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一单元模块概述高中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6542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第一单元模块概述高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必修3第一单元模块概述高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必修3第一单元模块概述高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必修3第一单元模块概述高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必修3第一单元模块概述高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3第一单元模块概述高中Word文件下载.docx

《必修3第一单元模块概述高中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第一单元模块概述高中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3第一单元模块概述高中Word文件下载.docx

按这一般过程,我们可以把理解分为微观阅读、整体阅读、信息阅读三个部分。

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对文章做赏析,赏析评述的内容有词语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文章章法、写作风格、思想观点等。

最后是发散性阅读,通过调动生活的感知就文章的某一点写感想,发议论。

这要调动联想、想象和生活阅历。

从阅读的过程不难看出,同一性和多元解读彼此是消长的,在理解阶段,特别是微观理解,基本上是同一的。

在赏析阶段,个性化的东西就多了。

到发散性阅读则基本就是多元的了。

人教课本的一个特点就是在“研讨与练习”中将同一性的理解和多元化的解读统一起来。

一般是前边的题目基于理解,最后的题目基于发散。

以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为例,七课书,共26道题,其中19道是基于理解的(其中少数含有赏析的成分),6道题是发散性的,一道题是配乐朗诵。

(二)模块三的教学指导与建议

1、内容:

“用课文教”——课堂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文章分析,教学过程基本是一问一答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老师预设的固定的答案。

课堂上许多学生在等着别人的答案。

许多问题是在具体的语境下,学生按着体会到的教师思维习惯来找老师要的答案。

提出的问题过于细小,对差异很大的学生,不是过难,就是过易。

要不就是教师做大段的分析讲解,用分析讲解越俎代庖,替代了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

语文能力是在语文实践中发展的,不是简单的听讲形成的。

传统的语文教学的目标大多是从课文的特点出发制定的。

课文按文章学、文学的体裁做粗的分类。

只要是议论文就一定是中心论点、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这一套。

不分论证性议论、评述性议论、阐述性议论等体式,更不重视文章的具体个性。

而散文则一定是形散神不散,说明文就是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等。

这样的教学是拙劣的“教课文”,是装在套子里的教学。

有用的、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体的。

学习活动的目标主要是从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需要确定的。

即用课文在某一个知识点、能力点上教会学生,使其得到训练,发展能力。

要达此目的,必须设计好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内容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并有所收获。

如《老人与海》在理解主人翁形象,感受硬汉精神前,要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教师设计了“快速阅读,整体感知”的活动环节,用填写表格的方法来组织学习活动。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表。

第一次

攻击者

数量

老人作战工具

结局

明确: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鲭鲨

星鲨

犁头鲨

鲨鱼

一条

两条

成群结队

鱼叉

绑着刀子的桨

短棍

短棍、舵把

杀死鲭鲨,大鱼被吃掉四十磅。

杀死两条星鲨,大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杀死犁头鲨,刀子被折断。

使两条星鲨受重伤,大鱼的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

老人被打败了,大鱼只剩下残骸。

小结:

课文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

在归航的途中,老人与鲨鱼勇敢地搏斗了五个回合。

依据这五个回合,学生很自然地可以把节选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填写表格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感知了课文内容,还训练了快速检索信息的能力。

这种处理方法比一问一答的分析,效率要高得多。

学习活动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原则:

1.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2.高考的内容——语言文字知识的运用,阅读理解、赏析和发散延伸(古诗文、实用文、文学作品)作文表达。

3.单元和单篇课文的特点和价值。

4.教材编写者的教学建议和研讨训练的编制。

5.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需要。

6.最佳或最有效的教学策略。

2、结构:

板块融合——阅读、表达、探究的勾连

本模块的四个板块中的第四块“名著导读”安排在节假日,让学生独立完成。

其余三个板块要适度打通,要融合、勾连,绝不能一个板块一个板块的推进。

我们做以下的融合,供教师参考。

第一单元三篇小说和“梳理探究”板块《交际中的语言运用》做勾连。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有三个内容: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前两个内容知识性很强,后一个涉及到语句的理解和表达的得体,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价值很突出。

《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中人物语言有不少体现了委婉语的特点,言外之意,弦外有音的例子很多。

教师在处理委婉语时,可以让学生到小说的人物语言交际中找例子体会。

第二单元是唐诗,其中几首诗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理解,在赏析语言和写法方面个性化阅读的空间也很大。

