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箴言28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5619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箴言28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健康箴言28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健康箴言28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健康箴言28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健康箴言28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健康箴言28则Word文件下载.docx

《健康箴言28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箴言28则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健康箴言28则Word文件下载.docx

脑要常用,手脚常动,心态平衡,控制嘴巴,重视体检

健康血压从限盐开始

病从口入,把好口关

珍惜生命,切勿吸烟,已吸早戒

健康始于足下

平和心态

压力无处不在,要把握好生活节奏

原谅了别人,解放了自己

舒心日子从清理开始

防病治病

不把小病拖成大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

尊重别人就是保护自己

肿瘤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人人都要防范HIV感染

求医问药

医学不是万能的

设身处地为医生着想

看病勿忘多提问

有钱也别多吃药

活得更好、更长久才是医学的主要目标

提示:

建议结合“健康箴言一览表”阅读,并根据自己对每一条箴言的记忆、领会、执行情况,在相应的表格中做上记号。

(1)健康是一种资源

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需要依靠健康资源的支持;

如果健康的资源缺少了,正常生活就会受到影响。

有些人很珍惜健康这种资源,活到八九十岁甚至一百岁身体还很健康。

既然是资源,那就是有限的。

人们只有好好维护和管理这种宝贵的资源,才能更好地生活。

而且健康资源要尽早管理起来,否则晚了就不好办了。

总而言之,就是要对健康资源早日重视起来。

(2)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提示人们要对健康的3个方面都给予重视:

⑴身体健康。

表现为体格健壮,人体内外各个部位功能良好;

⑵心理健康。

指能正确评价自己,应对处理生活中的压力,能正常工作,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⑶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是指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

(3)健康来自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的健康是由4个因素决定的:

一是遗传,占15分;

二是环境,占17分,其中社会环境10分,自然环境7分;

三是医疗、医院、技术,占8分;

四是个人生活方式、生活行为,占60分。

不难看出,健康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为此,首先还得与自己的不良生活行为,与维系这些行为的习惯作斗争。

这应该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过程,而不应该指望吃药、吃保健品、静养等带来健康。

而且,每个人都需要积极行动起来,真正学会关爱自己,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和习惯。

(4)健康要靠自己主动争取

近年有了一个“健康管理”的概念,有了健康管理的人员,这当然是好事。

不过,还必须提倡一个主动去争取健康的观念。

别以为付点费,买张金卡、银卡,就自然健康了。

健康是要靠自己争取的,应该提倡一个积极的健康观念:

美味佳肴,控制着点儿吃;

粗茶淡饭,只求营养齐全;

既知吸烟有害健康,一定下决心戒了;

喝酒偶尔为之,切莫逞能贪杯;

运动有益身心,只需养成习惯;

“磨刀不误砍柴工”,明理自然有时间;

凡事“一分为二”,心理自然平衡,视压力为动力……

(5)健康不能单单依靠药物

“现在科技发达了,即使生病,也能靠药解决问题”——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事实上,不少病种所用的药物只能维持现状,很难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当今最常见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

这些病都有一些公认的“危险因素”,如肥胖、嗜烟酒、喜吃咸等。

控制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吃药效果更好,甚至不必走到吃药治病的地步。

有了病要及时正确治疗,但即使治疗,也要配合行为、生活习惯的改变,不能指望药物解决一切问题。

现在多数疾病都强调综合治疗,除了用药或采取其他疗法外,需要患者保持平衡膳食,戒烟戒酒,坚持适当活动,防止肥胖,注意劳逸结合和心理调适等。

(6)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戒酒戒烟

这是1992年《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

这16个字其实就是健康行为的标准,每个关注健康的人都应该在实际生活中加以遵守,努力实践。

①合理膳食——要“什么都吃,适可而止,七八分饱”。

②适量运动——体育运动带来的益处不必多言。

其中,步行是最好的运动,也是适合大多数人的一种运动,且简单易行,经济安全。

③戒烟戒酒——吸烟酗酒是非常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应从小远离。

如果已染上这些不良嗜好,应尽量戒烟戒酒。

④心理平衡——有了心理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

可记住一句话:

