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7028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两个不连续面,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三:

三大内部圈层,即地壳、地幔、地核。

3.口诀法记忆地壳的厚度

大陆厚,大洋薄;

高山厚,平原薄;

海岭厚,海沟薄;

高处厚,低处薄。

判断

(1)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厚度相同。

(×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3)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

(4)从地幔到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

知识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名称

含义

特征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成分为氮和氧

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始终处于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其范围是指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思考】 地球外部各个圈层具有怎样的联系?

答案:

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图示法区分地球外部圈层间的关系

[易误辨析]

生物圈就是生物集合体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地球上的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集合体及其生存环境两部分。

重点一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特征

【探究活动】

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假如你乘坐一辆既能耐高温高压,又能穿透坚硬岩石的微型汽车,正进行一次穿越地心的科学探险活动。

如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假如汽车上的车载仪表和各种感应器记录下了沿途的见闻,那么:

(1)地壳的组成物质主要是什么?

(2)软流层是在上地幔上部还是上地幔底部,为什么有人认为它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

(3)外核的物质状态是什么?

为什么?

(1)地壳的组成物质主要是岩石。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

由于该处放射性元素衰变积累的热量可能使岩石处于熔融状态,因此有人认为它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

(3)外核的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因为此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归纳总结】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特征

地球内部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但每部分又各具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圈层名称

分界面

深度(km)

主要组

成物质

物质

形态

地壳

莫霍

界面

古登堡

平均17

2900

岩石

固态

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地幔

上地幔

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

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下地幔

温度、压力、密度均增大

地核

外核

以铁、镍为主,含有少量轻元素

液态或熔融状态

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

温度很高,密度、压力都很大

【特别提醒】 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

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关系如图所示:

【学以致用】

1.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是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氢

B.②圈层即岩石圈

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2)下列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纵波、横波通过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时,波速都增加

B.在⑤圈层无法观测到横波

C.①和②之间的圈层即水圈

D.地球内部、外部各圈层都是连续且规则的

解析:

(1)题,①圈层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②为地壳,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③为软流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④为外核,为液态物质。

(2)题,⑤圈层是内核,受外核为液态物质的影响,横波无法到达⑤圈层。

(1)C 

(2)B

2.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对应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地壳

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合称为岩石圈。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在岩石圈之下。

所以答案应该选D。

D

重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和________;

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__之中;

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上部。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如图。

(2)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渗透 影响

【反思归纳】 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特点见下表: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厚度2000千米~3000千米,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各种水体组成的外部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且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最活跃的圈层

3.[2019·

石家庄实验中学高一期中]当地时间2017年4月22日,智利蒙特港,卡尔布科火山口喷发,喷出的浓厚的火山灰和烟尘几千米外都能看见。

据此回答

(1)~

(2)题。

(1)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

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2)火山灰满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

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B.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C.在深约2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

D.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岩石圈是指(  )

A.①的顶部

B.②的顶部

C.①和②的顶部

D.③的外部

3.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B.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摆

1~3.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横波在到达古登堡界面处时就消失了,纵波的传播速度也突然降低;

①和②之间是莫霍界面;

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第2题,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组成的,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第3题,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且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

1.C 2.C 3.C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

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序号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4~5.解析:

第4题,地球的各个圈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的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第5题,“落红”属于生物圈,“春泥”属于岩石圈。

4.C 5.B

6.下图为“地球内部结构部分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分别代表地球内部的某一部分,请写出各自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F、G分别是地球表层部分的________和________。

(3)E为________面,此面深度在不同地区有何不同?

地震波在通过此面时有何特点?

这种特点说明了什么?

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岩石圈除了包括地壳外,还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软流层处在上地幔上部。

地壳厚度不均,陆地较厚,海洋较薄。

因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上下物质成分有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也会改变。

(1)地壳 上地幔 岩石圈  软流层

(2)大洋 大陆

(3)莫霍界 在大陆部分较深,最深处可达70千米,在大洋处较浅,最浅处不足5千米,陆地部分平均深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深6千米。

特点:

在此界面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说明该深度处上下物质成分有改变。

课时作业6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是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B.地幔是指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

C.地壳是指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由液态物质组成

D.地核是指莫霍界面以下的部分,呈熔融状态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是通过地震波而获得的信息;

地幔是指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

地壳是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主要由固态物质组成;

地核是指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呈熔融状态。

B

2.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  )

A.盆地B.平原

C.海洋D.大陆架

海洋是地壳最薄的地方。

C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

②地幔;

③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4.图中的X处即为(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3~4.解析:

第3题,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

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

乙波为横波,在地幔中也可通过。

第4题,X为地幔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界面。

3.B 4.B

读图,完成5~7题。

5.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B.3个

C.4个D.5个

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B.水圈

C.岩石圈D.地壳

7.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只有地表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5.C 6.B 7.B

当地时间2017年7月2日上午11时30分左右,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迪昂高原上的西莱里火山突然爆发,造成救援人员伤亡。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回答8~9题。

8.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B.②圈层

C.③圈层D.④圈层

9.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比陆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8~9.解析:

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特点并结合图示,可知圈层①为地壳,其中海洋部分较薄,大陆部分较厚;

圈层②为地幔,其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圈层③和圈层④是地核,其中圈层③为外核,可能由液态物质组成,圈层④为内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8.B 9.C

10.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早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地壳厚薄不一,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图中四地中D地位于大洋中,故最早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D地。

[2019·

北京东城区高一期中]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  )

A.①为岩石圈B.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C.③为地壳D.古登堡界面以上为地幔

12.图中①②③所属关系可以表示为图中的(  )

A.甲B.乙

C.丙D.丁

11~12.解析:

第11题,据图可知,①为地壳,③为软流层以上的岩石圈,由岩石组成;

地幔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上,莫霍界面以下,故只有B项正确。

第12题,据图可知,①和②没有交集,②和③有交集,③包括①,故丁图符合。

11.B 12.D

图1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某种关系。

a为甲、乙间相互作用,b为甲、丙间相互作用。

图2为我国内陆某地自然景观。

读图,完成13题。

13.若a形成化石,b形成图2中的景观,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表示大气圈B.乙表示生物圈

C.丙表示岩石圈D.甲影响丙的演化

化石的形成与生物圈、岩石圈有关;

图2中的景观为风蚀蘑菇,其形成与大气圈、岩石圈有关,由此可以确定出甲为岩石圈,乙为生物圈,丙为大气圈;

生物圈会影响大气圈的演化。

二、综合题

14.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

甲________,乙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8.0级,则E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________级。

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8.0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3)作图略。

(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其以下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15.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

千米),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

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

(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__,B处地壳的厚度为________。

(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1)题,主要为基础知识,记住相关知识即可回答。

(2)(3)题,根据相邻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区域的特征“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以判断出A处的地壳厚度介于45~50千米,B处的地壳厚度介于30~35千米,进一步可推断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

(1)33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2)45~50千米 30~35千米

(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