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3815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考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考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考文档格式.docx

周国平

九十年代以来,国学好像又成了显学。

而在国学热中,有一个概念赫然高悬,这便是“天人合一”。

在一些人嘴里,它简直是新福音,用它可以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几乎一切重大难题。

其最旗帜鲜明者甚至断言,惟“天人合一”才能拯救人类,舍此别无出路。

按照他们的解释,西方文化的要害在于天人相分乃至对立,由此导致人性异化和生态危机,殊不知完备的人性理论和生态哲学在中国古已有之,“天人合一”便是,它的威力足以引导人类重建内心的和外部的和谐。

我的印象是,鼓吹者们一方面将儒道佛一锅煮,最后熬剩下了“天人合一”这一点儿浓汁,另一方面又使这一点儿浓汁囊括了一切有益成分,于是有了包治百病的神效。

“天人合一”原是一种儒家学说,把道家的“物我两忘”、禅宗的“见性成佛”硬塞入“天人合一”的模子里,未免牛头不对马嘴。

即使儒家学说也不能归结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仅是儒家在人与宇宙之关系问题上的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关于“天人合一”的含义,我认为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的归纳最为准确,即一是滥觞于孟子、流布于宋儒的天人相通思想,二是董仲舒的天人相类思想。

他认为,后者纯属牵强附会的无稽之谈;

而前者主张人的心性与宇宙的本质相通,因而人藉内省或良知即可知天道。

这基本上属于认识论的范畴,颇有些道理,我们自可对之作学理的探讨,却没有理由无限地扩大其涵义和夸大其价值。

事实上,在西方哲学中也不乏类似的思想,例如柏拉图的回忆说,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可是人家并没有从中寻找什么新福音,相反倒是挖掘出了西方文明危机的根源。

(节选)

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答案 作者认为鼓吹者们一方面杂糅了儒道佛思想,缩小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天人合一”的内涵并夸大了其价值。

解析 分析该句作者的观点,一要注意该句的比喻特点,二要注意“另一方面”的并列关系。

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

柯倩婷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典型的中国式灾难故事片。

电影巧妙地通过亲情的离合来诠释灾难所带来的痛苦,催泪的同时售卖廉价的亲情安慰剂。

电影的结局,女儿埋藏了多年来对母亲的恨,流下了忏悔的泪水。

这种浪漫抒情的灾难叙事,以虚幻的和解、团圆、安顿来逃避现实与心灵的重负,无助于我们理解灾难、治愈创伤。

那些忘却了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故事,就像一场覆盖了坑坑洼洼的烂路的大雪,积雪融化之后道路加倍泥泞。

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灾难,我们在震惊之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记忆?

关于汶川地震,我的一些艺术家朋友是这样记忆的:

把遇难的孩子的名字刻在孩子们喜欢玩的弹珠上;

搜集死难者生前的用品、照片、文字,辅以他们的生平资料,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不仅仅是死难数字中的一个。

这样的记忆方式,让我想起了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

把二战时犹太受难者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卒年月刻在黄铜上,将城市街道的砖头翻开,换上这些刻有名字的石头。

没错,灾难是人类发展的“绊脚石”。

暂停赶路的脚步,关注脚下的“绊脚石”,倾听那些逝去的灵魂的声音,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我们才不致再次摔倒,才会知道该往哪里走。

(选自《书屋》2010年第12期,有删改)

3.分析作者以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为例所表明的态度。

答案 否定电影《唐山大地震》用浪漫抒情的方式来忘却灾难的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文化记忆方式,肯定《绊脚石》直面灾难带来的创痛、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记忆方式。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即赞成什么,或者反对什么。

“概括”是指在读懂所给材料后能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

“分析”是指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

在论述类文本中,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结论,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

如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呢?

