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6464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子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庄子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庄子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庄子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庄子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庄子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庄子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庄子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让王》)。

人自身的和谐体现生命遵循自然的最佳状态,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地与人并生,万物与人为一,做到自身不与自然发生冲突,人必须为"

真人"

--充分呵护生命、张扬个性,不奴役和欺骗自己,懂得尊重万物,不轻视他人的价值,这样才能为创造人类的和谐提供必要的自然条件。

真、善,才能让人感觉到美,"

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

(《庄子渔父》)。

伪善的面具只能拉大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它是对自然秩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恶人、不真的人必然反过来伤害自身。

人顺其自然,做诚实的人从而获得最大的善,使人际社会出现真正的和谐。

外界人际社会的和谐,还需要一颗开阔豁达的内心。

庄子用他那犀利的目光穿越千年,柔和地抚摸着人类的灵魂。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想让自己获得自由,但真正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总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约束,可有的人很快乐,有的人却郁郁寡欢,归根结底,是应为人的胸怀有"

小大之辨"

胸怀宽广,不计较眼前得失,才能驾驭好自己的心态,"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庄子逍遥游》),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目标,不被外界现实所禁锢,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自己所要追求的远大理想。

大,才能眼光放远,不为小事而牵绊。

那条最经典的北冥之琨,"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

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逍遥游》),而同一片蓝天下,有鲲鹏展翅,也有蝉和斑鸠"

抢榆枋而止"

终日碌碌无为。

还有那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他们人生的悲剧就在于自己的心胸太小,装不下天地。

心中装着天地,心里有着梦想,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无论怎样的挫折都不会放在眼里了,正所谓"

君子通于道之为通,穷于道之为穷"

(《庄子让王》),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传道的时候说:

只要有信念,可以让山走过来。

偏偏有个人不以为然,非让穆罕默德演示。

穆罕默德面对大山,用命令的口吻说:

大山,过来--"

可是,大山并没有走过来,于是,穆罕默德说:

如果山不到我这里来,那么我可以到山那里去......"

只要内心豁达,心中装着大山,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对穆罕默德来说结局其实是一样的,大智慧来源于宽大的胸怀。

豁达的态度同时也能转化失败的感受,人生难免经历挫折,不过告诉自己,"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庄子齐物论》),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

世上没有什么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最长寿的彭祖却又是短命的。

在逆境中,豁达的态度才能带来客观的思考,换个角度天地变宽阔。

《庄子》的经典,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率真超脱豁达,我们如果服从天地间的客观规律,体察事物中的客观规律,体察事物中的细微变化,将目光投向无穷的宇宙空间,那么还有什么能东西可以影响到自己呢?

所以要想达到和谐的境界,就必须在精神上解放自己,由心而发,无欺无诈地与人相处,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与智者庄子相遇,看他潇洒的身影,聆听他一篇篇轻松诙谐寓意丰富的寓言和故事,他的自在得意,他的大度情怀,他的幽默风趣都感染了我;

他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关爱,对自然的敬畏,对心灵的关照,犹如一盏盏明灯,在喧嚣中静静地闪烁,帮助我们从阴影中走出,开阔心胸走向真实的自我,按照事物的规律,去设立奋斗目标,去战胜挫折与困难。

历史选择留下来的东西都是经典的,智人与智慧,都是一块无穷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庄子》是这样,其他的经典也是这样,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永远绽放着璀璨夺目的光芒,美丽我们的心灵,照亮我们的人生。

篇二:

《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读书笔记

〃大道从来是没有界限,言论是从来没有定准的。

提起道德,人们总会定一个标准出来,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总会有这么一个权威的组织定义。

我们在遵从善恶是非的时候总是很少去思考,是否我们耳濡目染的就是真正的真理,与之相反的就是绝对的错。

从小就灌输的爱党爱国爱人民,为什么爱呢?

是因为党创造了新中国?

好像没有党还是会有新的组织机构来做这些事情;

爱国?

那么什么是国呢?

究根到底不过是一群人因为有共同的利益签订了契约形成的一个团体,很久之前是没有国的,这个世界照样有人,很久以后也会没有国的,人类依然存在着,把时光拉长,人类又是没有的,日月星辰,照旧在自己的轨道上升降圆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可以说是有的,也可以说是没有的,人的言论就更不用说对错了。

就像春秋战国时期,孔孟之道是不为各国重视的,魏国听信了孟子的仁义道德,奉行这一规则的结果就是被信奉法家的秦国给灭了,战乱年代只有仁义是不能够成事的,刘备奉行仁义道德不忍取荆州,最后却不得不向东吴借,依着诸葛孔明的计策还大老远的跑到东吴施展了一回美男计。

所谓的仁义道德不过是君王的驭下之策,从西汉开始风靡全国成为几千年来的信仰,不过是因为有用!

