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财产给子孙耕读孝友曾家能人辈出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7661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留财产给子孙耕读孝友曾家能人辈出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不留财产给子孙耕读孝友曾家能人辈出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不留财产给子孙耕读孝友曾家能人辈出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不留财产给子孙耕读孝友曾家能人辈出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不留财产给子孙耕读孝友曾家能人辈出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留财产给子孙耕读孝友曾家能人辈出文档格式.docx

《不留财产给子孙耕读孝友曾家能人辈出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留财产给子孙耕读孝友曾家能人辈出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留财产给子孙耕读孝友曾家能人辈出文档格式.docx

1

湖南湘乡曾家的崛起,代表了中国一个普通家族通过世代积累,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这个家族在曾国藩祖父之前的五六百年间,连一个秀才都没出过。

曾国藩的祖父,叫曾玉屏。

曾玉屏家境尚可,但他早年一度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跟着一帮纨绔子弟斗鸡走狗。

日子久了,老人家都把曾玉屏当成全村的反面教材,用来教育子孙。

曾玉屏大受刺激,立誓要重新做人。

关键是,他说到做到。

自此每天早起干活,种地养猪,勤俭劳作,终于为曾家奠定了相当的物质基础。

到曾国藩出生时,曾家已有田地百余亩。

曾国藩最敬佩的人,就是他的祖父。

终其一生,他都以祖父知错就改的勇气,以及坚持不懈的毅力,时刻反省自己。

家财充裕之后,曾玉屏很有远见地让儿子走上读书道路。

他为长子曾麟书请来名师辅导,让其专心读书,不用干活。

这样,从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开始,曾家开始了科举之路。

由于积累不够,资质有限,曾麟书考了17次,到42岁才考上秀才。

这么一比的话,曾国藩较父亲“聪明”多了。

他只用了7次,就考中秀才,然后又一举考中举人。

曾家耕读的家风,这时开始养成。

曾国藩虽然后来两次考进士都失败了,但落第返乡途中,跟当知县的同乡借了100两银子,并典当了自己的衣服,去南京买了一部死贵死贵的“廿三史”。

他父亲没有责备他,而是替他还了借款,然后说,你能把这部大部头读一遍,就不会辜负我了。

曾国藩为此发奋读书,早起晚睡,两年后,终于考中进士,抵达家族功名的顶点。

曾家三杰:

曾国藩、曾国荃(左)、曾纪泽(右)。

2

在曾国藩眼里,曾家经过三代积累,才实现了阶层跃升。

他深知一个家族要突破阶层,十分不易,所以当他官做得越大,越有能力谋划家族未来的时候,他就越是担心这个家族在他之后会掉落下去。

他一生中多数时间在外做官,通过家书教导家中弟弟、子女们读书做人。

据说他总共写了1500多封家书。

之所以如此费时用心地教导家人,归根结底还是想借此树立家风,解决家族的延续问题。

曾国藩有五兄弟,依次为国藩、国潢、国华、国荃、国葆。

曾国藩是老大,比老二曾国潢足足长了9岁,又是家中功名最大的人,所以他有足够的威望来塑造曾家的家风。

不过,就像我前面说的,曾国藩一生最敬佩祖父曾玉屏。

他归纳和强调要执行的家法、家风,基本都是以祖父的话为纲领。

尽管后来封侯拜相,曾国藩仍认为自己远不如祖父。

他一直认为祖父有大智之才,只是生不逢时,未获大用而已。

他把祖父在时的做法,归纳为“八字诀”:

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考,就是祭礼。

曾国藩强调“子孙虽愚而家祭不可简”,要重视家族祭祀,这是维系家族凝聚力的方式。

宝,就是有能力要周济亲族邻里。

曾国藩早年到四川当主考官,有1000两收入寄回家,特别说明600两用于家中还债,400两用于馈赠亲族。

结果遭到弟弟曾国潢、曾国荃的反对,曾国藩于是给弟弟们写了一封长长的回信,说服他们要把钱馈赠出去,要懂得“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

早,就是清晨早起。

曾国藩在京做官时,也会因为某天睡懒觉而在日记中责备自己。

扫,就是勤扫屋宇庭院。

勤能致富,曾国藩的祖父身体力行,印证了这条真理。

书,就是积苦力学。

任何时候,读书是一个家族最大的出路。

蔬、鱼、猪,就是种菜、养鱼和喂猪。

曾国藩中进士入翰林后,他的祖父还是一如既往地种菜收粪,并对其子曾麟书说,“吾家以农为业,虽富贵,毋失其旧”,“(曾国藩)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靠他吃饭”。

曾国藩对此感受最深,事隔二三十年后,还意味深长地说,祖父此语最有道理。

对此“八字诀”,曾国藩恪守不渝,要求“永为家训”,一再叮嘱诸弟“断不可一日忘之,忘则家或败矣”。

曾国荃。

3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曾国藩组织湘军迎战,建立了不世的功勋。

在这期间,除了老二曾国潢在老家照料家事,他的弟弟们都受到他的提携,成为湘军将领。

不过,战争还未胜利,曾国华、曾国葆两人均已战死。

临近攻克天京(南京)时,曾国藩仍心心念念家族的维系问题。

他给曾国荃写信说,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要有危机感。

他给曾国潢写信说,莫买田产,莫管公事,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眼看着天京指日可破,每个人都知道,谁攻下天京,彻底消灭太平天国,谁的功劳就最大,加官进爵,王者荣耀。

