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三年级科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是一辆小车跑得快些?
3、引出问题:
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会与什么有关呢?
4、猜测与坡度会有怎样的关系?
5、提出假设:
与坡度有关。
坡度越大,冲出去的距离越远。
(三)设计计划,实验验证
1、我们的假设究竟成立不成立?
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
小组讨论:
(1)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3)你们小组准备怎样进行实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的计划?
2、小组汇报,教师综合意见,分配实验任务
3、开始实验、汇报结果、及时点评
4、小结结论:
通过同学们的实验验证,我们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我们刚才提出的假设是成立的。
我觉得同学们在实验中都非常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
【板书设计】
推拉
推力拉力
大小方向
【教后反思】
学生们对所教内容兴趣很浓厚,特别是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推和拉的现象能归纳出科学规律很惊奇,同时在试验中的热情也很高,但是在试验中的动手能力还有欠缺,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着重培养一下。
《玩滑梯的启示》教案
本课选自青岛出版社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课《玩滑梯的启示》,了解生活中的常见的科学现象。
本课通过玩滑梯的启示,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能力,从生活中的最常见的现象中,经历科学猜想、设计实验、分析论证、感悟科学等方法是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能够根据玩滑梯现象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通过摩擦力现象,理解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1、认识摩擦力现象,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了解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例子。
【教学准备】摩擦力图片、光滑薄木板、方形木块、线等
【教案过程】
一、导入部分
1、讨论:
说一说玩滑梯的感觉。
在思考后交流,导出问题:
为什么滑梯可以一滑到底?
2、多媒体出示滑梯图片(一个滑梯为普通滑梯,而另一个表面很粗糙)猜一猜:
如果有两组同学分别用这两个滑梯进行比赛,哪一组会赢?
引导学生谈出表面粗糙的滑梯会对向下滑的人产生一种较大的阻力,引出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摩擦力。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有大小
1、出示游戏图片(一个同学蹲在地上,然后另一个同学拉着他前进。
。
同学们)
提问:
做过这个游戏吗?
这里面有没有摩擦力?
经常在什么时候玩?
为什么平时不玩?
你愿意拉一个体重轻的还是重的?
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摩擦力无处不在,摩擦力有大小。
2、教师演示:
用手在桌子上搓。
这里面是否有摩擦力?
试一试轻推和重推有什么感觉?
这说明了什么?
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让学生猜测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情况适当进行引导,让他们想到可能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2、验证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1)引导学生在各小组内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并做出恰当的选择。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并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1)小组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并选择出恰当的实验方案。
(4)汇报实验结果,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4、回顾做过的两个实验,总结出比较系统的结论。
(三)寻找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会给人们带来方便,需要增大;
有时又有危害,需要减小。
你能找出身边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认识更多有关的现象。
三、拓展活动
多媒体出示图片:
下雪了,路上很滑,为了同学们上学安全,你想想都有什么方法能让同学们安全得到达学校?
四、课堂总结
1、当我们在地面上推或者拉一个物体的时候,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
2、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
物体的轻重、摩擦面的光滑程度……
3、生活中增加或者减小摩擦力的例子:
……
玩滑梯的启示
当我们在地面上推或者拉一个物体的时候,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
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
学生们对所教内容兴趣很浓厚,特别是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滑滑梯的现象能归纳出摩擦力很惊奇,同时在试验中的热情也很高,而且能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找到摩擦力的例子。
但是在试验中的动手能力还有欠缺,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着重培养一下。
《跷跷板》教案
本课选自青岛出版社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课《跷跷板》,了解生活中的常见的科学现象。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
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
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活动准备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了解生活平衡的例子。
【教学准备】蜡烛、火柴、砝码等。
1、运用“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归纳。
(一)游戏导入:
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
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
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
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
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
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1、师出示书中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2、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活动二:
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讨论探究方案
(1)提出活动纸想:
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
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
谁的记录详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活动三:
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师:
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
师生交流: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三)拓展活动:
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物重
左右一样距离
这节课学生不光了解了跷跷板平衡的原理,还学会了以轻压重的方法,相信在生活中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弹簧中的学问》教案
本课选自青岛出版社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课《弹簧中的学问》,在物体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会产生要恢复原状的力,对跟他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对于弹性与弹力,学生虽然平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其中的道理并不很清楚,因此,本课将研究弹性和弹力的一些特点。
本课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弹性、弹力有一定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认识有关弹性与弹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科学探究的兴趣。
1、通过游戏能够感知道物体的弹力;
能发现生活中的弹力;
会设计、制作弹力玩具。
2、愿意研究生活中的弹力,养成乐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3、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产生弹性。
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弹力。
2、了解生活利用弹力的例子。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搜集各种弹性物体与材料,如娃娃跳、跳套球、弹簧拉力器、各种弹簧、夹子、泡沫塑料、气球、橡皮筋、玻璃球、圆珠笔等。
教师准备:
搜集弹性器材;
整理与弹力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弹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录像资料。
【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课下你们一定玩过许多有关弹簧的玩具,说一说你都玩过了那些与弹簧有关的玩具。
学生交流自己所玩的弹簧玩具。
2、教师小结:
同学们玩的弹簧玩具真有趣,(出示弹簧拉力器)老师这儿有一个弹簧拉力器,谁能把这个拉力器拉开?
