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修改后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7421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单元修改后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八单元修改后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八单元修改后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八单元修改后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八单元修改后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单元修改后教案Word下载.docx

《第八单元修改后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单元修改后教案Word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单元修改后教案Word下载.docx

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练习法,

课型:

新授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导入谈话:

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

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

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

2.着(zhao)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

伽利略是谁?

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

最后试验结果怎样?

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

注意提醒着(zhuó

)地更(gēng)改的读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

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

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

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

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寻常:

平常。

5.根据课文内容,课文可分几部分?

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真理,不容许更改”。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

讲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而伽利略却表示了怀疑。

第四部分(第4—6自然段):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将四段的段意串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第—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讲什么?

(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

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

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述,想—想“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不平常,不简单。

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信奉”是什么意思?

人们信奉亚里土多德表现在哪里?

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相信,并照着去做。

“人们把他的话当作真理……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

(2)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达到了什么程度?

(盲目的程度)

(3)这段话中,“不容许、更改、责备、违背”这些词语怎么理解?

不容许:

不许。

更改:

改换、改变的意思。

责备:

批评的意思。

违背:

在这里是不遵守、不服从的意思。

(4)小结:

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绝对相信的,达到一种盲日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

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勇气作了很好的反衬。

(四)

一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

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

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

(亚里士多德说过: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伽利略对这话产生了怀疑)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

他是怎么想的?

(“他想: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

这两个结论是什么?

(①把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两个球,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

②如果看做是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

是什么样的结果?

(不—样,是相互矛盾的)

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句话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

6,他打算怎么做?

(用试验来证明不同重量铁球落地的情况)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

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

(经过多次试验来证明)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

(一次试验,没有说服力,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说明问题。

伽利略进行了许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个词语,说说它的意思。

(总是同时着地的“总是”一词。

它的意思是每一次都这样)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4.齐读这段话,加深印象。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思考:

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

(人们都不

相信伽利略的试验会成功,认为他糊涂、固执,事实会让他丢脸。

“固执”:

坚持己见,不肯改变的意思。

是贬义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人们都迷信他,而伽利略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

(人们忍不住地惊讶地呼喊起来)

4.这说明什么?

(说明伽利略试验成功了,这事实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人们为这位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高兴)

小结:

伽利略从怀疑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开始,先是作了分析,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同一句话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接着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土多德的这句话是靠不住的。

最后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分析是对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5,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人)

6.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①以亚里土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鲜明的对比,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和伽利略敢于提出问题进行对比;

用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

四板书设计

3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五课堂作业设计

优化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词语填字,并给这个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

不容______改:

①、改变、改换;

②、经历;

③、计时单位

_______妄为:

①胆囊;

②胆量;

③某些器物的内层大。

3、读了这篇课文,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怀疑----不迷信权威

伽利略分析-----善于思考

试验-----科学态度

教学反思:

 

30课全神贯注32父亲的菜园

教学要求:

1、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讲的话的含义。

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

4、懂得劳动创造了美,培养热爱劳动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懂得正因为父亲付出了辛劳,贫瘠的土地才变得肥沃,是劳动创造了美,创造了幸福,培养学生要热爱劳动。

2、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1课时

课件

学习30、全神贯注

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许许多多科学家工作起来,都常常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的境界,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是怎样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的?

板书:

全神贯注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谈谈读后的收获

2、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收集各组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归类,组织学生交流。

3、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1)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动作、语言、神态是怎样的?

说明了什么?

(2)最后一自然段茨威格的话怎样理解?

三、全班交流

小组长提出本组未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其中部分问题。

四、学生自学,小组、全班交流

自读提示:

课文中那些内容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

先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词句,然后小组讨论,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五、读议结合,理解语句。

1、读议有关描写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句子。

(1)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觜里叽里咕噜的,好象跟谁说悄悄话。

(这说明罗丹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忽然,他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说明罗丹想出了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

如果改成“眼睛闪着光,似乎在跟谁争吵”那一句好,为什么?

(3)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说明罗丹工作紧张忙碌)

(4)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好象已经消失了。

(说明罗丹完全进入了艺术创作的境界,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

2、读读议议罗丹修改完女像发生了什么事?

(1)让两个学生分别读第3、4自然段中表现罗丹和茨威格行动、语言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讨论下面句子的意思:

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

“哎呦!

