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铃号轻巡洋舰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6228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5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十铃号轻巡洋舰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五十铃号轻巡洋舰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五十铃号轻巡洋舰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五十铃号轻巡洋舰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五十铃号轻巡洋舰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十铃号轻巡洋舰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

《五十铃号轻巡洋舰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十铃号轻巡洋舰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十铃号轻巡洋舰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

76毫米口径单装高射炮2门

25毫米口径双联装高射机关炮36座

13毫米口径双联装高射机关枪6座

610毫米口径四联装鱼雷发射管8座(九三式酸素长矛型鱼雷)

固定翼九四式水上侦察飞机1架,滑行台1座,后改为弹射机1座

改装后:

拆除140毫米口径主炮7门

新增127毫米口径双联装高射炮6门

新增25毫米口径三联装高射机关炮11座

新增25毫米口径单装高射机关炮5座

新增雷达和声纳设备

拆除610毫米口径四联装鱼雷发射管6座

结局:

1945年4月7日在进行运输陆军部队任务时,遭受美军潜艇鲑鱼号和牛鼻鲼号的攻击,沉没于印度尼西亚巴哇岛北部海域。

3、名取号(Natori)轻型巡洋舰

以奥羽山脉为源头,经名取市,在仙台市东南流入太平洋的名取川(河)命名。

1920年十二月十四日在三菱长崎造船厂开工,1922年二月十六日下水,1923年九月十五日竣工。

1941年12月第三舰队下的第5水雷战队,战队旗舰

1942年7月西南方面舰队第2南遣舰队第16战队,战队旗舰

1944年6月东南方面舰队第八舰队第3水雷战队,战队旗舰

1937年协助陆军进行中国上海作战、杭州湾登陆作战。

参加陆军对于法属印度支那的占领行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菲律宾攻略作战、马来攻略战和巴达维亚海战。

1942年5月后负责东印度洋海域执勤任务。

1943年1月9日,遭受到盟军潜舰和轰炸机的攻击,舰尾炸断,返回本土舞鹤军港修理。

1944年6月参加马里亚纳海战,后负责在帛琉到马尼拉之间的护送运输任务。

5170吨,满载排水量:

5570吨

162.15米

14.2米

36节

76毫米口径高射炮2门

1944年8月18日在执行马尼拉至帛琉护送运输任务的途中,遭到美军潜艇鲂鱼号的鱼雷攻击,左舷舰桥下的锅炉被命中,产生爆炸。

最终沉没于菲律宾萨马岛东方海域。

4、由良号(Yura)轻型巡洋舰

以丹波高地北方为源头,向西流入日本海的由良川(河)命名。

是太平洋战争中第一艘丧失的长良级轻型巡洋舰。

1921年5月21日在佐世保海军造船厂开工,1922年2月15日下水,1923年3月20日竣工。

1941年12月南方派遣舰队第5潜水战队,战队旗舰

1942年2月第一舰队第3水雷战队,战队旗舰

1942年6月第二舰队第4水雷战队,战队旗舰

1937年和1938年协助陆军进行中国上海作战、杭州湾登陆作战和广东登陆作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马来攻略作战、爪哇攻略作战、巴达维亚海战、北苏门达腊攻略作战和安达曼群岛攻略作战。

1942年4月返回佐世保港。

1942年6月参加中途岛海空战。

1942年8月参加对瓜纳尔卡纳尔岛安德森机场夜间炮击战。

船舶性能数据同长良号

1942年10月25日在所罗门群岛的因迪斯彭瑟海峡东方海域遭到美军潜艇的鱼雷攻击,丧失航行能力,由日军驱逐舰春雨号和夕立号发射鱼雷击沉。

沉没于所罗门群岛拉莫斯岛南部海域。

5、鬼怒号(Kinu)轻型巡洋舰

以群马县至厚木县白根山北方的鬼怒川(河)命名。

1921年1月17日在神户川崎造船厂开工,1922年5月29日下水,1922年11月10日竣工。

1941年12月南方派遣舰队第4潜水战队,战队旗舰

1942年7月西南方面舰队第2南遣舰队第16战队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马来攻略作战、文莱攻略作战。

