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1867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岗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特岗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特岗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特岗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特岗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特岗试题文档格式.docx

《特岗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岗试题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特岗试题文档格式.docx

C.水银D.氯化银

3.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人类应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使用资源,以合理的方式对废物进行处理并循环使用。

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发电厂的煤经脱硫处理

B.将煤转化为水煤气作燃料

C.回收并合理处理聚乙烯塑料废物

D.电镀废液经中和后直接排放

4.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下列哪种情况,可能使其浓度偏低?

()

A.称量时游码忘记归零

B.容量瓶中原有少量的蒸馏水

C.配制NaOH溶液时,NaOH溶解后未经冷却即注入容量瓶并定容至刻度线

D.定容后倒转容器几次,发现凹液面最低点低于刻度线,再补滴几滴水

5.某温度下,将A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分成等质量的两份。

向第一份加入9克A物质,充分搅拌,还有1克固体不能溶解;

将第二份溶液蒸发掉40克水,并恢复到原温度,溶液恰好饱和(无A析出),则A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

A.40克B.20克C.8克D.无法计算

6.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B.等物质的量的乙醇和乙酸完全燃烧时所需氧气的质量相等

C.纤维素乙酸酯、油脂和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

D.葡萄糖和蔗糖都含有C、H、O三种元素,但不是同系物

7.含大量Na+、Cl-、Cu2+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

A.K+、Br-、CO32-B.Al3+、H+、MnO-4

C.NH4+、Ba2+、NO-3D.Ag+、K+、SO42-

8.某元素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2倍,下列关于该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元素单质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可大量存在

B.该元素单质属于非金属

C.该元素单质在参加化学反应时,可以作为氧化剂

D.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ⅣA族

9.下列物质中酸性最强的是()。

A.H2SO4B.H3PO4C.H2CO3D.H3AsO4

10.在t℃时,物质A的溶液蒸发掉a克水,当温度回到t℃时析出溶质b克,将剩下的溶液再蒸发掉a克水后当温度回到t℃时又析出溶质c克(c≠b),则在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

A.100b/a克B.100c/(a+c)克

C.50(b+c)/a克D.100c/a克

11.一瓶密封保存的KNO3饱和溶液,当温度改变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管升温还是降温,溶液成分都保持不变

B.温度升高,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C.温度降低,仍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温度升高,则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12.下列对相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在淀粉溶液中滴加碘酒后溶液变蓝

B.聚氯乙烯在空气中灼烧有刺激性气味

C.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D.在稀硫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变蓝

13.能将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三瓶无色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试剂是()。

A.氯化钡溶液B.酚酞试液

C.碳酸钠溶液D.石蕊试液

14.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放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各加等质量的铝,生成氢气的体积比为5∶6,则甲、乙两烧杯中的反应情况可能分别是()。

A.甲、乙中都是铝过量B.甲中铝过量、乙中碱过量

C.甲中酸过量、乙中铝过量D.甲中酸过量、乙中碱过量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气比空气轻,是填充飞艇的一种比较安全的气体

B.可燃气体点燃后产物有水,则此气体一定为氢气

C.用比较活泼的金属与酸反应就可获得氢气

D.凡可燃气体在加热条件下还原氧化铜时,都应实验前先通气体,实验后冷却再撤气体

16.在《化学手册》中查得在101kPa下,在各温度时,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单位为:

mL/L)如下表: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CO2的溶解度/(mL/L)

1713

1194

878

665

530

436

359

在101kPa下,下列CO2的溶解度(S)随温度(T)变化趋势的曲线正确的是()。

17.关于右图所示装置的用途,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用排空气法收集H2时,气体从装置b端通入

B.若用排水法收集O2时,装置内应盛满水后,正放时,气体从b端通入

C.若用来干燥CO2时,装置内应盛有约半瓶浓硫酸,气体从a端通入

D.医院给病人输O2时,装置内盛约半瓶蒸馏水,O2从b端通入,用来观察O2的输出速率

18.把2g甲醛气体溶于6g冰醋酸中,再加入4g甲酸甲酯和9g葡萄糖后得到一混合物,则此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20%B.35%C.40%D.55%

19.下列物质依次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步骤,可将它们一一分离的是()。

A.氯化钠和硝酸钾B.碳酸钙和硫酸钡

C.铁和硫酸铜D.氯化铜和氧化铜

20.下列有关金属腐蚀与防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纯银器表面在空气中因化学腐蚀渐渐变暗

B.当镀锡铁制品的镀层破损时,镀层仍能对铁制品起保护作用

C.在海轮外壳连接锌块保护外壳不受腐蚀是采用了牺牲阴极的阳极保护法

D.可将地下输油钢管与外加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以保护它不受腐蚀

2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不包括()。

A.描述和测量心理现象B.解释和说明心理现象和行为

C.推动社会经济发展D.预测和控制行为

22.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思想被称作()。

A.实用主义教育思想B.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

C.存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3.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

