曹丕即帝位以后,听从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设大小中正官,品第人物,以家世和德才区分为高下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任官授爵的根据,然后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的特权。

24、八股文取士:

明清科举考试内容只限于四书五经,考试采用排偶文体即八股文。

八股文又称制义或制艺,股是对偶的意思。

艺即义,指应试的经义,因多从四书五经中出题,又称四书义或四书文。

八股文取士约定型于明代中期,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

作文时只用对偶,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25、百家争鸣:

战国时代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著书立说,议论政治,阐述哲理,展开思想上的斗争,通过激烈而广泛的辩鸣,解决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形成了可谓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局面。

26、“苏湖教法”又名“分斋教学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二地办学,使用的一种新的教法。

这种教法改变当时重辞赋的学风,而重经义和时务。

他在校中设“经义”、“治事”两斋,经义斋学习研究经学基本理论,治事斋则以学习农田、水利、军事、天文、历算等实学知识为主,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

范仲淹当政兴学时,曾取其法,“著书令于太学”。

此谓“苏湖教法”。

27、学而优则仕:

《论语》卷十《子张》说:

“子夏曰: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朱熹的解释是:

“优,有余力也。

仕与学,理同而事异。

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

然事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

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

”这里讲的有两层意思:

一是“仕而优则学”,就是说当官的首先要把官做好,有余力者,可及其余——可以去学习。

这样就可以以其所学“资其仕”,把官当得更好。

“学而优则仕”,则可以以实践验证其所学。

这里并没有“学习好就是为了当官”的意思。

28、三大文教政策: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是适应汉武帝谋求封建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在贤良对策中提出来的。

它对汉代的文教政策的确定,以及学校教育制度和选士制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其具体内容是:

兴太学以养士、重选举以取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9、《颜氏家训》:

颜之推用大量的历史和现实的事例阐发深刻的道理,把封建士大夫的立身、治家、修学、处事等等问题都包括在《颜氏家训》一书中,使它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训的集大成之作,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论述家庭教育的教科书。

30、察举:

汉代选官取士制度叫察举,是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和选拔,层层推荐,最后向朝廷荐举,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低授以不同的官职。

31、公学:

也是一种文法学校,最初是因为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所定教学目的又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而得名,实际上它是一种私立学校。

主要进行古典文科教学,很快发展为只限上层社会子弟才能入学,教育目的实际表现为培养未来的、具有特权的官吏和统治阶层人物。

32、六经:

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教学教材。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33、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包含二层意思:

一是教育活动应该遵循自然的、普遍的秩序或规律;

二是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育。

34、智德统一论: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是基于人的正确判断,错误的行为是基于人的错误判断。

因而,知识和道德是密切联系的,知识和道德是统一的。

“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智慧。

另一方面,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同于道德,道德是一个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

35、壬寅学制:

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36、壬子癸丑学制:

又称1912-1913年学制,特点是:

a、缩短了学制年限。

b、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

c、取消对保人的制度。

d、规定一学年度为三个学期。

37、洋务学堂:

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的“西文”与“西艺”为主。

38、蒙学:

教授识字和日用基本知识,有乡校、村学、医学、家塾。

年龄主要为七八至十五六岁,宗旨蒙以养正,内容以识字、写字、背书为主。

教学相长;

京师大学堂;

六艺;

《学记》;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太学;

生活教育(陶行知);

《大教学论》;

快乐之家;

三舍法;

星期日学校;

“五项竞技”;

亚里士多德;

《教学与发展》;

壬戌学制;

夸美纽斯

论述题

一、中国古代的儒学发展历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孔子创立原始儒学

(一)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

1、仁的思想:

要义就是“爱人”。

政治上体现为德政,人际上表现为忠恕。

2、礼的思想:

继承周礼,强调正名。

(二)论教育的作用

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庶、富、教的施政大纲。

对人民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2、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

集中体现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

并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命题

(三)论教育对象

1.有教无类提出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孔子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四)论教育目的:

