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品味鲁迅作品语言的色彩美》课堂实录 苏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语文 《品味鲁迅作品语言的色彩美》课堂实录 苏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品味鲁迅作品语言的色彩美》课堂实录 苏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7:
我崇拜鲁迅,并不因为他是那个超凡入圣的“神”,而是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人。
他也会有错误,但他永远不怕改正错误。
他在严酷地剖析外部世界的同时,以更为严酷甚至残忍的手段剖析内心世界,他怀着三闾大夫般的旷世忧愤,用一支史太公一样的奇倔文笔书写黑暗,他义无反顾地理性精神仿佛一盏高高吊起的孤灯,光芒穿越了时空,照亮今天。
今生今世,年轻一代一定要读鲁迅!
——张纯杰[来源:
Z。
xx。
同学们写得真不错,而老师特别欣赏沈郁同学用“民族魂”来评价鲁迅。
确实,鲁迅先生的著译非常多,写了300万,翻译了250万,他的300多万字的作品被译成本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散发着无穷的,迷人的魅力;
鲁迅是真正的语言大师,阅读鲁迅作品不仅能得到精神的启迪和震撼,还能得到语言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鲁迅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被我国民众誉为“民族魂”——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精神导师,是当之无愧的!
正如课文中黄蓓佳在评价鲁迅作品时所写(PPT显示以下文字):
[来源:
]
鲁迅为了追求理想离家求学、探索,因此故乡成了他心中无数凝缩的碎片,故乡的景、故乡的人、故乡的事,一点一点,时时浮出,化成了许多精美的文字,写人写景叙事无不简洁精纯,而意蕴深刻。
今天这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一起品味他作品语言中的色彩美。
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有小说,有散文,我们先来看看进中学学的第一篇鲁迅的作品,是哪篇?
还记得吗?
《社戏》
还记得其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吗?
(学生纷纷云背不出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片段吧!
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屏幕上的文字。
(PPT【两岸……渔火。
《社戏》】)
(朗读)
同学们看书或看屏幕,看看这两段文字通过哪些色彩及带有色彩的景物来描写的?
淡黑的。
有没有其他的带上色彩的词语?
“豆麦”和“水草”应该是绿色的,“月色”是金黄色的,“渔火”是亮色的。
月色是金黄色还是……
银色更好。
老师还有几个疑惑处,大家一起看看,“朦胧”是什么色的?
“朦胧”带着点水气和雾气,像薄纱一样淡淡的。
同学们找到了这些词,它们描绘了月下怎样的景色?
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清新的月下美景,船儿行得快,烘托“我”急于看戏的急切心情。
这些带有色彩的词语用抒情的笔调,将月下水乡描绘得清新,幽远,如梦如幻,散发着江南泥土的芬芳,令人陶醉。
《社戏》这部小说写的是“我”在随母亲去外婆家“归省”时看社戏的故事,文中少不了对戏台的描写,还记得吗?
我们一起看看这两个语段的描写。
(PPT显示【最惹眼的是屹立…满被红霞罩着了。
】)[来源:
学+科+网Z+X+X+K]
请你说说文中用到了哪些表现景物色彩的词语?
“月光”“灯火光”“红霞”
“仙境”“仙山楼阁”
品味着这些词语,你感觉社戏如何?
我的心情又如何?
月下露天社戏舞台很美,社戏很精彩,“我”心情的愉悦。
是啊,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了皎洁的月、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水气、仙山楼阁般的舞台、加上白篷的航船、天真烂漫的孩童、质朴厚道的老农……这些交织在一起,使月夜平添了一层诗情画意,充满了梦幻气息,令“我”沉醉、感动。
“我”对这个保留了自然淳朴气质的偏远的海边小村,充满了挚爱之情,“我”把它当成儿时的“乐土”。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文字,同样是这篇文章里的,(PPT显示【跑到什么园,……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
】)
这段文字有些同学读过了,它是描写“我”在北京戏园看戏的情景,请同学抓住表现色彩的一些词语,说说戏园子的气氛如何?
“我”的情感态度如何?
直接表现色彩的是“红的绿的”,还有“满是许多头”这个词语,告诉我是黑的颜色。
北京戏园中那红绿晃荡、乌烟瘴气的情景,“我”很是厌恶。
同学刚才分析得很好。
同一篇小说里,起笔写了这么一个令人生厌的、不适合生存的地方,而后半篇写了这个像仙境一样的地方、有令我回味无穷的社戏,通过对比,重点在哪一部分呢?