你看我,简直把你忘了。

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猛然想起”是讲罗丹刚刚从如醉如痴的创作情境中解脱出来。

“对不起,请不要见怪”说明他对挚友的一片真情。

从把朋友无意关在工作室这件事,进一步说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

3、齐读最后一段。

你怎样理解茨威格的话。

(结合实际)

六、总结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2、收集名人忘我工作故事.

板书设计

30全神贯注       罗 丹

叽里咕噜   把你忘了  (语言)

一会儿……一会儿……

踩            (动作)

不停地挥动

眼睛闪光  世界消失   (神态)

学习32父亲的菜园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懂得劳动创造了美,培养热爱劳动的好品质。

懂得正因为父亲付出了辛劳,贫瘠的土地才变得肥沃,是劳动创造了美,创造了幸福,培养学生要热爱劳动。

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围绕“父亲的菜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三、自学生字,汇报交流

注意强调:

“簸箕”的“箕”在词中读轻声。

“翠”字“羽”不带钩。

“盛”是多音字,本文中读“ché

ng”,“茂盛”中读“shè

ng”

四、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从“正确、流利、声音洪亮”的角度评一评。

2、指三名学生“掐头去尾”分工读课文,共他生想:

课文哪些内容分别回答了“父亲为什么重开菜园?

父亲怎么重开菜园?

父亲重开的菜园是什么样?

3、尝试着把课文分成三段,概括段意。

五、抓重点词

父亲是怎样重开菜园的呢?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课文第二部分,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概括父亲怎样重开菜园的一个重点词语。

学生默读课文,找到重点词“精心伺候”

六、理清层次

请大家仔细读文,看看课文第二部分从哪几个方面写父亲精心伺候菜园的。

(1)(第2段)细心翻地。

(2)(第3-6段)豌豆肥土。

(3)(第7段)四处拾粪。

七、逐层精读

1、读第一层,其他学生思考:

从哪些语句看出父亲“精心伺候?

(1)幻灯片出示两个重点句子:

每天天色未明…………一小片刚翻过的黄土地。

(2)文中只写了作者看到父亲早出晚归,看到父亲辛劳一周后的成果——一小片刚翻过的黄土地,并没有直接具体写父亲是怎样翻地的,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父亲是怎样细心翻地的吗?

2、学生分角色读第二层,教师指导学生读读人物对话的语气、感情。

3、父亲都做了什么?

我有什么反应?

父亲是怎么说的?

事实证明父亲做的说的有没有道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种豌豆:

似信非信;

翻豌豆:

疑惑不懈。

幻灯出示:

撒了种子,就会有收获的,我们不能光顾眼前。

4、指读第三层,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谈父亲怎样精心伺候菜园。

5、指读后,回答:

父亲重开的菜园究竟什么样呢?

幻灯片出示:

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一片诱人的翠绿。

指名读幻灯片上的文字。

6、教师相机出示课后积累的名言。

八、再读课文,回忆整体。

为什么课题是“父亲的菜园”,而不是“我家的菜园”呢?

生谈自己的理解:

因为父亲为重开菜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九、作业

1、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父亲的菜园

精心伺候

细心翻地  豌豆肥土   四处拾粪

种豌豆   似信非信   翻豌豆    疑惑不懈

31课鱼游到纸上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一丝不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聋哑青年忘我的学习态度,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与人合作的态度。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事先板书好课题)

生活中,你见到过鱼在纸上游的吗?

(没有),是的,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把活鱼抓到纸上放着,可能一会儿功夫它就命丧黄泉了。

可作者却说“鱼游到了纸上”这是怎么回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解开这个迷。

二、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用“___”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从文中找出和题目意思相同的句子,有“──”画出。

三、检查反馈,教师适当引导

1、出示生字卡,要求学生读出并组词:

罢──罢官  苟──一丝不苟

唯──唯一  骄──骄傲

2、你们认为这些生字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苟──荀(x__)唯──维(w__)骄──娇(j__)

3、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读:

赏心悦目  一丝不苟  境界  集

4、联系课文,说说上述词语的意思: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赏心悦目:

指因欣赏美好的事物而心情愉快、舒畅。

引导:

⑴ 文中美好的事物指的是什么?

──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⑵ 为什么会因此事而心情愉快?

──喜欢观鱼,而且他喜欢花港,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

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自然愉快。

⑶ 许多人都喜欢到西湖观鱼,从哪可看出?