“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君子不争,小人不让;

君子和气,小人斗气;

君子助人,小人伤人。

(7)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

这是我国卫生部倡导的“健康121行动”的内容。

“一万步”是要求每个人应加强体育锻炼,纠正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

这一万步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如步行外出,做家务等,都是锻炼机会,不同的活动方式可以转移为相当于一定数量步数的活动量。

“吃动两平衡”,即主副食比例、主食粗细、副食肉菜、五味、寒热、酸碱等平衡,并掌握运动的时间、运动量等,最终达到躯体、心理、道德健康的健康标准。

(8)良好饮食要调整、维持、控制、增加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非常有益:

①调整:

调整进食顺序。

成年人最好在每顿饭前吃水果(柿子等不宜在饭前吃的水果除外)。

②维持:

维持高纤维素摄入和食物多样化。

只要做到了食物多样化,就绝对不需要膳食增补剂或保健品等。

每天应该争取吃够五种水果和五种蔬菜。

③控制:

控制肉类、油脂、盐的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人每天油脂的适宜摄入量为25克,每人日均食盐摄入量为6克(约相当于成人拇指指甲大小的小汤勺一平勺)。

④增加:

增加水果、奶、谷物及薯类食物。

中国人每日应补充400毫升牛奶。

每日膳食中不应只有大米、白面,而应尽可能多地进食其他谷类和薯类。

(9)吃得健康从模仿“地中海式饮食”开始

早在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倡“地中海式饮食”,即含高碳水化合物和低脂肪的食品。

生活在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居民心脏病发病率很低,是世界上长寿地区之一。

大量调查分析发现这与该地区的饮食结构——“地中海式饮食”有关。

当地人食谱中包括丰富的蔬菜和水果,还配有开胃食品,如番茄酱和鱼子酱等,肉则很少吃。

总之,淀粉类食品加上大量绿叶蔬菜、新鲜水果就是典型的地中海式饮食结构。

尽管不能完全照搬,但“地中海式饮食”是可以模仿的,如多吃蔬菜和水果,尤其是新鲜绿叶蔬菜,还可以增加薯类的摄入,而肉类要根据个人情况有所控制。

(10)每人每天一杯奶

牛奶营养成分齐全,组成比例适宜,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因而被誉为最接近完美的食品。

牛奶还是最好的天然钙源。

适量喝牛奶对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很有好处。

青春期前每日增加一杯牛奶,可使儿童在青春期身高增加0.5—0.6厘米;

同时增加喝牛奶的频率者,可使成年后身高增加0.3—0.7厘米。

“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

几十年来,人们对牛奶的营养价值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牛奶正逐渐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

因此,建议每人每天都要喝400毫升牛奶。

如果不能喝牛奶,可以喝酸奶或者豆奶。

(11)脑要常用,手脚常动,心态平衡,控制嘴巴,重视体检

健康真正的主宰者是自己。

对于健康,有些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下面5点是能做到的:

①脑要常用:

克服懒动脑筋的惰性,而强制自己用脑子。

任何用脑的活动,包括下棋、阅读、使用计算机或学一门外语,都对大脑有益。

②手脚常动:

根据自己的体力安排适当的运动,特别注意常活动肩关节、腰和腿,多走路,上下楼尽量不坐电梯。

③心态平衡:

保持良好的心态,凡事要向积极的一面着想。

④控制嘴巴:

样样东西都吃一点,但不偏食、不多吃、睡前不吃。

垃圾食品应该少吃,最好不吃。

⑤重视体检:

即使是健康的人群,也应该每半年或者一年进行一次体检,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防患于未然。

(12)健康血压从限盐开始

盐的摄入量长期偏高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提议,每人每日盐的摄入量由原来的6克改为5克。

