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科中医特色诊疗项目042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1667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脾胃病科中医特色诊疗项目042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脾胃病科中医特色诊疗项目042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脾胃病科中医特色诊疗项目042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脾胃病科中医特色诊疗项目042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脾胃病科中医特色诊疗项目042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脾胃病科中医特色诊疗项目0422文档格式.docx

《脾胃病科中医特色诊疗项目042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脾胃病科中医特色诊疗项目0422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脾胃病科中医特色诊疗项目0422文档格式.docx

1.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如胃脘痛、腹泻及风寒湿痹)。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症

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不宜施灸。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

艾灸盒、艾柱、姜片、打火机、弯盘、镊子、小口瓶、快速手消剂等。

六、操作程序

1.核对医嘱及患者信息,做好评估。

2.洗手、戴口罩,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再次核对。

3.根据施灸部位协助患者安排舒适体位,冬季注意保暖。

4.根据医嘱选择施灸穴位,将鲜生姜片置于选择施灸穴位或部位上。

5.点燃艾炷放入艾灸盒内,放在施灸部位上。

6.施灸过程中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7.灸毕,取下艾盒及艾条、姜片,查看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整理床单位,开窗通风。

告知注意事项。

8.整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

七、注意事项

1.施灸时体位要平,注意弹去艾灰,防止艾柱倒伏或艾灰脱落致皮肤烧伤或烧坏衣被。

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瓶,防止复燃致火灾。

2.施灸部位皮肤出现微红灼热感,属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泡中的液体,覆盖无菌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3.根据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隐私保护。

中药灌肠的中医疗法操作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以中药汤剂直接灌入直肠并保留,由直肠直接吸收药物,使药物直达病所,达到行气活血,温通经络,清热利湿,祛瘀解毒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情况。

3、心理状况。

二、目标

缓解多种脾系疾病所引起的腹痛、便秘、腹泻、粘性液便等症。

三、禁忌症

1、急腹症。

2、消化道出血。

3、妊娠。

4、严重心血管疾病等。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腹胀或便意感。

2、灌肠完毕后卧床休息一小时左右。

3、出现腹痛、心悸、气促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灌肠筒或输液器一套、弯盘内放消毒肛管(14-16号)、温开水、水温计、石蜡油、橡胶单、治疗巾、棉签、卫生纸、便盆、止血钳、输液架等。

按医嘱准备中药汤剂。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前,解释目的、方法。

嘱病人排空大便。

2、测量药液温度,39-41℃,倒入一次性灌肠袋内,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3、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胶单和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

4、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后关闭调节锁,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调节锁,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滴。

5、待药液滴完时,关闭调节锁,拨出肛管放入弯盘。

用卫生纸轻柔肛门部。

6、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臀部小枕可一小时后再撤去。

7、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七、注意事项

1、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

2、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等。

3、滴入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影响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

4、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药液一次不要超过200ml,可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

热奄包的中医疗法操作

中药热奄包疗法是将加热好的中药药包置于身体的患病部位或身体的某一特定位置如穴位上。

通过奄包的热蒸气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利用其温热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为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热奄部位皮肤情况。

通过中药热奄外敷达到消肿止疼活血化淤、消肿利湿、通经活络的作用。

减少疾病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的程度。

1、孕妇。

2、严重的糖尿病、截瘫、偏瘫、脊髓空洞等感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

3、对药物过敏者。

4、皮肤溃疡、不明肿块或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泡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药桶、配置好的中药、布袋、毛巾、治疗巾、必要时备屏风等。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评估病人。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位暴露热奄部位再次检查局部皮肤情况温水擦净。

3、将药包加热用毛巾将热药包包好敷于病患部位用治疗巾盖好将被子盖好。

4、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取舒适体位。

5、清理用物记录并签字。

1、询问病人情况有无不适并及时处理。

2、留药20-30分钟勿剧烈活动。

留药时间结束揭开被子祛除药包并擦干局部。

3、温度适宜不宜过烫一般温度为50—70℃。

4、冬季注意患者的保暖。

5、沟通有效关爱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穴位注射的中医疗法操作

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作为针具刺人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

2、患者体质及热奄施治部位皮肤情况。

二、目的

在穴位中注射药物,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穴位或痛处的刺激及药理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适应症

各种急慢性疾病及各类急痛症。

四、禁忌症

病人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

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五、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注意用药后的反应)”及无菌操作规程,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有毒副作用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宜做穴位注射。

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必须先皮试,结果为阴性者,方可使用。

(2)按医嘱选穴,要熟练掌握穴位的部位、注入的深度,每个穴位注射的药量一般为1—2ml。

头面浅表处为0.3~0.5ml,耳穴仅注射0.1ml,胸背部可注射0.5-lml,腰臀部通常注射2-5ml。

(3)选穴须精简,一般以2—4穴为宜,选择肌肉较丰满处的穴位为佳。

穴位应交替轮换,一穴不宜连续注射。

(4)药液不可注入血管、关节腔、脊髓腔、胸腔内,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5)孕妇的下腹部、腰部及某些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穴禁止用此法,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酌减。

穴位贴敷的中医疗法操作

贴敷法是将药物贴敷于患处或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

应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末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

1.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局部的皮肤情况。

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缓解胃脘痛、腹泻等病症。

皮肤过敏者慎用。

局部可能出现丘疹、水疱等,有污染衣物的可能。

治疗盘,已填充药物的穴位胶布贴,0.9%生理盐水棉球。

1.核对医嘱,患者信息,评估患者

2.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

2.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贴敷部位,注意保暖。

3.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剂,观察疮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4.遵医嘱使用已已填充药物的穴位胶布贴敷于穴位上,压紧。

6.敷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7.整理用物,洗手并记录。

1.贴药的时间一般视病情而定。

2.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如出现皮肤发红,起丘疹、水疱、瘙痒、糜烂时,停止用药,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耳穴压籽

耳穴埋豆是用菜籽或王不留行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2.耳部前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临床常用于失眠、便秘、疼痛、腹胀等症状治疗。

耳部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者,孕妇。

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耳豆贴、75%酒精、棉签、镊子、探棒、手消毒剂、污物桶。

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

2.携至床旁,再次核对,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根据医嘱用探棒探查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热、胀、痛等感觉。

4.用75%酒精擦拭耳廓、消毒操作者手指,用镊子夹取耳豆板上的耳豆贴,贴于选定的穴位上,四角贴牢。

5.观察患者有无不适,为患者逐一按压,按压力度以患者能耐受并产生热、胀、痛为宜。

6.指导患者按此法按压,每日2—3次,每次1—2分钟,并告知相应注意事项。

7.操作完毕,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1.探穴力度应适度、均匀。

2.耳部酒精消毒待干后,再进行耳穴贴压。

3.根据医嘱确定留置时间,一般可留置3—7天,常规操作以单侧耳朵为宜,两侧交替使用。

4.注意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生。

涂药法

涂药法是将各种外用药物直接涂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剂型有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

2、患者体质及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患处涂药后可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缓解疼痛等治疗效果。

三、告知

局部涂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弯盘、棉签、镊子、盐水棉球、干棉球、纱布、胶布、绷带、橡胶单、中单等。

五、禁忌证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患处酌情铺橡胶中单。

3、清洁皮肤,将配制的药物用棉签均匀地涂于患处。

面积较大时,可用镊子夹棉球蘸药物涂抹,蘸药干湿度适宜,涂药厚薄均匀。

4、必要时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5、涂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

1、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2、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

3、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4、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

婴幼儿忌用。

5、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