所以把“梳理探究”中的《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放在唐诗单元。

第三单元是古代议论文单元,每篇课文都要安排一个议论文的训练。

这个单元要和“表达交流”做整合。

做为本模块的重点,两部分的课时是15节。

第四单元是科普单元《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调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知。

把“表达与交流”中的《讨论》安排在这个单元。

模块三的“表达与交流”在高中必修模块中的地位突出,单安排6课时.当然用于写作的课时绝不限于单安排的这6课时。

在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教材时,一定要明确写作在课本中是一条明线,两条暗线:

明线是“表达与交流”板块,暗线是每篇课文后边的最后一道发散延伸题。

另一条暗线是“梳理探究”活动中的活动小结。

每个教师在安排写作训练时一定要把这三条线有机的融合。

3、工具: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评价反思的运用

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

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一定是在学习中实现的,但多数人多学习过,而实现了学会学习的人并不多。

问题在哪里呢?

那就是在学习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评价反思。

这样学习的过程不完整,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获取上,而没关注自己学习的行为、学习的过程;

更没自觉的总结学习过程的得失,也没考虑怎么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

所以不完整的学习是达布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那么什么是评价呢?

评价是指:

在获取关于学生表现的信息时使用的各种方式方法的总称。

它包括传统的纸笔测验、开放性问题(如论述题)以及对真实性任务的操作(如实验室实验)。

评价所要回答的问题是:

“个人表现如何?

”(《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董奇)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促进学生与教师的成长。

成长即学会生存-----学会获取信息,学会实施行动,学会研究和解决问题,学会更新自己,学会体验感情,学会合作,学会审美。

评价可以做不同的分类,主要有安置性评价(教学前确定学生水平)、形成性评价(教学中帮助学生进步)、诊断性评价(教学中了解学生困难)、总结性评价(教学后评价成果)。

模块三安排的“语文学习自我评价”活动属于形成性评价。

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反思自己的语文学习的几个主要问题(语文学习的途径、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方式、学习的内容等)。

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看一个好的学习过程一定要尽可能发展多项智能。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评价反思的方法,在一个语文学习活动中起码能促进三种智能的发展:

言语智能、自省反思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形成性评价以自我评价为主,学生互评和老师、家长评价为辅。

其功能如下:

1.自我诊断的功能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不断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找出自己的不足。

2.自我校正的功能

通过自我诊断,针对存在的问题改进学习活动,并不断对学习的预期做出调整,以求学习效益的最优化。

3.自我激励的功能

学生在形成性评价中享受获取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愉悦,在互评及家长、教师的评价过程中得到鼓励,明确了下一步自己的学习行为,并主动去调整,监控自己学习过程。

4.教学反馈的功能

教师通过形成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简单结果,从而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去指导每一个学生。

形成性评价是依托学习活动的。

在预习、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课后作业中均可设置形成性评价单,以指导学生盘点学习效果,反思学习过程、调控学习行为。

下面举两个例子,供参考:

《蜀道难》背诵及形成性评价

∙课上诵读过程中你当堂背下哪几句?

问问同学他们当堂背下多少。

想想下次学习古诗文能当堂多背些吗?

∙课下背诵全诗你用了多少时间?

想想背诵时有什么好办法吗,和同学交流一下。

你最喜欢哪几句,哪几句最好背,哪几句最需要背下来?

∙背诵时注意了哪几个生僻字的写法,请写出来:

∙背第二段时哪几个词语的意思是需要注意的,请写出来:

(但见、凋朱颜、去天不盈尺、胡为)

《过秦论》文言词语整理及形成性评价

学习活动,整理课文中的文言词语。

具体内容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

1、高考文言虚词一般涉及十余个,下边是08年的一个分析表。

2008年高考语文10套试卷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虚词及其考查次数一览表

虚词

次数

6

3

2

1

你整理出哪些虚词,哪几个是你容易做错的:

∙文言实词你整理出哪些,其中有“爱”“亡”“序”“抗”吗?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在古汉语中往往是俩个词,这种古今异义的,你整理出几个?

∙“谋弱秦”和“销锋镝”中有使动用法,你能从中总结出使动用法的一种翻译吗?

∙完成这个作业你用了多少时间?

小组内交流一下,有什么收获?

通过评价反思和交流,你意识到如何改进文言文的学习了吗?