1.遵从文本特点去阅读,进而把握其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本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的一种文体,它观点鲜明,层次清晰,重要句子比较醒目。

不少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是直接表达或反复强调的,而且一般在“首尾”中表达或强调。

因此,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抓首尾,即特别注意(勾画圈点)文本的开头段和结尾段,以及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

这一点是与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有本质区别的。

2.注意作者观点态度非直接、集中、鲜明的表达特点

作者观点态度的非直接、集中、鲜明表达。

作者观点态度除了直接、集中、鲜明地表达外,还有:

①糅合在材料中,②与其他观点相同或相异比较中,③在一些形象化句子中,④分散在字里行间。

要对含有这些表达方式的语句、材料咀嚼揣摩,提取关键词语,体察隐含意图。

三、掌握分析概括内容要点、作者观点态度的规范要求

(一)概括内容要点题的审题与答题

(2013·

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时尚浅说

黄毓璜

辞典上“时尚”直白的释义就是“一时风尚”。

作为社会流变、生活迁移、价值更迭驱动下的潮汐式性相①,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

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悦性以及可仿效性的自身特质,决定了它浪打浪般的生长,成就其推进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

还不妨说,时尚作为时代的情感表征,乃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使然。

虽然其行也不远,此起彼落,时有变更,却不随一己好恶而兴废,不因拒之纳之而行止,称得上是一位无翼而飞、天生天杀的主儿。

同时,时尚也并非可以简单地一面而论。

其本身也具备种种包容的可能:

既可孕育诞生之契机,亦可成为溃靡之温床,事情确实存在两面性。

“因势利导”因而成为可能,“圣者时也”的名言,“我行我素”的标榜,也因而都在大本大宗的道理之内,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在“自然化”了的客体面前的主观选择和临世态度。

不妨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要不然,“ok”“byebye”也不至于那么频频挂到男男女女的嘴边。

这一方面说明人的“顺变”能力,另一方面呢,也就说明了人的“从众”心理——他那样说的时候,未见得自己多么酷爱英语。

可见“趋时”大体指向外部关涉,关涉“面子”上的事,跟自己内心的好恶关系是不太大的。

这原本毋庸置疑,须得一议的是:

这里的时尚很可能成为一种压力,压迫人们划一了心志和产生超水平的企求。

诸如就业上某些职岗的过冷过热,诸如婚嫁时房子、车子被列为必要前提——面对种种时尚如鹜趋之或心理失衡,人们有理由拒绝“安分守己”“安贫乐道”的慰勉,也同样有必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和属于自己的选择。

如果说人除了是一种“物质”存在还分明是一种“精神”存在,那么,“与时俱进”跟“顺时迁变”就不能是一回事。

而且,执着于精神性的人还往往抱持跟时尚“对视”的姿态,所谓“不随俗沉浮”,大体描述了在物性和物化了的时尚面前保持一份心灵的高傲。

“不合时宜”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境界,是“抗尘走俗”与“超尘脱俗”的起始点。

我们无法在普遍的层面上要求人们都成就为精神上的“庞然大物”,可以肯定的则是:

一个精神强健的人,一个有作为的人,一个不失尊严的人,无论是在春风得意中走马,还是在艰难困顿中蹒跚,都不能是一个失落自我而为时尚左右的人。

(摘编自《啄木鸟》)

 ①性相:

梵语,“性”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相”是事物外观的表相。

4.应如何正确面对“时尚”?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观点。

答案 (要点)①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不超越实际追求时尚。

②在时尚面前要有自己的选择。

③要保持心灵的高傲,任何情况下都不为时尚所左右。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观点态度。

题干要求概括文章的观点,首先应划定答题区间,即锁定作者阐述对“时尚”的态度的语句,然后分析概括。

第三段最后一句提到人们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和属于自己的选择”,这是态度;

第四段最后一句提到“在物性和物化了的时尚面前保持一份心灵的高傲”,这也是态度;

最后一段最后一句提到“都不能是一个失落自我而为时尚左右的人”,即告诉我们不要为时尚所左右,这也是态度。

1.审题

概括题的审题除审清要求外,关键是审清答题区间。

要利用题干关键词语(题干标明答题区间的词语和要筛选概括的词语)快速准确地锁定答题区间,画出与题干相关的语句。

2.答题

(1)掌握概括的两种基本方法:

①摘要概括,摘取原句或原句中的关键词语作为答案,但它与摘抄有着本质区别;