然而调查显示,我国北方地区每人每日平均摄盐量为15—18克,南方地区每人每日平均摄盐量为10克左右。

如此看来,中国居民实际摄盐量已大大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指标。

应该通过以下方法来达到限盐的目的:

①减少腌制食品的摄入,如酱、酱菜、咸肉等。

②少食含钠量高的食物,如添加了亚硝酸盐的火腿肠;

加入了小苏打的面食和糕点等等。

③运用其他调味品,如醋、番茄酱等,弥补限盐后的口感需求。

④摄盐量高的人群,可以先减少常规摄盐量的1/3,不必立即限盐到每人每日5克。

比如,某人估算自己的每日摄盐量为18克,那么,他应该先减少到每日摄入12克盐,再逐步过渡到正常摄盐量。

(13)病从口入,把好口关

“病从口入”是老百姓的常用语,提醒人们吃东西时要谨防得病。

过去对这句话的主要理解是:

“别把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传染原吃到肚子里去,以免得传染病。

”在20世纪80年代,江浙沪一带因吃毛蚶,使得成千上万的人患上了甲肝。

同样,痢疾、肠炎等也都是病从口入。

近年来,“病从口入”有了另一个概念,即“吃多了,吃过了”,从而引起人体所需能量过剩,肥胖、心脑血管病增多,发病年龄提前。

另外,如不规范的农产品、蔬菜、肉类含有害无机物、有机物及抗菌药、激素等,是又一种“病从口入”,需要各有关部门给予严查,老百姓给予注意。

(14)珍惜生命,切勿吸烟,已吸早戒

吸烟有很多坏处,其中给人们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吸烟可以致癌,尤其是肺癌;

吸烟越多,发生肺癌的可能性越大。

吸烟者比非吸烟者的冠心病的发病率高出几倍。

说“吸烟吞噬生命”一点也不为过。

吸烟应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人类“发明”了这种害自己、害他人、害后代、害国家的不良嗜好,应该由我们自己来主动制止——养成不吸烟的习惯。

而对吸烟者来说,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且越早、越彻底越好。

(15)健康始于足下

足部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各种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关节炎、高血压、周围血管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最初都有可能表现在足部,因此,我国传统医学中早就有“治病从足”的做法。

由于足部健康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因此足部的保养和护理就显得极其重要。

足部的养护强调的是日常性和终身性。

护理足部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①每天应用温水洗脚,使用柔性肥皂,脚上肥皂应冲洗干净,可用软毛巾彻底擦干足部,足趾间尤应擦净。

②选择合脚的鞋子,鞋子穿着时应该舒适。

③每天都应穿干净的袜子,袜子必须适宜合脚,既不太短,也不太紧,夏天也不例外。

④若足部较冷,应穿厚袜子。

⑤有规律地运动(如散步)十分重要。

(16)压力无处不在,要把握好生活节奏

现代人之所以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讲究“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

“快节奏”在某种程度上会使人们生活中的心理应激因素明显增加。

面对压力,要学会调整自己,把握好生活节奏,在工作之余形成一个生活调适的平台,注重享受精神生活,建立好的生活模式,让自己慢一些,悠着点:

如在快节奏的工作之外,不妨找三五知己,喝喝茶聊聊天,或看个展览,听听音乐;

平时多问自己“我愉快吗?

我开心吗”,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

周末要学会丢开工作,与家庭成员休息嬉戏……总之,要学会过一种张弛有度、富有弹性的生活。

(17)原谅了别人,解放了自己

这是一种在国外很流行、可以改变你生活态度的方法。

怒气在心里憋久了,是会生病的。

把愤怒发泄出来,却可能会损害婚姻家庭关系,或同事、朋友间的友谊。

所以,原谅别人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即使对方做得非常过分),这对你的健康有利。

心理学家经过一系列测试发现,“原谅”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尊和自信,可使人的生活态度更加积极,还可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消除由愤怒引起的生理或心理损害。