二、模块三的课时安排建议及说明(36课时):

第一单元8课时

《林黛玉进贾府》3课时

《祝福》2课时

《老人与海》2课时

“梳理探究”板块《交际中的语言运用》1课时

第二单元8课时

《蜀道难》2课时

《杜诗三首》2课时

《琵琶行》2课时

《李商隐诗两首》1课时

“梳理探究”板块《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1课时

第三单元9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2课时

《劝学》2课时

《过秦论》3课时

《师说》2课时

第四单元4课时

《动物游戏》1课时

《宇宙的边疆》1课时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1课时

“表达与交流”板块《讨论》1课时

“表达与交流”6课时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2课时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2课时

《学习论证》1课时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1课时

“梳理探究”《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1课时

说明:

1.“表达与交流”的学习活动要穿插到前边的四个单元教学中。

2.《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建议放在开学初,在每个单元学习中都要设计一两个形成性评价,养成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

三、"

阅读鉴赏"

单元四教学指导

本单元三篇课文各用一课时,《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可以和“表达交流”中的“讨论”做勾连。

下边是课文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供老师在教学中参考使用。

《动物游戏之谜》的学习活动设计和形成性评价(一课时)

一、课文对动物游戏提出了哪几种假说,请按文中的顺序填写下边的表格。

认同度用“*”表示,(最高为五星)

假说

根据

结论

你的认同度

自我评价反思

1.完成上述表格,你用了多少时间?

()

2.你在检索相关信息时,注意先确定信息检索区了吗?

(注意没注意)

3.和老师给的正确答案比较,把有出入的地方画出来,再对照原文,分析一下哪些出入只是文字表达不同,意思是正确的;

哪些属于信息提取有问题,意思不准确;

哪些是表达有毛病,需要修改。

二|、文章提到动物的游戏基本类型,在文中找出来。

动物的游戏基本类型和动物游戏假说从分类上有何不同?

分类是人类研究事物的一个基本方法,但分类有其相对性。

有的分类之间会有交叉。

试着把上边表格中涉及的动物游戏按三种基本类型分一下类。

试着再补充几个你所观察的或知道的动物游戏。

∙类型1:

∙类型2:

∙类型3:

三、阅读这篇科普文章,完成上边的学习任务后,你感到最明确的收获是什么,为什么?

(可以写2点,字数200字。

互评.自评.反思

比较一下自己和同学的答案,完成下边的评价:

∙在信息提取的准确上和分析修改方面,你那一点做得比较好?

帮助同学修改一处信息提取不准确的地方。

∙在动物游戏分类上你和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

准备交换一下意见吗?

∙学习这篇课文,完成上述练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100字以内)

宇宙的边疆(一课时)

一、整体阅读——结构分析与内容概括

这篇解说词分几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什么?

(每部分不超过25个字)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精确理解——语句的解释

解释两个画线的句子在文段中的含义。

1.几千年来,我们对于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做出了最惊人的和出乎意料的发现。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回想起来是很令人兴奋的。

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

因为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得一粒尘埃,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

(探索宇宙是人类的天性,因为人类在宇宙中很渺小,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人类获得知识和乐趣,而知识是我们在宇宙中得以生存的条件。

)[教参的答案: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本能的,是人类拥有智慧而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人类拥有未来的希望。

需商榷,第2个分句的主语是什么呢?

]

∙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

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碰壁。

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宇宙神秘非常,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

(怀疑和想像是探索宇宙的两个必要条件,因为没想象就不可能有新的发现,没怀疑就不能检验我们想象的正确。

人类探索宇宙所需要的勇气和素质。

按:

怀疑和想象是素质吗?

∙学习这篇解说词,你能说一两条解说词的特点吗?

【答案参见教参,补充如下:

1、按说明对象的空间位置顺序来解说,要突出说明事物的主要内容,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对象。

2、解说词要适当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

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在说明中还要适当加入议论抒情,以便调动听众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四、延伸表达

从两个画线的句子选一个,就其内容,选择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阐述自己的看法。

题目自拟,300-400字。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课时)

一、整体理解——内容与结构

思考讨论题

∙文章主要写了两件事,还是三件事?

(讨论这个问题可以理清文章的结构。

∙文章写的故事和题目是什么关系?

