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下载.docx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鲁肃与吕蒙见面时的情形,《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哪部作品的描述比较详细?
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
(1)到,等到;
重新;
轻视;
于是
(2)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4)示例1:
《三国志》比较详细。
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示例2:
如鲁肃对吕蒙的评价,《资治通鉴》只有“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语言评价,《三国志》除了“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语言评价外,还有“越席就之,拊其背”等动作描写。
【解析】【分析】
(1)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其中:
及:
到了……的时候。
更(gēng):
重新。
轻:
轻视。
(2)联系上下文,这句话意思是:
如今我们虽然与刘备结成了同盟,貌似亲如一家,然而关羽是个危险且极有心计的人,怎么可以不事先拟定好对策呢?
所以可断句为: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两文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二人情投意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结合两文内容分析,《三国志》“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都比较丰富。
而《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
所以《三国志》比较详细。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到,等到;
于是;
⑵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⑶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⑷示例1:
示例2:
【点评】⑴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
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比较阅读,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熟习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概括主要点作答,注意相同之中找不同,不同之中找相同。
【附参考译文】
【甲】最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
孙权说:
“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
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
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
”吕蒙才开始求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
“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
”吕蒙说:
“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
”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乙】鲁肃取代周瑜的东吴都督职位,在陆口驻军练兵,经过吕蒙的营帐时,鲁肃当时还很轻视他。
身边的人对鲁肃说:
“吕蒙的名声日渐显耀,不可以这样傲慢轻视,您应该进去接见他。
”鲁肃于是决定去见吕蒙。
酒喝的正高兴的时候,吕蒙问鲁肃:
“您如今肩负重任,又同关羽的驻军相毗邻,会用什么样的计策来应付突发的状况呢?
”鲁肃很随意的回答说:
“随机应变么。
“如今我们虽然与刘备结成了同盟,貌似亲如一家,然而关羽是个危险且极有心计的人,怎么可以不事先拟定好对策呢?
”于是给鲁肃谋划了五条计策。
鲁肃赶紧起身走向吕蒙,拍着他的肩背说:
“子明贤弟啊,我没有料到你的才智谋略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
”继而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并与吕蒙结交为好友才离去。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________
②斯是陋室________
③谈笑有鸿儒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孔子云: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B.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C.
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赞扬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主人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
【答案】
(1)出名
;
这
博学的人
(2)①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
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②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
(3)C
【解析】【分析】选自《全唐文》。
作者:
刘禹锡。
年代:
唐。
(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出名,著名”;
“鸿儒”是指“博学的人”。
(2)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①句中的“上、入”两个词是赋分点;
②句中的“云、何、陋、有”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典故,是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据此,选项C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
(1)出名;
这;
博学的人;
”(3)C。
【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回忆注释和译文,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实词的含义,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
比如,本题,A项,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鸿儒,泛指博学之士。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先理解句子,找出句子成分,分析成分之间的关系,根据语言主谓宾顺序来停顿。
另外注意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本题根据“入则”“出则”两个假设短语,可将它们断开。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
本文通过寓言故事讲述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那就是找出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解决了,事情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
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孔子说:
“这有什么简陋呢?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
②阅十余岁________
③转转不已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
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1)倒塌;
经过;
停止
(2)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3)D
比如本题中的“已”是“停止”;
“阅”是古今异义词,“经历”的意思。
(2)①句中的“是、柿、岂、携、去”几个词是赋分点;
②句中的“然则、但、者、臆断、欤”几个词是赋分点。
(3)D项,文章中讲学家只是提出了“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来越深”的看法,并未盲目采取行动。
据此,答案为D。
(3)D。
比如,②小题,阅,属于一词多义,义项有:
看;
检阅;
经历,句子中的意思是“经历”。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回忆注释和译文,可以提取句子的意思,翻译时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等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省略成分也要翻译出来。
比如,本题①,是非,古今异义,现代汉语里的意思指对错,句子中要分开理解,是,代词,这;
非,不是。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的能力。
ABC三项都是写作技巧考查,D项分析人物形象,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再具体分析即可。
【附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
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欲居九夷。
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
子罕》
【注释】九夷:
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
亦指其所居之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④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⑤子欲居九夷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②或曰:
”
(3)
【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填空)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
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1)出名,有名;
官府文书;
想,想要
②有人说:
“(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
(3)惟吾德馨;
君子居之
(4)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解答本题时,重点在于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有了神仙就出名。
名:
出名,有名。
②这是简陋的房子。
斯:
这。
③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
鸿儒:
博学的人。
④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案牍:
官府文书。
⑤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
欲:
想,想要。
(2)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①句意:
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
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②句意:
有人说:
”
(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根据内容可知:
【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惟吾德馨”“君子居之”。
(4)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甲】文中“惟吾德馨”和【乙】文中“君子居之”分析,明确“君子”应该具有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的情操。
君子居之
【点评】解答文言文重点语句的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
本题中要注意重点字词①中的“上”,爬上;
“入”,映入;
②中的“或”,有人;
“如之何”,倒装,何如,怎么住。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纪昀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
③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
④渐激渐深,至石之半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闻之笑曰
当求之于上流
一老河兵闻之
其反激之力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5)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答案】
(1)经过,经历;
被;
表反问语气,吗;
到,到达
(2)D
(3)①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
②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4)D
(5)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注意“阅”的翻译。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做到分类辨析,理解记忆。
本题采用排除法,ABC三项中的“之”都是代词,D中的是“助词,的”。
故选D。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
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翻译第
(1)句时,要注意“棹”“曳”“如是”等的正确翻译。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知,D项不正确,讲学家只是提出了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来越深的看法,并未盲目采取行动。
故答案为D。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
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阅读文本可知,这个故事说明了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1)经过,经历;
(2)D。
(4)D。
【点评】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
这就要求学习中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6.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上有谴①,我任②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③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①谴:
谴责,责备。
②任:
承担责任。
③任:
职位。
(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
写字用的木片)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
就)
值岁荒,人相食(值:
遇到)
或阻之(或:
有的人)
(2)翻译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A
(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路送他。
(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1)“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翻译为“不受贿赂,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