所谓的正统道德其实本身也是有错的,介子推和重耳逃亡时,割肉为其充饥,后来重耳登位成为晋文公,他又要做隐士躲在山中不出仕,晋文公为了逼他放火烧山,介子推死活不出山与母亲活活烧死。

这为的又是什么呢?

用儒家说法来说,害母亲烧死是为不孝,背弃君王是为不忠,有

能力治理国家造福百姓却不承担责任是为不仁,与狐偃等人相交,同甘共苦却没有情意一味指责是为不义,此般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偏偏因为不食君奉成为儒家推崇之人,儒家理论自身矛盾可见一斑!

食色性也,偏偏又有男女大防,真情实爱是龌龊的称之为没有礼教,一味夫唱妇随没有自我倒是好的,这就是对的吗?

中华五千年,一味尊崇的结果就是现在的虚假成风罢了。

君不见,常听说违背伦常,却不知,伦常违背人性,违背天道!

驯狗者,埋怨自己犬儿不听话吃了食儿不乖乖站起来,却不知,狗儿本来就是四肢着地走的,你偏偏让它直立走路,岂不是你的错?

人认为西施是美的,就认为沉鱼是抵不过她的美貌羞愧,殊不知,鱼眼中的美要有鳍有鳞流线形体的,若西施真是鱼儿眼中的美,岂不怪哉?

恒久之前。

世界还不存在,宇宙都是一片混沌的时候,哪里有什么光明与黑暗、对与错、是与非呢?

若执着于是非,本身就是错的啊!

有是就有非,如果是的真的是是的,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分辨了,正所谓大言稀声。

〃养生--万法自然

〃人间世--道德的过分在于求名,才智的外露在于争胜。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

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

孔子说颜回,不能依照着自身的美好品德妄图去改变国君的想法,道德之所以有着崇高的地位,是因为不争,如果利用道德去争名逐利,就必须屈服于上位者。

上位者思无邪,传道者如果偏要上位者注意着男女大防,就会冠以道学家之名,以至于被厌弃,其道德也就得不到

上位者的赏识了;

上位者如果信奉枪杆子里出政权,传道者偏偏要申明仁义才是治国之本,就会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而无人顾了。

孔子虽然教导颜回,要让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只需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自己却风餐露宿宣扬仁礼,终落得凄凄惨惨的下场,这就是以道德追求名的反面例子了。

道德不仅是不能为人求名的,也是不能为道德本身求名的。

就如一个人向往自由,以此来修身养性固然是好的,洁身自好很是容易,"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也是不难的。

可如果这个人处处宣扬自由的好处,要把这种思想灌输到每个人脑中,就会适得其反。

心有罪恶之人可以肆意为恶,心有名利之人就可以不择手段,这时,这个人就要说,自由是不妨碍别人基础上的自由,可自由有了枷锁有了限制还是自由吗?

而且这个"

不妨碍"

也是需要人来保证的,用来维持这个秩序的人就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判断某个人的"

自由"

可不可以自由,也不可以自由的选择做或者不做这个维持者,不然没人维持了这个世界岂不是又乱了套?

用不自由来保证自由,就是自由吗?

所以人能够做的,只是自己去追求自由,提高自己修为,不能用自己的修养改变别人来为自己赚取名利,更不能为"

这种学说正名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选择的,如果非要在众多选择中辨出一个优劣来,争出一个名分高低来,就只能互相倾轧了。

反观智,人自诩为万物之灵,自称最有智慧的生物。

那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智呢?

〃得天道则精神自由,自己什么本性,所见万物亦如是。

德行有所长,

形体之陋不足一哂。

在这里想谈一下所谓"

天道"

我觉得诸子百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峰,后世思想或补而充之,或修而改之使其适于现世运行之道,无出其右者。

而诸子百家思想,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讲究"

道"

,而对道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或者说"

终极的道"

),那就是"

所谓和,就是包容万物,在"

里,万物运行以其道彼此又不冲突,也就是中国所说的"

了。

举个例子,本篇中孔子回答魏王,说"

才全"

是顺应万物而在心中产生的"

和悦"

的气质,而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

,就是"

的一种,提倡治世之道乃顺应农、林、工、商各行业的规律,国君不能因自己的欲望随意改变万事万物的运行或生死。

孔子教育提倡的"

有教无类"

,亦是包容每个人的特性并顺应其特性使之能够自然发展,这就是"

