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带赏析精校打印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2276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带赏析精校打印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带赏析精校打印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带赏析精校打印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带赏析精校打印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带赏析精校打印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带赏析精校打印版Word格式.docx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带赏析精校打印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带赏析精校打印版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带赏析精校打印版Word格式.docx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

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

山阴地近镜湖,因此他此期词作多为“渔歌菱唱”。

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什,貌似清旷谈远,翛然物外,殊不知此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

他写“身老沧洲”的惨谈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的反映。

词的上片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

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的追忆。

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棋戏,骑上骏马驰骋射猎!

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

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置北伐工作;

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因此,他在军中心情极为舒畅。

词句显得激昂整炼,入势豪迈。

但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

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

不到一年,王炎被召还朝,陆游转官成都,风流云散,伟略成空。

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

此时更有谁还记得?

词人运千钧之力于毫端,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

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

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

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

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

那个“独”字以入声直促之音,高亢特起,凝铸了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声情悉称,妙合无垠。

下片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篷”之渺小与“蘋洲烟雨”之浩荡对举。

“占断”即占尽之意,无拘无束,独往独来,是谓“占断烟雨”。

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要眇之情。

于是,“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昂扬兀傲的两句肆口而成,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

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

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

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他八尺之躯,谁又稀罕“官家”的赐与?

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

这首抒情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

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

 

2、(新课标Ⅱ卷)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注】次韵:

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使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书事:

记事。

书是书写、记录的意思。

劫成灰:

“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祸后留下的残迹。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6分)

【解析】今年的诗歌赏析难度适中,重在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在读懂原诗基本语句的基础上,能够知人论世,以平时所积累的作者和写作时代的背景为线索来体味诗意,本诗的难点在于是否能正确判断出环境烘托和感情渲染的艺术手法,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尽可能全面掌握各类诗歌表现的艺术手法并结合具体诗句能真正领会这些手法的内涵和精髓,否则,遇到诗句很易辨识不出。

这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诗往往比较含蓄,这就要救济考生在鉴赏时抓住表情达意的诗句来突破,就本诗来说则是后两句是解答诗意的钥匙,以此上推,可知前面的反复描写则非“闲笔”,是作者有意而为之,是为了表达内心真正情致的需要,按这样的思路答题,则不易答偏答错。

【答案】8.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5分。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

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6分。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诗歌赏析】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朱熹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上面提到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

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本诗是写梅花的,但全诗八句几乎没有正面直接去描写梅花的形色味香或精神品质的,只是写到了它怒放的环境以及诗人围绕它的活动及内心感受。

这使我们在考虑第八题的表现手法时,很明显属于侧面表现,首联中的“江边”,颈联中的“雪”“夜”“明月”,尾联中的“日暮”“鸦”,属于环境描写,用以上事物(意象)去暗写梅花,可见运用的是烘托手法。

在冰封的江岸,几树梅花在凛冽的寒风中绽放了;

雪花飞舞,积在枝头,哪里能分清白雪和白梅呢?

雪霁天晴,月光朗照,白梅该是何等的清幽美丽,惹人爱怜,使诗人魂牵梦绕。

对着梅花,浮想联翩,日暮时分寒鸦归巢,诗人才独自回家,而无人欣赏的梅花又该是何等的孤独落寞。

同时我们注意到本诗以写诗人的举动层层渲染,去表现诗人对梅花的复杂感情,

第二句的“行绕去还来”,第七句的“沉吟日落”,极力渲染诗人对梅的喜爱留恋以及不忍离去之情。

本诗最令人费解的是颈联,诗人似乎在痴痴的看着梅花,由美丽的花联想到了美丽的人,一时情不自已,真想折一只梅花送给同样是冰清玉洁的人,可惜,相思虽在,但万劫成灰,“只是当时已惘然”,空留惆怅与落寞。

解答高考表达技巧试题,首先从修辞上考虑,如有景物描写,再去想抒情方式,最后去考虑表现手法。

考生应当记住常见的表达技巧,以便一一印证排除,要视难若易,举重若轻。

这一点对所读古诗本来就不多的学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得分方法。

3、(大纲卷)客从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

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缄:

封藏。

箧笥(qiè

):

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4分)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

【解析】此诗大约是公元七六九年(唐代宗大历四年)杜甫在长沙所作。

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

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横征暴敛,便是这首诗的主题。

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

(1)侧重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2)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案】

(1)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

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

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4分。

答出故事梗概的,给2分;

答出“欲辩不成书”意思的,给1分;

答出“哀今征敛无”的,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2分;

答出珍珠“化为血”寓意的,给2分。

如有其他,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

“征伐诛求寡妇哭”,“已诉征求贫到骨”,便是这首诗的主题。

首二句仿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格式,但别生新意。

“客”和“我”都是虚构的。

关于珠的传说是相当多的,如明月珠、夜光珠等,为什么一定要用泉客珠呢?