但原谅绝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让你立刻宽容一个你厌恶的人,无疑是很难做到的。

可按照下面的建议一步步去做:

①承认自己很恼火;

②下决心原谅别人;

③不要以牙还牙;

④设身处地为让你恼火的人找找原因;

⑤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原谅别人;

⑥可以考虑与别人和好。

(18)舒心日子从清理开始

研究发现,如果办公桌、房间里乱七八糟,可以无形中分散注意力,同时还会给人带来不好的心情,慢慢地浪费精力,无形中会增加心理压力。

清理一下桌子或者房间,可以有效地减除压力,让生活更加有序、有条理。

身处在一个整洁、安宁、有序的环境里,会让人感到放松、安静。

有一个整洁的家,回家后感觉能放松身心;

有一个整洁的办公桌,上班后头脑会更清醒。

事实上,整洁的外部环境,会带来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具体操作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可以从清理最简单的项目开始;

②可只花5分钟时间去清理桌子或者房间;

③清理时发现的没有多少价值的东西,要下决心扔掉或通过其他办法处理掉。

(19)不把小病拖成大病

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的化验指标已经处于“警戒”级别却视而不见;

还有些人对自己的健康漠不关心,明明身体有病,但自己却一无所知。

以高血压为例,若能在血压偏高时即采取适当干预措施,部分人甚至不需要用药,仅通过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即可恢复健康。

相反,若一味放任不管或“后知后觉”,直到发生了心肌梗死、“中风”之后,才想到要治疗,不论是医疗成本还是治疗效果,都与前者有着天壤之别。

因此,要在未病的情况下积极防御,增强体质。

及时转变健康观念,大力增强预防意识,自觉杜绝由于拖延而导致的“大检查”、“大治疗”。

(20)不治已病治未病

这是中医经典中的提法,是说要重视疾病的预防、防患于未然。

看看一下数据:

①我国一项对30万人群9年的中风(卒中)干预(即告诉患者如何预防)结果显示,经过干预,男性死亡率下降51.5%,女性死亡率下降52.7%;

②缺乏运动者如坚持锻炼,中风患病率可下降35%—55%;

③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行为,有80%的糖尿病、70%的中风和50%的癌症是可以避免的。

由此可见,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大力宣传“治未病”的观念,注意预防、早期治疗,可以减少和避免疾病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

(21)尊重别人就是保护自己

现在,一些人对某些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患者持有偏见。

尽管这种态度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但这么做反而会影响到自己。

比如,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持有歧视态度,反而会使HIV日趋播散,因为严重的社会歧视很可能令HIV感染者转入地下。

要想做到既保护自己,又保护他人,就应鼓励他们自愿接受检测和咨询。

如果因害怕身份暴露后会受到种种歧视,他们就不会主动接受诊治。

这么一来,隐蔽起来的HIV感染者会越来越多,将HIV传播给一般人群的机会就越来越大。

其实,包括性病、HIV感染在内的很多传染性疾病也是众多疾病中的一类,是由病原体对人体的侵害而造成的,患者是受害者,不应该被“另眼相看”。

(22)肿瘤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一个正常细胞转变成一个恶性细胞,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

云南个旧锡矿防治肺癌的经验表明,矿工职业性肺癌的形成大约需要30年左右。

所以,癌症不是急性病。

很多人认为癌症是突然发生的,这种概念是不对的,肿瘤的发生需要很长的过程,在此期间既可以预防,又可以通过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彻底治愈。

要记住以下的“防癌四条”:

一是远离致癌物质和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二是每年进行有效的健康检查;

三是治疗癌前病变;

四是适当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此外,为了长远的健康,下决心适当活动,不要乱吃以免导致肥胖;

心怀大志,不计较鸡毛蒜皮小事,保持心情愉快;

生活要有规律,没有必要过度劳累;