Z§
xx§
在后面写社戏的部分。
在后面。
写社戏的迷人,农村的自然风光使我陶醉。
两段文字所描绘的景所表达的情感与上文那幅清新淡雅的平桥村月夜行船图对照,你读出了什么?
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对乌烟瘴气的城市的厌恶。
还有对没落腐朽的封建社会的深刻鞭挞和控诉,对新生活的热情憧憬。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老师选了文中这样两句,看看用了哪些色彩?
“碧绿”“紫红”,分别写菜畦和桑葚。
还有哪些词语带有色彩?
“菜花”金黄色,“草”绿色,还有“黄蜂”。
这些景物绚烂多姿,作者描写百草园这样的景致用意何在?
对百草园的喜爱,对童年自由自在生活的怀念,向往。
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上的这个人,是谁?
(PPT显示人物画像)
孔乙己。
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
谁能用非常简练的话来概括。
孔乙己是一个穷困的人,但是他非常嗜酒。
你们觉得XX同学的概括的人物形象,我们把他放在文学作品人物林中该属哪一类呢?
他是一个好逸恶劳,虚度年华,饱受凌辱的悲剧人物形象。
那是一个怎样的悲剧人物呢?
(思考,小声讨论)
他的身份是什么?
(七嘴八舌)是个读书人,是个没考中秀才的读书人。
对,他是个读书人,是社会最底层的读书人,而且这个读书人始终没有进学。
他有不好的品行,同时他有善良的一面,他是一个悲剧人物。
小说中对他的描写,有这样精彩的一段,大家一起来看看。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PPT显示【他身材很高大;
……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读语段)
请同学们品读这精彩的段落,注意对作品描写人物神态上用到的一些表现色彩的词的认识。
同时要说说从这个色彩中你品出了什么?
“青白”营养不良,“花白”年纪已老,说明他的生活穷困潦倒。
他穿的衣服是又脏有破。
这“”脏“破”就是一种色彩,“灰扑扑的”衣服缝隙里都是腻灰,表现他很懒很穷。
(用吴语)破之落索。
还有吗?
“伤痕”,也有色彩,青的紫的,结疤的色彩,疤痕。
表明他常挨打。
年岁已老,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
同学们分析得都很到位。
你们注意没有,孔乙己在酒店喝酒时的脸色的变化。
时而“青白”,时而“涨红”,时而“青筋”绽出,时而“笼上一层灰色”。
这些词语,你读出了什么?
——描绘了他在众人奚落下脸色的变化,“争辩”表现他虽不争气但也知道遮羞,而遮羞显得十分荒谬可笑,一次比一次难堪;
孔梦寐以求的是读书做官,可他一生未进学,这已成了他最大的痛苦和羞辱,别人毫不留情地戳他这精神伤疤,击中了要害——没有考中秀才,因此脸上的“灰色”其实正是内心的沮丧。
孔脸色的变化同样表现了可悲的世态,使人无限悲凉。
这是小说前半部分刻画孔乙己的妙笔,孔乙己最终的脸色变化谁还记得?
(纷纷)脸上黑而且瘦。
对,我们一起来看这几句话,(PPT显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黑而且瘦”是对他脸色的描写,此时出场的孔乙己还有哪些随身之物?
它们有色彩吗?
(小声)破夹袄,灰扑扑。
这两样东西我们现在生活中见不大到了。
你们注意到了吗?
“蒲包”“草绳”。
“蒲包”在地上磨擦着,该是
灰土色,“草绳”也该是这种色彩。
好!
此时的孔乙己如何?
穷困潦倒,垂死挣扎。
同学们讲得非常好。
文中的孔乙己从最初的“青白脸色”到最后濒于死亡时的“黑且瘦”,色彩的变化让我们看到孔乙己的命运的——
(齐声)悲惨。
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是由什么造成的?
封建的科举制度逐步把孔乙己给吃了!
在此我们感受到鲁迅作品中色彩的震撼力。
我提议我们趁热打铁,把小说系列先品评完,好吗?
下面我们该看哪篇小说了?
《故乡》。
对故乡的回忆成了鲁迅多年漂泊中的温馨的寄托,1919年12月已40岁的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小说《故乡》.请同学们看在作者离别故乡十几年以后再见故乡,故乡是以怎样的容貌迎接它的游子的?
