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教学论文3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0471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教学论文3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教学论文3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教学论文3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教学论文3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教学论文3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教学论文3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国际贸易教学论文3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教学论文3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教学论文3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在实验课教学中,广东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具有如下特征。

(一)综合性

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涵盖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英语函电等课程内容,模拟进出口贸易过程,涉及营销、贸易、金融、英语、保险、运输等方面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语言应用、外贸专业知识使用、沟通交流、解决突发问题等方面的水平。

尤其是专业知识使用方面,能够细化到市场及产品选择、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租船订舱、商检报关、保险、结算、单据缮制等,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应用。

(二)开放性

实验课以SIMTRADE软件作为实验平台,在校园局域网内全面开放,实验地点不受限制,课后能够继续学习。

同时,教师提前发布实验要求,开放实验内容。

(三)自主性

在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负责实验课前期系统使用答疑以及实验过程中的知识点辅导,掌握实验进度。

学生占据学习的主动地位,在实验内容及进度上有一定的自主权。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由讨论、独立思考,共同解决问题并分享经验。

三、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思路

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促动学生的进步,确保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点的掌握,培养专业知识的使用水平。

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升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一种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课程学生考核模式极其重要,且能为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提供参照。

(一)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考核体系

当前的国际贸易专业实验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考核体系,主要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来决定总评成绩。

其中,平时成绩取决于学生课堂出勤率和平时实验完成的情况,而期末成绩则由实验报告成绩或闭卷考试成绩决定。

虽然兼顾了平时及期末两方面,但因为缺乏细化的指标,考核无法涉及实验过程中知识积累及应用过程,有失偏颇。

科学的考核体系需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体现公平合理。

故而,需要设计能够体现知识点、语言应用水平、专业知识应用水平、应用熟练水准等方面的考核体系,从不同水准循序渐进地实行考核,并合理分配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以及各自指标所占考核比重。

规范性体现在对考核体系的公开化、制度化上,在制定出考核体系后,可通过学校或学院制度的方式将其在相关专业公开,并以此作为考核监督。

完整的考核体系需贯穿实验全程,对实验前预习、实验中操作及实验后整理实行全面考核,将教师评价、系统评分及学生互评三方面结合起来。

(二)以人格本位与水平本位为考核宗旨

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大纲为基点,以实验过程为主导,以水平培养为目标。

该实验课涵盖了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作为一门能够作为校内实习的专业实验课,需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行选择角色,合理安排时间,发展自己的事业,并使用所学来应对进出口业务中的变化,在这种过程中管理和发展自我,而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

借助SIMTRADE,学生成立自己的公司,扮演进口商或出口商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创造更高的效率,需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通过口头、书面交流与对方达成一致,与他人合作及交流的水平得以锻炼。

还有部分学生,在完成多笔业务后,总结出口报价、单据缮制的经验,并将其公式化,经验得以推广。

经过这些锻炼,学生不但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还将所学数据处理的知识灵活应用。

专业综合实验课是学生在校学习与适合社会的一种过渡,专业知识、技能操作得以训练。

同时,积极向上的解决问题水平和人际合作水平得以锻炼,体现“人格本位”补充和完善“水平本位”的新理念,这两者有助于学生适合社会。

(三)考核内容应涵盖国贸专业知识

专业综合实验课在考核内容上应多方面涵盖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细化教学大纲知识点,结合水平培养的需要,将内容考核贯穿实验过程。

对于要求重点掌握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相关知识,通过期中考试实行考核,即时让学生理解到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在后半学期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实行查漏补缺。

利用综合案例的考核解决业务问题,要求学生查找案例或根据自己所做业务实行总结,并在课堂上实行集中讲解。

外贸英语函电则通过实验过程中往来邮件实行考核。

(四)注重多种考核方式的综合使用

在考核方式上,对传统考核方式实行改革,采用多方位考核,注重学生水平培养和知识使用。

通过课堂提问、案例评析、BLACKBORAD考试、系统评分、实验报告等实行多方位考核,并注重过程激励,将实验过程计入成绩考核。

在综合实验过程中,学生对软件使用及业务的熟练水准是循序渐进的,业务水平是逐步提升的,这种进步需要在考核中体现出来,从而避免以学生最终成绩定学期成绩,也能够减少实验报告抄袭而引起的不公评分。

