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若酒的含量过高会延长腐乳成熟的时间,若酒的含量过低,则不能抑制杂菌污染。
4、装瓶时,操作要迅速小心。
加入卤汤后要用胶条将瓶口密封,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防止瓶口被污染。
【详解】A、传统的发酵没有进行严格的灭菌,生产的食品安全性较低,A错误;
B、发酵过程中,豆腐中的蛋白质会被被分解为易消化吸收的小分子肽和氨基酸,B正确;
C、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豆腐就转变成了风味独特的臭豆腐,C正确;
D、卤汁中的乳酸菌和芽孢杆菌存在竞争关系,共同争夺空间和食物,D正确。
故选A。
3.《齐民要术》关于泡菜制作的记载为“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内(纳)瓮中。
其洗菜盐水,澄取清者,泻著瓮中,令没菜把即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乳酸菌呼吸会释放CO2是泡菜制作过程产生气泡的原因
B.“极咸”盐水可减少杂菌繁殖,降低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C.再倒入菜坛中的“洗菜盐水”也可能含有泡菜发酵的乳酸菌
D.“令没菜把即止”主要是为泡菜中乳酸菌发酵创设无氧条件
【分析】
泡菜的制作原理:
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
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在泡菜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用量。
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详解】A、乳酸菌呼吸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混入的其它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会释放的CO2,这是泡菜制作过程产生气泡的原因,A错误;
B、在制作泡菜时,食盐用量过低,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由此推测可知,“极咸”盐水可减少杂菌繁殖,降低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B正确;
C、由于蔬菜上原本就有可能附着有乳酸菌,用盐水清洗泡菜时,可以将原来附着在蔬菜上的乳酸菌一并洗到盐水中,故再倒入菜坛中的“洗菜盐水”也可能含有泡菜发酵的乳酸菌,C正确;
D、“令没菜把即止”的意思是将盐水加到淹没蔬菜为止,这是因为乳酸菌是厌氧微生物,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乳酸菌的发酵提供无氧条件,让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D正确。
4.下列关于“泡菜腌制和亚硝酸盐测定”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亚硝酸盐的测定过程需使用显色剂硫酸锌
B.亚硝酸盐的存在是泡菜能较长时间储存的原因之一
C.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D.测定亚硝酸盐溶液OD值前,需测定清水OD值
【答案】AD
1.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为了防止微生物污染,制作泡菜过程中应进行无菌操作;
泡菜盐水的浓度应该是清水与盐的比例应为4∶1,如果盐浓度过高会抑制乳酸菌发酵,造成咸而不酸,盐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造成杂菌污染;
为了缩短制作时间可以加入陈泡菜水,以增加乳酸菌数量;
微生物培养所用的培养基至少包括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等。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时亚硝酸盐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用比色法可以推测样品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
【详解】A、对氨基苯磺酸溶液与N-1-萘基乙二胺溶液等体积混合作为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的显色剂,没有用到硫酸锌,A错误;
B、亚硝酸盐浓度较高,微生物因失水而不能生存,因此,泡菜能较长时间储存,B正确;
C、在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先增加,一般腌制10d后,亚硝酸盐含量开始下降,最后趋于稳定,C正确;
D、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不需要再测定清水的OD值,D错误。
故选AD。
【点睛】
5.科学家利用营养缺陷型菌株A、B,在缺乏A、B所需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各组实验所用的培养基均需灭菌处理
B.菌株A、B混合后能在上述培养基上生长
C.U型管实验证明菌株A、B释放的代谢产物形成了互补
D.推测菌株A、B通过接触发生了遗传物质重新组合
【答案】C
【分析】菌株A、B单独培养都不能生长,用U型管也不能生长,说明菌株A、B释放的代谢产物没有形成互补;
但混合培养长成了菌落,可能是菌株A、B通过接触发生了遗传物质重新组合。
【详解】A、微生物培养需要给培养基灭菌,A正确;
B、如图:
菌株A、B混合后能在上述培养基上长成菌落,B正确;
C、在U型管不能生长,但代谢产物可以通过滤板,说明菌株A、B释放的代谢产物没有形成互补,C错误;
D、混合培养长成了菌落,但在U型管不能生长,说明可能是菌株A、B通过接触发生了遗传物质重新组合,D正确。
故选C。
6.“筛选”是分离微生物常用的手段,下列有关技术中不能筛选成功的是()
A.在全营养的普通培养基中,筛选大肠杆菌
B.在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固体培养基中,筛选能够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C.用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D.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钠,筛选抗盐突变体植物
【分析】本题是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根据选项涉及的培养基进行分析,对选项做出判断。
【详解】A、在全营养的普通培养基中,几乎所有细菌都能生长,不能筛选大肠杆菌;
