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集美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3274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市集美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厦门市集美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厦门市集美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厦门市集美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厦门市集美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市集美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版文档格式.docx

《厦门市集美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市集美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版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厦门市集美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版文档格式.docx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32个项目列入国家级、市级科技计划,31家企业新认定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

57个科研项目成功对接,总投资额6.12亿元。

新增中国名牌产品企业1家、福建名牌产品企业20家、厦门优质品牌企业7家;

新增10件省级著名商标、13件市级著名商标。

内资企业发展上新水平,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6.53%,同比增长16.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幅12.11个百分点。

工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52家,引进了新乘钨钢、三达科技、银华机械等一批符合产业导向、行业带动明显的项目,宝德立光电、晖耀光电、多科莫太阳能等35个项目抓紧投建。

 全面启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第三产业产值增幅达19.83%,高出第二产业14.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0.91:

68.7:

30.39调整为0.88:

65.82:

33.3,现代服务业初显成效。

加强组织推动,编制现代服务业布局规划,出台发展服务业实施意见,设立2000万元专项扶持基金,建立项目协调例会制度,成立区属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有序推进服务业发展。

重视节庆拉动,成功举办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首届中国雕塑大展、首届集美现代服务业发展论坛和多场专业座谈会、推介会,营造出广泛宣传集美、推介集美的良好氛围。

着力项目带动,建立服务业项目库,积极推进94个在建、筹建、在谈项目。

园博湾大众温泉、厦门模具工艺设计中心等项目正式开业或投产,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北海湾、日东、舒昕等星级宾馆抓紧施工,圣果院商业中心、宏谦储存配送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开始筹建。

新增华舒、天地人等7家具有一定规模的酒店、宾馆,旅游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60万人次。

 及时调整经济运行政策。

全力以赴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认真落实上级各项调控政策和决策部署,适时出台15条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励企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集约用地、设立总部、上市融资等,重点扶持纳税大户、科技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

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成立区属政策性担保公司,与市建行签订财务顾问协议,组织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一对一”对接。

加大服务力度,落实区领导挂钩走访企业制度及镇街专人联系制度,坚持政企“双月座谈会”、台资企业座谈会等有效沟通联系方式,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难题。

抓好政策宣传,及时帮助企业解读各级政府出台的扶持措施,多渠道引导企业用足用好优惠政策。

加强调查摸底,启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

 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坚持定期召开重大项目建设调度会,强化区级领导挂钩联动、靠前指挥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影响工程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

密切与各指挥部的沟通联系,进一步完善镇街征地拆迁包干责任制和激励机制,简化工业用地招拍挂、项目前期审批等手续,促进项目的落地建设。

全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64个(其中市重点项目36个),开工建设51个,实现投资86.71亿元,完成征地6772.32亩,拆迁66.65万平方米。

 

(二)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

 城市建设展示新形象。

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集美大桥、杏林大桥、快速公交系统相继建成通车,杏林湾片区、厦门新站片区、环东海域片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厦门新站、沈海高速扩建、中洲路(一期)进展顺利,福厦铁路、厦深铁路动工建设,英环路、海翔大道隧道口至英村段全线贯通。

新城区建设初具规模,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华夏职业学院、工商旅游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泉舜泉水湾、金海湾、大学康城二期等住宅小区陆续出售,滨水小区、华铃花园一期保障性住房顺利封顶,永祥新城、锦福花园、兑山、英村安置房等8个项目基本完成。

公共文化活动设施不断健全,嘉庚纪念馆、区文体中心少儿馆、文化馆、露天文化广场、杏滨文化广场相继启用。

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城区20条道路改造,新建5座人行天桥,实施道路绿化4.3万平方米,建设生态风景林2000亩,建成名木古树休憩场所10处,日东公园获评五星级公园。

 城市管理呈现新局面。

全力以赴、全民动员创建全省文明城区。

不断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投资1.99亿元建设48个利民项目,重点解决道路畅通、环保治污、美化绿化等问题,城市环境得到全面提升。

公共交通有新进展,完成区域公交规划编制,新增51台公交车辆,开通6条区内公交线路,新建翻建41座公交候车亭;

实施公交智能化管理,安装卫星定位报站器和GPS系统,出台服务质量考评办法,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落实财政贴补“的士”政策,首批100台出租车顺利投放。

交通秩序有新改善,完成“面的”退编善后工作,整治“摩的”、“面的”非法营运,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1.1万起。

