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检测3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7548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检测3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检测3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检测3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检测3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检测3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检测3Word下载.docx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检测3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检测3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检测3Word下载.docx

D骾-鲠,理-礼。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径须沽取对君酌 径:

径自

B.首身离兮心不惩惩:

惩罚

C.吴丝蜀桐张高秋张:

拉开弓

D.石破天惊逗秋雨逗:

招引

[解析]D。

A即,就。

B悔恨。

C弹奏。

4.下列对诗歌的评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开始看似只涉及人生感慨,政治色彩极浓,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故而诗情悲而不伤,悲而能壮。

B.杜甫《阁夜》中“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诗人在对三峡美景的欣赏中深蕴着悲壮深沉的感情,为后人所称道。

C.《李凭箜篌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仅对乐器及其效果进行描摹,并未直观评价,但全篇又处处表现出诗人的情思。

D.周邦彦的《苏幕遮》,写乡思之情,亦写荷之情态,情景交融,自然清新。

[解析]A。

结合主旨领会。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正确的一组是  

我们考察一个民族的文化,要看渗透在大多数民众心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这些观念怎样转化为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形成或推动或阻碍历史前进的实际力量。

________。

文化传播的流向则基本上是进步的文化向落后文化所在地区流动,图书、影视作品的进出口状况可以显示这种趋势。

①文化中的什么东西才能影响对方?

只能是有利于对方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因素,才能为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

②那么,如何进行交流呢?

交流的前提是双方各自的选择自主权。

③那些不利于对方生存与发展的因素,虽然会由于种种原因,如巧妙的宣传、精心的包装、对方的愚昧,逞一时之效,但终究是要被抛弃的。

④只有从这里,我们才能看到或优或劣的民族文化。

我们的文化面向世界,就是为了我们的生存与发展。

⑤于是,历史上文化传播方式基本上是从价值观相对落后处走向价值观相对进步处,留学和移民的状况可以证实。

⑥由于我们是东方的发展中国家,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仍然是平等交流中的重心。

A.①③④⑥②⑤   B.①⑤④②③⑥

C.④⑥②①③⑤D.④③⑥①⑤②

[解析]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2)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

(5)战士军前半死生,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孤城落日斗兵稀。

(6)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2)人事音书漫寂寥 (3)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老鱼跳波瘦蛟舞 (4)叶上初阳干宿雨

(5)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6)新贴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7.愁,是人类一种特定的情绪,但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这种愁情愁绪却异彩纷呈。

比如__________的《__________》“问君能有几多愁”;

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答案]李煜 虞美人 张继 枫桥夜泊

三、阅读题(共52分)

(一)阅读下面诗词,完成8~10题。

(10分)

悲陈陶①

杜 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②。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①陈陶:

地名,在长安西北。

公元756年唐军跟安史叛军在此交战,几乎全军覆没。

②都市:

唐都城长安。

临江仙

许 庭

不见灞陵原上柳,往来过尽蹄轮。

朝离南楚暮西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

莫怪枝条憔悴损,一生唯苦征尘。

两三烟树倚孤村。

夕阳影里,愁杀宦游人。

登宝意寺【注】上方旧游

韦应物

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

诸僧近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

[注]宝意寺在武功,诗人曾居此寺。

8.杜诗有“诗史”之称,这首诗是如何体现“以史入诗”的?

(4分)

[答案]这首诗叙写了战争的时间、地点和结果,以及阵亡将士的籍贯、身份,描写了得胜者的骄狂,百姓的悲伤和期盼,具体真实地再现了陈陶之战的历史。

9.《临江仙》一词中,作者为何而愁?

请简要概括。

(3分)

[答案]①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漂泊在外的艰辛;

②奔走求仕的辛劳、仕途失意的辛酸;

③功业未成的无奈、年华渐老的感伤。

10.《临江仙》与《登宝意寺上方旧游》两首诗歌都写到了“烟树”,这两处“烟树”所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

[解析]本题是形象类鉴赏题。

题干设置指向性强,需要结合诗的意境,去分析“烟树”营造的意境。

[答案]①许词中,孤村边,只有稀疏的两三棵树在夕阳残照中立着,似有轻烟笼罩,朦胧落寞。

“烟树”渲染出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宦游在外、仕途不顺的落寞失意之情。

②韦诗中,“烟树”满晴川,勾勒出一幅树木蓊郁、堆烟叠翠的美景,营造出明快清丽的氛围,寄托作者远眺时的心旷神怡,同时也表达出淡淡怅惘。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6分)