A.控制者角色B.示范者角色

C.研究者角色D.管理者角色

24.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A.培养创新精神B.面向全体学生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注重德育的培养

25.教师职业开始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始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在含Cu+的酸性溶液中,亚硝酸根离子可转化为NO,写出Cu+和亚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水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十二水合硫酸铝钾[KAl(SO4)2·

12H2O]是一种无色晶体,它的俗名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它作剂(填“催化”“脱水”“净水”或“漂白”)。

实验室用Al2(SO4)3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制备氢氧化铝时,常出现下列现象:

(1)若向Al2(SO4)3溶液加入少量NaOH溶液时,会产生白色沉淀,这一变化的离子方程式是。

(2)若向白色沉淀中继续滴加过量NaOH溶液,白色沉淀又会消失,这一变化的离子方程式是。

3.布鲁纳提出了“”教学模式;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由提出来的。

4.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5.系统论教学理论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是、、和。

三、综合题(15分)

由Fe2O3、Fe、CuO、C、Al中的几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粉末,取样进行下列实验(部分产物略去):

(1)取少量溶液X,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有沉淀生成。

取上层清液,通入CO2,无明显变化,说明样品中不含有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2)Z为一种或两种气体:

①若Z只为一种气体,试剂a为饱和NaHCO3溶液,则反应Ⅰ中能同时生成两种气体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若Z为两种气体的混合物,试剂a为适量的水,则Z中两种气体的化学式是。

(3)向Y中通入过量的Cl2,并不断搅拌,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阳离子是(填写离子符号)。

(4)取Y中的溶液,调节pH约为7,加入淀粉KI和H2O2,溶液呈蓝色并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当消耗2molI-时,共转移3mol电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5)另取原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若溶液中一定不会产生Y中的红色固体,则原样品中所有可能存在的物质组合是(各组合中物质用化学式表示)。

四、实验探究题(15分)

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

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可选药品:

浓硝酸、3mol/L的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

已知:

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

2NO2+2NaOH==NaNO3+NaNO2+H2O

(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

装置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

(2)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之夹后。

(3)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装置②的作用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

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

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4个实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

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选填序号字母)。

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b.加水稀释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

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

五、计算题(10分)

(1)将锌片和银片浸入稀硫酸中组成原电池,两电极间连接一个电流计。

锌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

银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

(2)若该电池中两电极的总质量为60g,工作一段时间后,取出锌片和银片洗净干燥后称重,总质量为47g,试计算:

①产生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

②通过导线的电量。

(已知NA=6.02×

1023mol-1,电子电荷为1.60×

10-19C)

 

六、简答题(5分)

简要回答如何上好一堂课。

七、教学设计题(10分)

某化学研究小组以铜为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1】:

如右图装置,电源接通后,与电池负极相连的铜丝上有大量气泡产生;

与电池正极相连的铜丝由粗变细。

电解开始30s内,阳极附近出现白色浑浊,然后开始出现橙黄色浑浊,此时测定溶液的pH约为10。

随着沉淀量的逐渐增加,橙黄色沉淀慢慢聚集在试管底部,溶液始终未出现蓝色。

【实验2】:

将实验1中试管底部的橙黄色沉淀取出,分装在两支小试管中,以后的操作和现象如下:

序号

操作

现象

滴入稀硝酸溶液

沉淀溶解,有无色气泡产生,最终得到蓝色溶液

滴入稀硫酸溶液

橙黄色沉淀转变为紫红色不溶物,溶液呈现蓝色

【有关资料】常见铜的化合物颜色如下:

物质

颜色

氯化铜

固体呈棕色,浓溶液呈绿色,稀溶液呈蓝色

氢氧化亚铜(不稳定)

橙黄色

碱式氯化铜

绿色

氢氧化铜

蓝色

氧化亚铜

砖红色或橙黄色

氯化亚铜

白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铜的常见正化合价为,最终试管底部橙黄色沉淀的化学式为。

(2)阴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阳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3)写出实验2中①、②的离子方程式:

①;

②。

参考答案及解析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化学专家命题预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这些物质均属于有机物,除⑤十八烷外均为烃的含氧衍生物,③环十二醇分子中碳原子数大于10,故选C。

2.B[解析]高炮人工降雨就是将含有碘化银的炮弹打入有大量积雨云的4000至5000米高空,碘化银在高空扩散,成为云中水滴的凝聚核,水滴在其周围迅速凝聚达到一定体积后降落,故正确答案为B。