四、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考核模式改革的保障机制

为保障专业综合实验课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实行努力。

(一)完善实验课考核制度

实现多方位、过程性的考核,需要有完善的实验课考核制度,明确考试内容及考核方式,合理、科学地分配各考核指标的比重,并严格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合理调整。

(二)增强考试信息反馈

改革后的考核模式注重过程及考核反馈,在案例分析、期中知识点考核及实验过程考核后,应即时实行信息反馈,以便学生根据考核情况改进学习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准,通过激励手段提升学习兴趣。

这些能够通过BLACKBOARD平台实现,在期中知识点考核结束后,会立刻出成绩并告知准确答案解析,案例分析则借助BLACKBOARD平台中的小组讨论实行案例交流和分析,并在论坛上加以解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经验等也能够在该平台上交流学习。

(三)建设高质量的题库

对于专业课知识点的考核通过BLACKBOARD平台完成,这就需要建立高质量的题库,题型要多样化,体现公正性和严密性,在多样化的考核中体现合理性和针对性。

第二篇:

教学法在国际贸易的应用

一、《国际贸易》传统教学中存有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课程的性质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其内容既包含国际贸易理论也包含国际贸易政策,还涉及到部分国际贸易实务。

在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中,国际贸易课程不但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他如金融学、投资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很多高校还将其列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

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深化及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客观现实,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凸显了《国际贸易》课程的重要性及提升教学效果的必要性。

(二)传统教学中存有的问题

《国际贸易》课程具有内容广、难度大及理论实践性强等特点。

一般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存有以下三方面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形式较为单调和枯燥。

传统《国际贸易》教学以“粉笔+黑板”为主,虽然多媒体早已进入大学课堂,但部分课件仅是将黑板内容搬到了多媒体上,有些课件内容是大量的纯文本堆积,部分教师由对着课本转向对着课件照本宣科;

还有一些课件配以较多的声音、动画与视频,殊不知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听觉、视觉疲劳,因注意力分散而忽略了知识重点。

2.以教师为中心,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讲授法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其缺陷是过于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热情。

这种被动“填鸭式”教育造成学生多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对知识没有充分理解,遇到实际问题仍然束手无策,导致学生对该课程逐渐产生厌倦和恐惧情绪。

3.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缺乏创新精神。

《国际贸易》作为一种偏理论的课程,其实践性也很强,既懂经济学理论,又懂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师最受欢迎。

但国内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高校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很多教师没有做过相关实务,给学生上课就只好侧重于理论知识和贸易政策的解释。

一些学生在开课之前,对《国际贸易》寄予较大期望,期许能从中学到实用性知识,但在后来的学习的过程中,却发现不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使用到实际业务中去。

学生感觉不到课程的有用性,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愿。

结果是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不买账。

二、《国际贸易》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领域,案例教学法已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该方法看重的是案例分析的过程,而不是让学生强记案例内容,或寻找最终答案。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学生是参与者,是教学的主角通过案例分析,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自由的空间发挥思考力和创新水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在很大水准上促动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国际贸易》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案例教学法是《国际贸易》课程的必然要求。

《国际贸易》课程本身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很多国际经济现象如国际分工、绿色壁垒、反倾销等均能在国际贸易中找到理论依据和政策来源。

案例教学法是“授之以渔”的教育方法,便于教师将现实中发生的案例实行简单、抽象加工后再引导学生实行分析讨论。

2.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有效手段。

研究表明,学生越多地参与课堂讨论,他们接触的知识就越多,理解就越深刻,知识掌握的越牢。

案例教学法能够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气氛。

特别是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多角度地实行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现代教学理念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水平。

学生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学习和掌握过程中一般以简单记忆为主,并不太明白这些理论的内涵,因为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假设过多,不容易在现实中找到完全对应的案例。

所以,在分析现实社会的案例时,学生通常不知道应该使用何种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现象。

但是案例教学法倡导的是发散型思维方式,不求惟一答案,所以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

4.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国际贸易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水平,要求教师对整个案例教学过程能够精心组织与引导掌控。

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也会更加注重国际经贸方面的最新信息和案例,从而通过案例教学,使教师到达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动、共同提升。