──“茶室的后院还有十几缸金鱼呢,那儿也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

有老人,有孩子,也有青年。

一丝不苟:

形容办事认真,连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文中讲谁办什么事认真,连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青年画鱼。

境界:

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理的情况。

文讲了什么人处于怎样的一种境界中?

──青年处于忘我的境界中。

聚集:

“集合,凑在一起。

⑴ 人们聚集在一起干什么?

⑵ 区别”聚集“和”聚积“)

5、说说主要内容:

我到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了一个举止特别的聋哑青年,他爱鱼受到了忘我的境界,画的鱼仿佛在纸上游动。

6、找出和题目意思相同的语句,指导朗读: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指导朗读,(从这两句话出现的不同分析)

(哟,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是一个女孩惊奇地叫出来的,应带有惊奇,激动的语气,声调高亢;

而“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这是作者用笔写给聋哑青年看的,要注意字与字间的停顿时间。

可以这样停顿:

鱼一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四、出示导读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1、结合生活实际,你们认为“鱼游到了纸上”会是什么意思?

(鱼画得栩栩如生,就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

2、导入:

一个聋哑青年居然能把鱼画得栩栩如生,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

这是为什么呢?

希望各小组能根据老师的问题提示,解开“鱼游到纸上”的原因之谜,

3、出示导读提示,生自学:

⑴ 这是一个聋哑青年,我们可以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

⑵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位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⑶ 讨论“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

说说“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一、品读词句,认识聋哑青年

1、从哪些句子中看出这是一个聋哑青年: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

“‘你真专心哪!

’我忍不住轻声问他。

没想到他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我。

“我正想着,目光落到他胸前的厂徽上,心不由得咯噔一跳!

‘福利工厂’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我们开始用笔在纸上交谈。

“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

‘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

这个环节的教学以学生的读和说为主,让他们在读中体会,互相的交流中深入地理解,必要时教师可作适法的启发、引导。

2、过渡:

这是一个聋哑青年,而且还有几分可人的外貌,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

“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⑴ 全班齐读。

⑵ 体会此处外貌描写的作用。

(紧扣“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体会青年心灵的纯洁以及对生活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憧憬。

⑶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二、品读词语,体会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1、作者说这位聋哑青年举止特别,是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2、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具体从哪可以看出来,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⑴ 指导生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

⑵ 这句话主要写的是──(聋哑青年观察鱼时很认真、细致,常常忘记了自己)

⑶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过渡:

文中还有哪也写了聋哑青年看画认真、细致。

“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昨期天都来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⑴ 自由地读,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聋哑青年认真,聋哑青年真勤奋,聋哑青年真了不直……)

⑵ 在说感想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良读:

还应强调:

“第个”“一……就……”“常常”“忘了……忘了……”

聋哑青年看画看得达到了忘我的境界,那么画鱼呢?

从文中找出描写青年画鱼时的具体语句。

“他有时工笔细描,反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乡花那样细致;

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⑴ 读,说说“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的意思。

(“工笔细描”:

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意细部的描绘。

“速写”:

原指绘画的一种方法,用简单的线条反事物的主要特点迅速地画下来。

本文批快速画出金鱼的动态。

⑵ 怎么体会出青年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有时……有时……”一方面是画得细,“像姑娘乡花那样细致”“一丝不苟”。

一方面是画得又快又像。

“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我们能想象当时青年画画的情形,他陶醉在自己画鱼世界里,全身心地投入。

就像《全神贯注》中的罗丹一样。

⑶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还可从哪看出青年画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他好像和游针已经融为一体了。

(重点引导理解“和游鱼融为一体的含义──指那位青年思想全部集中在画金鱼的动作和姿态上,对外界事物毫无知觉。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了太阳快下山了才超导身往回起,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

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从“等到了太阳快下山了才起身往回走”可见时间已很晚了,而青年仍在画画,认真到了忘记时间,忘记回家,足可见他的专注和勤奋。

三、理解“先游到心里”的意思及与“鱼游到纸上”的关系

1、有感情地朗读上述体现青年爱画爱的忘我的境界的语句。

2、现在,你们知道了“鱼游到了纸上”的原因了吧:

(因为聋哑青年勤于观察而且观察细致,画鱼时也是那么奋和专注,所以他能把鱼画得栩栩如生,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3、可是,当作者把“鱼游到了你的纸上”这句话写给聋哑青年时,他却不是写“观察细致、勤奋专注”而是写“先游到了我心里”。

你们能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