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2古诗文阅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6142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2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2古诗文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2古诗文阅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2古诗文阅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2古诗文阅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2古诗文阅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2古诗文阅读Word格式.docx

《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2古诗文阅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2古诗文阅读Word格式.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2古诗文阅读Word格式.docx

(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

取水。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

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

躲藏。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

穿透。

【答案】C

【解析】敛意为“退缩”“收缩”。

【2011年高考全国新5题】

(3分)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②④⑥D.③⑤⑥

【答案】D

【解析】①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

②是指何灌射箭技艺高超,而非行事;

④是奏章的内容。

【2011年高考全国新6题】

(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

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

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微宗赞许。

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徵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

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

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

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

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解析】何灌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

【2011年高考全国新7题】

(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解析】注意“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句意。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答案】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解析】注意“乞入见、控守、西隅”的翻译,补充出“不许”的省略和整句句意。

参考译文:

何灌因为武选登第,做河东路从事。

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

“您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座位。

”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犯境。

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

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过去的事,历数道何巡检好箭法。

何灌说:

“那就是我啊。

”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

何灌随后做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侵彻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

张康国把何灌向徽宗推荐,徽宗召见了他回话,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画图,指着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

皇帝说:

“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

”后来何灌官升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

因为治理城鄣有功,转任引进使。

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

“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工作量太大。

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

”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

过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熙河路),凿引邈川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

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

何灌向朝廷进言:

“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受到旱灾的损害,那么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

”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

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七千四百青壮弓箭手,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的。

一次,何灌陪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箭靶,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

客人说:

“太尉不行了吧?

”何灌答道:

“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随后升侍卫步军都虞候。

金兵南下,朝廷让所有的禁兵都出来京城交付给梁方平守卫黎阳。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风溃败。

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能抵御敌人,金师于是直接攻打京城。

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何灌背靠城池抗拒,总共和敌人作战了三天,受到创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陈友谅屡胁之,不应。

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

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

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

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

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

而时已颁敕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

“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

”帝默然久之,乃不遣物史。

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

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捍将二百人,暴横甚。

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

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

鼎将听之,吏白鼎:

“释知州,如故出何?

”鼎叹曰:

“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

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

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

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

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2011年高考全国8题】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

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

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

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

辅佐

【解析】C项中“数延见”一句大意是“邓愈要见熊鼎”,据此来理解,“延”应该是“邀请、延请”之意。

【2011年高考全国9题】

(3分)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④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B.①④⑥

C.②③④D.③⑤⑥

【解析】“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个考点几乎每年必考,这是由于所选文言文多采自史传文,而史传文都是评述某个人的生平事迹的,这就决定了“筛选文中的信息”考点的高频率出现。

本题中①反映的是主人公辞官不就的品德,②是主人公说的话,说的是朝廷命令御史查察,④反映主人公判案迅速,都与题目要求不合,故选D。

【2011年高考全国10题】

(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

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

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

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敕令,此时又要查究;

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

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

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

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答案】B

【解析】B选项违背文意。

文中说的是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帝却要颁发敕令表彰,而不是查究,也没有出尔反尔;

李善长也为此事上奏进言,皇帝不听,熊鼎与给事中伊正进言,皇帝默然良久,这才不让御史送去敕令。

【2011年高考全国11题】

(3分)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译文: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答案】

(1)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了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

(2)皇帝派遣使者慰问他,赐给他裘皮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召回熊鼎。

【解析】

(1)句中难点有“奏罢”“不职”“数十辈”“列部”,这些都是理解句子的关键,“奏罢”是两个词,“上奏并罢免”之意;

“不职”意为“不称职”,是“不称职”的省称;

“数十辈”难理解关键是“辈”字难理解,其实根据文章大意,很容易理解为“数十人”;

“列部”就是“各个部门”之意。

整体理解句子,抓住上下文,特别是上文“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就能理解主人公去山东上任,主要是监察官吏。

(2)此句几乎没有什么难理解的词语,对译即可。

万贞文先生传

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鄂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

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

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颓,闭之空室中。

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

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

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

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

“汝何知?