满庭芳 促织儿①

张 镃②

月洗高梧,露淳幽草,宝钗楼③外秋深。

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

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沈。

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

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

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

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①这首词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张镃与姜夔在友人张达可家会饮时,听到屋壁间蟋蟀声,两人同时写来交给歌者演唱的。

②张镃:

字功甫,原字时可。

淳熙十四年(1187年)自直秘阁、婺州通判称疾去职,在家闲居,常有孤寂之叹。

③宝钗楼:

唐宋时咸阳酒楼名。

11.通读全词,简要概括作者的思路。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结构。

先整体理解这首词,指出上下阕各写的内容,最后加以概括综合即可。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前五句刻画环境,后五句叙述静听蛩唱以及由此引起的联想。

下阕转写人事与蟋蟀的对应关系。

一气呵成,从蟋蟀而人,由“儿时”而今日,触动悲怀满腹。

整首词采用明线结构,线索明晰,结构平实。

12.“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要结合注释中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表达技巧的鉴赏要着重于对比手法的分析。

[答案]这三句话表达出作者离职后赋闲在家的孤独寂寞之感。

词中今昔相较,感慨深远,作者拿今日的寂寞凄苦与儿时的欢乐情趣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这种欲扬还抑、欲展还收、欲说还休的表现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倍感酸楚。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江楼月

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注]本诗为白居易给元稹的赠答诗,当时元稹在外任职,曾作七律《江楼月》寄白居易。

13.诗中为什么既说“明月虽同”,又说“两地阴晴”?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解析]作者善于展开联想,“明月虽同”但人别离,“两地阴晴”写出距离遥远,这两句诗表达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明月虽同”是见月伤别,触景生情,以月之相同来突出人之别离。

“两地阴晴”突出距离遥远,景象有别,以处境不同的想象表现担忧之情。

用语虽异,其情更深。

(意思相近即可)

14.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联的妙处。

[解析]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先指出哪是虚与实,再说出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答案]上句想象友人夜晚在江边思念自己,是虚写。

下句写自己同时也在池边望月思念友人,是实写。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彼此心灵的相通,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梦 回①

林景熙②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①梦回:

梦醒。

②林景熙:

号霁山,宋末诗人。

有气节,宋亡不仕。

15.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解析]诗歌的诗眼应是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可从第二句中找出“愁”。

先指出第一句中所写的内容,再说出这样写对后面的景物描写以及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答案]诗眼应该是“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

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第一句,描写了梦醒时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的感情抒发做了铺垫。

16.赏析最后两句的表达技巧。

[解析]在诗歌的最后两句,作者选取了“深夜”“莲叶响”“水寒”“未眠鸥”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衬托出作者的悲苦。

[答案]①最后这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鸥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

(2)衬托手法,用未眠鸥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夜难眠的愁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7~18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7.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做简要赏析。

[解析]这首诗第一句写“新绿”“重重”,第二句写花之“小蕾”“数点红”,“深藏”二字包含着对客观景观与主观意愿的表达。

[答案]“深藏”既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罩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

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写海棠花不轻易吐艳,也是写作者珍惜时光的意愿。

18.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

[解析]“桃李闹春风”之际,海棠“小蕾深藏”,这是运用反衬的手法。

启示要结合全诗主旨以及自身的体验来考虑。

[答案]运用了反衬(或对比)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

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

西江月

段克己

久雨新霁,秋气益清,与二三子登高赋之。

人与寒林共瘦,山和老眼俱青。

琤①然一叶不须惊,叶本无心入听。

气爽云天改色,潦收烟水无声。

夕阳洲外片霞明,涵泳②一江秋影。

[注]①琤:

玉石的声音。

②涵泳:

沉浸、浸润。

19.“人与寒林共瘦”中的“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解析]“瘦”本来是用来形容人的体貌特点,在这里形容寒林,结合秋天树林的特点分析即可。

[答案]“瘦”字形象地写出了木叶脱落后寒林的疏朗,使寒林有了人的情貌与神采。

20.词的末尾两句情景交融,颇有意味,请简要赏析。

[解析]题目指明了情景交融,找出其中的景,结合作者的情分析即可。

[答案]末尾两句状写了斜阳落霞映现于澄碧江水中的倒影之美;

