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龙江大地一面旗定稿1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楹联文化龙江大地一面旗定稿1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楹联文化龙江大地一面旗定稿1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此,这里有了一个久远的传说,开启了一个红彤彤的历史。
(二)、传统
楹联文化,通过松棚楹联灯会的传播,在舟曲得以流传。
同灯会一起历经沧桑岁月,饱经风雨,生生不息。
数百年来,舟曲人爱联、作联、赏联、兴联,与这两行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楹联文化已经融入到了舟曲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过春节时贴春联,或在红白喜事时作婚嫁联,丧挽联,贺乔迁、升学、开张、寿诞、落成联等等。
由于历史变迁,清代中期以前的联家已无可考察,但至迟在清代后期,舟曲已有记载清楚,师承有序的联家及联作。
其中,代表人物有清同治年间的贡生张尚仁,稍后有西固州同黄为楷、峰迭贡生洪文蔚,清末民初有张万杰、沈澍霖、杨培俊、杨秀章、张问仁,民国时期有刘可仁、李品芳,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有房存义、张鸣凤、杨述椒、赵兴、杨淑、杨慕椒、王正德等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张鸣凤、杨述椒、赵兴等人承前启后,恢复了中断近三十年的松棚楹联灯会,并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楹联文化传人,使舟曲传统的楹联文化灯火不灭,联花再开。
舟曲传统的楹联文化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本土楹联艺术家的坚守,才能传承至今。
关于历史上很早时候的松棚楹联灯会情况,没有留下一丝半爪的图片资料。
据说,1954年元宵,曾办过一次灯会。
当代人最早观赏到元宵松棚楹联灯会,是在1980年代初的时候。
1982年的元宵,舟曲城关的四条大街上,在村干部的组织下,村上的老文化人按照1949年以前的记忆,指导村民们各自筹集长杆,一家负责搭建一间廊架,村上将在林业部门募集到的松枝覆盖在廊架顶上,将文化人在红纸上写好的对联贴到灯对上,再把灯对挂到长廊两面的杆子上。
那时,还没有电灯,晚上是用放在灯柱里的青油灯照亮的。
从正月十二到二十一,县城大街小巷上长廊贯通,白天松枝成荫,晚上灯火辉煌,家家上街观灯,孩子提灯游玩,游人赏联品文,舟曲县城成了一个灯联的迷宫和火红的殿堂。
正月十九的晚上,村民们按照古老的传统,将各自庙里象征天上主宰子嗣的“婆婆”盛妆在华丽的轿子里,一村一位“婆婆”,十六位“婆婆”按照以往的排序,一起浩浩荡荡从城东到城西,让“圣母”也欣赏人间的辉煌。
这些,整个构成了舟曲县城正月的喜庆气象。
对于小城正月里的这阵喜庆,普通老百姓看的是热闹,图的是红火。
但是一些有文化的人想得更多,思考得更深远。
杨述椒与赵兴,是老一辈中松棚楹联灯会的传承人和思考者的代表。
杨述椒(1929-2006),字剑锋,舟曲城关镇北关村人,解放前在西固县政府教育科任职,解放后在宕昌县文化馆、舟曲一中任职,为舟曲县政协第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改革开放以来,他为舟曲楹联灯会作了大量雅俗共赏的佳联,有大量道德教化和风俗人情佳作传世,不论是赋诗成篇,还是应邀作联,都极为讲究文韵悠远,务必使押韵对仗工整严谨。
杨述椒先生目前存世的文稿中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摘录、撰写的楹联诗词,其中保存了舟曲近代联家洪文蔚、张尚仁的传世诗文楹联。
赵兴(1925-2007),字诗林,号懒翁,是舟曲县城关镇北街村人,擅长诗联、书法,曾在舟曲商业部门工作,为舟曲县政协第八届、九届、十届、十三届委员,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常委,舟曲县城凡举办元宵松棚楹联灯会,他都积极参加,创作有新意的对联,挥毫书写灯对。
