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用版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学案Word格式.docx
《教育专用版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专用版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学案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基本原因
3.自然带
4.分异规律
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分析:
(1)图中①→②→③的分布反映了纬度地带性规律,是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它的产生是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的,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更为明显。
(2)图中A→B→C的分布反映了经度地带性规律,是各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表现为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更替。
它的产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一定温度条件的影响,在中纬度表现更为明显。
(3)除图中反映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外,在高山地区还形成垂直地带性规律,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引起自然带的垂直变化。
某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与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带变化有类似的规律。
(4)除地带性规律外,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自然带出现非地带性分布的现象,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5)表格归纳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主导因素
典型地区
表现形式
地带性规律
纬度地带性
热量
低纬度、高纬度
东西延伸南北
更替
经度地带性
水分
中纬度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垂直地带性
水热
海拔较高的山地
水平延伸垂直
非地带性规律
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
荒漠绿洲
无固定形式
【图表解读】
1.读教材图3-2-4“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据图分析:
(1)以理想大陆东岸为例,指出从赤道向两极自然带的更替规律。
(2)以理想大陆的25°
N~50°
N地区为例,指出从东西两岸向内陆自然带的更替规律。
(3)热带雨林带在理想大陆东岸向南北两侧伸展的原因是什么?
(4)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在南半球缺失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沿理想大陆东海岸由赤道向两极自然带依次是: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寒带冰原带等。
这种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产生这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即热量条件的影响而造成的,当然也受到水分条件的影响。
(2)沿理想大陆25°
N地区,从东西两岸向内陆自然带依次是: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等。
这种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产生这样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且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3)理想大陆东岸赤道附近,受信风影响,风从海洋上吹来,带来大量水汽,使沿岸地区降水增多;
同时,理想大陆东岸低纬度地区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从而使热带雨林带在大陆东岸向南北两侧伸展。
(4)南半球与北半球大致相同纬度地区陆地缺失。
2.读教材图3-2-7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据图分析:
(1)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自然带类型和分布有哪些异同?
(2)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自然带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有什么相似之处?
提示
(1)南坡与北坡垂直自然带的变化不同,自然带结构复杂的一侧为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结构单一的一侧为北坡。
南坡基带海拔低,有自然带发展的空间;
南极为向阳坡,光热条件好,面向印度洋,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因此自然带多。
北坡由于相对高度小,自然带简单且变化少。
(2)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具有从该地山麓向高纬度地区自然带变化的类似规律。
[预习效果自测]
读下图,完成1~2题。
1.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是( )
A.abc B.def
C.ace D.bdf
2.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到破坏有关
C.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D.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
解析 d、e、f均把人类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从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知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答案 1.B 2.D
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和陆地自然带的名称分别是( )
A.G和H 常绿阔叶林带
B.E和F 温带草原带
C.A和B 冰原带
D.C和H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的陆地自然带字母和名称为( )
A.G 热带草原带
B.E 亚热带沙漠带
C.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解析 第3题,图中陆地自然带名称分别是:
A为寒带苔原带,B为亚寒带针叶林带,C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E为温带草原带,F为温带荒漠带,G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H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其中C和H都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第4题,地中海气候区位于图中30°
N~40°
N的大陆西岸,即D对应的地区。
答案 3.D 4.D
假设下图中山地海拔相同,根据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完成5~7题。
5.根据四座山地植被分布情况,判断它们的纬度由低到高依次是( )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D.②①③④
6.图中最有可能位于北半球的有( )
A.①③B.②③
C.③④D.①④
7.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在南北两坡明显不一致,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B.水分状况
C.热量差异D.土壤差异
解析 第5题,根据基带的植被类型我们可以判断④的纬度最高,其次是③,虽然①②两座山地的基带相同,但是②山地出现冰雪带,说明②的纬度高于①,因此,纬度由低到高依次是①②③④。
第6题,北半球的山地南坡为向阳坡,自然带的海拔偏高。
第7题,同一山体,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较阴坡高,其原因是阳坡的热量条件较阴坡好。
答案 5.A 6.A 7.C
探究点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案例探究】材料 汉代的黄土高原,草肥水美、山清水秀。
自唐代以后,因大兴土木、连年战争,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最终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观
(1)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对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会给黄河下游地区产生怎样的影响?
(3)此材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性?