1942年3月在爪哇攻略作战中受创。

参加新几内亚和所罗门海域作战。

1943年6月在摩加萨被美军航舰载机击伤。

1944年参加运送陆军部队前往新几内亚的任务,1944年6月由菲律宾运送陆军海上机动部队到新几内亚。

1944年8月担任马尼拉至帛琉护送运输作战任务。

1944年10月26日在苏禄海遭到美军航空母舰编队舰载机攻击,被直接命中三枚炸弹,沉没于马斯巴特岛西南海域。

6、阿武隈号(Abukuma)轻型巡洋舰

以福岛县白河市西方和宫城县南部流入太平洋的阿武隈川(河)命名。

因为关东大地震造成浦贺造船厂严重损害,本舰是长良级最晚竣工的。

1921年12月8日在浦贺造船厂开工,1923年3月16日下水,1925年5月26日竣工。

1941年12月第一舰队第1水雷战队,战队旗舰

1942年6月东北方面舰队第五舰队第1水雷战队,战队旗舰

1944年10月第2游击队第1水雷战队,战队旗舰

1935年10月在进行夜间演习训练时与北上号轻型巡洋舰发生碰撞,造成舰首被切断。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是唯一直接参加突袭珍珠港机动部队的轻型巡洋舰,担任警戒护航任务。

1942年2月转战南洋,参加了俾斯麦群岛攻略战,爪哇岛攻略战和印度洋作战。

1942年6月加入北方的第五舰队,参加阿留申群岛的攻略作战。

1943年3月26日参加阿图岛海战。

1943年7月参加吉斯卡大撤退。

1944年10月25日莱特湾海战中,在苏里高海峡遭受美军鱼雷快艇PT-137的鱼雷攻击而受损,26日在撤退途中遭遇美军舰载机攻击,沉没于内格罗斯岛西南近海水域。

四、夕张级:

该级别1艘

在二战日本海军中,唯一用与北海道有关联的名字命名的军舰也只有夕张号一艘。

夕张号没有同型舰,由造船将军平贺让主持设计并监造,属于技术实验性巡洋舰。

与其他轻型巡洋舰不同的是其鱼雷发射管都布置在舰身主甲板中线上,方便两舷侧灵活运用;

炮塔配置方式也十分独特,舰桥前的三门炮从舰首算起是单装和双联装,双联装炮的高度较高,而舰身后部主炮的配置和前部对称,并在双联装主炮前面设有防波板。

至于巡洋舰搭载的水上侦察飞机因甲板空间狭小,只能取消。

夕张号(Yubari)轻型巡洋舰

以北海道中部的夕张山脉为源头,向西与石狩川交汇的夕张川(河)命名。

1921年6月5日在佐世保海军造船厂开工,1923年3月5日下水,1923年7月31日竣工。

1941年12月第四舰队第6水雷战队,战队旗舰

1942年8月第八舰队第6水雷战队,战队旗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威克岛的攻略作战,却损失了麾下两艘驱逐舰疾风号和如月号。

之后,转战南洋,参加协助陆军对新不列颠岛腊包尔登陆作战、新几内亚拉埃和萨拉摩亚的登陆作战。

1942年8月参加第一次所罗门海战,在其他日军舰艇配合下近距离发射鱼雷,击沉美军重型巡洋舰文森斯号。

9月4日在隆加湾击沉三艘盟军运输船。

虽说在南方水域作战表现不俗,但主要是担任向各守备驻军基地运送部队和给养的护航任务。

标准排水量(设计):

2890吨,满载排水量:

3587吨

138.99米

12米

35.5节

最大航续力(设计):

14节/时5000浬,完成:

14节/时3300浬

人员编制:

350人

140毫米口径双联装主炮2座

140毫米口径单联装主炮2座

76毫米口径单装高射炮1门

25毫米口径双联装高射机关炮12座

13毫米口径高射机关枪21挺

610毫米口径双联装次装填鱼雷发射管2座

1944年4月27日在向帛琉群岛运送军需返回途中,被美军大翻车鱼号潜艇的鱼雷击中,造成重伤,28日沉没于帕劳群岛海域

五、川内级:

该级别3艘

八八舰队中原计划建造8艘川内级轻型巡洋舰,但由于华盛顿条约的限制,取消了其中5艘舰的建造计划,而剩下来的就是川内级的这3艘。

是长良级的改进型。

作为水雷战队的旗舰,配有鱼雷射击引导的水上观测机和弹射器,主炮增加到7座,装备了世界上威力最大的九三式酸素鱼雷。

1、川内号(Sendai)轻型巡洋舰

以九州山地为源头,向西流经鹿儿岛县和川内平原后,流入中国东海的川内川(河)命名。

1922年2月16日在神户川崎造船厂开工,1923年10月30日下水,1924年4月29日竣工。

1941年12月第一舰队第3水雷战队,战队旗舰

1940年担任第1护卫舰队旗舰,参加支持陆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行动。

1941年2至3月参加对华南方面的海上封锁作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支持马来西亚攻略作战。

1942年6月在中途岛战役中隶属联合舰队主力舰队。

1942年8月开进所罗门海域,护卫运输瓜达尔卡纳尔岛的登陆部队。

1942年11月参加第三次所罗门海战。

随后进驻图鲁克岛,担任对所罗门海域诸岛的支持作战。

1943年11月参加布干维尔海战。

5195吨,满载排水量:

7100吨

162.46米

35.3节

450人

25毫米口径双联装高射机关炮44座

610毫米口径四联装鱼雷发射管8座(长矛型鱼雷)

固定翼九四式水上观测飞机1架,弹射器1座

1943年11月2日在布干维尔海战中遭到美军11艘军舰舰炮和鱼雷的猛烈集中攻击,引发火灾爆炸,沉没于所罗门群岛布干维尔岛阿古斯塔帝王湾水域。

2、神通号(Shintsu)轻型巡洋舰

以岐阜县的飞驒山脉为源头,经富士平原流入富山湾的神通川(河)命名。

1922年8月4日在神户川崎造船厂开工,1923年12月8日下水,1925年7月31日竣工。

1941年12月第二舰队第2水雷战队,战队旗舰

1937年协助陆军进行中国上海作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菲律宾攻略作战、万鸦老攻略作战和泗水海战。

1942年6月参加中途岛海战,隶属护卫舰队。

1942年8月在东所罗门海域作战中,担任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部队运输船的护卫任务,并在8月25日遭到美军舰载机的攻击负伤。

1943年1月参加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日军撤离作战。

1943年7月参加了科隆邦加拉岛夜战。

610毫米口径双联装鱼雷发射管8座(长矛型鱼雷)。

1941年改为四联装

固定翼九四式水上观测飞机1架,滑行台1座。

1934年改为弹射器

1943年7月12日参加科隆邦加拉岛海上夜战中发挥出色,在友军的协助下,击伤美军轻型巡洋舰3艘,击沉驱逐舰1艘,其自身也遭到盟军14艘军舰舰炮的集中攻击,爆炸沉没于所罗门群岛科隆班加拉北部海域。