其联或抒情状物,或劝喻讽世,妙趣横生,鞭辟入里,对仗工整,文采斐然,留下了许多被民间传诵不衰的佳作,是舟曲楹联文化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人物之一,其传世手稿《迎晖楼文稿》,记载了晚清、民国时期,舟曲从事教育、传承楹联文化的部分人物,载有最早研究舟曲元宵松棚楹联灯会的原始资料《舟曲元宵灯会浅谈》一文,以及自撰的部分楹联作品。
《晚秋诗联集》手稿则汇集了他历年所作的全部楹联、诗文。
赵兴先生在《浅谈舟曲元宵灯会》一文中,最早对元宵灯会的来历做过一些研究推测。
他认为,当时从南方来这里做官、戍边和经商的有一些人,他们对舟曲的文化和风俗应该有所影响。
从现存前人元宵节灯联迹象,如“三分谁谓扬州二,一石莫言子建八”,还有在横额上所书的“赛过扬州”、“不二扬州”等语来看,多与南方特别是扬州有关。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元宵楹联灯会起,直至2000年代初,除了最知名的杨述椒与赵兴两个老人外,还有舟曲县城关镇西关村的张恒、王会明,南街村的杨琳、杨炎新等人,也是舟曲楹联文化史上代表性的重要联家。
1993年,冰鼎编辑整理的舟曲历次灯会上的楹联《舟曲灯对大观》铅印面世,绝大部分是舟曲楹联人所创作,共计八百余副,使舟曲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一本楹联专集。
1995年该书荣获首届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优赏奖”。
虽然书中收录的楹联没有注明作者,但这并不妨碍这它成为当时舟曲人所珍爱的书籍,普通民众在婚丧嫁娶和过年时常在这本书里查阅书写使用带有本土气息的楹联。
当时,作为新一代楹联爱好者的冰鼎已经朦胧地感受到,在舟曲元宵的社火和灯会热闹中,楹联事象可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文化事象。
2003年,年迈的杨述椒与赵兴二位老人将自己多年创作积累的楹联诗词资料交给了一位本县文学爱好者知否,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所面世。
这是一个潜在的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传承和弘扬舟曲传统诗词楹联文化的这一历史使命,潜在地过渡到了新一代舟曲文化人的肩上。
(三)、传承
历史在呼唤着小城新一代楹联文化爱好者的崛起,舟曲传统楹联文化涌动着黎明前的曙光。
2008年4月15日,舟曲历史上第一个传统文化协会——藏乡江南楹联诗词学会由知否等人发起成立。
成立大会会集了舟曲县老中青三代楹联诗词爱好者共30多人参加,其中包括县内一些中小学校的校长。
藏乡江南楹联诗词学会后来改名为舟曲楹联诗词学会。
它标志着舟曲楹联诗词爱好者开始有了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自觉性,有了一个即时交流和方便联系的平台,舟曲传统楹联文化有了一个持续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基石。
学会成立后,立即组织和召集楹联创作骨干,给会员们发放了《楹联通则》,让大家学习系统规范的楹联知识,安排大家互相修改楹联作品,以期共同提高,收集舟曲历代楹联作品,筹备编辑舟曲楹联全集。
首任会长张希骞老人在楹联创作上是十分活跃的。
当时,每遇一位文友家有婚丧嫁娶、贺寿乔迁,他都要亲自撰写对联,予以纪念。
他激励老年人写作楹联,鼓励年轻人学习楹联,以七十五六岁的高龄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2008年10月,收录有舟曲藉作者3200副楹联、500多首古典诗词的《达玛花——中国楹联故乡舟曲历代楹联诗词作品集》问世。
这部作品以楹联诗词作品面世的时间为序,按照实用类型分为十大类,将能落实的作者尽量予以署名,收录了舟曲县从古至今现存的所有楹联作品。
这部书籍,编排科学,资料丰富,是一部相当完备的楹联文化图书,舟曲传统楹联文化历史在这里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总结与传承。
2014年夏,《古今楹联——中国对联集成•甘肃舟曲卷》,正式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收录古今舟曲楹联人的作品4550副。
同时,舟曲县韩吉祥、杨俊时等近十人的作品也相继入选由中联会主编的《当代楹联家大观》等一批国家级的楹联书籍。
至此,舟曲县楹联文献整理传承、整体创作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和突破。
