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39016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

2.多音字

(1)因词而异

①嚼咀嚼(jué

)咬文嚼字(jiá

o)②鲜寡廉鲜耻(xiǎn)屡见不鲜(xiān)

③恶厌恶(wù

)邪恶(è

)④藉蕴藉(jiè

)狼藉(jí

(2)一言辨异

⑤由于大海上的颠簸,加上这段时间的疲劳,他晕(yù

n)船了,有时候觉得天晕(yūn)地转,有些说不出来的滋味。

⑥就目前的运载(zà

i)能力,这些货物得需要三年五载(zǎi)才能运完,看来非增加运力不可。

二、写准字形

1.盅(zhōng)蛊(gǔ)惑2.袅(niǎo)袅(niǎo)枭(xiāo)雄

3.尺牍(dú

)黩(dú

)武4.禅(chá

n)师蝉(chá

n)联

5.疲敝(bì

)蒙蔽(bì

)6.舟楫(jí

)通缉(jī)

三、用准词语

1.词语辨析

(1)简洁·

简练

填一填

①无论是洽谈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还是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事项等,都要用简洁得体的语言把需要告诉对方的问题、意见叙写清楚。

②本书内容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于一体,图文并茂、文字简练、朴实无华。

辨一辨

二者都含有简单明了的意思,都是形容词。

“简洁”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简练”指简要,精练。

(2)事例·

实例

①一年一度的“3·

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前夕,省工商局公布了2015年十起制假售假典型案件和十起消费维权典型事例。

②这个道理不是很容易理解,下面通过一个综合实例来给大家介绍。

二者都与例子有关,都是名词。

“事例”指具有代表性的、可以作为例子的事物。

“实例”指实际的例子。

(3)必须·

必需

①夹两本书,迈开步伐走进课堂。

众高校里的这一道风景线,下周起将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消失。

该学院日前规定,学生上课必须背书包。

②因为深圳近期物价飞涨,港元对人民币连续贬值,风行近30年的港人北上购买日用品热潮戛然而止,部分深圳市民赴港购生活必需品。

二者都含有必要的意思。

“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

一定要。

“必需”指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

2.成语积累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导演帕纳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出对这个设计的自鸣得意,他说想表现出一种曾经的伤害,一个被隐去的前史。

(√)

解释:

“自鸣得意”指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含有贬义。

此处运用正确。

(2)中小博物馆虽有文物较少等先天不足,但也要向大型博物馆学习,在搞基本陈列、临时展览时也要咬文嚼字、推敲词语。

(×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这里运用错误。

(3)他看着儿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他早就觉得儿子是一个才高八斗的学生。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采。

此处不合语境。

(4)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学富五车,是研究者的宝库。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用于人不用于物。

此处应用“汗牛充栋”。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对文学史上的三个“炼字”的实例进行分析,并联系实际写作中的一些流弊,自然而然地阐明了“咬文嚼字”的精髓,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既要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并且旗帜鲜明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一、阅读课文第1~5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提示:

①开门见山,叙述郭沫若改词语的例子,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出下文,为下文阐述观点作铺垫。

2.作者举《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的用意分别是什么?

举《水浒》的例子是以《水浒》里的用语为依据,强调“你这”句式带有强烈的憎恶色彩,对“你这什么”的表达作用分析得细致入微。

举《红楼梦》的例子是以《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的话为依据,进一步阐明“你是”式句子在一定语境里也有讽刺性,对“你是什么”的表达作用分析得全面透彻。

3.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世人与朱光潜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

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不一致。

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朱光潜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

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

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

(言之成理即可)

4.“咬文嚼字”的通常含义和作者谈的含义是否一样?

请指出“咬文嚼字”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

它通常的意思是过分地斟酌字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的现象。

作者所说的“咬文嚼字”指阅读或写作时“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知识解读

在一些语境中,“咬文嚼字”是一个含有贬义的成语,意为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而不注重整篇、整段的精神实质。

这层含义上的咬文嚼字的确是需要摒弃的。

而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却是“锤炼语言”的意思,没有了贬义。

可见,一个重要的概念(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这就关系到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这个考点。

所谓“重要概念”,就是指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涵文章主题思想,能够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一般涉及以下三点:

①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

②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

③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

论述类文章中要解说的某个重要概念,往往是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属性和外延。

“文中”一词,指在理解概念含义时,要有宏观意识,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答题方法