(明确作者从少年到青年所受的教育内容和成长历程,进而理解题旨。

二、局部理解——信息的检索和解释

1、解释下边画线句子的意思。

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

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

它们大部分时间在池底漫天游,因此它们只模糊地意识到水面之上存在有另一个外部世界。

我们的世界的本质超过了它们的理解能力。

(信息的解释)

2、文中的“鲤鱼科学家”对“世界”有哪些认识?

(信息的检索)

3、作者通过“鲤鱼科学家"

对世界的认识想说明什么?

(信息的解释,明确寻找答案的区域)

4、下边语段中“这一秘密”是指什么?

作者说“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这句话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我被这个故事迷住了。

对于一个孩子,这是很神秘的。

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

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

什么问题可能会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

由于好奇,我就决定学习我能学到的关于爱恩斯坦的一切以及他的未完成的理论。

我记得,我花了好多的时间静静阅读我能够找到的关于这个伟大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

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

我读完当地图书馆的书之后,就开始在全市搜寻图书馆和书店,急切地查找有关线索。

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的神秘谋杀故事更加激动人心,也比我曾想象的任何事情都重要。

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不久,我就知道爱恩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就是他企图构造的所谓的统一场论。

这个理论能解释所有的自然规律,从细小的原子到浩瀚的星系。

然而,作为一个孩子,我却不能理解,畅游在茶园池水中的鲤鱼和爱恩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对于用更高的维数可能是解决统一场论的关键这一点我不理解。

∙拓展延伸

1、文中“鲤鱼的故事”表现了作家童年的奇思妙想。

你有过什么奇思妙想呢?

模仿课文第一部分的某个段落的写法,写一段200-300的文字。

2、加来道雄少年时对自然的好奇和对科学的兴趣,使他成长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

把“好奇、兴趣和成才的关系”做为“讨论课”的一个话题。

必修二概述教材分析和教学指导

写在前面的话——

学习科普文章的意义:

1.科技改变生活

科学文化已成为一种潮流文化,全面影响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和生活方式。

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如何科学防震?

……科学防震的科普知识受到了人们的空前关注。

——《四川科技报》

越来越多有眼光的企业开始重视科普,把科普看做是一种“企业文化”,把支持科普当做一种社会责任。

——陈芳烈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缺乏科学教育的民族是很难强大起来的,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人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的。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科技方面的举措:

组建了一个新科技委员会,以为其提供科技相关的建议;

加大科技投入,重视基础研究;

强调能源和环境问题,开展科技外交;

与各国争夺科技人才,为其移民提供优厚条件;

以科技保障国家安全;

鼓励民间参与,以保持美国的创新活力和经济增长。

2.科普文章在教材中的独特地位

科普文章在必修教材中专门留有两个单元的位置。

其在必修单元中的权重与小说、散文相同的。

再联系读本,每套教材有配套的读本,而5本读本中有3本涉及科普类文章,这足以体现编者的用心。

为了扩大学生的眼界和阅读量,为了体现科普类文章的多元性与丰富性,读本2选择了4篇、读本3选择了7篇、读本5选择了8篇科普文章,它们从不同角度闪烁着科技之光,是对必修教材的立体与丰富。

为什么编者要花这么大的气力来安排科普文章,为什么在教材中把科普文章放在这么重要的地位,作为教师,我们体会到编者的匠心了吗?

科技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你甚至难以想象十年后的科技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变化。

作为教师,我们担负起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探究真理、弘扬科学精神的责任了吗?

3.科普文章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通过校级互访,我们走访了8所学校,其中包括一些名校,大家的做法都惊人的一致,教师轻易把手一挥,就斩断了学生学习科普文章的机会。

斩断的理由无非有三:

一是近几年高考很少出现科技文阅读,讲了“没用”;

二是自己没讲过,备课量太大,还未必有学生知道得多,吃力不讨好;

三是课时不够,正好可以用这些时间来讲解其它考试内容。

教师们的理由看起来冠冕堂皇,但这真的符合新课标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吗?

我们培养的人才是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

如何做到这三个面向,做到以人为本,做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课题。

我们培养学生探究未来世界的兴趣了吗?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探究真理、弘扬科学的精神了吗?

当这一个个的问题拷问我们自己灵魂的时候,我们的回答往往是苍白无力的,更不可能掷地有声。

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是教师自己没有吃透教材,更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学生的需要。

科普作家卞毓麟先生曾说,“科普作家要兼有科学的真实,艺术的美妙和宗教的虔诚”,这里的虔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