民间创作蔚然成风,楹联文化风生水起。
二、契机及发展
(一)、决策
历史是必然的,任何一个变化都需要一个量的积累,需要势能的增加。
但历史也是偶然的,其突变需要一个偶然事件的点燃和激发。
舟曲楹联文化的突破在等待这一时刻,也遇到了这一时刻。
2014年10月,甘南州政府要求舟曲县政府承办第十六届香巴拉艺术节。
以往的艺术节,州内其他县主要是以唱歌跳舞为主,而舟曲县需要超越,要办出特色,就必须另辟蹊径。
经过深入调研,县上的决策者想到了地域特色鲜明、受众面较广、辐射面较大的舟曲楹联文化。
随即,县政府分管领导赶赴甘肃省楹联学会。
在甘联会的支持与联系下,11月初,舟曲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带队,前往中国楹联学会,汇报了舟曲县元宵楹联灯会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将要在2015年6月举办的香巴拉艺术节上将楹联文化作为节会主题的打算,中联会的领导和专家们热情支持,他们认为全国像舟曲楹联文化这样有这么悠久历史的地方很少,尤其是在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有这样的文化传统十分难得。
交流中,专家们在中国传统文化层面与国学层面的高度上给予了高屋建瓴的指导,介绍了当前国内其他地方发展楹联文化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并针对舟曲的历史状况和现实情况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北京之行,极大地扩充了决策者的思路和视野,坚定了打造舟曲楹联文化县品牌的信心和决心。
随后,当即组建了舟曲楹联文化考察队。
(二)、考察
考察队一行接着赶赴全国楹联文化先进地区--山西省运城市及下辖新绛、闻喜两县,实地考察楹联文化景观,深入学校参观楹联文化教育活动情况,听取当地楹联文化组织在楹联文化建设上的做法与经验,了解他们在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开展了全面、深入的学习交流观摩活动。
考察工作结束后,县委、县政府立即行动,在全县广泛开展和深入宣传创建楹联文化县的重大意义,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是,在县城及乡镇的重点学校开展楹联文化进校园活动;
二是,联合甘肃省楹联学会编写一本普及楹联知识的读本;
三是,开展一次全国性的征联大赛;
四是将老县城的西街改造成为楹联文化一条街。
(三)、指导
之后,甘肃省楹联学会会长薛渊、副会长胡志毅、王家安等前来舟曲,实地考察,现场指导楹联文化景观建设,深入各学校指导楹联文化教育工作,讲授楹联文化知识。
一时间,舟曲一中、峰迭中学、城关一小、城关二小纷纷掀起了学习楹联文化的热潮。
2015年5月,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顾问赵金光二人,在甘联会会长薛渊等人的陪同下,实地考察楹联文化建设情况,与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深入交流建设楹联文化县的想法与建议,深入公园、学校、街道了解实际情况,并现场指导楹联文化景观建设。
一系列的专家来访指导,给舟曲的楹联文化事业带来了国家层面的经验和指导,舟曲的楹联文化建设开始了质的飞跃。
(四)、活动
2014年12月,由甘联会和我县联合编写的《对联写作通俗读本》印制发行,全县各重点学校的师生基本上实现了人手一册。
舟曲楹联诗词学会多次深入舟曲一中、城关一小、城关二小给师生讲授楹联书法方面的知识。
这些学校还邀请省上和县上的楹联家为他们专门创作了教育、励志类楹联,镌刻在校内,组织师生进行楹联创作活动。
有的学校还建起了楹联教育办公室,印制了楹联报纸。
峰迭中学、城关一小还专门建起了楹联诗词书法展室,供校内外交流和师生参观学习。
楹联教育普及活动在许多学校开始兴起。
2015年1月,县上投入20万元,组织了藏乡江南全国楹联大赛,共收到8000余副参赛楹联,是历年全国楹联大赛中参赛数量最多的一次。
经过严格评选,共计198副的楹联获奖。
这些楹联以较高的水准,从各方面描绘了舟曲的山川风貌和人文特色,这不仅是舟曲楹联文化界的重要收获,也是中国楹联界的重要赛事与年度成果,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获奖与入围的5000余副作品汇集成了《藏乡江南——全国楹联大赛作品集》一书,由甘肃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5年2月,舟曲县文联组织了“楹联进万家”活动,邀请省内外的书法家,书写了几千副舟曲楹联人创作的春联,成为2015年春节县上领导慰问基层群众的文化礼物,并且将这些联墨作品印制成了《龙江春韵》一书。