②抽象概括,有些答案是从原文中找不到的,是比较抽象的,我们要从原文相应的语言材料中,舍弃与抽出,用精练的语言表述出来。

(2)树立要点意识和多点意识。

所谓“要点意识”,就是尽可能地利用原文关键词句回答,把关键词句要点化。

所谓“多点意识”,就是信息筛选题、要点概括题,答题要点很少有一个的,一般有两到三个,答题时尽量筛选,多想一下。

(3)善于聚“点”成“面”。

从原文中摘录出许多要点,这只是概括要具备的材料,即一个个“点”;

然后把这些“点”归纳,综合成“面”,“面”后再有“点”,这样的答案较为理想。

(二)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的审题与答题

我与文学及其他(节选)

朱光潜

我们的世界中有的是凶灾险恶。

但是说这种凶灾险恶是悲剧,只是在用比譬。

悲剧所描写的固然也不外乎凶灾险恶,但是悲剧的凶灾险恶是在艺术的锅炉中蒸馏过的。

悲剧中有人生,人生中不必有悲剧。

像一切艺术一样,戏剧要有几分近情理,否则它和人生没有接触点,读来兴味索然;

它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否则你会把舞台真正看作世界,看《奥塞罗》会想到自己的妻子,或者老实递消息给司马懿,说诸葛亮是在演空城计。

你走进舞台,你便须暂时丢开世界,因为悲剧和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

悲剧都有些古色古香。

希腊悲剧流传于人间的几十部之中只有《波斯人》一部是写当时史实,其余都是写人和神还没有分家时的老故事老传说。

莎士比亚并不醉心于古典,在这一点上他却近乎守旧。

他的悲剧事迹也大半是代远年淹的。

17世纪法国悲剧也是如此。

拉辛在《巴雅泽》序文里说:

“说老实话,如果剧情在哪一国发生,剧本就在哪一国表演,我不劝作家拿这样近代的事迹做悲剧。

”他自己用近代的“巴雅泽”事迹,因为它发生在土耳其,“国度的辽远可以稍稍补救时间的邻近”,这是以空间的远救时间的近。

悲剧和平凡是不相容的,而实际上不平凡就失去人生世相的真面目。

所谓“主角”同时都有几分“英雄气”。

普罗米修斯、哈姆莱特都不是你我凡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你我凡人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也没有他们那股傻劲儿。

许多悲剧情境移到我们日常世界中来,都会被妥协酿成一个平凡收场,不至于引起轩然大波。

如果你我是俄狄浦斯,要逃弑父娶母的预言,索性不杀人,独身到老,便什么祸事也没有。

悲剧的产生就由于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避免的灾祸里闯。

悲剧的世界和我们是隔着一层的。

这种另一世界的感觉往往因神秘色彩而更加浓厚。

悲剧压根儿就是一个不可解的谜语,如果能拿理性去解释它的来因去果,便失其为悲剧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人类的普遍希望,而事实往往不如人所期望,不能尤人,于是怨天,说一切都是命运。

悲剧是不虔敬的,它隐约指示冥冥之中有一个捣乱鬼,但是这个捣乱鬼的面目究竟如何,它却不让我们知道,本来它也无法让我们知道。

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

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霎时间使人脱开现实的重压而游魂于幻境,这就是尼采所说的“从形相得解脱”。

5.作者对“悲剧和人生”的关系有哪些认识?

请分条概括。

答案 ①悲剧中有人生,人生中不必有悲剧;

②悲剧有几分近情理,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

③悲剧和人生之间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

④悲剧使人脱开现实的重压而游魂于幻境。

审题主要是审清题干要求,以此确定阅读区间。

须看要分析概括的是全文还是局部,“局部”又分布在文中哪些(个)地方;

要分清问的是作者的观点态度还是文中其他人的观点态度。

(1)答题方法

①对于作者的观点态度通过中心句、结论句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的,直接提取。

②对于作者的观点态度在文中有所显现、蕴涵在对事物特征的理解中的,要寻找点点滴滴,通过辨别比较,得出正确的判断。

③对于作者的观点态度在文中比较含蓄、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的,要透过表面,深入体悟,作出准确的概括。