赵次公说:

“必用泉客珠,言其珠从眼位所出也。

”(郭注卷十五引)这话很能揭示作者的用心所在。

接着“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

最后两句点明作诗本旨。

这又是从泪化为珠想出来的。

原有的财物,既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有加无已,所以说“哀今征敛无”,意谓而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

4、(安徽卷)秋斋独宿[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

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8、【解析】“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就是指寄托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景物(物象、意象、生活图景)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韦诗中“秋斋独宿”“窗间人独宿”中“独”,表达孤独之感。

而赵诗中“寒枝不成宿”表达夜不能宿的孤独。

而韦诗中“山月皎如独”霜风时动竹“表达了恬静怡人的心境。

而赵诗中“冷晕侵残烛”“寒枝不成宿”表达了凄凉冷清的心境。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

①总说;

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

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

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

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

【答案】相同点: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

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

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

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

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

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9、【解析】在鉴赏诗歌时,借助重点词语把握诗歌的形象及其特点,结合自己对常见修辞手法的积累,确定此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其具体的答题步骤为:

首先明确修辞。

韦诗抓住“皎如烛”关键词,应为借代。

而赵诗抓住“冷晕”,应为借代。

其次,说明修辞句(段)的内容或所描绘事物的特点。

如:

运用…修辞手法…地描绘了“对象”的…特征。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的是修辞手法。

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答案】韦诗:

比喻,以烛喻月。

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

借代,借“晕”代月。

“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

“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诗歌赏析】《秋斋独宿》紧扣“秋”和“独宿”展开诗意。

开篇即从写月光入笔,山月皎洁,本可以和亲友饮酒唱和,尽享快乐时光,但此时独自栖居山中的诗人,只能听屋外秋风动竹、山鸟惊栖之声,凸显秋夜的寂静。

这些气氛的渲染,让人倍感孤独无依,最后,结出“窗间人独宿”的意旨,卒章显志。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作为唱和之作,除第三句外,其余三句的韵脚都和韦应物的诗作相同。

开篇仍然从月光入笔,但这月光已经着上了“冷”的色调,一“冷”一“侵”一“残”字,道出了冷月残烛的凄凉止境。

而“雨声深竹”的点染,更加浓了凄清的氛围。

那在雨夜惊飞的山鸟,“寒枝不成宿”的形象,何尝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此诗和韦应物的诗作所表达的情感及手法同中有异。

韦诗:

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

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

“晕”又预示了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情感表达,一明白如话,一含蓄蕴藉。

各得其所,各尽其妙。

5、(北京卷)古风(其十)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

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

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补充】

(原题目中没有)光曜(yà

o):

光辉。

却秦振英声:

指鲁仲连义不帝秦,却秦救赵一事。

末照:

余光,余辉。

澹(dà

n)荡:

淡薄,不慕名利。

拂衣:

超然高举的意思,表示语气坚决。

同调:

谓志趣相合。

①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B【解析】通过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B选项并不是感慨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淡忘,而是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

这是其功业即划策的高妙所致。

②前人评此诗:

“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解析】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要结合诗句内容,体会诗人在诗中寄寓的人生态度。

通过分析,这首诗中的鲁仲连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一个标尺,诗人也希望能够像他一样功成身退,而且能够获得后人的褒扬。

具体分析时,只要能够抓住这一点即可。

【答案】要点一:

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

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诗歌赏析】《古风·

齐有倜傥生》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古体诗作品。

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理想,寄托自己的感慨,真实地反映出李白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复杂,激情与淡泊。

朴实洗炼的语言,充沛悠然的气韵,已足以完成李白高雅华贵的精神气质与人生追求。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诗一开始就化用《史记》中的话。

“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

一个“特”字,表达了一腔倾慕之情。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不同一般。

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举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

《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

当初辛垣衍劝赵帝秦以图缓颊,平原君已为之犹豫,若无鲁仲连雄辩坚拒,难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

在此关键时刻,鲁仲连起的作用无异挽澜于既倒。

“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

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

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

但鲁仲连的为人钦敬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

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

“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也。

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

”说罢辞去,终身没有再见平原君。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自我设计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方面,他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便是张良、鲁仲连。

李白的功成身退主要是为了抬高自己的从政身份,目的在以谋臣策士出仕。

这样,自然而然地落实到吟咏者——“吾”身上的,即是对鲁连人格精神的高度推崇,“我”慕其风而愿与之同调了。

一“倜傥”,一“澹荡”,既是鲁连的人格写照,也是诗人的精神追求;