三、《国际贸易》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制约因素

(一)教学案例方面的制约

要在课堂上成功地使用案例教学法,选择合适的案例是首要条件。

但是研究和编制一个好的案例,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所以使得案例法的推广受到一定限制。

以前,《国际贸易》教学使用的案例多来自于欧美国家,因为政策、法律、文化等差异,这些案例通常不适合中国的现实。

如今,部分教材开始使用国内案例,但有些大案例因为太过繁杂和缺乏时效,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

还有一些较小篇幅的案例,虽然满足了时效性,但因为缺少系统加工,案例内容不完整且没有深度,很难作为展开案例教学讨论的材料。

(二)教师方面的制约

1.理解上的制约。

因为当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国际贸易案例教学实施模式,部分教师在选择案例、教学准备、教学实施等环节时比较随意。

有的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无非是在讲完书本内容后,拿出一小段时间让学生讨论一下,作为课堂知识的一种补充,或仅仅为了增加讲解的趣味性。

结果案例教学演变为“一言堂”或仅仅对学生的简单提问,难以使学生变成教学主体,也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精力上的制约。

与传统讲授法相比,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包括课前准备、课上讨论以及课后总结都费时费力。

在设计案例时,教师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具有较强操作性和诱导性的案例。

如果课堂讨论时,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就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学生方面的制约

1.基础知识衔接断档,学生学习难度增大。

《国际贸易》课程理论部分包括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贸易政策的福利效应分析等,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经济学基础,《西方经济学》往往是先修课程。

但在实际学习中,受课时限制,有些西方经济学知识并没有传授给学生;

考试后学生也没有再复习巩固,导致一段时间后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模糊甚至遗忘;

有些专业把《西方经济学》列为双语教学,教学效果却不佳,最终学生英语也没有学好,该掌握的经济学知识也没有掌握,并进而对所学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内容感到难以把握。

2.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

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很大水准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因为长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习惯了在学习上过度依赖教师,自主学习水平较弱,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不高。

所以,部分学生对案例教学法不适合,课前不做准备或者准备不充分,课上不敢、不愿或不好意思发言和参与讨论,课堂冷场的局面时有发生。

另外,部分学生本身对理论课没有兴趣,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用不到这些理论,对案例教学也缺乏热情,这都制约了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和教师的积极性。

四、提升《国际贸易》案例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准确处理案例教学与其它教法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水平方面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案例教学仅仅手段,不是目的。

案例教学法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切忌把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对立起来。

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国际贸易》教学内容都适用案例教学法,对一些理论知识,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

所以,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选择案例,做好案例总结

教师在选择国际贸易案例时要考虑到案例的典型性、针对性即时效性,既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

要注意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案例,尽量选择第一手案例资料;

另外,编写案例要注意规范性,要便于学生阅读分析。

问题的设置应经过深思熟虑,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并且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

案例涉及的内容不宜过多过细,否则容易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而无所适从,影响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讨论。

对案例的总结也应给予充足的重视。

在案例教学的后期,教师要实行总结述评,指出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讨论的思路是否准确、分析方法是否恰当等。

总结通过案例教学,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等,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水平。

(三)精心组织现场讨论,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案例教学法的初期,可能会出现学生不适合情况。

如部分学生仅充当旁听者,不积极参与,走过场,有抵触情绪,或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导致气氛紧张等。

此时,教师要注意掌控课堂氛围,实行准确引导,对学生的参与给予积极肯定,协助其树立信心和兴趣。

另外,教师可将其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使学生重视课前的准备、课中的讨论和课后的总结。

改变过度强调卷面考试成绩的课程考核方法,增强对课堂参与情况的考核力度,把课堂表现与期末成绩挂钩,在对课堂踊跃发言,积极讨论的学生实行合理有效地激励后,案例教学的优势与良好效果必然会逐步显现。

五、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在《国际贸易》课程中采用案例法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双赢。

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及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得到增强,表达水平、自信心等也得到了提升。

所以,案例教学法能够应用于国际贸易教学中,并且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第三篇: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

一、“国际贸易”传统教学中存有的问题

1“.国际贸易”课程的性质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其内容既包含国际贸易理论也包含国际贸易政策,还涉及到部分国际贸易实务。