提示
(1)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土壤受流水侵蚀,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面土层,土壤肥力逐渐下降,植被生长慢,气候变得干旱,地面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沟谷不断加深扩大,最终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观。
(2)导致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形成“地上河”,使黄河下游易发生洪涝灾害。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反思归纳】
1.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土壤、水文、生物、地貌等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如下图所示: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方法技巧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相关问题的答题思路
在分析某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答题思路:
(1)明确自然地理要素的组成。
答题思路:
该地区×
×
、×
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2)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3)分析某地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
当×
要素发生变化后,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
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
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4)分析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当地乃至其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
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即时巩固】 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2)如果②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河流:
________;
动物________;
地下水:
土壤:
________。
(3)这些要素之间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4)你认为保护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解析 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植被遭破坏会引起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气候失调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答案
(1)地形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
(2)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 栖息地遭到破坏,物种减少 水位降低 肥力下降
(3)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4)恢复①处的植被。
探究点二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案例探究】
材料一 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几种自然景观图。
结合材料探究:
(1)非洲大陆从赤道向南北两侧自然带沿________方向延伸,沿________方向更替,属于________分异规律。
(2)非洲大陆这种自然带差异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3)材料二中①②③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________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________。
该种陆地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沿________方向延伸,沿____________方向更替。
提示
(1)东西 南北 纬度地带性
(2)受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3)经度地带性 水分 南北 东西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
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定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影
响
因
素
主导
因素
成因
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
布
特
征
延伸
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即时巩固】 读世界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自然带名称。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E________;
F________;
H________;
I________。
(2)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________,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位于大陆西岸的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
(3)从A→B→C→D的自然带更替现象,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________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____为基础的。
(4)从F→G→H的自然带更替现象,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________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这种变化在________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解析 第
(1)、
(2)题,结合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依据图示纬度和海陆位置可确定各自然带名称。
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自然带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第(3)、(4)题,可根据自然带更替的方向(南北或东西)判断。
答案
(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E、F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3)纬度地带性 热量
(4)经度地带性 水分 中纬度
探究点三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案例探究】 地处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是非洲的最高峰,其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明显。
(1)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是怎样分布的?
形成这种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2)乞力马扎罗山南北两坡的雪线高度有何差异?
为什么?
提示
(1)分析图可知,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带,北侧为热带疏林草原带,南侧降水较多,为热带雨林带。
再向高处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高寒草甸带、高寒荒漠带和冰川积雪带。
垂直带谱的分布基本和由赤道到两极的水平带谱相似。
高山地区,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随着水热状况的变化,形成了相应的自然景观,自然带出现垂直分布的规律。
(2)南坡雪线低,北坡雪线高。
因为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北坡是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1.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
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如下图所示:
(1)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2)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4)同一自然带:
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
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5)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2.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
北半球的山体,因全年大部分时间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上限海拔高度高于北坡;
南半球则反之。
5.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
一般来说,阳坡高于阴坡,这与阳坡热量条件高于同一高度的阴坡有关;
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
6.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一般来说:
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
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
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
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
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
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拓展延伸 非地带性及其表现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总结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
(1)缺失: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
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
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3)约束:
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4)块状:
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即时巩固】 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甲、乙D.丙、乙、甲
(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带,南坡为灌木草甸带,可能是因为( )
A.南坡为阳坡
B.北坡为阳坡
C.南坡为迎风坡
D.北坡为迎风坡
(3)乙地山脉为我国两大自然区分界线,则乙地可能是________(山脉)。
(4)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
(1)题,甲地位于我国,基带是荒漠带,应该位于温带;
乙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位于亚热带;
丙基带为雨林带,位于热带。
纬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甲、乙、丙。
第
(2)题,甲位于我国,山地同一高度南坡热量高于北坡,北坡出现针叶林带,而南坡为灌木草甸带,说明北坡降水多于南坡,处于迎风坡。
第(3)题,乙地山脉为我国两大自然区分界线,且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应该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可能是秦岭。
第(4)题,甲地位于我国,南坡为阳坡,气温高于北坡,且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故北坡雪线低。
答案
(1)A
(2)D (3)秦岭
(4)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气温较北坡高,且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南坡高于北坡。
知识结构
晨背索引
1.说出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2.说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意义以及相关问题的答题思路。
3.说出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分析判断方法。
4.说出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5.说出非地带性及其表现。
对点练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8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
下图为当时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时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
C.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 第1题,该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这一过程,是因为植被这一要素发生了变化,导致土壤等其他要素发生变化,故C正确。
第2题,植被破坏会使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水分下渗减弱,进而使该地区蒸发减弱,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减少。
答案 1.C 2.C
对点练二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下图为美国本土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甲→乙→丙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4.影响①→②→③自然带变化的因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