(2)答题规范

①要突出表明观点态度的关键词,应将诸如“否定”“赞成”“批判”“辩证”等态度词放在答案之首。

②要分小点。

如果题目问“哪些”,那至少是两点,肯定要分小点回答。

如果题目没有问“哪些”,那总说观点之后,也要分解成几个小点。

③要分类别。

对于观点态度较复杂的试题要善于按类别来回答,那就能避免观点的重叠和交叉。

练出高分 分析概括内容要点、作者观点态度题题组训练

一、对点题组

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借鉴前人和别人的东西,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不堪设想的。

然而,文化价值观念是无法按照冯友兰先生所倡导的抽象继承法加以传承的。

冯友兰先生认为,可以把文化价值观念从其得以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剥离出来,抽象地加以继承。

事实上,这些价值观念与它们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许多人所热衷的某些主导性价值观念就是欧洲社会在一系列政治、思想和文化运动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例如,其中的人权是对神权的抗议,理性和科学是对宗教和迷信的抗议,平等和个性是对身份等级制度的抗议,自由、民主和博爱是对专制政体的抗议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当现代中国人把这些价值观念从欧洲人那里移植过来时,乍看起来,抽象继承的方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实际上被继承过来的文化价值观念乃至整个人文精神都发生了畸变。

换言之,抽象的继承方法注重的只是文化价值观念表面上的移植,完全忽略了这些观念在移植到现代中国社会后其内涵上的走样、变化,甚至变质。

1.请概括材料所论述的主要观点。

答案 文化价值观念不能用抽象继承法加以传承。

读书忌①

鲁 迅

读书有“忌”,就是某一类书决不能和某一类书同看,否则两者中之一必被克杀,或者至少使读者反而发生愤怒。

例如现在正在盛行提倡的明人小品,有些篇的确是空灵的。

枕边厕上,车里舟中,这真是一种极好的消遣品。

然而先要读者的心里空空洞洞,混混茫茫。

假如曾经看过《明季稗史》《痛史》,或者明末遗民的著作,那结果可就不同了,这两者一定要打起仗来,非打杀其一不止。

这几天偶然看见一部屈大均的《翁山文外》,其中有一篇戊申(即清康熙七年)八月做的《自代北入京记》。

有些地方极有重量,抄几句在这里——“其首顶一柳筐,以盛马粪及木炭者,则皆中华女子。

皆盘头跣足,垢面,反被毛袄。

人与牛羊相枕藉,腥臊之气,百余里不绝。

……”

我想,如果看过这样的文章,想象过这样的情景,又没有完全忘记,那么,虽是中郎②的《广庄》或《瓶史》,也断不能洗清积愤的,而且还要增加愤怒。

因为这实在比中郎时代的他们互相标榜还要坏,他们还没有经历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明人小品,好的;

语录体也不坏,但我看《明季稗史》之类和明末遗民的作品却实在还要好,现在也正到了标点,翻印的时候了。

(选自《鲁迅全集》,有删改)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1934年11月29日《中华日报·

动向》。

②中郎:

此指曾官拜吏部中郎的明代文学家袁宏道。

2.请概述文中作者对待当时盛行阅读明人小品的态度。

答案 肯定其空灵闲适,但因为其不利于当前读者认识现实的严酷,所以还是不读为好。

有人说:

“假如我们都知道别人在背后怎样谈论我们的话,恐怕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了。

”这并不是一句否定人与人之间友情的话。

要知道,人们背后一时兴之所至,谈到了你的过错或缺点,说了对你不利的话,这是人之常情。

即使他是你的朋友,偶尔一两次顺口说来的话,也并不证明他不够朋友。

假如你不知道,这事情就会和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

可是,假如你时常担心别人背后对你的谈论,而要千方百计地去打听的话,传话的人可能会把事情夸张些或歪曲些。

这样一来,本是无意之间的闲谈,就会成为相当严重的有意的中伤,当然就会影响到朋友之间的感情。

我认为在这一方面是大可不必过于认真的;

假如你喜欢你的朋友,在传话的人面前,你反而应该替他辩护一下或洗白一下才对,因为这是换得朋友对你的信心及杜绝闲话的最好办法。

3.在第一段中,作者通过引用想表达什么看法?