提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

然而行道才是主要目的,主要有:

a.设学收徒;

b.从政做官

(五)教学理论体系

1、教学内容

①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②二曰“礼、乐、射、御、书、数”。

③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

2、教学方法论:

a.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b.学思结合;

c.虚心、笃实好学态度;

d.启发思维;

e.时习与温故

(六)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1、仁是最高的道德概念。

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纯。

2、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立志;

力行;

自省与自克:

改过迁善;

乐道与安仁

●战国中期,儒学进一步发展

一、孟轲的教育思想

(一)仁政主张:

制民之产;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好的政治是教育

(二)教育的理论基础:

性善论

(三)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教育作用:

扩充善性,致良知;

教育目的:

明人伦

(四)理想人格:

大丈夫

(五)教学思想:

教学过程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

①深造自得②盈科而进③教亦多术④专心致志

(六)教学方法:

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

二、荀况的教育思想。

1、“性恶论”:

“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伪之合”说明教育的可能性,教育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2、教育目的:

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层次为“贤能之士”。

3、教学内容:

重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

4、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

“闻见知行”结合;

提出“虚一而静”的学习心理状态;

5、论教师:

维护教师尊严和学术统一,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

提出对教师的要求为:

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德高望重,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见解精深而表达合理。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荀况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

●汉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加上了神秘化的外衣

1、三对策

2、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人性就是指人天生的素质。

人性与善的关系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根据和结果的关系。

性待教而后善为他强调教育的作用提供了思想基础。

3、论道德教育:

德教是立政之本;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

4、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是六艺即六书。

教学方法:

强勉努力、专心致志、精思要旨。

●北宋末年,新儒学即宋学、理学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作用在于“变化气质”和“明明德”,根本任务是“明天理,灭人欲”。

2、道德教育思想:

理学教育的核心、根本任务是明天理,灭人欲,要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

其方法有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

3、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二、宋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1、文教政策:

重视科举,重要士人;

“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2、教育制度:

在三次兴学之后,才在中央和地方陆续建立起了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

官学教育制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近代社会,儒学自身地位,五四彻底反封建

一、洋务教育宗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容是中国之为中国的根本,维护统治阶级的封建制度的内容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与新文化运动相适应,中国教育开始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以更好的姿态面对世界多元文化。

深刻反思,积极选择,首先从思想意识方面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1、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抨击:

抨击封建教育的危害和没落。

特别是对“三纲五常”和与之联系的道德礼教的核心因素的抨击,反思民族教育传统的固有不足,大力倡导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2、促进教育观念的变革。

要求教育的个性化、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反帝反封建作为政治思想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后来奠基成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对教育的影响:

一、孔子创立原始儒学

文教政策:

2、教学方法:

学、思、行并重;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追求学生不仅明了各种理的规范,提升自身思想境界“仁”;

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师生双方配合协作

3、学校教育体系:

首办私学,有教无类;

孔子冲破了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和居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这二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二、战国时期

荀子对经典的传授。

孟子的“性善论”,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强调个体理性自觉的“内发说”。

他对教育作用的阐发,对“大丈夫”人格理想的议论,对教学过程的表述,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

孟轲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气节、民主精神的激发,崇高精神境界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启蒙作用。

荀子把教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

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

把国家兴亡与教师的关系作为一条规律概括出来。

主张师云亦云。

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师道尊严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三、封建中期:

董仲舒:

强勉努力;

专心致志;

精思要旨,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兴太学以养士;

重视选举、任贤使能独尊儒术”提高了教育的地位;

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促进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

结束了百家争鸣实现了教育儒学化。

宋代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三纲五常的教育。

朱子读书法:

大班上课,次第相传。

朱子特别重视小学教育,认为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上分析了小学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的学习内容是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小学的教育方法要尽可能具体明确,教法要尽量生动。

四、宋代以后:

工具性逐步体现出来,不追求“仁”的境界,只需要知道社会“礼”的规范并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