小结:
同学们玩的、说的,都与弹簧有关,关于弹簧,还有许多的游戏和问题等着我们探究呢!
(二)探究过程:
玩弹簧游戏,认识弹力。
1、师生玩与弹力有关的游戏。
教师谈话:
各小组同学利用老师准备的弹簧玩具,进行游戏活动。
我们要进行一次比赛,比一比那个小组在游戏中,发现、提出的问题多。
2、学生分组活动。
3、活动小结及交流。
(1)各族代表交流本组玩弹簧玩具或游戏的名称、玩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
(2)各小组同学根据交流,统一认识,然后选择喜欢的问题,有目的的实验、探究验证。
4、小结:
当压缩或拉长弹簧时,弹簧有一种要恢复原来形态的力,这就是弹力。
了解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1、教师谈话钢材,同学们通过探究,知道了什么是弹力,其实弹力有许多的应用,谁还能说出一些弹力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2、学生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进行总结,并给学生补充关于弹力的录像。
(三)自由活动
1、设计弹力玩具。
(1)谈话:
同学们认识了弹力,并且知道了弹力在社过重的一些应用,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弹力玩具?
比一比,那个小组同学的设计创意新颖。
(2)小组同设计活动。
(3)交流展示设计成果,教师给以相应的评价。
(四)拓展活动
设计、制作“从高处丢鸡蛋率不破装置”。
【板书设计】:
弹簧产生力
同学们对设计“从高处丢鸡蛋率不破装置”有一定的难度,设计的效果并不很理想。
这跟同学平时的练习太少有关,今后要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有趣的磁铁》教案
本课选自青岛出版社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课《有趣的磁铁》,引领学生经历研究磁铁性质的各项合作探究活动,在实验和交流讨论过程中体验探究的方法、乐趣和价值;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研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判断磁铁的南北极,能够体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及乐于、合作交流等工作方式是进行科学研究最基本的要求。
1.能够通过游戏认识到磁铁的磁性;
能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作相关的解释;
能够表达交流自己的体会、发现与见解;
能够设计、制作与磁铁有关的小玩具。
2.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中的奥秘;
意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是有机结合的,增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3.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
了解磁铁有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磁力有大小、两极的磁性大等性质;
知道生活中磁铁的一些应用。
1、了解磁铁有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磁力有大小、两极的磁性大等性质。
2、知道生活中磁铁的一些应用。
老师准备各种式样的磁铁及有磁铁的物品,准备制作的材料,如指南针、大头针、铁屑、曲别针、小铁圈、剪刀、纸板、泡沫芯板、蜡笔、水槽等
学生搜集有关介绍磁铁的文字、图片资料。
(一)导入环节
1、师:
游戏:
钓鱼比赛。
“看了这个游戏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发言:
为什么我们钓不起鱼来,它的里面有什么机关?
2、师:
“谁想上来揭开这个秘密?
”
学生发现里面有磁铁。
3
、师: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磁铁。
”(出示课题)
(二)探究环节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
“同学们都玩过磁铁吗?
玩过的请举手。
”
“谁能说说你玩过的磁铁是什么样的?
什么形状?
有多大?
学生讲述各种磁铁。
3、师:
“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么多种形状的磁铁,老师把它归纳起来,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条形磁铁、蹄型磁铁、环形磁铁……)
指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有这么多的磁铁,你知道他们在哪些地方能用到?
用来干吗?
能吸什么?
学生汇报:
磁铁能吸引铁的东西,对其他的东西是不吸的。
磁铁有两极,相同的两极不能相吸……
(三)巩固延伸
杯中取针:
杯里有一颗铁珠,第一、不准把水倒掉;
第二、不准用手伸进去直接取。
时间是一分钟。
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取针。
引导学生总结游戏结果,分析为什么有的组取的快,它们用了什么方法。
磁铁
南极S北极N
【课后反思】:
学生对磁铁能吸铁的性质非常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例子,了解磁铁的具体性质。
从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所在,引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