3.D[解析]D项中由于电镀废液中含有重金属离子,不能仅仅是中和后就直接排放。

即选D。

4.D[解析]A选项称量物质的实际质量大于称量值,会导致溶液浓度偏高。

B选项对溶液浓度没有影响。

C选项NaOH冷却后体积缩小,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

5.B[解析]由题意分析可知,本题含有两个隐含条件:

(1)分成两等份的溶液中蒸发掉40克水都恰好能形成饱和溶液;

(2)蒸发掉40克水恰好能溶解9-1=8(克)A物质。

因此原题意可以转化为:

某温度下,8克A物质(不含结晶水)溶解在40克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试求A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显然,经过题意转化后给解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直接求出答案为:

8克/40克×

100克=20克。

6.B[解析]等物质的量的乙醇和乙酸完全燃烧时所需氧气的质量比为3∶2。

7.C[解析]A选项中Cu2+与CO32-可生成碳酸铜白色沉淀。

B选项中酸性条件下,MnO-4具有强氧化性,可将Cl-氧化。

D选项中Ag+与Cl-可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

故正确答案为C。

8.C[解析]当核外电子层数多于一层时,最内层(K层)电子数一定是2,该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2倍,由此可推出该元素为碳。

正确答案为C。

9.A[解析]判断含氧酸酸性强弱的规律是:

同一周期非金属元素含氧酸从左到右酸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含氧酸的酸性逐渐减弱,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含氧酸酸性高价强于低价。

10.D[解析]依题意可知原溶液蒸发掉一定质量的水后有晶体析出,则析出晶体的溶液才为饱和溶液,可以进行溶解度的计算;

对于原溶液,由于未直接说明是否为饱和溶液,因此不能直接进行计算。

11.D[解析]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当温度升高时,KNO3溶解度增大,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但由于其溶质与溶液质量均未改变,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当温度降低时,溶质溶解度降低,有部分溶质析出,但依旧是饱和溶液,而由于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

12.D[解析]用石蕊试纸检测酸碱性是酸红碱蓝,故应该是变红;

其他均正确。

13.C[解析]三种无色溶液中有两种是碱性溶液,因而不能用酚酞试液或石蕊试液检测,排除B、D;

氯化钡溶液与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均不发生反应,因而看不出明显区别;

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气体,与石灰水反应会生成沉淀物,而与氢氧化钠无明显现象,因而可以检测出来,C正确。

14.B[解析]2Al+3H2SO4==Al2(SO4)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若向两烧杯中逐渐加入等质量的铝,使铝由少量到过量:

开始时,两烧杯中铝均不足,由方程式可知,此时两反应产生H2相等,生成氢气的体积比为1∶1;

由方程式还可知,耗用的H2SO4比NaOH多,所以在逐渐加铝的过程中,H2SO4先用完,若还继续向两烧杯中加入铝,则甲烧杯的H2SO4已用完不再生成H2,乙烧杯还有NaOH能继续生成H2,使生成氢气的体积比<1∶1;

但是如果把NaOH也用完了的话,则生成氢气的体积比为2∶3;

因为2∶3<5∶6<1∶1,所以为中间一种情况,也就是H2SO4已经用完(铝过量),NaOH还有剩余(碱过量),B项正确。

15.D[解析]H2与空气混合受热易爆炸,填充飞艇不安全,A错,一般飞艇用氦气充气。

点燃后产物有水,说明原可燃气体含氢元素,但不一定是氢气,如CH4燃烧有水生成,B错误。

活泼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H2,与HNO3反应则无H2生成,C错误。

16.B[解析]从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CO2的溶解度逐渐降低,由此可知B选项正确。

17.D[解析]A选项H2密度较小,收集时应该从a端通入;

B选项用排水法收集O2时,装置内应盛满水后,气体从a端通入,将水从b端排出;

C用来干燥CO2时,装置内应盛有约半瓶浓硫酸,气体应该从b端通入;

D项正确。

18.C[解析]甲醛、冰醋酸、甲酸甲酯和葡萄糖的分子式可分别转换为CH2O、

(CH2O)2、(CH2O)2、(CH2O)6,可知它们的最简式都为CH2O,所以,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其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定值,即ω(C)=[12/(12+2+16)]×

100%=40%。

故选C。

19.D[解析]氯化钠和硝酸钾均易溶于水,通过以上步骤不能将其分离;

碳酸钙和硫酸钡均不溶于水,因而通过过滤的方法也同样没有作用;

铁和硫酸铜会发生反应,不可行;

氯化铜易溶于水,而氧化铜不溶于水,可以分离,D项可行。

20.A[解析]纯银器表面在空气中易形成硫化银而使银器表面变黑,所以是化学腐蚀,A项正确;

铁与锡构成原电池,铁作负极,加快了铁的腐蚀,B项错;