3、那珂号(Naka)轻型巡洋舰

以厚木县那须岳为源头,流经茨城县、留贯水户市、那加凑市,流入鹿岛滩的那珂川(河)命名。

1922年6月10日在横滨造船厂开工,1925年3月24日下水,1925年11月30日竣工。

由于关东大地震,即将下水的那珂号,在船台上燃起大火,结构严重受损,最后只能解体重新建造,其下水和竣工时间要比同型舰晚许多。

1941年12月第二舰队第4水雷战队,战队旗舰

1943年4月第四舰队第18战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菲律宾攻略作战。

在1942年2月27日的泗水海战中与重型巡洋舰队协作,击沉荷兰轻型巡洋舰爪哇号和德•勒伊特号。

1942年4月1日在圣诞岛附近遭到美军潜艇的鱼雷攻击,受到重创。

经过长达一年时间的修理,重新返回战场,在中太平洋诸岛从事的护航运输任务。

船舶性能数据同川内号

1944年2月17日在图鲁克大空袭中,被美军航空母舰邦克山号和考佩斯号舰载机的航空鱼雷击中舰首,舰身前部断裂,随即沉没于图鲁克西南海域。

六、香取级:

该级别3艘,训练舰

由于该级舰主要设计为训练用途,舰面布置显得简单,空间较大,方便学员进行实习操作。

由于建造时间较晚,日本海军巡洋舰的设计已经相当成熟,其舰载武器的技术性能要比先前建造的轻巡洋舰有所提高,布置也更合理。

其舰桥比较高大威武,颇具现代感。

由于不以作战为主要任务,构造、性能与当时日本海军用作水雷战队旗舰的轻型巡洋舰有很大差异,作为训练舰,该级舰火力配备较弱,只装备4门5.5英寸(150mm)火炮,动力采用蒸气机和柴油机混合方式。

因输出马力太小,航速仅18节而被美军戏称为“自杀机器”。

香取号和鹿岛号训练舰属于日本海军在1937年年度建造补充计划,香椎号训练舰属于1938年年度建造补充计划追加舰,1941年年度临建造补充计划又追加4号舰橿原号训练舰。

由于不属于战时急需船只,橿原号训练舰在1941年开工后3个月即停建解体。

1、香取号(Katori)轻型巡洋舰

以日本著名的香取神社命名。

1938年8月24日在三菱重工横滨造船厂开工,1939年6月17日下水,1940年4月20日竣工。

1941年12月第六舰队,舰队旗舰

1941年12月5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到达马绍尔群岛的夸贾林环礁。

1942年1月协助陆军部队在腊包尔和卡维恩登陆作战。

1942年2月美军第8特混舰队舰载机攻击夸贾林环礁和沃特杰岛,遭受攻击损伤,返回日本横滨修理。

8月再次返回横滨接受改装。

1943年3月26日回到横滨进行检修,于5月11日返回特鲁克。

5890吨,满载排水量:

6280吨

133.4米,水线长:

123.5米

15.95米

最大吃水:

5.75米

装甲:

甲板19~50毫米,舷侧25毫米,主炮炮塔25毫米

设计航速:

18节,巡航速度12节

最大续航力:

12节/9000海里

315人

学员编制:

275人

150毫米口径单装主炮4座

140毫米口径单装副炮2座

25毫米口径双联装高射机关炮30座

13毫米口径双联装高射机关枪8座

533毫米口径四联装次装填鱼雷发射管4座

固定翼九三式水上侦察飞机1架,弹射机1座

1944年2月17日在图鲁克遭到美军航空母舰勇猛号舰载机空袭中受重创,又被美国重型巡洋舰明尼波利斯号、新奥尔良号和驱逐舰布劳福德号、伯恩斯号的舰炮集中打击,沉没于图鲁克北水道外西北35海里处海域。