此时,曾国藩却一直在说服弟弟曾国荃,劝他不要贪功。

他还要请李鸿章一起攻城,分享胜利果实,因此跟曾国荃说,“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则与人分名即受福之道矣”。

 

但曾国荃的个性,完全不同。

李鸿章写信给曾国荃,表示将派淮军助攻南京。

曾国荃收到信后很气愤,故意把信抖露给手下部将,大声说:

“他人至矣,艰苦二年以予人耶?

意思是,我们围城围了两年,辛苦卖命,现在人家轻轻松松要来摘果子了。

众部将也不服气,齐声说:

“愿尽死力!

于是,没等李鸿章派军,曾国荃就抢先攻陷天京,拔得头功。

事后,清政府论功行赏,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同日封爵。

曾家荣耀,至此极盛。

曾国藩却赶紧要求弟弟急流勇退,让弟弟称病返回老家。

他则亲手裁撤了一手拉扯起来的湘军队伍。

越是人生顺遂,他的家族危机感就越强。

他对两个弟弟说:

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

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

吾兄弟断不可不洗心涤虑,以力挽家运。

这个时候,曾国藩一再跟留守老家的曾国潢强调,不要认为家族中出现二人同时封爵,就心有旁骛,丢了种田的本业。

他劝诫曾国潢继续专心种田,说这才是永葆家族长久不衰的基业:

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

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曾国潢。

4

外面的世界很大,曾国潢当年也想跟兄弟们一样去看看,考取功名,或立下战功。

但最终被曾国藩劝回老家了。

曾国藩说,家族的事务,种地养猪,孝敬长辈,培养子侄等等,都关系到未来兴衰,所以兄弟中必须有人承担起这个责任。

他对曾国潢说:

我家将来气象之兴衰,全系乎四弟(曾国潢在堂兄弟中排行老四)一人之身。

这一点,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深谋远虑的。

曾国藩有两个儿子,五个女儿(另有一个儿子早夭)。

他给子女们,尤其是对两个儿子曾纪泽、曾纪鸿,提了两个要求:

其一,不可轻弃其乡;

其二,不可住繁华闹市。

什么意思?

虽然曾家已经大富大贵,曾国藩之后的第二代人不用像他当初那样打拼,但这代人却面临新的问题,那就是家族崛起后,子弟们难免骄奢淫逸,贪恋荣华。

用曾国藩的话来说,“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如果子弟们没教育好,没有良好的家风规训,那么,再大的家业也撑不过两代人。

曾国藩要求曾国潢返乡,要求子女们待在乡下,用意就在这里。

他说:

家中得要兴旺,全靠出贤子弟。

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

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

曾家的家教之严,是出了名的。

据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回忆,曾国藩的女儿、儿媳,不仅梳妆之事都要自己做,还要按时做女工,纺织、做衣服、做鞋子,甚至做小菜点心,都有要求。

有一次,曾国藩的夫人欧阳氏买了个婢女,被曾国藩发现后,大声申斥,欧阳氏只好把婢女转赠他人。

曾国藩嫁女儿,嫁妆一律是200两白银。

这点嫁妆,跟侯爵家的身份实在不相称。

四女儿曾纪纯出嫁时,曾国荃不相信哥哥对女儿真这么抠,打开箱子一看,果然只有200两。

贪财阔绰惯了的曾国荃不禁感叹嘘唏,额外给侄女加了400两。

5

曾国藩的观点很明确:

留钱给子孙,对子孙并不好。

他也不愿意购置田产,或者盖豪宅。

他一生辗转几大城市为官,都未曾买地置业,晚年也只是在老家湘乡建了个富厚堂。

据其玄孙曾宪衡说,富厚堂比起家乡其他湘军将领的房屋来,真是小巫见大巫,只能算是很普通的宅子。

曾国藩多次教导两个儿子:

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

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至嘱。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在此基础上,曾国藩给予两个儿子自主的道路选择权,最终两个儿子无一为大官,却都成为大才。

长子曾纪泽,32岁开始学英文,终成晚清最出色的外交家之一,在谈判桌上跟俄国人飚英语、拍桌子,维护了国家主权。

曾纪泽。

次子曾纪鸿,虽然年仅33岁就病逝,但他酷爱数学,并通天文、地理、舆图诸学,成为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和科学家。

他是把圆周率推算至200位的第一人,不仅出版了颇有影响的数学著作,还写成了我国最早的电学专著《电学举隅》。

曾纪鸿。

尤其难得的是,曾纪鸿这一支,人丁兴盛,四代一脉相承,使曾家成为“数学世家”“科技世家”。

曾纪鸿的长子曾广钧,堪称文理全才。

他的诗写得很好,对数学的研究也很深,迄今湖南图书馆仍藏有他的数学著作手稿。

再往下,曾纪鸿的孙辈,出的科技人才更多。

曾宝荪(曾广钧长女),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是我国第一个获得理科学士学位的女子。

还有曾约农(曾纪鸿长孙),同样留学伦敦大学,学矿冶专业。

堂姐弟:

曾宝荪(右)和曾约农。

关于曾约农,有一件很牛掰的逸事,说民国年间,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哲学家杜威到湖南讲学,随行的翻译讲不好湖南话,主办方没办法,临时请来曾约农做翻译。

曾约农一登台,观众嘘声一片,说他一副乡巴佬的模样,懂英语吗?