海轮外壳中的金属与连接的锌块构成原电池,锌作负极,可以保护海轮,C项错误;

外加直流电源保护器件时,必须连接电源负极,D项错。

21.C[解析]A、B、D项均为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22.A[解析]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改造”的著名论断,他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对20世纪乃至现在的教育和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23.A[解析]B、C、D均属于教师这个职业应该扮演的角色。

24.A[解析]略

25.B[解析]教师职业开始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始于专职从事教育人员的出现和学校的出现,即始于奴隶社会时期。

二、填空题

1.Cu++NO2-+2H+==Cu2++NO↑+H2O

2.明矾净水

(1)Al3++3OH-==Al(OH)3↓

(2)Al(OH)3+OH-==AlO2-+2H2O

3.发现学习布卢姆

4.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5.整体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教学民主原则主体性原则

三、综合题

(1)Al

(2)①C+2H2SO2(浓)

CO2↑+2SO2↑+2H2O

②NO、CO2

(3)Cu2+、Fe3+、H+

(4)2Fe2++3H2O2+4I-==2Fe(OH)3↓+2I2

(5)CuO、C或CuO、C、Fe2O3

[解析]

(1)根据题干中的物质,包括Fe2O3、Fe、CuO、C、Al,根据通入CO2无明显现象,可知不含Al,Y为亚铁盐溶液,固体为Cu和Fe;

(2)Z为一种气体时,浓酸为硫酸,反应方程式为:

C+2H2SO4(浓)

CO2↑+2SO2↑+2H2O,通过碳酸氢钠后,气体只有CO2;

若是两种气体时,浓酸为硝酸,C+4HNO3==CO2↑+4NO2↑+2H2O,通过水后,气体为CO2和NO;

(3)向Y中通入过量氯气,生成的FeCl3逐渐与铁粉和铜粉反应生成CuCl2和FeCl2,最终溶液中的阳离子为Cu2+、Fe3+和H+;

(4)氯化亚铁溶液中加淀粉碘化钾和H2O2时,根据题目中消耗2molI-转移3mol电子的信息可知,其反应为:

2Fe2++3H2O2+4I-==2Fe(OH)3↓+2I2;

(5)原样品中加足量稀硫酸,Y溶液中不出现红色固体,则原样品中不存在铁和铝,故其可能组合为:

CuO和C或CuO、C和Fe2O3。

四、实验探究题

(1)3mol/L稀硝酸、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

(2)通入CO2一段时间,关闭弹簧夹,将装置⑤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

(3)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4)将NO2转化为NO3NO2+H2O==2HNO3+NO

(5)装置③中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装置④中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6)acd

[解析]

(1)根据装置特点和实验目的,装置⑤收集NO,装置⑥中盛放NaOH溶液吸收NO2,因为要验证稀硝酸不能氧化NO,所以装置③中应该盛放稀硝酸。

(2)由于装置中残存的空气能氧化NO而对实验产生干扰,所以滴加浓硝酸之前需要通入CO2一段时间赶走装置中的空气,同时也需将装置⑤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防止反应产生的NO气体逸出。

(3)Cu与浓硝酸反应生成Cu(NO3)2、NO2、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4)装置②中盛放蒸馏水,使NO2与H2O反应生成NO:

3NO2+H2O==2HNO3+NO。

(5)NO通过稀硝酸溶液后,若无红棕色NO2产生,说明稀硝酸不能氧化NO,所以盛放稀硝酸装置的液面上方没有颜色变化即可说明之。

装置④中盛放的是浓硝酸,若浓硝酸能氧化NO则装置④液面的上方会产生红棕色气体。

(6)要证明是Cu(NO3)2浓度过高或是溶解了NO2导致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可设计将溶解的NO2赶走(a、c方案)再观察颜色变化,也可在Cu(NO3)2浓溶液中通入NO2比较观察反应后的颜色变化(d方案),确定是否是因溶有NO2引起的。

方案b中由于Cu(NO3)2和溶解在其中的NO2浓度均可发生变化,无法确定是哪一种因素引起的。

五、计算题

(1)Zn-2e-==Zn2+2H++2e-==H2↑

(2)①锌片与银片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氢气所消耗的锌的质量,设产生的氢气体积为x。

Zn+2H+==Zn2++H2↑

65g22.4L

60g-47g=13gx

x=13g×

22.4L÷

65g≈4.5L

②反应消耗的锌为:

13g÷

65g/mol=0.20mol

1molZn变为Zn2+时,转移2mol电子,则通过的电量为:

0.20mol×

6.02×

1023mol-1×

1.6×

10-19C=3.85×

104C。

六、简答题

答案要点:

(1)教学目标全面、适度、明确、具体可测;

(2)教学效果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