既是诗人的自许,也是诗人的自期。

他是要把对鲁仲连心中由衷的仰慕转化为现实生活中自觉的人格追求,完成他的人生理想与政治理想。

这首诗直书其事,直抒胸臆,可说是最为质朴的写法。

寥寥数句,给读者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又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全诗虽然有为个人作政治“广告”的意图,却也能反映诗人一贯鄙弃庸俗的精神。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妾薄命》),这两句诗正好可用来形容李白自己的诗品,即随意挥洒,独具标格。

6、(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分)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梅尧臣是北宋著名现实主义持人。

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

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语言表达中的“炼字”一项,理解可多元化,但要答出“绿”字的表现力及表达效果。

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答出颈联,尾联作者想象的情景及作者寄予的情感即可。

【答案】1、(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2分)2、(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为“何遁山人”,“山人”一般指隐士或与世无争的高人。

根据题目中的“归蜀”一词可知,何遁山人是要回在蜀地的家。

作为送别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法的使用。

送别诗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所送之人与自己分别之后的情况——当属常见,但这首诗却与别诗另有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全诗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

此诗全用想象,读来却无重复累赘之感,何也?

诗人想象的角度不同使然。

根据诗人想象的角度,这首诗可分为两层:

前两联为一层,后两联为一层。

我们先看前两联。

这两联是从何遁山人远在蜀地的孩子(“童稚”)的角度进行想象。

首联“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乃诗人想象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

首句“春风入树绿”是写景,描写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的情形。

此句写景,作用有二:

一,为全诗奠定明朗、欣悦的感情基调;

二,引出下面一句“童稚望柴扉”。

“童稚望柴扉”是说何遁山人的孩子站在自家的柴扉之外向父亲归来的方向望去。

这个孩子之所以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正是因为春风重归蜀地的景象让他想起在外未归的父亲。

颔联“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紧承首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

此联,诗人不写孩子望到父亲归来时的反应,只说孩子看到父亲回来了,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极大地想象空间。

孩子看到父亲时的欢喜雀跃自不待说,除此之外,他还会做些什么?

是赶紧回家将喜讯告诉母亲以及其他家人?

还是直接兴冲冲地跑过去迎接父亲?

还是先告诉家人,然后和家人一起去迎接父亲?

这是诗人故意留下的空白,需读者通过想象去填充。

要指出的是,首联和颔联虽然只写了何遁山人的孩子,但透过孩子,我们能看到的是一家人对山人归来的急切盼望和看到山人归来的极度喜悦。

因为颔联已写到“蜀客归”,诗歌后两联就自然转而从何遁山人的角度展开想象,想象其回家之后的情形。

颈联“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想象何遁山人初到家乡的情形。

社燕者,春燕也。

燕子春社时来,秋社时去,故有“社燕”之称。

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刚刚归来,两者相见真如老友相逢,其场面当何等亲切、喜悦!

“征衣”,旅人之衣。

山人到家,下得马来,立即脱下征衣,洗掉征尘,其对漂泊生活当是何等厌恶,到家之后的心情当是何等轻松、愉快!

此联一“逢”一“洗”,写尽了山人回乡后的喜悦。

尾联“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

终日在水边钓鱼,完全摆脱了世俗的琐事杂务,恬淡闲适。

此联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一方面表达了对朋友的良好祝愿,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除想象手法的使用,作为送别诗,这首诗与其它送别诗还有一个极大的不同:

全诗丝毫没有送人时的惆怅感伤,甚至没有对朋友的留恋,有的是为朋友归乡而高兴,有的是对其以后生活的良好祝愿,有的是对朋友归乡的羡慕。

7、(广东卷)鹧鸪天[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

遥远。

②修禊(xì

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xí

ng):

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

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补充】暝(mí

ng)云:

阴云。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3分)

1、【解析】本题侧重了对表达技巧赏析的能力。

根据题意,要结合上片之景,分析所抒之情。

答题的基本思路是先把握上片写了哪些景,这需要提炼概括,主要是提炼出诗人所选取的典型意象。

题干中有“怎样”的表述,这就需要考虑这些意象的特点,也就是诗人在这些意象的运用上融入了哪些具体的手法,比如从形式上的对仗,意象本身的来源等等。

最后要结合这些景分析出所抒之情。

情感的抒发,有时可以从所写之景看出来,当然有时还需要联系题目、诗人和背景信息。

【答案】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储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2、【解析】本题侧重了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赏析能力。

题目的发问角度是一句诗,但是分析的范围是整首诗。

这一句,应该说是全诗深化思想情感表达的一句,诗句中涉及了分别时的“苏堤”,还提到了“皱眉”这一最能展示诗人内心感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