开篇就将现实中故乡的面貌展示在读者面前。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屏幕上的文字。
(PPT显示【“时候既然是深冬…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
《故乡》】)
(齐读)
“我”离家十几年,而“现在”的故乡却是一片凄凉惨景,请你们品读文段中用词的色彩以及这些色彩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苍黄的天空”“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萧索的荒村”、“枯草”勾画了冬日江南农村死气沉沉的气象,立即给读者一种阴晦寂寞、萧条凄凉的感觉,这是“我”阴沉心境、悲凉情绪的反映。
学.科.网Z.X.X.K]
试想,一篇小说的开篇来上这么一段景物描写,一下子使整篇小说笼罩上怎样一种气氛?
阴郁的气氛。
现实中的故乡是如此萧条,这不能不激起“我”对儿时的故乡的怀念(PPT显示【深蓝的天空中……碧绿的西瓜……】)
还记得初学课文时我们分析的吗?
这是作者描绘的一幅神异的图画,哪些词来烘托这神异?
“深蓝”、“金黄”、“碧绿”
“沙地”是土黄色的,“瓜田”是碧绿的。
请大家解读一下,这些色彩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这是一幅闪烁着灿烂光彩的图画,是一幅“神异的图画”。
背景是天空圆月,沙地瓜田,用亮丽的颜色加以渲染;
好一幅美丽多彩的自然风景。
记忆中故乡的这轮金黄的圆月,是鲁迅惟一一次在小说中用暖色“金黄”写月,刚才《社戏》里用的是“皎洁”。
《故乡》中的“月”是鲁迅笔下最圆满、最明亮的月,这里的“月夜”也是鲁迅小说中最纯净、最温馨的月夜。
美丽多彩的自然风景,画面中有——(PPT显示【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
我们来品味一下作者用哪些色彩的词来刻画这个美少年的?
用“紫色”表现少年闰土的健康,“明晃晃的银项圈”表现他的神采,有朝气,好一个小英雄!
这次回家再见到闰土,闰土变得……(PPT显示【他身材增加了一倍;
……仿佛石像一般。
老了!
对,闰土变老了!
他的年龄应该在……
三十多岁。
三十多,能用“老”吗?
我们一起看看闰土的变化。
请男生一起把屏幕上的文字读一读。
(齐读语段)
看看哪些词语有色彩,表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
从用词的变化上你读出了闰土有什么变化?
“灰黄”“通红”、“破毡帽”“松树皮”“石像”。
后两者是什么颜色?
(插嘴)灰褐色,浅灰色。
你读出了中年闰土的什么变化?
苍老,贫困,麻木。
生活,使闰土变得苍老、贫困和精神麻木。
请同学注意这些词语与前文描写记忆中闰土的形象,这样一比较,就非常鲜明地看到了闰土的变化,鲁迅用这些用特定的色彩词准确地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增强作品的形象性,明朗、斑斓的色彩,寄托着“我”对儿时伙伴闰土的真挚情谊,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PPT显示“小英雄”)。
下面这些词就是对中年闰土变成了一个……
木偶人!
木偶人(PPT显示“木偶人”)!
这和现实的黑暗产生鲜明的对比。
天真烂漫的闰土已被横暴的社会压力变得木讷阴郁。
小说通过色彩的对比,对木偶人的同情,也引发了我对社会变化的深思:
这个社会、这个制度、这个势力不仅从肉体上还从精神上对农民残暴压迫和摧残。
两相对照,非常非常鲜明,而鲁迅对旧社会农民命运的深切同情,就成了小说的主题。
品读了小说,我们接着来品读第六册的散文诗,这篇文章学的时候感觉……
很痛苦!
如在云雾里。
是很难哦!
今天我们一起专门从色彩角度来读一读。
(PPT显示【江南的雪,……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雪》】)请女生读,读完后就要回答问题的。
(女生读)这里面写到有关色彩的有雪野里的植物及植物的色彩如:
血红、白中隐青、腊梅花、冷绿等还有写雪的“滋润美艳”,这些色彩及带有色彩的词语,写出了各种植物的特点,让人感受到江南雪的美艳,给人一种温馨、有活力的的感觉。
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深地怀念。
富有春意。
这篇文章是否有点象征啊?
这些景色……
噢,象征了鲁迅的童年和青年。
作者记忆中故乡“江南的雪景”,用词色彩明丽,是何等色彩缤纷,生气洋溢,雪白、滋润美艳、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清新明朗,瑰丽多姿,富有春意,蕴蓄着生命活力和青春的温馨,给人以无限情趣,它是鲁迅童年和青年的写照。
老师今天还节选了另一段文字(PPT显示【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朗读)这是作者写现实居住地北方的雪景,看看写朔方的雪作者用词色调的特点。
“如粉、如沙”象征着孤独。
这也是我们上课分析到的。
但是今天我们要从“色彩”的角度来品读。
你再考虑一下。
“粉”应是白色居多,“沙”是黄色的。
“枯草”显得枯黄,无生机。
老师再给大家提个醒,“大雾”给人怎样的感觉?