全舰300多官兵无人生还。

2、鹿岛号(Kashima)轻型巡洋舰

以日本著名的鹿岛神社命名。

鹿岛号是少数幸存到战后的联合舰队大型战舰之一。

1938年10月6日在三菱重工横滨造船厂开工,1939年9月25日下水,1940年5月31日竣工。

是日本海军在战时进行了3次改装的军舰。

1941年12月第四舰队第18战队,舰队、战队旗舰

1944年1月江田岛海军学校的专用训练舰

1944年9月第2航空舰队

1945年1月第1护卫舰队第102中队,旗舰

1945年7月第1护卫舰队

1941年12月8日至23日参加威克岛和关岛登陆攻略作战。

7月返回到吴港接受改装。

1943年4月再次回到吴港进行检修,于5月返回特鲁克。

8月27日离开特鲁克基地,增援被美军威胁的吉尔伯特群岛和马绍尔群岛。

1943年11月返回吴港,并被重新划为训练舰。

1944年7月11日参加紧急运送第2航空舰队人员增援台湾的任务。

1945年2月在中国舟山海域执行反潜任务。

5月19日在对马海峡中间西侧与大进丸号货船相撞,致使后者沉没。

鹿岛号的燃油舱也在碰撞中破损,燃油泻出并起火燃烧。

7月在舞鹤海域执行巡逻任务。

1942年7月26日在吴港接受改装。

拆除127毫米双联装舰炮2座,增加25毫米双联装机关炮2座

1943年11月25日在吴港接受改装

1944年12月20日进行的最大一次改装

满载排水量达到6720吨,人员增至375人

拆除533毫米四联装鱼雷发射管2座,增加127毫米八九式双联装舰炮2座

增加25毫米三联装高射机关炮4座

增加25毫米单装高射机关炮18座

新增22式对海搜索雷达1座、13式对空搜索雷达1座

新增2式红外通信设备2台、水中听音器和声呐

增强弹药库装甲防护能力,厚度达100毫米

在后甲板加装了4具深水炸弹发射器和2条深水炸弹投掷轨

船舶其他性能数据同香取号

战后,鹿岛号被美军俘获,9月中旬拆除武器装备和装甲,10月5日除籍。

10月开始担任接运在海外投降的日军官兵回国的任务。

至1946年11月12日共接运5800名前日军官兵回国。

1947年6月15日在川南重工香烧岛船厂完成解体。

3、香椎号(Kashii)轻型巡洋舰

以日本著名的香椎神社命名。

1940年5月30日在三菱重工横滨造船厂开工,1941年2月14日下水,1941年7月15日竣工。

是日本海军在战时一年半时间内进行了3次改装的军舰。

1941年12月南方特遣舰队,舰队旗舰

1942年3月第2护卫队,旗舰

1942年4月第1南方特遣舰队,舰队旗舰

1942年12月返回吴港,划为训练舰

1944年5月国内护卫舰队第1水面护卫队群,旗舰

1944年9月国内护卫舰队第5水面护卫队群,旗舰

1944年12月国内护卫舰队第1水面护卫队群,旗舰

1941年12月5日从越南金兰湾出发,护送运载日本陆军第143联队1000名官兵的7艘运输船,于12月8日在泰国西南部克拉地峡登陆。

13日护送运载第2批进攻马来半岛的日军39艘运输船离开金兰湾,16日在泰国南部宋卡、北大年、班东等地登陆。

随后,又护送5艘运输船在马来半岛的哥打巴鲁登陆。

28日护送第3批进攻马来半岛的日军在曼谷登陆。

1942年3月护送日军船队在印尼沙璜、苏门答腊等地登陆。

25日率第2护卫队护送运载日本陆军第56师团的32艘运输船在缅甸首都仰光登陆。

4月由新加坡护送运载日本陆军第18师团的46艘运输船到槟榔屿。

从1942年7月到1943年1月,以新加坡为基地,在丹老、仰光、安达曼岛、三宝颜、槟榔屿、金兰湾、香港、腊包尔、达沃、巨港、日里港、实武亚港、巴达维亚等地执行护卫、运输和警戒任务。

1943年8月29日由苏门答腊岛前往沙璜途中,遭到英军三叉戟号潜艇攻击。

该艇向香椎号发射了8枚鱼雷,但全部失的。

1944年7月13日护送HI-69船团前往马尼拉。

9月13日护送HI-74船团的5艘油船从新加坡驶回门司港。

返航途中,遭到美军多艘潜艇的袭扰,损失惨重。

12月10日护送HI-85船团离开门司港前往台湾高雄。

30日护送HI-86船团(4艘油船、6艘货船)离开新加坡前往越南。

1943年1月16日在新加坡进行检修和改装,安装潜艇探测装置。

1944年3月25日在吴港改装为反潜巡洋舰。

拆除533毫米四联装鱼雷发射管2座,增加127毫米双联装舰炮2座

加装了25毫米三联装高射机关炮4座(总数达20门)