透露出词人以山林秋水为朋、物我共适的人生意趣。

(意思对即可)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海上吊吴野人墓

于 震

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

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

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

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

[注]吴野人: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号野人。

明朝覆亡后,隐居故里泰州,卒后葬于海滨。

21.诗歌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请简要分析。

[解析这首诗的首联作者选取了“落日”“海气”“一坟”“空村”等意象,渲染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

[答案]诗歌首联通过描写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瑟孤坟、寂寞村落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苍茫、迷蒙、孤寂、伤感的意境。

2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解析]这首诗的后两联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和对比的手法,作答时要结合诗句写出其表达效果。

[答案]颈联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用“蛟龙”比喻海浪,用蛟龙的“移”和风雨的“吊”等拟人手法写吴野人墓的荒寂。

尾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用吴野人当年诗名的显赫与如今墓地的荒寂作对比,表现作者对文人不幸命运的悲叹。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24题。

不 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2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是一首以议论方式写的直抒胸臆的诗歌,作者的情感可以从诗后的注释和诗句“吾意独怜才”中把握。

[答案]①对好友的挂念,以及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4.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一种并作赏析。

[解析]诗歌的颔联将“世人”和“吾”进行对比,“皆欲杀”和“独怜才”相对,可以看出这是对比手法;

另外这首诗采用的直抒胸臆的手法也比较明显。

[答案]①对比手法。

颔联通过“世人”与“吾”,“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

②直抒胸臆,这首诗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情真意切,质朴自然。

(写出一种,意思对即可)

四、语言运用(8分)

25.《曹刿论战》中的指挥员曹刿在准备追击败退的齐军的时候,对齐军是佯退还是败退有过考察,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对这两句,有学者提出该这样断句: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请你写出这样断句的理由。

要求:

①理由充分、合理;

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仍需放在原文里面来分析。

可从对人物形象的作用,是否符合生活常理和句子本身的特点来解读。

[答案]理由:

①强调了人物的动作行为(“下/视”:

下了战车,仔细看),突出了人物形象;

②更符合生活的情理(“登/轼”:

登上车,扶着车扶手);

③增添了句子的节奏感。

(或答:

①“下视”变为“下/视”更能表现曹刿观察仔细。

因为“下/视”意为“曹刿走下战车,察看敌车车辙”,而“下视”只是“向下看”。

②“登轼”变为“登/轼”后翻译起来更合理一些,“登上车,扶着车扶手”。

“轼”是车厢前面的横木,供车上的人作为扶手使用,是不可以登上去的。

26.仔细观察下面武汉城市形象标识(Logo),请从图文的特点出发,简要写出它的创意。

语句通顺,条理清晰,不超过60字。

[解析]先将标识分为上下两部分,再从结构特点上分析繁体“漢”字所寓含的意义。

作答时,要注意结合武汉的地理特点和文化意蕴。

[答案](示例)标识由繁体“漢”字和英文“WUHANCHINA”构成。

繁体“漢”字的左侧三点水呈人型交叉状,喻指长江、汉水,寓意——上善若水,武汉得水之先天;

右侧包含多个楚文化及武汉元素;

上部为出土楚国的双联玉舞人造型,中部一个“中”字,下部形如琴之座,寓意——武汉处中国之中,是中部崛起的中坚力量。

五、作文(60分)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作家侯文咏在《不乖》中写道:

“那时候我并不明白,不听话的人,长大一样会有前途——差别只是,听话有听话的前途,不听话有不听话的前途。

读了侯文咏的这句话,你有怎样的感想?

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个材料认为“听话的孩子”和“不听话的孩子”都有前途,所不同的是,各自的前途并不相同,并没有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体现了对这个问题客观冷静的看法,承认差异,但没有褒贬。

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听话”与“不听话”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并不能脱离具体环境而笼统判断其好坏。

问题的关键在于“话”是不是正确的,适不适合自己,是不是符合具体情况。

如果侧重表现“听话”,可以从利弊两方面来阐述。

利的一面是可以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增加自己的阅历,少走弯路,能更快地达到成功。

弊的一面是会循规蹈矩。

受人摆布安排,缺乏个性。

如果侧重于“不听话”,也可以从利弊两方面来阐述。

利的一面是容易突出个性,活出自己的精彩;

弊的一面是容易自以为是,会拒绝别人的正确意见,造成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