及至法家,他们表述了一些唯物主义的观点,管仲及其后继者提出"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的观点,子产则提出"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的命题,承认自然界有其客观规律,反对天人感应的迷信观念。

总而言之,所谓圣人,就是因天道,修德行,万物运行之道在心间,不轻蝼蚁,不重王侯,我即如来,如来即我;

我即粪土,粪土即我;

如来也如是。

〃调和万物却不以为义,恩泽万代却不以为仁,生在上古却不算老,覆天载地雕刻万物的形状却不算巧。

〃正己而推行教化,使人做一些确实能做到的事,顺应自然规律,明王治理天下,功德覆盖天下,好处不归自己;

化育万物而人民并不感到依赖,得到功劳而不去称举表白,使人各得其所,而自己却站在补课识测的境地,与虚无之道同游。

讲到这里,就想谈谈中西方政府观念的不同。

我觉得中国政府常常扮演一个"

求全"

的角色,我们推行的政策总是希望得到100%的人100%的拥护,不愿看到任何人任何一点苛责;

我们的媒体所宣传的,

篇三:

《逍遥游》

鲜明的小大之辩使大鹏的形象高原雄伟。

之二虫又何知"

指它们不理解适性自然而为.."

物适其性"

二虫与大鹏本质是区别的,向言二虫殊翼,故所至不同。

或者翱翔天地,或者毕志榆枋,不知所以然也。

"

知效一官?

征一国者"

是世俗社会中荣誉发达之人,即儒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宋荣子是身处世俗之中却能够认识意义的人。

列子则是超越了世俗却依然"

有所待"

的人。

像大鹏鸟或者是列字,这样的大的生命活动,依然没有绝对的自由,没有真正的逍遥游.庄子说的逍遥游是对社会无所企求的不为外物所待的。

二惠子与庄子的对话是表达"

大用"

还是无用.的思想矛盾

两则语言明显思想矛盾,第一则讲的是用大。

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其生命姿态不亚于大鹏之翱翔。

因此庄周指出惠子拙于用大.思想是对物适其性"

的思想的批判。

因为治冻疮的药品,本性一样,用以生而已.用大.则建立不朽的功业,"

可见小大在人之善用,不善用之异耳."

第二则讲的是无用。

是无功,无己.显然怎样才称的上是逍遥游,是用大还是无用,没有思想的结论,&

lt;

逍遥游&

gt;

说的是生的阔大情怀.

所谓逍遥,是让心灵进入到一种自由的快乐的状态中去,忘记难以忘记的烦恼。

若即若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又与这个世界保持距离,你不能完全的投入到这个世界中去,无法逃避决定着必须要置身世界之中,无可奈何又驱使你超越世界。

逍遥游就是在无可奈何的命运中开展新的生命空间。

心是使人真正成为人的东西,才是游的根源。

庄子把无己看成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与你相对的东西,如何去消除呢?

就是要去自己消除,对象自然就消除了,没有自我,一个一无所有的世界,可以自然的优游自在。

庄子与许由一样,不想成为富有天下的人,只想在天地之间找到一个安身之地。

站在儒家立场上,我们可以轻易的批评庄子缺乏对世界的担当。

缺乏宇宙内事即自己分内事的道德自觉。

但是庄子的思想始终是立足于个人生命的,庄子并不反对有人可以选择享受权利,

我们看到姑射之山,一个完全不同于世俗世界的另个世界,天子的世界是热闹拥挤的,但是神人的世界是独立而冷清的,就像神人不能承受世俗的浊重一样,俗人也难承受神人之轻,轻的感觉来自于剥离和舍弃,舍弃身体,欲望,心知,它是一种心造之境,.它自己选择过神人的生活,与世界格格不入,如肩吾所说,当他看到的是反应的惊恐,不近人情,这样的世界有可能吗?

是的,因为是庄子心中真实的生命,与形体无关.形体固然不能脱离世界,只能背负沉重,心却可以轻灵,一尘不染。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天世既与我相违,复架言兮焉求?

于世无求,才有狂的资本,求用于世,人是无法狂的,必须在取悦人群以获得为世所用的道德和社会资本,接舆之狂当然不是箕子之佯狂,佯狂是一种生存技巧,但是狂是一种生活态度,主要是和心灵有关。

技巧是一时的,它是机心所现,态度是永恒的,是真心所显,庄子有太多的不在意,在这样的状态下,退不是一种软弱,进也不是一种勇敢。

神性的追求意味着选择一种心灵的生活,意味着动物性的放弃,也就是形体的放弃,同样的一个世界,对于一个神性的心和一个世俗的心而言一定是不同的,庄子享受的是一个别人不能理解的

但是同时也是没有发现的另个世界。

禅宗的和尚青原惟信说过这样的话,老僧30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第一个是实,只是却是虚空中的实,"

实于心是碍,而虚空的实于心无得."