2016年春又编印《清莲·
韵—舟曲联墨作品集》一书,该书收集了中联会会长蒋有泉、原中国书协主席张海等国内名家,薛渊、王青彦等省内名家,张鸣凤、杨述椒、赵兴等已故县内联墨大家和县内楹联书法界人士的联墨作品,2016年6月该书与《藏乡江南——全国楹联大赛作品集》一道作为礼品赠送给了参加中国楹联文化翠峰山高峰论坛的全国嘉宾。
(五)景观
投资近五百万元,在长380米的西街两端各建起了一个两层的文化楼,在街上建起了两个各长约24米的楹联长廊,对步行街两边的商铺门面进行了改造,每个商铺门面上挂了仿古楹联。
在文化楼上全部刻挂了楹联,其中一副由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书写;
在每个楹联长廊挂上了42副联墨灯箱。
街道两旁挂满了椭圆宫灯,路面铺设了流水与地灯,装配了大量休闲石椅。
每当夜晚降临,整条西大街一片红火,县城居民都会上街观灯赏联,感受楹联的诗意与书法的墨香。
同时,在峰迭中心水榭公园里,一排排的廊架上挂起了楹联;
林草坝湿地公园里,也能寻找到楹联的影子。
这里,水影、花草与楹联、廊榭交相辉映,使藏乡江南的舟曲更加清雅娟秀,风光宜人。
三、硕果及收获
在此前后,甘肃省楹联学会授予舟曲县“甘肃省楹联文化县”称号,命名舟曲一中、峰迭中学、城关一小、城关二小为“甘肃省楹联文化教育基地”。
在甘肃省第二次楹联学会代表大会上,舟曲县被授予“楹联文化先进县”荣誉,已经故去的舟曲老一辈楹联家杨述椒、赵兴二人被追授为“甘肃楹联先进人物”,王会明等四人被授予“弘扬楹联文化先进个人”,知否当选为甘联会常务理事及副秘书长,韩吉祥等二人被推举为甘联会会名誉理事。
甘联会命名活跃在县内联坛的张希骞、刘文智等人为“舟曲联坛十二家”称号。
2015年6月17日,在舟曲举办的“中国甘南第十六届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暨第二届舟曲民俗风情楹联文化节”上,中国楹联学授予舟曲县“中国楹联文化县”称号,舟曲一中、峰迭中学、城关二小三个学校为“中国楹联文化教育基地”。
同时,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为西街楹联文化街题写了“中国第一楹联文化街廊”的题词。
这标志着舟曲楹联文化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2016年6月10日,由中国楹联学会主办,甘肃省楹联学会和舟曲县委、县政府承办的中国楹联文化翠峰山高峰论坛在舟曲隆重开幕。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甘南州委书记俞成辉,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省楹联学会顾问陈田贵、甘肃省楹联学会会长薛渊等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的楹联学会资深专家和全国楹联界知名学者齐聚在美丽的山水新舟曲、藏乡小江南,共襄促进楹联文化发展繁荣盛世,畅论楹联发展美好愿景。
本次论坛以“一带一路”楹联文化为主题,是继2013年中央提出“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构想后,全国层面第一次举办以楹联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学术活动。
这对于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精神,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充分体现了楹联人作为党的宣传战线常规军、正规军、主力军的大视野、大情怀、大担当。
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22个省市、81位作者的82篇学术论文,由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带一路”楹联文化论文集》,累计收录文章45万字,其中收录我县楹联诗词学会会员论文6篇。