新增21式对空搜索雷达1座、水中听音器和声呐

对弹药库进行装甲强化,厚度达300毫米

1944年6月在吴港进行改装。

新增25毫米单联装高射机关炮10座

新增22式对海搜索雷达1座。

1945年1月12日,香椎号由新加坡前往越南途中,在南中国海遭到美军航空母舰挨塞克斯号、提康德罗加号、兰利号和圣贾辛托号的舰载俯冲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的集中攻击,右舷被一枚航空鱼雷击中,2颗重磅炸弹直击弹药库,引起大爆炸,沉没于越南归仁港父子岛东方5浬海域。

全舰人员(包括搭载陆军官兵在内)621人死亡,19人幸存。

七、阿贺野级:

该级别4艘

阿贺野级轻型巡洋舰是日本1939年年度的舰船补充计划中建造的新型轻型巡洋舰,是日本在大战中建成的最新一级轻巡洋舰,速度快,水雷战能力强,其用途是水雷战队旗舰。

1、阿贺野号(Agano)轻型巡洋舰

以尾濑原的只见川和数条支川为源头,经会津盆地交汇流入日本海的阿贺野川(河)命名。

1940年6月18日在佐世保海军造船厂开工,1941年10月22日下水,1942年10月31日竣工。

1942年12月月第三舰队第10战队,战队旗舰

在中途岛海战后竣工服役即加入图鲁克岛基地,参加新几内亚韦瓦克攻略作战和新不列颠岛腊包尔周边的运送护航作战。

1943年11月参加布干维尔海空战,在腊包尔遭到美军机动部队舰载机空袭中,身中一枚炸弹和一枚鱼雷,重创后被能代号轻型巡洋舰拖曳返回图鲁克岛基地进行应急修理。

6652吨,满载排水量:

8534吨

174.5米

15.2米

35节

18节/时6000浬

152毫米口径双联装主炮6门

127毫米口径双联装高射炮4门

25毫米口径三联装高射机关炮61门

610毫米口径四联装次装填鱼雷发射管2座(长矛型鱼雷)

固定翼零式水上侦察飞机2架,弹射机1座

1944年2月17日在返回本土修理途中,遭到美军潜艇鳐鱼号的鱼雷攻击,被击中4枚鱼雷,沉没于图鲁克岛北方约160海里处水域。

2、能代号(Noshiro)轻型巡洋舰

以岩手县西北的米代川为源头,经横断奥羽山脉和能代平原流入日本海的能代川(河)命名。

1941年9月4日在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开工,1942年7月19日下水,1943年6月30日竣工。

1943年7月第二舰队第2水雷战队,战队旗舰

1944年6月第1机动舰队第二舰队第2水雷战队,战队旗舰

1944年10月第1游击队第1部队第2水雷战队,战队旗舰

1943年11月参加陆军对布干维尔岛的登陆作战。

1944年1月在新几内亚东北部的卡比延港遭到到美军飞机的攻击,轻伤。

1944年6月参加马里亚那大海战。

1944年10月在莱特湾大海战中编入栗田健男中将指挥的第1游击舰队,参加了25日的萨摩岛海战,在当日炮击美国护卫航空母舰的战斗中表现优异,同时也被炸弹击伤。

船舶性能数据同阿贺野号

1944年10月26日萨摩岛海战后,向西返航时,在菲律宾班乃岛西北海域遭到美军航空母舰考佩斯号和黄蜂号舰载机的攻击,直接命中三枚炸弹和一枚航空鱼雷。

27日又遭到美军航空母舰大黄蜂号舰载机的攻击,沉没于圣贝纳迪诺海峡水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