答案 ①背后谈论的行为并不意味着否定友情;

②背后谈论别人是人之常情,并不意味着不够朋友;

③过于担心朋友背后的谈论才会影响友情。

科学奖要经得住时间考验

沈致远

据不完全统计,国际性科学奖共有十几种。

为何诺贝尔奖一枝独秀?

科学奖的作用在于推动科学发展,设置科学奖应符合几项原则。

首先是国际性,更重要的是科学性,自然科学是实证性的,判断真伪之唯一标准是实验。

自1901年创立迄今,诺贝尔奖一直坚守以实验为准的基本原则,这是它一枝独秀“秘密”之所在。

在科学性上,其余诸奖良莠不齐。

以奖金超诺贝尔奖的基本物理学奖为例,获奖人中有七位不符科学性。

一位是霍金,他的“黑洞霍金辐射”只是假说,并未被实验证实。

此外有六位弦论者获奖,其中威腾是弦论者公认领袖。

多年来,弦论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但至今既无实验证明,也提不出预言可供检验,对物理学发展乏善可陈。

借科学之名以“提倡宗教进步”的坦普顿奖,奖金也超过诺贝尔奖。

获奖者除基督教神职人员,也有科学家。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戴森获得2000年坦普顿奖,他是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著名物理学家,折节俯就令人惋惜。

创立于1991年、以“博君一笑,发人深思”为宗旨的玩笑诺贝尔奖只颁奖状不发奖金。

别以为只是开玩笑,其2000年获奖者之一基姆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可见“发人深思”并非虚言,寓思于乐别具一格。

科学奖提升科学家及其科学成就的知名度,使公众认识到科学之重要性。

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由吴健雄等以实验证实。

公众不知弱相互作用为何物,遑论宇称不守恒。

1957年李、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家喻户晓,激励许多青年献身物理学研究。

尽管如此,奖金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年前,我收到某部门座谈会通知:

为发展我国科学以早日获得诺贝尔奖出谋献策。

我当即写信给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科学家,坦言:

怎么能将诺贝尔奖作为发展我国科学之目的?

幸而是内部通知,否则将贻笑大方。

经他建议改变了会议宗旨。

科学家对是否获奖应以平常心待之。

美国遗传学家沃生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发现基因之载体去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这是继达尔文之后生物学划时代的重大成就。

两人首先想到的不是诺贝尔奖,而是:

“我们发现了生命之奥秘。

”对广义相对论和核力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美国物理学家韦勒,获悉别人剽窃他首先提出的核力异常现象发表论文而获得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笑置之说:

“我下一次要小心点。

”真正的科学家神游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生命之妙、意识之谜,怡然自得乐在其中,奖金于我何有哉?

4.本文认为科学奖有哪些主要作用?

答案 ①推动科学发展。

②提升科学家及其科学成就的知名度,帮助公众认识科学之重要性。

5.本文认为科学奖科学性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基本物理学奖、坦普顿奖在科学性方面的主要瑕疵是什么?

答案 以实验为准(实证)。

基本物理学奖曾把奖项授予未经实验证明的假说和预言;

坦普顿奖的宗旨是借科学之名“提倡宗教进步”,获奖者有神职人员。

6.作者对“将诺贝尔奖作为发展我国科学之目的”持否定态度,结合文意分析其理由。

答案 ①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未知领域(真正的科学家神游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

②科学家应把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若将获奖放在心上对科学研究有伤害。

③一个国家发展科学以获奖为目的是本末倒置。

二、综合题组

雨 下

[法]阿兰

我们现实的不幸已经够多的了,可偏偏还有人用想象去增添不幸,你每天至少能碰到一个抱怨他职业的人,而他的诉苦总能打动人,因为对于任何事我们总能挑出毛病,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

你是教师,你说你教的一帮青年学生粗鲁野蛮,什么都不懂,又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你是工程师,你陷没在文件、图表的汪洋大海里。

你是律师,你出庭时法官不听你的辩护词,一味打瞌睡消化胃里的食物。

我相信你们说的都是事实,这类事情必定是真的才经常被人说到。

如果说,除此之外你有胃病,或者你的皮鞋进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