A错误;
B、在尿素固体培养基中,只有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才能生长,不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因缺乏氮源不能生长,能够筛选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B正确;
C、用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只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才能生长,不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因缺乏碳源不能生长,能筛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C正确;
D、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钠,筛选抗盐突变体植物;
D正确。
7.在做“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A同学从对应10-6培养基中筛选出大约1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50个菌落。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同学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土样不同
B.可以将A同学配制的培养基在不加土样的情况下进行培养作为空白对照,以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
C.让其他同学用与A同学一样的土壤进行实验,如果结果与A同学一样,则可证明A同学无误
D.B选项的实验思路遵循了实验的对照原则,C选项的实验思路遵循了平行重复原则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除了被测试的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作用是比照实验组,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原因的干扰,证明确实是所测试的条件引起相应的结果。
【详解】A、A同学获得的菌落远大于其他同学,可能是由于所取的土样不同、培养基污染或操作过程被污染,A错误;
B、污染可能是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或操作过程没有保证无菌操作,将A同学配制的培养基在不加土样的情况下进行培养作为空白对照,以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B正确;
C、若是土样不同造成的,可以让其他同学用与A同学一样的土壤进行实验,如果结果与A同学一样,则可以证明A同学操作正确,C正确;
D、B选项设置空白对照遵循了对照原则,C选项让其他同学用与A同学一样的土壤进行实验遵循了平行重复原则,D正确。
8.普洱茶渥堆为普洱茶的发酵过程,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经潮水后渥堆,由于黑曲霉、青霉、根霉、酵母菌等微生物的活动,使茶叶发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促成了普洱茶风味及良好品质的形成。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黑曲霉、青霉、根霉、酵母菌的DNA都存在于核膜内
B.渥堆过程容易闻到酒香,这是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结果
C.普洱回甘味觉,可能是因为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能降解茶叶中的纤维,增加了茶叶中单糖、二糖的含量
D.湿度、温度、通气情况可能会影响渥堆过程,进而影响普洱茶的品质
【分析】1、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释放少量的能量。
2、酶具有专一性,在C1酶、CX酶的作用下,纤维素分解形成纤维二糖,纤维二糖在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
【详解】A、黑曲霉、青霉、根霉、酵母菌都是真菌,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但线粒体中含有DNA,A错误;
B、渥堆过程容易闻到酒香,说明有酒精的形成,这是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结果,B正确;
C、普洱回甘味觉,而纤维素没有甜度,可能是因为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能降解茶叶中的纤维,增加了茶叶中单糖、二糖的含量,C正确;
D、湿度、温度、通气情况可能会影响渥堆过程中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进而影响普洱茶的品质,D正确。
故选A。
9.银杏叶酒具有浓郁的天然银杏叶风味,其总黄酮醇苷及萜类内酯等有效成分含量高,能有效调节血脂、降低血压。
银杏叶酒的酿制流程:
洗净、烘干、碾碎银杏叶→加入白腐真菌和纤维素酶发酵,加速降解→与大米粉混合搅拌、30℃恒温发酵→笼蒸后快速降温至30~35℃→加入小曲和红曲发酵,制成银杏叶酒坯→加入银杏叶和大米恒温发酵,蒸馏制成银杏叶酒。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银杏叶洗净的目的是洗去灰尘,碾碎可有效加速其降解过程
B.笼蒸的目的是进行严格消毒和利于原料发酵分解,快速降温可减少杂菌污染
C.第二、三次发酵使用的菌种相同,但环境条件、目的和产物不同
D.制酒坯时应保持半封闭环境,目的是让菌种在有氧条件下快速繁殖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
【详解】A、银杏叶洗净可以除去灰尘,碾碎可使叶内的物质释放,加速降解,A正确;
B、笼蒸的目的是进行消毒,消灭上一步的菌种,利于原料发酵分解,快速降温可减少杂菌污染,B正确;
C、第二、三次发酵使用的菌种不相同,第二次使用的是小曲和红曲,第三次使用的是酵母菌,C错误;
D、保持半封闭,既能为菌种提供氧气,又能减少杂菌进入,让菌种在有氧条件下快速繁殖,D正确。
10.有人就腐乳制作的传说故事写了一首打油诗:
豆腐长白毛,致和真苦恼;
撒盐把它腌,腐乳变成宝。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白毛”是各种细菌形成的菌落
B.长“白毛”和盐腌是腐乳制作的两个关键步骤,盐腌就是为了杀灭杂菌
C.在卤汤里面含有12%的酒可调制风味,除此之外还有杀菌防腐和增加腐乳香味作用
D.豆腐长白毛需要需要无氧条件