遏制违法建设有新突破,加大违法建设打击力度,建立健全“镇街巡查、部门执法、考核细化、责任倒查”的工作机制,依法拆除违章建设837起、建筑面积22万多平方米。

城区面貌有新改观,大力开展城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文化市场等专项整治,加强流动摊贩的有序管理,逐步规范夜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完成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集中整治重点污染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

 农村基础设施再上新水平。

全面完成30个村(居)新农村建设规划,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500万元。

基本完成坑内、顶许、溪西3个市级重点村建设,扎实推进东辉、双岭、铁山等13个区级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村文体、交通、卫生等基础设施,新建文化活动室6个、篮球场14个,自来水入户率达97.4%,累计建成三位一体清洁楼10座、临时垃圾压缩转运站6座。

完成11座小

(二)型以上水库安全鉴定,实施小龙潭除险加固工程。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成果显著。

完善各项硬件措施,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重视扶持民办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展。

全年安排教育基建项目27个,面积23万平方米。

加强全区校舍安全管理,对不符合抗震新标准的校舍进行监测。

新开办2所公办幼儿园,实验幼儿园通过省级示范园评估。

全国小学教育质量监控抽测总分获全市第一,中考六科中五科增幅居全市首位,3所中学获全市初中教学质量优质奖,灌口中学通过省二级达标中学验收,集美职业技术学校以全省最高分获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校。

与高等院校合作取得突破,扫盲教育在全市率先启动。

加大对民办学校的管理扶持力度,在全省率先统一公办、民办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与市第一医院达成灌口医院委托管理协议,挂牌设立厦门第一医院集美分院。

启动公共卫生大楼建设,改扩建3个镇街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投入700多万元充实基层医疗设备。

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流动人口防疫、妇幼保健网络,设立后溪、杏林、集美三个卫生监督派出点,增配18名助理卫生监督员。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区疾控中心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干预能力得到提升。

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标准,完成区计生服务站、灌口镇计生服务所的改扩建,增配80名计生管理员,在全市率先设立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所,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97.84%。

 文体活动更加活跃。

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和节庆文化娱乐活动,成功举办闽南童玩节、首届老年艺术节、百场文化广场活动、村村篮球赛等。

区秧歌舞蹈队获得全国大赛四项一等奖,农民文艺节目摘取全市农民文化艺术节三项金奖,区文化馆评为国家一级馆。

《集美区志》编纂工作进展顺利。

对台合作交流不断拓展,海峡两岸龙舟赛正式列入国家体育总局赛历,凤山祖庙等众多涉台文物吸引台胞回乡寻根谒祖。

海外联系进一步密切,连续三年举办海外华侨后裔子女冬令营,借集美大学、集美中学建校90周年庆典之机,加强对外联系交流。

 此外,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得到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四)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

 稳步提高农民收入。

出台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15条意见,累计建成20个农村集体发展经济项目,年收益3327万元;

继续完善上头亭、黄庄、新村等“金包银”项目。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扶持28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及专业合作社,23个无公害生产基地通过市级认定,仙景芋获农业部绿色产品证书,仙灵旗获省、市著名商标。

制定本地劳动力就业扶持措施,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289人,培训1843人。

加大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补助力度,新增参保人员1395人。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

修订和出台14项惠民政策,涉及养老、就业、医疗保险、生活保障等多个领域,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统一,将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纳入医保范围,推出最高7.3万元的大病救助保险,全区全年参加医疗保险总人数16万余人,参保率达99%。

增设32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健全城乡就业服务网络。

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对低保对象中特困人员实行分类施保,实施对困难家庭非义务教育、残疾人康复和困难老人等不同群体的救助。

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启动区社会福利中心建设,爱欣老年公寓正式投入使用。

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在全省率先出台奖励辖区现役立功受奖军人政策。

 扎实推进社区“特色创建年”活动。

社区与企业、驻军、学校共建活动频繁,“感恩日”、“服务日”等活动不断涌现,逐步实现一社区一特色一亮点。

加大社区软硬件投入,社区活动用房面积全面达标,新建14个社区工作站,集中办理涉及群众基本生活和保障的社区事务。

纺织、银亭两个社区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试点取得新突破。

曾营、叶厝两个村改居社区的集体资产改制试点达到预期目标,上塘、上头亭两个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稳步推进。