“无边的旷野”呢?
“大雾”显得空旷迷惘。
“无边的旷野”凄凉萧瑟。
是的,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这两句话中用词色调偏于冷暗,一片荒凉、使人陡生伤感落寞之感,作者憎恶的是使这雪花永远“如粉如沙”的北方凛冽的冬天。
再请同学注意,这段文字中还有(PPT红字显示晴天之下…闪烁)。
(朗读红字)你品出了什么色彩?
你又读出了鲁迅内心的哪一种话他想借助这些文字、这些色彩来告诉读者?
“晴天”“日光中”“灿灿地生光”、“闪烁”。
这些词,你有什么新的感触呢?
这些词比较亮,此时的雪花却是作者无所畏惧、孤独战斗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的展示。
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
“朔方的雪”。
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
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鲁迅在呐喊:
我要奋斗!
尽管周围环境很冷峻,我很孤独,可是我要奋斗!
今天课上我们学习从色彩角度来品读鲁迅作品的深刻含义,老师要让同学来尝试着用今天的方法来品味一些语段。
这是《祥林嫂》中的人物描写(PPT显示【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们试着从色彩用词的变化的角度来看人物命运的变化。
(阅读)第一次描写祥林嫂“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第二次“脸色依然青黄”,但“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第三次“黄中带黑”,“头发全白了”,这是写脸色的。
还有写眼神的,祥林嫂的眼睛由“顺着眼”到“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中我看出了祥林嫂安分耐劳的特点,以及她在人生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
在结局中描写眼睛“瞪着眼”“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表明她在长期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
看来我们的同学还真有一套套的说法。
确实用这些色彩来刻画祥林嫂鲜明地表现了人物每况愈下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
这种肖像描写,起到了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摧残无辜百姓的有力鞭苔和控诉。
(PPT显示【鲁迅正因为憎恶黑暗憧憬着美好,所以鲁迅在作品中时时有意“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南腔北调集·
自选集自序》。
】)(师读)
今天我们主要从色彩的角度来品读鲁迅的作品,色彩是生命的标志,是美的象征。
但更重要的是色彩积淀着人们的生活体验和感觉,与人的思想、意识、情绪密切相关。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运用各种生动形象的色彩语言,在对比变化中更多的体现出一种悲剧美,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集中体现鲁迅对现实黑暗的憎恶,对悲剧人物命运的同情,对光明前途的向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座独特的丰碑,我们品读鲁迅还可以从以下的角度进行:
(PPT显示【简洁、精练、生动有力度,以极简省的语言刻画叙述;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用矛盾的语言表达特殊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任选一个角度,从学过的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分析,体会鲁迅语言的奇妙。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下课!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声声慢》教案1语文版必修3
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知识和技能: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首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采用语言勾勒或者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知人赏词,从而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
其次,引导学生自己动脑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
通过物象、意象到意境,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
再次就是要品味语言美,欣赏明畅错落和谐的韵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词的风格流派的分类”来导入新课。
——明确: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二、新课学习:
1、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
3、疏通词意,把握词眼。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品味语言,赏析词作。
(1)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意蕴。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
哀婉、凄凉、愁苦
追问:
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
韵律美;
增强情感。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包含了哪些情感?
愁之一:
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
愁之二:
夫妻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
愁之三:
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
(4)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5)在这些间接写愁的词句中,选择典型意象,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酒、雁、黄花。
窗、梧桐细雨等。
追问一:
“酒”有何意蕴?
——引导:
结论:
酒是“愁”的象征。
深化:
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
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追问二:
“雁”有何象征意义?
“雁”是离愁的象征,是亲友音讯的象征。
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因为“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
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追问三:
“黄花”有没有寓意呢?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晚境。
追问四:
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理解“窗儿”?
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
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追问五:
“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6)小结。
5、再读全词,把握主旨。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6、感受艺术特色。
首先,叠字的运用。
全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却准确地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
其次是借景声情,寓情于景。
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
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
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三、总结:
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把握“词眼”
词的赏析
意象
品味语言
意境
领悟主旨
感受艺术特色
四、作业:
1、依据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