(1)养成精心审题、明确方向的读题习惯。

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存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致命陷阱,准确审题、明晰答题方向是做对题、答准题的前提。

(2)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

“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

(3)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

客观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4)学会摘录原文、组织答案的答题方法。

针对涉及“重要概念”的主观题,通过找概念、找限制、找要求、找暗示等方法准确审题,然后判定问题涉及的段落区间,联系上下文,圈定关键词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组织起来。

(5)学会分段概括、分点列举的答题方法。

“重要概念”的属性与内涵往往分散于文章各个段落,这就需要一段一段地搜寻、概括,然后分点列举,形成条理清晰的答案。

二、阅读课文第6~8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5.试赏析“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一句中比喻修辞的运用。

将字的直指义比作“月轮”,形象生动地说明直指义的特点是“明显而确实”的;

将字的联想义比作“轮外圆晕,晕外霞光”,以此来说明字的联想义是“变化莫测”的,不是明显而确定的。

6.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

为什么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①联想起于习惯,因习惯而滑入“套板反应”;

②“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所以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7.“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作者真的是“随便”举的文中的几个例子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作者不是随便举的几个例子。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文中前三个例子是文字修改方面的,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即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后两个例子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说明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即怎样咬文嚼字。

因此,这几个例子并非随便列举的,而是根据文章论述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列举的。

本文作者提倡读书要“咬文嚼字”,而陶渊明、马南邨则提倡读书要“不求甚解”。

对朱光潜与陶渊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你是怎样看的?

学生甲:

读书应该“咬文嚼字”。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意味。

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学生乙:

阅读要“不求甚解”。

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

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我的观点:

答案:

两者并不矛盾。

“咬文嚼字”是精读经典著作时应有的态度。

我们的前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样的文学作品,难道不值得反复品味吗?

但是,我们也感受到知识无限与生命有限之间的矛盾,尤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矛盾更加突出。

事例论证显精彩

本文用例十几个,但并无累赘之感,除了以例分析、由例入理之外,用例典型而具有代表性,也是原因之一。

首先,作者列举用字成功之例,一般都是名篇中的名句;

其次,作者取例时常常变换角度,如第一部分中的几个事例,尽管都是在说文字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密切联系,但角度却完全不同;

再次,作者对自己所选用的事例,能够进行重新审视,使之更有力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例证法就是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

它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推理方法。

因为任何观点都不能孤立存在,而事实胜于雄辩,最具说服力,所以例证法是一般议论文都要用到的。

运用例证法要注意不能只把例子摆在论点后,而不去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加以充分的分析、说理,就不能把观点阐述清楚,文章就会变得简单化,缺乏内在的逻辑力量。

摆出事实后,需要讲道理。

另外,例证法中所选的例子,一定要真实而有典型性,否则就无法说明问题。

以“骄者必败”为观点,写一段文字,要恰当运用例证法。

(100字为宜)

写作示例:

古往今来,骄者必败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吴王夫差骄傲轻敌,使越王勾践得以东山再起;

楚霸王目中无人,使天下得而复失;

明末起义军攻入北京后,由于不少人居功自傲,贪图安逸,使八旗军得以闯入中原。

这桩桩事实,件件教训,我们都要引以为戒。

素材主题

严谨

作文贵在实践修改

作文水平,在“实践、修改”的循环中,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从而不再跌落到过去的水平。

反之,则可能小起大落,如离群孤雁,迷失方向。

修改到什么程度为止?

尽己所能地趋向立意独特、表意畅达、结构圆合、词句精确,也就是说,要以咬文嚼字的态度去修改文章。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说得透彻而斩钉截铁:

……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他认为“咬文嚼字,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为了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朱光潜甚至称: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1.改了二十遍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是一部世界文学名著。

这部小说从起草到定稿发表,前后用了十年时间,仅对主人公玛丝洛娃的肖像描写,作者就修改了有20次之多。

第一稿把玛丝洛娃写成一个“丑陋的黑发女人。

她之所以丑陋,是因为她那个扁塌的鼻子”。

定稿时改成“她两只眼睛又黑又亮,虽然浮肿,却仍旧放光……跟那惨白的脸恰好成了有力的对照”。

这样就把女主人公美好而又饱受摧残的形象,鲜明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2.名言警句

