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初中校本课程教材《经典诵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0785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初中校本课程教材《经典诵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完整word版初中校本课程教材《经典诵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完整word版初中校本课程教材《经典诵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完整word版初中校本课程教材《经典诵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完整word版初中校本课程教材《经典诵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初中校本课程教材《经典诵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完整word版初中校本课程教材《经典诵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初中校本课程教材《经典诵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初中校本课程教材《经典诵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爱莲说》/41

《师说》/42

四、感恩篇

《游子吟》/46

《墨萱图》/47

《纸船——寄母亲》/48

《再别康桥》/49

《我爱这土地》/51

《乡愁》/52

五、红色经典

《贺新郎》/53

《忆秦娥 

娄山关 

》/53

《长征》/54

《沁园春·

雪》/54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55

《西江月·

井冈山》/55

《七律·

长征》/58

《卜算子·

咏梅》/59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59

一、【爱国篇】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鉴赏】

上片抒发作者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

以愤怒填膺的肖像描写起笔,开篇奇突。

凭栏眺望,指顾山河,胸怀全局,正英雄本色。

“长啸”,状感慨激愤,情绪已升温至高潮。

“三十”、“八千”二句,反思以往,包罗时空,既反映转战之艰苦,又谦称建树之微薄,识度超迈,下语精妙。

“莫等”期许未来,情怀急切,激越中微含悲凉。

下片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

最后两句语调陡转平和,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

肝胆沥沥,感人至深。

全词如江河直泻,曲折回荡,激发处铿然作金石声。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

诗的开头,回顾身世。

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接着追述战斗生涯:

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

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

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

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

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

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兵)河(何)入梦来。

赏析: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

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当然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所有的爱国主义激情。

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六十六岁时。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

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

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

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

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

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劝学篇】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

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

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劝学

荀子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ró

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

u)槁暴(pù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

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dù

)。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酰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qú

)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

“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

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

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

恶乎终?

曰:

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

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

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

君子如响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

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

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

告楛者,勿问也;

说楛者,勿听也。

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

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

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

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

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

不观气色而言,谓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

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

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

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

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

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

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

《诗经》上说:

“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

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

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

”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

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

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听的人听得更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

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

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

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

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

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

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

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

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

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

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雕刻一样物品但最后放弃了它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

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

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

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

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

《诗》上说:

“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

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

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

”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

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

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

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

答:

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

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

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

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

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

《尚书》是政事的记录;

《诗经》是心声之归结;

《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

《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

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

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

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

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

问一答二的叫罗嗦;

浮躁罗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像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

《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

《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

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

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

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

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

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

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

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

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

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

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

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

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

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

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

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

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

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

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

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

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

《诗经》说:

“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于射;

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于驾;

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

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

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

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

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

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

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

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

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

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

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

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名言警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