得了病要找医生,不要自己拖延,更不要讳疾忌医,非到了“晚期”才来。

(23)人人都要防范HIV感染

目前艾滋病的流行已经开始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性传播比例越来越高,人人都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对于一般人群而言,接受美容、纹身、穿耳洞以及修脚等可能有创的行为时,尽量到消毒措施完备的机构或者场所进行,还应避免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性行为方面要坚持三大原则:

①节制:

推迟发生初次性行为的年龄。

②忠诚:

对伴侣忠诚。

③安全套:

若没有做到上述2点,那么就要坚持使用安全套。

确保性交过程中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如此可以有效避免HIV的传播。

静脉吸毒人群需戒毒或者杜绝和别人共用针头;

已经感染HIV的女性,不提倡生育;

已怀孕的HIV阳性的母亲则可通过母婴阻断疗法来降低将HIV传播给后代的风险。

(24)医学不是万能的

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尽管有不少高精尖的诊治措施已用于临床,但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可能是永远),临床上还是有很多病是治愈不了的。

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人不可能长生不老。

医学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还很有限,我们不能盲目相信医学的“无所不能”。

许多疾病还无法保证100%治愈,只能通过药物、手术等方法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许多患者希望有一劳永逸的“神术”,彻底治愈疾病,愿望虽然美好,但现阶段的医疗水平难以实现。

因此,对治疗结果的期望应实际些,同时要注意维护生活质量,树立生活信心。

(25)设身处地为医生着想

现在医患矛盾比较多,要做到更好的沟通,患者也要多为医生着想。

患者希望看好病的心情与医生想把病看好的心情是一样的。

没有不想把病看好的医生,医生也是从成功地诊治疾病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不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因此,患者首先要相信医护人员会尽最大努力来治自己的病。

千万不要让社会上的一些极端例子或是戏剧小品的情节影响自己的态度。

患者可以想象一下,医生与你有着同样的情感,同样需要信任、鼓励与尊重。

患者一道信任的目光、一句诚恳的语言,常常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更会鼓励医务人员发挥最佳的医疗水平。

(26)看病勿忘多提问

医生治病与修理物件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他不仅应该尽心负责地工作,而且还得随时耐心地向病人解释病情,包括诊断、治疗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注意事项。

在为病人工作的过程中,医生应该用病人能听懂的的语言,把自己正在做和将要做的事说清楚,并在可能的范围内,说说为什么要那样做。

但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候医生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释清楚,这就要求病人要“勤一点”“大胆一点”,有什么问题就提问。

多向医生问几个为什么,切忌想当然和自作聪明。

当然,最好是事先能懂一些医疗保健知识。

因此,平时可以订阅一些正规的医疗报刊,关键时刻就能避免“头脑一片空白”,同时也能更好地与医生交流。

(27)有钱也别多吃药

一些有条件的就医者,往往主动要求医生为他多开药、开好药。

而所谓好药,当然是贵的药、进口药。

“只要条件许可,用药多多益善”是他们的主要想法。

诚然,药物可以治愈、缓解疾病,但药物还可以致病,“是药三分毒”。

持有“用药多多益善”的观念,既是一种很大的浪费,也对自身健康危害甚大。

因此,该用的药一定要用,不该用的药坚决不用;

可用可不用的药尽量不用;

一种药物能有效治疗一种病,就不加第二种药。

(28)活得更好、更长久才是医学的主要目标

活得更好、更长久,专业说法就是“有生存质量的生存时间越长越好”。

其中,生存质量是关键。

医学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尽量生活得更好和更长久些。

对于医学不能战胜的疾病,如某些恶性肿瘤,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该把重点放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上。

“不惜一切代价”来处置老年恶性肿瘤或一些绝症,有时是不明智的。

一个绝症拖垮一个家庭的例子并不少见。

所以,对于绝症患者,医疗的目的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去处置”,而是减轻其痛苦。

对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重点要转移到照料、安慰、关怀上。

当今医学家们提出的新观念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预防疾病、预防损伤,促进和维护健康;

二是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

三是照料与呵护患者;

四是避免早死,追求安详的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