”先生答曰:

“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

”伯兄骤闻而骇之,曰:

“然则吾将试汝。

”因杂出经又目试之,汗浸千言,俄顷而就。

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稿户部曰:

“几失吾弟。

”户部亦愕然曰:

“几失吾子。

”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

逾年,建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烽帐中高坐。

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则获奖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

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成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

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

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

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

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

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银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

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

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

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

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

卒后门人私溢曰贞文。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2011年高考安徽卷4题】

(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欲豫焉豫:

参与。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援:

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爽:

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归:

归还。

【解析】D项的“归”是一个活用实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归”的意思。

【2011年高考安徽卷5题】

(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顽,闭之空室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因杂出经义目试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持之而泣,以告户都农人告余以春及

D.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C

【解析】A“闭之空室中”的“之”为代词,代万斯同;

“臣之壮也”中“之”为助词,作用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因杂出经义目试之”“因”可译为“于是”,介词;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中“因”为介词,意思为“通过、经由”。

C两个“以”都为介词,意思为“把”。

D“乃知先生之深于经”意为“才”,副词;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乃”为“竟然”,副词。

【2011年高考安徽卷6题】

(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长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

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

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市区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答案】A

【解析】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生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的地方得出答案。

此类试题常错在个别词句的理解上。

【2011年高考安徽卷7题】

(10分)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

“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解析】关键词

(1)骤、之、然则

(2)以、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

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

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誳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

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

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

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

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

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

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

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之为平。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

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

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

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

遁逃奔走,不使其难,不可谓勇;

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

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

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

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鳝鳢鲔,而蜂房不容鹄卵;

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

汜论训》)

注释:

①誳:

弯曲。

②河上:

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

③涔:

积水。

【2011高考北京卷6题】

(3分)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难成而易败者败:

毁坏

B.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易:

平坦

C.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反:

返回,这里指收回

D.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略:

简略

【解析】略是“简要”的意思

【2011高考北京卷7题】

(3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B.昔者,曹子为鲁将兵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C.使曹子计不顾后使管仲出死捐躯

D.布衣弗友,人君弗臣今人君论其臣也

【解析】A转折,却/顺承,就,B介词,给,替/动词,做;

D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

【2011高考北京卷8题】

(3分)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

D.遁逃奔走,(然)不使其难,不可谓勇

【解析】然应为却,表示转折关系。

【2011高考北京卷9题】

(3分)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分析】在曹子得到印证错。

【2011高考北京卷10题】

(5分)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敬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答案】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敬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解析】单斜线为必断句处,双斜线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元]虞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

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

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

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芫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

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

问守者,则曰:

“非彭泽所治境也。

”乃相与怃然而去。

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

曰:

“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无所偏倚,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

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

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

新亭峥跳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候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

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候不屑也。

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末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①某:

我。

②甃结:

砖块建筑。

③聚足:

登台阶一步一停。

④徒倚:

来回走动。

⑤震凌冲激:

指江水侵凌撞击。

⑥旧人:

有资历的老臣。

【2011年高考福建卷2题】

A.舟次彭泽次:

排列

B.芜秽充斥秽:

杂草

C.乃相与怃然而去怃:

失意

D.起佐郡起:

起任

【解析】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B、C、D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

A

项“次”解释做动词“排列”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停留”。

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A项正确。

【2011年高考福建卷3题】

(3分)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①②③B.①④⑥

C.②⑤⑥D.③④⑤

【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

①句写的是作者到临川的目的,意在引出下文,与新修一柱峰亭没有关系;

②句表现的是作者登山的感受。

⑥句介绍的是李侯的胸怀与气魄,虽说与新修一柱峰亭有关系,但非直接关系。

③④⑤涉及新修一柱峰亭的原因、契机和发起人,故有直接关系。

本题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①②⑥的选项均可以排除。

【2011年高考福建卷4题】

(3分)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孤山山腰有个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明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文章借修一柱亭峰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解析】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可知是因为牧羊亭破败不堪,在场的彭泽县令认为是自己失职所致,羞得无地自容。

作者在此并无任何指责彭泽县令失职之语,故B项信息乃无中生有,所以是错误的。

本题误区在于望文生义,对原有信息没有仔细的推敲与揣摩。

【2011年高考福建卷5题】

(6分)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3分)

译: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1)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

(2)(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

【解析】第

(1)题翻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