荣获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称号。

 深化创建“平安集美”。

全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突出抓好重大活动、节庆期间的维护稳定工作,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成功化解矛盾纠纷55件,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61起,及时妥善解决劳资纠纷案件1368起和拖欠工程款事件6起。

建设区应急救援中心,建成31个社区治安报警监控系统和25个社区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管理站,荣获全省“科技强警区”称号。

启动社区矫正工作。

深化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及时开展乳制品质量安全专项清查,全力做好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婴幼儿患者的筛查救治工作。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整改事故隐患4187条,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受伤人数分别下降50%和66.67%。

 积极支援抗震救灾。

广泛开展以“心系灾区,共度难关”为主题的救灾援助,为灾区募集捐款和物资2400多万元,安排1679万元参与对口援建,接收并治愈57名灾区伤员,集美消防大队13名官兵赴灾区参与抢险。

面对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及时安置疏导滞留旅客和外来员工,千方百计保安全、保供应、保稳定。

超前部署防台抗汛工作,做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有效防治红火蚁疫情。

实现连续三年无森林火灾。

 (五)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各项决定,全面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98件、政协提案121件,法定期限内办复率均为100%,首次满意率分别为96.9%和94.4%。

政府作风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政府部门发展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效能意识不断提升。

政府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开展电子监察试点和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试点工作,实施规范性文件前置法律审查制度。

认真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设立7个公开受理点和35个网上受理点,区政府网站再次荣获全市“十佳”称号,并名列全国县区网站第11名。

完善普法工作机制,“法律六进”活动成效明显。

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试点公务卡结算方式改革,加强区属财政性投融资建设工程项目审核,核减率21.39%。

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查出违规并上缴区财政金额1208万元。

制定国有企业薪酬制度、资金运作及管理考核办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力倡勤俭节约,压缩各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5%。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各种挑战和困难,特别是九月份以来,工业经济出现了明显下滑的态势。

面对挑战,全区上下主动应对,积极作为,虽然部分主要经济指标没有达到预期,但仍保持了平稳持续的增长态势,一些重要指标取得新突破,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又迈上了新台阶。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全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结果,是各方面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离退休的老同志,向辖区各单位、各院校和驻集部队,向关心支持我区建设的所有海内外朋友、投资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速度明显放缓,招商引资难度加大,财政收支压力增大,农民增收任务艰巨。

二是复杂经济环境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平安创建任务更加繁重。

三是征地拆迁工作难度依然很大,部分项目的顺利落地和建设受到制约。

四是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中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还是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民生保障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五是政府管理服务水平、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与群众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对此,我们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2009年工作任务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国家坚定信心保增长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十分重要。

一方面,我们面临发展中的挑战。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广、程度深、速度快,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和调整期,预计今年国内外宏观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将进一步增多,这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我区将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是对我区应对风险能力的重大考验。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发展中的机遇。

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国、省、市相继出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平稳的经济发展环境。

海峡两岸已经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两岸经济关系正在出现大交流大融合的新局面,有利于我们加快集美、杏林两个台商投资区发展。

厦门市继续实施发展重心向岛外转移,重点加大对杏林湾、厦门新站、环东海域等片区的开发建设力度,有利于我们扩大投资,借力发展。

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有利于我们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更重要的是,我区经过新一轮的跨越发展,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这些都是我们发展中难得的机遇和明显的优势。

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困难和挑战,把握节奏、科学安排,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更要看到机遇和有利条件,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抢抓机遇、奋发有为,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区委六届八次全体会议的部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立足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更加重视持续发展,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9年初步预期目标是: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8亿元,增长12%;

工业总产值637亿元,增长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亿元,增长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3亿元;

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各2亿美元;

财政总收入30.04亿元,增长11%;

区级财政收入11.49亿元,增长1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00元,增长9%;

农民人均纯收入9870元,增长9%。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牢牢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把“保增长”作为全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千方百计扩大投资,举全区之力抓招商、抓项目、抓投入,推动经济较快增长。

 二是要把转型升级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线,更加注重自主创新、结构优化、节能减排,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是要把攻坚克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要勇于直面困难、敢于负责,开动脑筋、坚持不懈,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灵活的办法,着力破解制约要素,攻克发展难题,努力完成全年各项预期目标。

 四是要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困难的形势下更要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群众生活。

 我们坚信,只要信心不动摇,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有潜力化危为机,借机发展,努力在突破风险中把握机遇,在攻坚克难中形成合力,在有效运作中力求先行。

