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2172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12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A文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9A文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9A文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9A文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9A文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A文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文档格式.docx

《9A文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A文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文档格式.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A文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文档格式.docx

先秦诗歌:

宗教颂赞祷祝诗——政治叙事诗——言志抒情诗

此外,先秦文学作品在传承过程中可能有所损益,一,这一时期作品写定需要很长时间,师说和后学之说可能混杂在一起;

二,先秦典籍经秦火之后,大多为汉人重新编定,难免讹误。

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

夏商和西周初期:

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作品:

出于巫术祭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

商周之际:

随着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西周:

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

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春秋战国之际:

分封制度解体,导致了上层贵族地位的下降和下层庶民地位的上升。

于是,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了一个士阶层。

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

第四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夏商:

贯穿于制度背后的意识形态都是以原始宗教为主的,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是与此时的原始宗教紧密联系的。

周:

随着周初分封制的推行,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也就是说,从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

(神道设教,敬礼重德,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周代的历史意识空前发展起来,史官原来的宗教职责迅速淡化,他们以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职业信念自觉地肩负起对现实的责任,所谓“史官文化”也因此而成熟。

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宛而多讽的特征,这一特点表现在各种文体中。

战国:

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首先,他们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很少提及春秋时流行的“天命”等思想。

其次,由于士人成为文化甚至政治的中心,所以他们不再盲目认同某种既定的秩序,他们的自觉创作精神大为增强。

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神话的形式内容: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意义:

1、为了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

2、由于生产力低下,个人必须把自己融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

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3、先民在神秘而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名词解释: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

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以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等方面的资料。

中国古代四大神话: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均保存在《淮南子》中。

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1、神话按内容分类:

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2、神话的发展:

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时代,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它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

3、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一,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二,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三,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一、神话思维特点

1、由于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2、神话是一种具体的形象的思维。

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还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思维还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

然而,在神话思维中也有对事物的综合,通过一定程度的概括,使某些神话形象脱离了具体事物。

如龙。

3、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二、神话思维

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所谓象征、隐喻,就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

可以说,原始神话就是由这些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

文学创作中的象征和抒情更加主观化、个性化,而神话的情感和象征根植于集体意识之中,并带有更多神秘意味。

第四节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一、神话散失的原因

1、没有受到文人的重视;

2、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其发展谱系。

3、神话历史化的途径:

A、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行为。

古代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

B、神话历史化另一个方法就是改造。

即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

改造的结果是使神话大量消亡,历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

如孔子对“黄帝四面“神话的改造。

C、中国古代神话发展变化的另一条道路是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

神话转变为仙话是有限的,它一般集中在特定的几个人物上,且有类似于修炼、服药、升天不死的情节。

二、神话对文学的影响

1、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2、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

3、神话的原型意义:

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

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共有305篇,另有6首笙诗,有目无词。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关于其编集,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风:

即音乐曲调。

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R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

十R五国风即这些地方的土乐。

国风中,豳风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雅:

即正。

指朝廷正乐。

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

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以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

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

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那,烈祖,玄鸟,长发,殷武)。

三家诗: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

三家诗兴盛一时。

毛诗: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

一、祭祀、歌颂祖先

二、农事诗

三、燕飨诗

四、怨刺诗

五、战争诗

六、情诗

七、反映结婚和夫妻生活的诗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

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铺陈直叙。

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

以彼物比此物也。

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抒情传统。

《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

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风雅”精神。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三、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头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

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意的兴,更为后代诗人广泛继承,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诗经》中触景生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尚书》:

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商书·

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周书》(主要分诰与誓两种文体)

《春秋》:

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编定的《春秋》,记事系统,具有自觉地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按时间顺序编排事件。

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一、《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以民为本。

在人神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了;

在君与民的关系中,民的地位提高了。

二、《左传》的叙事:

1、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

2、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以后直接引入议论,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

3、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

4、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联系。

最突出的叙事成就是战争。

5、而对事物因果关系的叙述,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

6、事件叙述富有戏剧性。

三、人物描写:

1、由于它是编年史,所以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

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2、人物个性鲜明;

3、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四、记言文字

1、《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

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2、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第三节《国语》的文学成就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

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

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思想在书中得到了继承。

在神人关系上,已经是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

以记言为主。

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

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是秦汉间人所作。

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

《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熊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表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第五节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二、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三、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

1、褒贬分明的倾向性;

2、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串联情节,特别重视对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完整描写等;

3、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

4、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论语》:

语录体。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论语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言近旨远,词约义丰

《老子》:

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

具有抽象思维特质

《孟子》:

对话体的论辩文

《墨子》《庄子》:

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第二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长于论辩

二、长于譬喻

三、气势浩然

养气——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四、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

第三节《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

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寓言:

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重言:

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卮言:

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

诡谲的想象,深邃的哲学思想。

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效果,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从形式逻辑上讲,都近于诡辩。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

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一、《荀子》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

荀子在批评先秦各家时又吸取百家学术的精华,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现存32篇,大多说理散文。

另有一篇《成相》辞和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1、性恶说

2、擅长论辩。

以其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辟,逻辑的周密,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

3、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

4、喜欢用大量排比句法。

二、《韩非子》

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

思想背景

1、师承荀子,继承了荀子的哲学和政治学说,进一步发展成为刑名法术之学;

2、推崇老子,借鉴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舍弃了老子的软弱无力,对“道”赋予法术的内涵,主张刚强有为

3、他还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法、术、势,并将三者融为一炉,形成了自己完整地思想体系

特点:

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事。

韩非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第五节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一、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

二、先秦说理文不仅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完成,还灌注了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

后代以描写抒情为主的文学散文也由此孕生。

三、先秦说理散文中的大量寓言由于其自身的深厚意蕴和生动形象的艺术特征,所以能够脱离说理文字而独立成为一种文学样式。

四、先秦说理散文的不同风格直接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

五、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楚辞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一、在社会制度和政治思想方面,楚国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

楚国虽然偏居南方,却有周之典籍,甚至周大史。

二、在习俗文化和审美趣味上,楚国则明显地表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

“信巫鬼,重淫祀”,巫文化对楚国审美风气的影响是明显的。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屈原除了在郢都任职外,有两次在外漂泊的经历,一次是在汉北,一次是在江南。

楚辞:

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明显区别。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

楚辞的直接渊源应该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九歌》原为祭祀时的巫歌,后经屈原加工保留下来,而《离骚》等其他作品则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

《楚辞》: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第三节《离骚》

《离骚》:

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全诗共有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

“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骚》者,犹离忧也”。

汉代班固也持此看法。

王逸则解释为离别的忧愁。

司马迁的说法较为可信。

分析《离骚》

1、反映了屈原对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

2、对宗国命运的担忧,发而为一种严正的批判精神;

3、美政理想,和君臣“双美必合”的思想;

4、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5、“香草美人”:

是《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

“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香草作为一种象征意象,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

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

6、相对于《诗经》,《离骚》在形式上也有新的特点。

《诗经》的形式是整齐划一而典重的。

而《离骚》则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

这种形式是建立在对民间文学学习的基础之上的。

《离骚》中还有许多楚地方言。

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

《九歌》:

楚辞中重要的作品,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

从现存的《九歌》看来,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的痕迹倒并不重,《九歌》主要是男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共11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多对人神情感的摹写,如王世贞推许的“千古情语之祖”——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胡应麟“千古言秋之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具有明显的表演性,1、它是诗乐舞三者合一的;

2、其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

《九章》:

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加上的。

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

《九章》较之《离骚》具有更多的纪实性。

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表现的感情较为直接、奔放。

《天问》:

列举出172个问题,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

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

简短的一问到底的句式,节奏明快而强烈,能有效地宣泄积蓄已久的激情。

《招魂》:

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

全诗由引言、正文、乱辞三部分组成。

内容主要是以宏美的屋宇、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致的饮食以及繁盛的舞乐,以招徕楚王的亡魂。

第五节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一、宋玉

《九辩》:

内容主要是抒发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

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

其中最动人的是对秋景的描写,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此发端。

它继承了《离骚》的抒情传统,把个人的身世之悲和对国家的关怀联系在一起,形成悲愤深沉的风格特征。

宋玉的其它作品有:

《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二、屈原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等处世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

2、屈原的艺术成就

A、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

就句式而言,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

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为汉代赋体文学产生创造了条件;

B、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想象的奇幻等。

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C、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形成

形成条件:

1、汉代官学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

师生诵读五经时,自然受到文学方面的熏陶。

此外,汉代有诵读辞赋的社会风尚。

2、汉代采取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

A、诸侯王:

如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等

B、天子:

西汉武帝,宣帝,元帝,成帝等都是文学爱好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形成了向天子进献辞赋的制度

C、外戚:

东汉政权长期被外戚把持,东汉许多作家都当过他们的幕僚

3、两汉某些文化机构的建立:

A、乐府:

西汉长期设置的机关,它的职能是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同时也组织文人创作诗歌,司马相如等几十名作家曾经为乐府写过诗赋;

B、洛阳东观:

后汉机构,是文人荟萃之处,许多著名作家曾在那里供职。

东观任职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校雠经书,不过也少不了诗文唱和之类的活动;

C、鸿都门学:

灵帝光和元年在洛阳设立的皇家学校,专门学习辞赋书画。

学生由州郡选送,一度多达千人。

4、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

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一、囊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二、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