【分析】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白毛”是各种霉菌形成的菌落,A错误;
B、长“白毛”和盐腌是腐乳制作的两个关键步骤,盐腌除了为了杀灭杂菌,还有助于调味,B错误;
C、在卤汤里面含有12%的酒可调制风味,除此之外还有杀菌防腐和增加腐乳香味作用,C正确;
D、豆腐长白毛需要需要有氧条件,D错误。
11.某人制作泡菜时,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泡菜腐烂。
最可能
原因是( )
①盐的比例过小,不足以抑制其他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②坛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③加入过原先的泡菜液,带入了大量的乳酸菌
④蔬菜不新鲜,带入了大量的其他腐生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分析】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
制作泡菜时,需要控制的主要因素有腌制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等。
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详解】①盐的比例过小,促进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导致泡菜腐烂,①正确;
②坛口密闭不严,氧气进入就会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②正确;
③加入过原先的泡菜液,带入了大量的乳酸菌,有利于泡菜发酵的进行,不会导致腐烂,③错误;
④蔬菜不新鲜,带进了其他腐生菌,导致泡菜腐烂,④正确。
12.在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泡菜中亚硝酸盐,随着泡制时间的增加,亚硝酸盐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
B.配制溶液所用的提取剂为氯化镉和氯化钡溶液,使样品溶液变得无色透明的是氢氧化铝乳液
C.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玫瑰红色染料
D.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腌制的温度、腌制的时间和食盐的用量等
【分析】制作泡菜
实验原理:
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
(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
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
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详解】A、随着泡制时间的增加,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A正确;
B、配制溶液所用的提取剂为氯化镉和氯化钡溶液,氢氧化铝乳液能吸附色素等杂质,使泡菜液变澄清,即对滤液起到净化作用,故使样品溶液变得无色透明的是氢氧化铝乳液,B正确;
C、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C错误;
D、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D正确。
13.如表是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成分
(NH4)2SO4
KH2PO4
FeSO4
CaCl2
H2O
含量/g
0.4
4.0
0.5
100mL
A.此培养基可用来培养自养型微生物
B.此表中的营养成分共有三类,即水、无机盐、氮源
C.若除去①,此培养基可培养圆褐固氮菌
D.培养基中若加入氨基酸,则它可充当碳源、氮源
【分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旨在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常见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及培养基的作用。
【详解】由题知,该培养基成分中含有水、无机盐、氮源,但不含含碳有机物,可用来培养自养型微生物,A、B正确;
圆褐固氮菌同化类型为异养型,培养基中可以没有N源,但必须含含碳有机物,该培养基不能用来培养圆褐固氮菌,C错误;
培养基中若加入氨基酸,因氨基酸含有C和N元素,则它可充当碳源、氮源,D正确。
【点睛】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水和无机盐,据此可以在培养基中控制某种化学物质的有无,来分离筛选微生物。
如加入过量的氯化钠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但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
青霉素等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14.土壤中有些细菌可以利用原油中的多环芳烃。
为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并投入除污,某研究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选择被原油污染的土壤取样,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进行分离
B.配制以多环芳烃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可提高目的菌的浓度
C.将土壤稀释液彻底灭菌后再接种到培养基上,可以有效防止杂菌的污染
D.在分离纯化菌种后,需借助生物化学的方法对分离的菌种作进一步的鉴定
【分析】筛选分离目的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
样品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
选择培养基是指通过培养混合的微生物,仅得到或筛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其他不需要的种类在这种培养基上是不能生存的;
筛选分离能够利用原油中的多环芳烃为碳源的细菌需要以原油(多环芳烃)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接种分离。
【详解】A、该实验的目的是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并投入除污,所以应该选择被原油污染的土壤取样,分离该菌种可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A正确;