懂哲学、数理逻辑吗?

等到曾约农开口翻译,全场被镇住了,他不仅英文纯熟,而且跟两位大师谈笑风生,让人敬服。

曾昭权、曾昭桓,这两位都是曾纪鸿的孙子,均为留美的理工科高材生,回国后均出任著名大学的教授。

数学大师华罗庚经常请曾昭桓演算数学题目。

曾纪鸿还有个外孙,曾任国民党国防部长的俞大维。

俞大维是哈佛大学数理逻辑博士、柏林大学弹道学专家,有“兵工之父”的美誉。

1999年,我国表彰“二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发表感言时说,“俞大维先生是我国近代国防科技发展史上第一位大力开拓、耕耘、播种、灌溉、施肥的始祖园丁,我们不能忘记他”。

到曾纪鸿的曾孙辈,同样出了一批理工类的专家、教授,“科技世家”未曾断绝。

曾家后人对此也有清晰的认识,第三代、第四代,绝大多数留学海外,潜心做学问的多,做官的少。

这很符合曾国藩当初对家族延续的构想:

通过读书,而不是通过做官,来实现家族的长久不衰。

曾家部分杰出后人。

6

其实,曾国藩在世时,不仅十分注重家族成员的内修,还通过构建家族之间的外联网络,打通了曾家的持续发展之路。

这张外联网络有两个最主要的渠道。

一个是朋友圈。

众所周知,曾国藩一生功业,半受朋友之助。

可以说,他的事业成功,是善于用人的成功。

他通过交游、籍贯、爱好、利益等路径构建的朋友圈,不仅帮助了他的事业,也可以帮助曾家后人。

最典型的例子,是曾国藩与左宗棠的关系。

曾、左是一对欢喜冤家,两人交恶后,左宗棠一直以辱骂曾国藩为荣。

但曾国藩表现得很大度,他一再要求自己的家人和亲朋好友不要回击左宗棠,避免火上浇油。

不仅如此,他还希望家人尽量与左宗棠搞好关系。

左宗棠最大的功业在于西征。

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负责支援的军饷总是足额准时送到,不会因为两人关系不好,就暗中搞破坏。

与此同时,他还把自己最得意的部下刘松山,交给左宗棠使用。

因为曾国藩的大度和让步,左宗棠感念在心。

曾国藩去世后,长子曾纪泽曾因家人病重无钱医治,求助左宗棠。

左宗棠二话不说,立即送给他300两银子。

另一个是婚姻。

曾国藩找儿媳、女婿,都很看重对方的背景和家教。

他联姻的家族,基本都是当时的两湖名门,比如贺长龄家族、刘蓉家族、罗泽南家族、郭嵩焘家族等。

曾纪鸿刚满月时,曾国藩就为他与自己好友郭沛霖的女儿郭筠定下娃娃亲。

后来,郭沛霖在太平天国之乱中战死,郭筠操持家务、孝敬母亲,一时传为佳话。

等到19岁时,郭筠与曾纪鸿举行婚礼。

过门后,曾国藩亲自指导郭筠读《十三经注疏》《御批通鉴》等大部头著作,郭筠一边读书、作诗,一边主持家政。

几年后,曾国藩、欧阳夫人相继过世,曾纪泽后来又携家出使欧洲,而曾纪鸿英年早逝,这样,郭筠就以富厚堂女主持的身份,担当起了光复曾氏家族的重任。

她虽是一介女流,却继承和发展了曾国藩的家教理念,订立《富厚堂日程》,要求儿孙俭朴、侠义、至公无私,同时创办私学,培育子孙脱离家庭荫庇,独立自强。

她的做派极其开明,晚年甚至能用英语词汇与子孙交谈。

曾纪鸿这一支后来出了很多驰名中外的学者和教育家,很大程度上是郭筠的功劳。

这也说明了曾国藩构建家族网络没有看走眼。

事实上,曾家通过联姻,与近代以来中国的几大文化家族均产生了关联。

这张网络产生的人才,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走向。

曾国藩家族部分关系网(点击图片放大)。

梁启超教子是很成功的,9个子女个个有大成就,被誉为最牛老爸。

但不要忘记,梁启超教育子女,最常用的正是曾国藩的方法和例子。

据统计,曾国藩兄弟五人的家庭,绵延至今将近200年,传至第八代孙,共走出有名望的人才240多人。

这期间,没出过一个废人,没出过一个纨绔子弟。

每当被问到曾国藩家族第五代以后,为何未再走出特别显达的人物时,曾家后人总会缓缓答道:

可是,曾家那么多代,你找不出一个坏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