论文代表从“‘一带一路’与传统文化”、“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沿线”、“丝路与融合”等五个方面扣题,从西北地区楹联文化、西北地区重点联家、舟曲楹联文化、中华楹联文化海外影响、少数民族楹联及非汉语汉字楹联等多个视角,就“一带一路”楹联文化展开论述。
论文大多选题新颖、考据准确、论点充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论坛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专家学者、论文作者围绕本次论坛主题先后进行了论坛主题和学术发言。
论坛同时,召开了西北地区楹联联席会议和舟曲“松棚楹联灯会”申报国家非遗项目专家论证会,举办了舟曲楹联文化专题展览,展示了传统松棚楹联灯会原貌。
本次论坛,是舟曲有史以来承办的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文化盛典,也是舟曲楹联文化走出甘南、走向全国的重大举措,扩大了舟曲楹联文化知名度、美誉度,将极大地推动舟曲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四、经验及思考
白龙江边的舟曲小城,其楹联文化传统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有风雨,也有阳光。
在今天,随着舟曲创建为中国楹联文化县和“一带一路”中国楹联文化翠峰山高峰论坛等高规格会议的召开,这项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舟曲先民智慧的民俗文化活动迎来了空前辉煌。
近期,舟曲松棚楹联灯会的盛况通过电视、报纸与网络向全国播出后,全国各地的媒体纷纷前来参观采访,“舟曲”,“灯会”,“楹联”,一时间成为中国新闻界的热词,天南地北的慕名而来的游人骤然增多。
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我们在做好当下的同时,也需要回顾历史,需要展望未来。
梳理舟曲楹联文化事业近几年走过的风雨历程,可以总结的有几个方面。
一是,弘扬传统文化,爱好者要努力使作品从案头走向街头,从个人走向组织。
只有走出书斋,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才能让更多的作者找到知音,才能让高层听到它的声音,有一片生长壮大的肥沃土地。
二是,推动楹联文化发展,需要有一批坚韧不拔的创业志士。
通过这样的志士,可以将楹联爱好者从小众的行为引导组织为大众的行为,从民间行为发展为官方行为,鼓励大家不断提高水平,推动楹联文化融入现实的社会,创造出集体的成绩。
三是,提升楹联文化贡献,需要地方领导者创造平台,致力兴办实事。
领导者如果善于将这民间文化传统纳入到文化建设的大局中,用政府资源支持举办征文、出版书籍、建设景点等具体活动,就会使传承和弘扬工作落到实处,扩大它的影响,创造出让百姓受益的可观载体,使其为提升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作用。
四是,普及楹联文化知识,需要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为可持续发展培养后劲。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在校园里造成联墨诗香的氛围,产生一批楹联教育者,给许多孩子种下一棵楹联文化的种子,期待未来的延续和收获。
五是,催生楹联文化升级,需要与高层专家组织的联系,有更加广阔的视野。
与大家的联系交流,可以使地方的爱好者获得更高层次的标准和目标,可以使地方领导者得到新的视野和思路,使这个传统得到新的血液和氧分,生长得更加茁壮。
如今,舟曲人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上培育出了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
舟曲人在历经灾难、重生崛起后,于物质家园中竖立起了一面楹联文化的旗帜。
我们相信,今后,有致力于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有热爱传统文化的热心人士,舟曲的楹联之花将会开遍城乡大地,舟曲的楹联旗帜将会长久的鲜艳飘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随着“中国楹联文化县”的创建,舟曲楹联文化事业已经汇入全国楹联文化主流。
在广阔的时代舞台上,舟曲的楹联文化事业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