在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中,“国际贸易”课程不但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他如金融学、投资学、财政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很多高校还将其列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深化及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客观现实,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愈发凸显了“国际贸易”课程的重要性及选用恰当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必要性。

2.传统教学中存有的问题

“国际贸易”课程具有内容广、难度大及理论实践性强等特点,一般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比较注重各个知识点的传授,却忽视学生的思维创新、动手水平的培养,教材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较严重,无法承担起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目的。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方法单一,形式较为单调和枯燥。

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以“粉笔+黑板”为主,即便现在多媒体早已进入大学课堂,但部分课件制作仅是黑板内容转移到了多媒体上。

有些课件内容是大量的纯文本堆积,教师由对着课本转向对着PPT照本宣科,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还有一些课件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PPT课件配以大量的声音、动画与视频,殊不知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听觉、视觉疲劳,因为注意力分散而疏忽了学习内容。

(2)以教师为中心,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讲授法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并根据反馈信息即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

但其缺陷是过于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热情。

这种被动“填鸭式”教育造成学生多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对知识并没有充分的理解,遇到实际问题仍然束手无策,导致学生对该课程逐渐产生厌倦和恐惧情绪。

(3)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缺乏创新精神。

“国际贸易”作为一种偏理论的课程,其实践性也很强,既懂经济学理论,又做过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师最受欢迎。

但国内高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高校普遍缺乏国际贸易领域的“双师型”教师,很多教师没有做过国际贸易方面的实务,给学生上课就只好侧重于理论知识和贸易政策的解释。

作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开课之前,对“国际贸易”寄予较大期望,期许能从中学到实用性知识,但在后来的学习的过程中,却发现不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使用到实际业务中去。

学生感觉不到课程的有用性,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愿,失去了创新意愿,结果是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不买帐。

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做法

1.确定课程的总体建设目

本课程确定总体改革思路为认真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围绕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切入点,以教材、团队、实践为建设重点,以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创新为关键,培养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知识、具备综合分析与创新水平、满足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

在创建学校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力争用3~5年左右的时间将“国际贸易”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为培养出业务实践水平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贸易人才服务。

2.具体做法

(1)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性。

讲授本课程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将“案例教学”、“启发教学”、“互动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进课堂,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本课程部分内容采用相关案例(如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部分)贯穿于教学之中,使学生能非常容易地理解和学习相对应的知识。

国际贸易实务部分在讲课的开始会安排一个相关的引例,一章结束后安排相关的一个案例,要求学生在课外详细阅读相关案例,并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行业的背景知识,结合案例后面的问题,在课堂上实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两个国际贸易实务中具体经典的案例,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使理论与实践得到较为充分的结合,引发学生学习进出口实务的兴趣。

(2)注重学生实践水平的培养。

在“国际贸易”的教学中,注重理论和实务并重,但侧重于实务部分,将相关理论有机融入其中,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

有针对性地组建一批国际贸易实践的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外贸公司去参观、学习,增加实践理解,使学生了解整个外贸流程,逐步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水平,为学生将来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还将教学与全国国际商务业务员职业考证相融合,上课内容与考证内容相融合。

采取“以考促改”、“以考促练”的方法,推动实施“课证融合”改革,使学生毕业时能获得“双证”,顺利实现就业。

有针对性地购买国内外优秀实验软件,强化对实验指导教师的培训;

开发和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全天候的网络、电子教学服务;

(3)改革考核方式,有效激励学生。

经过多年的摸索,作者将课程综合成绩评定分为三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实验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60%。

具体地,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上课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其中考勤占平时成绩的30%,课堂表现占平时成绩的30%,作业占平时成绩的40%。

实验成绩以上课表现含出勤等占30%,实验操作70%。

此外,作者还注重增强青年教师培养,促动学术梯队建设。

持续提升青年教师专业业务水平,扩大教学团队学术交流的层次和规模,努力建设一支知识面广、科研教学水平强的师资队伍。

三、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在“国际贸易”课程中实行教学改革,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双赢。

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及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得到增强。

教师也会更加注重国际经贸方面的最新信息和案例研究,从而达到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相互促动、共同提升。

国际贸易教学论文3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