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试题整理每题含名称60道教师版 系统整理 张洪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3169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1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卷试题整理每题含名称60道教师版 系统整理 张洪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全国卷试题整理每题含名称60道教师版 系统整理 张洪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全国卷试题整理每题含名称60道教师版 系统整理 张洪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全国卷试题整理每题含名称60道教师版 系统整理 张洪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全国卷试题整理每题含名称60道教师版 系统整理 张洪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卷试题整理每题含名称60道教师版 系统整理 张洪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全国卷试题整理每题含名称60道教师版 系统整理 张洪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卷试题整理每题含名称60道教师版 系统整理 张洪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卷试题整理每题含名称60道教师版 系统整理 张洪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据材料一“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可得出带来耕地面积增加。

第二小问影响,一分为二的分析,一方面缓和了人地之争,同时也导致环境恶化,人口大量增加_带来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第一小问主张,材料二康有为认为“早谋移徙”,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

严复则主张“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可以吸收劳动力;

民国时期有人主张“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第二小问评价,一分为二的分析,康有为的主张在缓解人口压力的同时可能会加剧环境问题;

严复的主张可行但当时中国发展实业的条件还不具备;

节制生育的做法有效,但忽视人口的红利。

总之,三者都有可取之处,也存在不足。

【答案】

(1)原因:

统一与稳定;

耕地面积增加;

精耕细作;

高产作物的推广;

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

人地关系紧张;

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

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

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

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

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

节制生育。

评价:

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

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

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

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

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38.(2016·

海南单科·

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

分)

材料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

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

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

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

余年。

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

成化十一年(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

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

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

琉球“遣兵邀击,大歼之”。

此后,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

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

——据《明史·

琉球传》

(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

(8?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

(5分)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1)由材料“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可得出受明朝册封,学习明朝文化,由材料“琉球“遣兵邀击,大歼之”“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可得出协助明朝抵御倭寇,不断与明朝加强贸易等。

(2)由材料“琉球遣使“入朝””“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可以得出主动与明朝交往的特点,由材料“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

”得出主动要求扩大贸易规模的特点,由材料“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

”可得出明朝有意将台湾纳入管理之下。

(1)关系:

接受明朝册封;

接受明朝文化;

支持明朝抵御倭寇;

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

(8分)

(2)特点:

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

要求扩大贸易规模;

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

39.(2016·

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解析】首先,依据材料玄奘西行“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_籍”、鉴真东渡“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归纳概括,提炼出其中心观点: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根据观点选取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注意题目要求为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之外的其他相关史实;

再次,运用相关史实对所提炼得观点进行论证,论证时要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答案】评分要求:

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

(3分)

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

(6分)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示例:

观点: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

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40.(2016·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

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

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启蒙运动;

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

【解析】首先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材料论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其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付诸实践,因此可以拟定卢梭共和制构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实践。

然后选择史实依据加以论证,如选择路易十六的波旁王朝如何违背民意,使得其在1789年大革命中被推翻?

为何法国人民要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

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同时也要指出卢梭反对英国式的代议制,主张直接民主,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略)

41.(2016·

材料一表2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

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7分)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人口规划主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由1500~1850年时间段“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50~1945_年时间段“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45~2000年时间段“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可分析得出,数量不断增加;

由1500~1850年、1850~1945年时间段的移民主要移入地是美洲到1945~2000年时间段主要移入地是西欧、北美洲、大洋洲可分析得出,范围不断扩大;

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由1500~1850年时间段的移民“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到1850~1945年时间段的黑人移民从主要移出地名单中消失可分析得出,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对比材料一相同时期的移民数据可分析得出,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

依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

依据材料二“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

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得出,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第二小问原因,依据第一问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结合相应时期的国际国内背景,可分别得出卷入世界市场较晚;

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

中国的改革开放;

第三小问贡献,依据材料二“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结合中国近代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分别从实现民族独立(抗日战争)和中国近代化(工业化——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两大主题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

(1)趋势:

数量不断增加;

范围不断扩大;

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

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

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原因:

卷入世界市场较晚;

中国的改革开放。

(4分)

贡献:

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7分)

42.(2016·

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

4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

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

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福利制度主题

(1)第一小问目的,从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等方面概括,根据材料一“收孤苦无靠者”、“收养流浪贫民”和材料二“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送入教养院”得出救济弱势群体;

根据“偷盗者、乞讨_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可知救济弱势群体,尤其是流浪者,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还能促进政权认同。

第二小问异同,相同之处,从救济主体、方式、内容、保障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一“依赖于政府财政”和材料二“英国颁布济贫法”得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一“明初设养济院”、“设栖流所”和材料二“教养院”、“贫民习艺所”得出设置救济机构,根据材料一“明律规定”、“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和材料二“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得出立法保障,根据材料一“主要有灾荒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和材料二“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得出因类而异;

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得出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根据材料二“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得出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

(2)结合“福利国家”相关知识,从救济性质、保障、种类、受惠主体等方面来分析。

从性质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从保障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从种类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福利种类众多;

从受惠主体上看,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等等。

(1)目的:

救济弱势群体;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政权认同。

相同:

政府主导;

设置救济机构;

立法保障;

因类而异。

不同:

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

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2)发展:

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福利种类众多;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43.(2016·

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

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提取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信息的背景和影响等。

首先提取信息,材料由文字和图片组成,提取信息可以从这两种载体入手。

从文字上看,商埠的开放经历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自开商埠的时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等等;

从图片上看,自开商埠集中于沿海地区,东北地区数量较多,并且涉及到长江中游,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所提取的信息必须要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

其次对信息进行简要分析,可以从信息的原因和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如提取信息“自开商埠集中于沿海地区”,可以从原因“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和影响“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等方面来回答。

需要注意的是论据要围绕所提取的信息并且符合史实、符合材料的限定时间,可从多角度分析。

最后最好能从论证说明的过程中得出一定规律性、本质上的认识或_者启示,使得论述得以升华。

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

(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

(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集中于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

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44.(2016·

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

他说:

“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

”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

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

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

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

因此,他认为:

“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学者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6?

分)

【考点】维新思想;

思想解放主题

(1)由材料“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相去几何矣”可得出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发达,由材料“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可得出主张引进西学,由材料“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可得出主张学习最新成果。

(2)由第一小题梁启超的认识可以推导出可能影响,并联系梁启超所进行的政治活动就可以得出结论。

(1)认识:

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

须大量引进西学;

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

(2)意义:

推动西学传播;

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

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

(6分)

45.(2016·

2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1981年,美国政府采取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

1982年,美苏开始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但因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而中止。

1985年,苏联着手调整外交政策,美国推行新的缓和战略,双方重开谈判。

1988年底,美苏达成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初步协议。

1991年7月,历经9年谈判,美苏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600件战略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

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

——据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影响。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国际格局主题

(1)由材料“苏联着手调整外交政策,美国推行新的缓和战略,双方重开谈判”可得出缓和双边关系的需求,根据教材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有关美苏争霸内容即可作答。

(2)由材料“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600件战略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

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可得出减少核力量的威胁,达到了各自的目的。

由于两国的联合_作用,对稳定国际局势也有帮助。

缓和双边关系,确保核安全,减少核战争的危险;

美国要保持核优势;

苏联欲减少因军备竞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压力。

(2)影响:

基本达到各自的战略目的,维持核垄断地位;

减少两国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

有利于稳定国际局势。

46.(2016·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1)根据“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得出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

根据“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得出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

根据“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