《人间世》

《人间世》是内篇的第四篇,是处世哲学论。

说蜜柑内处世艰难,不可不慎,从而进一步论证处人与处世之道.

彭祖们是将人作为一个自然人来思考,在这种思考下,一个人可以不在意另外的人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他的养生,在根本意义上是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社会的关系。

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下找到一个安身之地。

这个安身之地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物理空间。

把它理解成为一种生存的态度。

一个人如何理解生命,理解生命与外物的关系,这对于养生来说是最根本的,,是养心而非养形。

对于庄子而言,知识无限和生命有限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知识的无限则意味着玩物或者世界之无穷无尽,当两者相遇时,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穷毕生之力去求知的人是危险的,因为会把人带到一个不可捉摸的世界,"

逐万物而不反"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外物牵引而时刻不得休息的人。

,这种形影竞走,会有结束吗?

会有,但是这种结束不该是悲剧性的,生命的结束固然意味着形影竞走的结束,可是也是生存及附着在生存之上的所有意义的完结。

需要另一种完结,生命延续着,体现出新的意义。

这种结束就是老子所说的"

知止不殆"

的知止,心是有止境的,该给知识化一个界限,从而认真的思考知识和生命的关系,知识是为了生命而存在,而非相反。

儒家而言,仁义和礼乐,道德,秩序,始终是思考的核心,杀身成仁,舍身取义,都在宣示着道德相对于生命而言的优先价值,善恶是非等的区分以及相应的实践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于庄子,在生命的主题之下,道德注定要成为次要的东西,道德是捉摸不定的生命却是唯一的。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表面上看是有善恶之分,但是不在于善恶,要紧的事"

无近名和无近刑都是关乎生命的。

刑当然是对于生命的伤害,名又何尝不是呢?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道德在生命面前的退场,至少是退却,。

《养生主》

庄子所向往的是一种全生,养亲,保身和尽年。

对于任何一个对象,中空才有你回旋的余地,你要去面对充实的地方,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面对生存的社会,并不是无事可做,听之任之,可以寻找生活的缝隙,在其中游走,在夹缝里求生存,。

在《养生主》中,我们看到两种解,一种是庖丁解牛,使解物,另一种是帝之悬解,解心,解总是针对这某些要解的东西,就是结。

解牛的结是游刃其中,解心则是要祛除心中的结,比如死亡,原本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本不必要便显得太多悲哀,但是当大家哭得时候,那种对生的执著,就成为了结,横亘在胸,解的办法就是经由对物理的透彻了解,达到安而处治的态度,无论是物,解心,仍然可以归结到"

缘督以为经"

上来,这五个字却是《养生主》的核心,养生的真谛在于,在复杂的拥挤的世界上发现空隙,然后游于其中,尽其天年,但是要找到缝隙,心首先要是虚的,不能为功名利禄所充满。

以虚的心来面对世界,这个世界才能会向你敞开,从而在世界中自由遨游。

上面都是一些读庄子的心得和一些读书笔记,其实,一家之言,庄子自然有他对的一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地方,我们要从庄子那里学到的或许不是这样一种完全的超脱,而是一种处世的态度,达观,释然,减轻心灵的压力吧

庄子是什么样的人?

以前的高中历史课本上介绍的庄子非常的简单,是诸子百家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生平事迹一笔带过,《史记》记载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的漆园小吏。

著作《庄子》成为中华古籍经典,但是真正阅读过《庄子》的现代人真的少之甚少。

《庄子》传世至今三十三篇。

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讲故事的高手?

庄子是现代的赵本山,一口忽悠人的寓言出神入化。

辛辣,幽默,寓意深刻的故事给人们会心一刻的时候,让我们明白一些很简单朴素的道理。

鲫鱼说:

那算鸟,你还是早点去鱼干铺找我吧!

我看完这段寓言如看赵本山的小品,笑晕。

还有一个故事,让我内心凄惶。

庄子见魏王,魏王说:

你怎么那么困顿啊!

庄子说:

猿猴在楠树,樟树上攀援跳跃无拘无束,可是如果它身处荆棘之地就只能小心翼翼,胆战心惊了。

因此环境和机遇是施展才能的舞台和必要条件。

我穷但是不困顿,读书人有道德理想而不能实现才是困顿啊!