(1)谨慎比大胆要有力量得多。

(雨果)

(2)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

一念不慎,即贻百年之患。

(清·

玄烨)

(3)机运永远战斗在谨慎者一边。

(欧里庇得斯)

(4)应该写了又写,这是磨炼风格和文体的唯一方法。

(列夫·

托尔斯泰)

话要说得动听,文章要写得好看,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大凡鲜活的、具有美感的文字总惹人喜爱,引人入胜;

反之,那些陈旧的、缺乏文学性的语言却显得面目可憎,拒人于千里之外。

文学创作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在语言上应该下大功夫。

因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材料与媒介,只有语言到位了,思想情感才能表达得充分。

其实这也反映了文风的严谨。

俗话说“文如其人”,确实不假。

作文的态度与风格,在很多情况下反映到做人上。

一个文风严谨的人,对待生活、为人处世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时间:

40分钟分值:

44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________他自己知道。

________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________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________与全诗调和的。

A.只要如果所以并且

B.只有因为因为而且

C.只有如果所以而且

D.只要因为因为并且

解析:

选C先要仔细分析语句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选用关联词语。

根据前文的“究竟”可知第一空应填“只有”;

第二句话为假设关系,故第二空填“如果”;

第一、二空确定,则可排除其他选项,确定正确答案为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文章要简捷,努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

B.每讲一题,老师都要告诉我们一些简洁的解题方法。

C.我们要养成学习所必须的好习惯。

D.我们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选DA项,“简捷”指简便快捷。

应改用“简洁”。

B项,“简洁”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应改用“简捷”。

C项,“必须”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必要;

应改用“必需”。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9日正式公布。

正式文本对征求意见稿做了400多处的细致修改,真可谓咬文嚼字。

B.王祥同学学习上锱铢必较,一丝不苟,令人敬佩。

C.对那些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我们深恶痛绝,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扫地出门。

D.经过三个月的奋战,我们终于甩掉了后进的帽子,大家不禁自鸣得意起来。

选C深恶痛绝:

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A项,咬文嚼字: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应为“字斟句酌”。

B项,锱铢必较:

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D项,自鸣得意:

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B.如何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是北京冬奥申委正在关注的问题。

C.对南极地区海冰融化现象在南极上空大气运动过程的认识,就必须扩大科学考察区域,加强科研观测精度,改进实验设计方法。

D.各级各类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技术,业务精湛的教师,以便扎实有效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工作。

选DA项,成分残缺,“解决”后面缺宾语,应改为“解决人力成本上涨问题的利器”;

B项,语序不当,递进关系不恰当,应改为“如何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从而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

C项,搭配不当,“加强科研观测精度”应改为“提高科研观测精度”。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

不懂得诗,人生便无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譬如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不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了花架而忘了架子上的花

②同样,不懂得诗,文学的趣味也必然低下

③因为一切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文学的各种样式都可当成一首诗看

④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别的文学作品的佳妙处终不免有些隔膜

⑤所以,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必须从读诗入手

A.③④⑤①②B.②③①⑤④

C.②③④①⑤D.②③④⑤①

选C第②句,承前文,把话题引到“文学趣味”上来。

第③句是对前文原因的表述。

第④句假设论证,进一步阐明观点;

第①句举例论证,同时也是对前文假设论证的进一步说明。

第⑤句,得出结论,收结全文。

二、阅读鉴赏(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谈静

朱光潜

①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这两个字含义极广。

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

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

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

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

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

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②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③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朱子有一首诗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

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

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④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

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

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

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

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

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

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

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

这就是忙中静趣。

⑤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

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

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

“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

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

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

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⑥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荫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

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

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

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

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

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

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

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略有删改)

本文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写于20世纪20年代作者旅欧期间。

6.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具有比一般人更强的创造力与感受力的人,往往能感人所不能感,是快活的人。

B.一个人能否最大限度地见到“美”与“和”,境遇与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C.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别样的趣味。

D.有修养的人具备在“静”中领略趣味的能力,而世间万物的沉寂更能让人心“静”。

选AB项,原文为“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并不能说“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C项,将“感受”与“领略”两概念对等,原文“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D项,世间万物是永远不会沉寂的,是人的“心的空灵”让世间万物沉寂。

7.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

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

(5分)

解题时要注意从“含义极广”的不同角度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