今年着重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提升工业竞争力,推进台商投资区全面发展

 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加快汽车城二期、台资企业增资扩产园区建设步伐,做好项目对接,力促工业园区扩规模提档次。

抓紧完善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完成后溪片区、深青片区市政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后溪工业组团员工服务中心,盘活闲置厂房。

突出抓好新经济增长点,促进玉柴发动机、民兴工业等企业尽快达产,推动集顺电子、宝德利光电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开工建设虹鹭三期、银华机械技改等一批项目,加大迈士通电器、闽东电机等一批在谈项目的跟踪力度,促其尽快落地。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攻克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支持中国科学院厦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建设,落实一批产学研协作项目和“6?

18”成果对接项目。

鼓励企业利用国家增值税转型契机,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帮助一批企业通过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支持品牌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创立品牌。

引导民营企业与辖区大企业协作配套,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增强协调服务意识。

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与企业共克时艰。

支持中小企业稳定和开拓海外市场,帮助企业提高出口抗风险的能力。

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举办厦门名优产品海西行活动,组织并补贴企业参加各类展会。

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政府采购、财政投资项目向本地企业、本地产品倾斜。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加强银政、银企沟通,促进银企互信和良性互动。

加大对企业融资担保力度,增加区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提高对企业的担保额度。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不折不扣落实好有关税收缓征或减免、行政事业费减免的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条件。

切实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强化煤电油气运保障。

加强分类指导,力争做到一企一策、一事一议。

 增强台商投资区功能。

精心组织杏林台商投资区设立20周年庆典活动,宣传台商投资区成效,促进台资企业发展。

千方百计开拓企业发展空间,鼓励企业积极采取二次增资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式扩大生产,引导企业向服务业领域拓展。

借助“大三通”效应,强化对台经贸、科技双向交流。

围绕我区产业发展重点,积极承接台湾先进制造业转移,推进对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产业深度对接;

加强动漫设计、软件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合作,促进文化产业对接;

支持两岸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技术创新联盟。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营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氛围。

按照“整体设计、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要求,完善现代服务业布局规划,修订商业网点规划,编制旅游总体规划、环东海域集美片区休闲旅游规划、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等重点区域、特色行业详细规划。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用足用活省市区系列扶持政策和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继续出台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励物流、旅游等重点领域发展。

利用节庆活动积极组织系列购物周,借节造势,拉动消费。

发挥好文教区、园博苑、嘉庚体育馆等资源优势,引进中介经营组织,积极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文化娱乐、会展赛事活动,提升集美的人气和知名度。

 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亮点。

同步推进厦门新站营运中心建设和招商,加快各类功能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建成首期商务楼区(22万平方米)。

实施圣果院商业中心、国贸商城、集美商业广场、杏西地下商城、华大西商业街、喜盈门家居广场等大型商业设施和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建设,支持厦门粮食批发市场、邮件处理中心的建设,促进三乐钢琴文化城、红星美凯龙等项目的落地。

加快旅游及配套设施建设,丰富双龙潭生态运动休闲景区内涵,建设正新汽车主题公园,力促北海湾、日东、舒昕等星级宾馆早日投入使用,配合推进园博苑名校风华园和水上码头等景区工程。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推动商贸业提高层次,促进人人乐超市等大型商业项目尽快开业,开展星级饭店评定工作,引导华舒、天地人等酒店提升服务水平。

做大做强物流业,有机衔接厦门新站、前场铁路特大型货场和邮件处理中心、宏谦储存配送中心等园区,逐步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物流基地。

积极引进台湾商贸物流仓储企业,整合和提升传统物流产业,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发展。

扩大旅游业影响,加强旅游市场的开发和推介,加快“森林人家”、“农家乐”等一批休闲度假、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打造园博苑、陈嘉庚纪念胜地、山地生态旅游线、沿海休闲旅游线“一园一地两线”的旅游格局。

 (三)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高城区管理水平

 拓展城市空间。

高起点做好厦门新站、杏林湾、集北新城区等重大开发片区详规和市政配套设施专项规划,加大社会事业、商贸、餐饮等公建配套设施投入,做好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的衔接。

基本建成厦门新站主站房并投入使用,配套完善南广场、15条交通要道、景观绿化等设施,初步营造厦门新站片区良好的城市门户形象;

实现滨水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