于丹在故事末了给了这样一个结尾呈词:

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穷,怕的是生活中的潦倒。

庄子的名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句名言穿越千年,依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成为商家的座右铭。

名与利成为每一个凡夫俗子的精神枷锁,无人开解。

于丹也学着庄子给大家讲了一个被名利沼泽陷入一个无事忙的无解循环里。

这天,老板生意不好骂了下属,下属憋气回家骂了老婆;

老婆找孩子出了怨气,孩子委屈怒打家里的狗,狗把火撒在猫身上,猫只好找老鼠出气。

老板和老鼠之间的愤怒链被名利之怨串联起来。

那么多的委屈,怨恨和痛苦都是来自心有据。

只有我们内心打破名利的边界我们才能平静才能达到一种自在和逍遥。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对学生说:

我死后,请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迎送。

庄子认为人的形体归为天地,生死归为自然。

不惧死而乐生。

豁达而幽默。

颇有点小沈阳说的:

一闭眼,一睁眼,一天过去了,嚎;

一闭眼,不睁眼,一辈子过去了,嚎!

庄子的生死观和孔子的生死观殊途同归。

孔子对待死亡的回答是:

未知生,焉知死。

人都没活明白,干嘛去想死的事情。

孔子给我们揭示了一种温暖的情怀和朴素的价值,即:

活在当下。

儒家看重的是永远大地上的圣贤道德,永远是再此生中建功立业的不朽信念;

而庄子则看重的永远是苍天之上的精神自由,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之后的超越。

庄子越过千年的风尘,在用另一种寓言的形式告诉我们:

人生至高至纯的境界是看破内心种种的藩篱和栅栏。

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的人生定位。

完成天地间肆意快乐的逍遥游!

读书笔记之一:

读于丹《庄子》心得

2008-02-2615:

33

随着自己博客里文章页码的增加,逐渐感觉自己腹中渐空,笔墨文字亦日渐乏力无味,我也忽然地想起:

自己好多年没有认真地读过书了。

能想起的记忆仅仅是大学泡图书馆的日子了,想着想

着不禁汗颜,连文字也不敢轻易涂鸦了,是时候该读读书了,否则腹中无物,写下的都是些酒囊饭袋之物,羞于他人看也!

这几日看了于丹的《庄子》心得,对于于老师的《论语》《庄子》解读,社会上褒贬不一,研究儒家文化的学者认为她是在将古人的举世遗著简易化,让孔老先生的深奥文化突然间变的简单;

听众中有的认为她将古文古理通俗话,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变得浅显易懂,而且还增加了些许情感的东西。

无论褒贬,我作为读者,在拜读了北师大于教授的心得之后,觉得还是很有值得我们去领悟的哲理。

其实于丹能立于百家讲坛,肯定有她能吸引听众的一面,那就是将《论语》《庄子》这些难懂的古文,换化为一些富有哲理的寓言和小故事,从中提炼做人,做事,看待人生的道理,让人觉得,哲理就在点滴之中,就在闪念之间。

于丹老师文中有个故事,是些兄弟俩爬80层楼的故事,以前曾听说过,但是没有多深的领悟,而于丹对于此故事的解读分析,让人联系到人的一生,追求什么,丢弃了什么,最后还是要回归。

将此故事和于丹老师的解读放至博客,来和朋友共享。

有这样一个寓言,说兄弟俩他们家住在一个80层的高楼上。

两个人回家的时候,恰好忘记了看通知,就在停电梯的那一天,他们深夜才回。

电梯已经不走了,兄弟俩背着大包小包,走到楼底下就非常发愁,说那怎么办呢?

两个人商量一下说一鼓作气,怎么也得回家。

开始爬楼。

爬到20楼的时候开始觉得负担很重了,所以商量一下说咱们这样吧,把背包存在20楼,然后呢,到时候咱们回过头来取。

就卸下了背包,两个人觉得很轻松,说说笑笑,继续往前爬。

爬到40楼的时候,已经很累了。

于是两个人就开始互相抱怨指着,哥哥说,你为什么不看通知啊?

弟弟说,那你为什么也没看通知啊。

哥哥说,我看过了但是给忘了。

弟弟说,那你怎么不提醒啊。

两个人开始吵吵闹闹。

吵到60楼的时候,他们俩是实在太累了,说安安静静地爬吧。

然后他们又很安静地爬,终于爬到了80楼。

在80楼家门口的时候,两个人互相对看了一眼,想起来一件事,说钥匙忘记在20楼的背包里。

这就是人的一生。

人在最初看到人生的这条通道时,假设它是80个年头倒计时,摆在眼前的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