B、目的菌可以利用原油中的多环芳烃,因此配制以多环芳烃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可提高目的菌的浓度,B正确;
C、将土壤稀释液彻底灭菌,会杀死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C错误;
D、在分离纯化菌种后,还需要借助生物化学的方法(如加入染色剂)对分离的菌种作进一步的鉴定,D正确。
故选C
15.尿素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氮肥,土壤中的细菌可将尿素分解后供植物利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为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可向培养基中加入尿素和硝酸铵
B.分解尿素的细菌获取后要在零下20℃长期保存时,菌液中常需加入一定量的甘油
C.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菌落数时,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0左右的平板计数
D.对筛选后的分解菌做进一步鉴定,需向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指示剂,培养尿素分解菌后,指示剂变红
【分析】从土壤中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步骤:
土壤取样→样品的稀释→将稀释液涂布到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挑选能生长的菌落→鉴定。
【详解】A、为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可向培养基中加入尿素,A错误;
B、若想将目的菌在-20°
C长期保存,应采用甘油管藏法,该方法通常需要在菌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甘油,B正确;
C、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时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C错误;
D、尿素分解菌可以产生脲酶将尿素分解为氨,使pH升高,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后,氨可以使指示剂呈红色,据此可以用酚红指示剂鉴别尿素分解菌,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筛选和鉴定。
16.刚果红是一种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的燃料,但不能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反应。
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染料,研究者观察到几个有透明圈的菌落。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透明圈内的刚果红染料已被分解
B.菌落②中的菌株降解纤维素能力最强
C.图中菌落可能是细菌也可能是真菌
D.图中培养基可用牛肉膏、蛋白胨配制
【分析】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详解】A、透明圈内的纤维素被分解,不能与刚果红染料显色,A错误;
B、①的透明圈最大,说明降解能力最强,B错误;
C、细菌和真菌都可能产生能够分解纤维素的纤维素酶。
纤维素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体中。
细菌、真菌等都能产生纤维素酶,此菌可能是细菌或真菌,C正确;
D、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应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D错误;
17.图中甲、乙、丙依次表示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制作,①②③④表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下列对各相同之处的叙述,错误的是()
A.①可表示二者的主要菌种都是单细胞生物
B.②可表示二者的主要菌种都属于真核生物
C.③可表示二者制作过程都需要氧气
D.④可表示三者制作过程所需温度相同
【答案】D
【分析】果酒使用的菌种分别为酵母菌,属于真菌,条件适宜温度为18~25℃,无氧;
果醋制作菌种是醋酸菌,属于原核细胞,适宜温度为30~35℃,需要持续通入氧气;
腐乳制备的菌种是毛霉,适宜温度为15~18℃,一定湿度。
【详解】A、制作果酒需要的主要菌种是酵母菌,制作果醋需要的主要菌种是醋酸菌,制作腐乳需要的主要菌种是毛霉,酵母菌和醋酸菌是单细胞生物,而毛霉是多细胞生物,A正确;
B、酵母菌和毛霉都是真菌,均属于真核生物,B正确;
C、醋酸菌和毛霉都是需氧型微生物,C正确;
D、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30℃,醋酸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30~35℃,而腐乳制作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5~18℃,D错误。
故选D。
18.安徽徽州毛豆腐是通过人工接种法,使豆腐表面生长出一层白色绒毛,其中主要的微生物是毛霉。
豆腐经过发酵后所含的植物蛋白转化成多种氨基酸,经烹饪后味道鲜美。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毛霉菌与乳酸菌的区别是前者有成形的细胞核
B.豆腐可以看作给毛霉生长提供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C.吃腐乳时,腐乳外部的“皮”是细菌繁殖形成的
D.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和肽酶可将蛋白质最终转化为氨基酸
腐乳的制作原理:
(1)腐乳的发酵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它是一种丝状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毛霉菌是真菌,与原核生物乳酸菌的区别是前者有成形的细胞核,A正确;
B、豆腐可以看作给毛霉生长提供营养物质的培养基,B正确;
C、腐乳外部的“皮”是前期发酵时毛霉等微生物在豆腐表面上生长的菌丝(匍匐菌丝),对人体无害,C错误;
D、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和肽酶可将蛋白质最终转化为氨基酸,D正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